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武漢大學的教育學家,劉道玉教授在大學的學分制和導師制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在1981年開始擔任武漢大學校長的時候,當時只有48歲的劉道玉教授成為了國內最年輕的大學校長,也成為了國內最有魄力的大學校長之一。但是在教育主張方面,劉道玉教授因為超前的教育思想,時常與主流教育想法產生一定的分歧。
劉道玉的大學本科生涯從武漢大學的化學系開始,經過數十年的刻苦鑽研,成為了國內的著名化學家,並長期關心國內的教育發展狀況,為國內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貢獻了許許多多的心血。劉道玉提出的「創新教育理論體系」對後來的高等教育發展具有啟蒙意義。
在大學的教育學家心目中,國內的大學似乎對「錢學森之問」沒有十分有效的舉措,但是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從來沒有向「錢學森之問」的尷尬教育局面妥協,始終相信通過教育的創新改變,國內的大學同樣可以培養出來影響世界進程的科學家。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國內大學的教育效果已經通過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學家得到證明。雖然國內大學的整體教育力量,與國外的頂尖大學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們的大學一樣能夠培養出影響世界進程的科學家。在國內大學教育發展的進程中,劉道玉校長從來沒有停止過吶喊,沒有停止「為教育事業奮鬥的腳步」。
然而,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劉道玉教授在武漢大學擔任了7年校長之後,忽然被教委的負責人宣布「免去校長的職務」。離開武漢大學副校長的位置以後,劉道玉教授依然躬耕在教育和科研的一線,並擔任劉道玉基金委員會的會長,繼續以自己的方式在教育事業上發揮能量。
如今已經87歲的劉道玉教授,在武漢經歷了此次疫情。眾所周知,作為一個87歲的老人,劉道玉屬於易感人群的行列,但是他面對此次疫情,並沒有恐慌。在幾位武漢大學的老教授相繼離世之後,劉道玉教授關於此次疫情提出了三點想法,從而反思武漢疫情的經過。
劉道玉教授在武漢疫情的過程中,提出的三點看法具體是指:第一,閉門不出,自我隔離是完全有必要的;第二,及時觀看新聞報導,關心疫情發展是應當的;第三,進行深刻反思是必須的。在疫情的過程中,劉道玉教授堅持「85433」的生活規律,也就是睡足8小時,在特定空間步行5公裡,寫作4小時,吃好三餐,自己進行三次足底按摩。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的劉道玉教授,平安度過了此次疫情。同時,這位武漢大學的前校長堅持為教育事業奉獻力量,筆耕不輟,完成《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著述之後,繼續寫作《其命維新》,依然用自己的執著精神啟蒙大學的創新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