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從來沒有一個時刻像今天這般,讓我們重新獲取如此切身的感受:這種切身的感受,不僅存在於人與自然之間,更存在於人與人之間,抑或人與萬物之間。仿佛從休眠中驚醒,讓我們重新感受到人類的卑微,重新感知生活的維度,重估自我與時代之間的價值體系。
這樣一個號稱被「算法」統治的現代社會,這次終於沒能算準自己的命運。所有的生產、消費和娛樂都被迫按下暫停鍵,但這恰恰給了人們一個重新思考諸多關於人性、道德、社會制度等終極性問題的契機。新京報書評周刊適時推出了「疫期讀書」欄目,採訪了一批學人作家,請他們分享在疫情期間的工作與生活、閱讀和思考。(「疫期讀書」系列已在文化客廳公號上陸續推出)
第八期「疫期讀書」,我們邀請到著名教育家劉道玉先生撰文。先生曾為高等教育戰線上的撥亂反正和恢復統一高考起到過重要作用,更在武漢大學校長任上(1981-1988)為中國的高等教育改革拉開了序幕,為中國教育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如今先生已87歲高齡,身處疫情暴發地武漢,他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同時,也時刻關心著疫情的發展變化。他看到太多的悲壯故事,也認為有太多飽含血淚的教訓。故而,他通過新京報書評周刊撰文呼籲:全國同胞痛定思痛,吸取教訓,有必要就疫情進行一場全國啟蒙。
劉道玉
1933年生於湖北棗陽,著名教育家、化學家、社會活動家。1977年,出任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為高教戰線上的撥亂反正和恢復統一高考起到重大作用。
1981年至1988年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推動多項教育改革,拉開了中國高教改革的序幕。現任劉道玉教育基金會會長。著有《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拓荒與吶喊:一個大學校長的教改歷程》《教育問題探津》《珞珈野火集》《中國高校之殤》等作品。
有必要就疫情
進行一場全國的啟蒙
撰文 | 劉道玉
今年年初,在武漢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是非常悲壯的,它不僅迅速流行到全國,而且已經傳播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和警惕。
對於這場關係到生死存亡的疫情,我既不驚慌,也沒有恐懼,我能夠做些什麼呢?本人已是87歲的老人,自知是易感人群,我所能做的:一是閉門不出,自我隔離;二是收看新聞報導,關心疫情的發展;三是進行必要的反思。
我平常堅持「85433」的生活規律,即睡足8小時,步行5公裡,寫作4小時,吃好3餐飯,做3次自我保健按摩。由於住宅區實行封閉管理,我的生活規律打亂了,也不能購物,只能過最簡單的生活。當然,這些與那些在抗疫第一線的醫生、護士、警察們相比,簡直微不足道,是可以克服的。我向在抗疫一線的英雄們致敬,向國內外對湖北抗疫戰鬥捐贈和援助的醫院、團體和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疫情暴發之前,我正在寫作第二部自傳《其命維新》,第一部自傳是《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前者是我人生的一條線,而後者是我人生的一個點。人生就是由許多點和線組成的,這些點和線互相聯繫起來,就構成了我的人生全部。同時,我還在閱讀馬國川先生寫的《國家的啟蒙》。可是,當疫情暴發以後,我既沒有心情寫作也沒有心情再閱讀了,因為已經失去了沉靜的心情。
《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劉道玉著,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9月版
難道不是悲壯的嗎?父親去世,子女不能送行,只能由殯儀館的運屍車拖走;兒子去世,父母不能再看上兒子一眼;丈夫去世妻子不能告別,媽媽被運屍車拉走,小女兒跟在後面哭喊著:媽媽,媽媽……偌大的一座城市,封城以後,街上空無一人,在街上行駛的只有救護車、警車、運屍車以及執行特殊任務的車輛。人們生活極端困難,這些還不悲壯嗎?
這次武漢疫情的暴發,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而偶然寓於必然之中。從表面上看,疫情的暴發和失控的直接原因,是與個別專家的錯誤判斷有關,他們收集病毒樣本,不是為了迅速找到冠狀病毒肺炎的來源,如何控制疫情,而是為了發表論文,這是職業操守的淪喪。從省市領導來看,他們存在嚴重的官僚主義和盲目僥倖心,以至於失去了最寶貴的控制和救治時間,造成了千千萬萬發燒病人在各醫院排隊檢查和等待住院,真是一床難求呀!
《教育問題探津》,劉道玉著,北京出版社2019年1月版
21世紀頭20年,世界主要發生三次大的流行病,而兩次在中國,從深層角度來看,當政者和民眾都應該反思,吸取血的教訓。
首先,是應當改變吃野生動物的醜陋習慣,否則我們將繼續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建議制定法律,禁止捕獵、販賣和烹食野生動物,違者將受到法律制裁。
其次,要改變中國式的聚餐和飯局中的不健康習慣,杜絕疾病傳染的渠道。在病毒引發肺炎之初,武漢百步亭還在搞萬家宴,假如每家三口人,總共就是三萬人。這究竟是文明還是低俗?據說搞了20年,居然沒有人質疑。
第三,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每逢年底,正是流行病發作的季節,幾乎全國出動過大年,這個始於農耕社會的傳統,也到需要改革的時候了。
時至今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毒源仍然沒有剖解,只有從源頭切斷毒源,才能有效地根治疫情的流行。痛定思痛,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我懇切地希望有關部門和同胞們覺醒起來,有必要就疫情進行一次全國啟蒙,吸取教訓,擦乾眼淚,繼續前進!
撰文 | 劉道玉
編輯 | 徐悅東
導語校對 | 何燕
正文校對 |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