我生在安徽的一個小縣城太和縣,這裡有一種不亞於網紅美食的小吃:牛肉板面!
先更正一下,儘管全國各地的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這種麵食,都管它叫「牛肉板面」,但當初它在安徽的太和縣最早出現的時候,並不叫「牛肉板面」,而是叫「羊肉板面」。
「羊肉板面」距今已有120年的歷史,源於安徽省太和縣,烹飪方法來自民間飲食習俗,首先出自誰手已無從考證。羊肉板面風味獨特以「湯紅面白菜綠」而聞名,曾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無論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都對此面讚不絕口,被譽為最地道的「中華第一面」。
之所以稱之為板面,是因為面是在案板上摔打而成的,做面時能聽到啪啪的摔打聲,這樣做出的面拉力彈性十足,而且寬窄有致,均勻美觀。通常三根面就有二兩重,摔打拉扯後長度能達四丈有餘。
板面入鍋後開鍋下青菜一同撈起,澆上數十種香料熬製的羊肉臊子,令人回味無窮。板面是一種做面的方法,也是一種地方特色,而羊肉臊子的製作才是羊肉板面口感和味道的靈魂所在。可以這麼說,全國大江南北沒有一種面和羊肉板面的味道是雷同的,這大概也是羊肉板面能在各地立住腳的重要原因之一。
羊肉板面為何改叫牛肉板面了呢?
這個演變其實是羊肉板面的一種延伸發展。羊肉板面發展到太和以外的地方時,有食客對羊肉的羶味有抵制,便有師傅把羊肉換成牛肉來加工臊子,板面的做法和臊子的配料保持不變,這樣便有更多的人接受了。
在某些地方,羊肉的價格高於牛肉,而且沒有牛肉好採購,用牛肉替代羊肉絲毫不破壞羊肉板面的風味和特色,所以在某些地方便以牛肉板面開劈了一方天地。
現在你看到的牛肉板面,它的前身其實就是羊肉板面。牛面板面普及得很快,現在如果你想吃到正宗、原汁原味的羊肉板面恐怕要趕赴安徽太和縣了,只有在那裡你會發現,臨街的小食鋪有不少是「羊肉板面」的招牌。
說了這麼多你可能會問,這羊肉板面到底有多好吃?
我告訴你一個發生在我身邊朋友身上的一件事,便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那天晚上已近10點,大家也都早已吃過晚飯,朋友卻對我說:「不行,我總感覺有什麼事沒辦,身上好像缺少點什麼,這到底是啥呢?」我說:「缺覺,睡吧,夢裡啥都有。」朋友一個人仍坐在那裡喃喃自語:「缺啥呢?缺啥呢?」
忽然,朋友一拍腦門,大叫一聲:「想起來了,想起來了,想吃板面了……」說著便拉著我一起出門了。
我沒有一絲餓意,目睹他津津有味地把一碗羊板面吃完,心想,這羊肉板面應該改名為「魔力羊肉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