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劉道玉校長提中國缺乏啟蒙思想遭質疑看中國啟蒙之艱難

2020-12-25 被耽誤了的廚子

劉道玉校長提出中國缺乏啟蒙思想,網上狂噴,什麼還是八十年代的思維!什麼西方思想文化,劉校長應該去啟蒙………。真正可悲的是這些人根本不知道何為啟蒙運動,直接就定義為西方的,我要反對的。

啟蒙運動的核心就是「理性思維」,用理性之光明驅散蒙昧之黑暗。啟蒙沒有東西方之分。

看評論更覺今日中國啟蒙之必要。也深感啟蒙之艱難。西方文藝復興的啟蒙運動伴隨的是自然科學的發展,是科學和神學的鬥爭過程,科學的效率和直觀感受直接就把神學蒙昧歸謬,人們能夠感受到科學的力量,也就容易接受啟蒙之精神,雖然文藝復興最初現代科學萌芽遭受宗教打擊,但自然科學的發展最終伴隨人文主義開啟了西歐理性之路。

「理性思維」是建立在質疑和反思的基礎上的思維模式和方法。今日社會的悲哀在於科學已經相對普及,自然科學已經成為必然,不存在科學和神學鬥爭和對比,沒有了參照物,就難以體現理性思維的客觀,也無法歸謬「無知」者蒙昧,因為他也懂一點科學,也不反科學,你就很難直觀證明她的謬論,來說服別人,而且「這些人」往往還是在質疑,你怎麼能不讓他質疑呢?這是理性思維啊!難道只有你們可以啟蒙不讓我說話嗎?振振有詞而又難以反駁。

只是這種質疑少了反思,這種質疑是建立在膨脹的基礎上,他認為他是對的,,他不會反思,而沒有反思質疑只能是責問和批判,而不是探討。

歐洲文藝復興科學面對的是神學的荒謬,很容易隨著技術的發展而實證;今天啟蒙運動面對的是偏見和意識形態的先入為主,而民粹和民族情感所帶來的偏見,很難用實證來歸謬,我思固我對,你怎樣也說服不了。

而中國已經由皇帝老大,華夏中心,轉變成獨生子女吾既是朕,唯我獨尊,愛國護腳的全體狂妄。哪裡還能反思和聽得不同意見。

所以說沒有科學和神學鬥爭這個參照物,沒有反思精神,啟蒙更加艱難,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最大困境。

中國啟蒙之路在何方?!

相關焦點

  • 武大前校長劉道玉提出中國人需要啟蒙思想和反思
    武大前校長、中國知名教育家劉道玉在提及方方時,認為中國人需要反思。劉道玉針對抗疫模式、方方日記等問題,稱這些引發了諸多荒誕現象,如父子反目、夫妻離婚、朋友斷絕往來,認為源頭在於中國思想文化先天缺失,沒有經歷歐洲那樣的思想啟蒙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而呼籲「國人是到了應該反思的時候了」。
  • 武大前校長劉道玉:對本次新冠疫情的深刻剖析(一針見血)
    2月15日,新京報書評周刊第八期「疫期讀書」,刊發著名教育家、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呼籲文章。已87歲高齡的老先生,身處疫情暴發地武漢,雖「生活規律被打亂」,然也在做好自我防護同時,不忘時刻關注疫情。文中他表示「沒有心情寫作,也沒有心情再閱讀」。
  • 疫期讀書⑧|劉道玉:有必要就疫情進行一場全國啟蒙
    (「疫期讀書」系列已在文化客廳公號上陸續推出)第八期「疫期讀書」,我們邀請到著名教育家劉道玉先生撰文。先生曾為高等教育戰線上的撥亂反正和恢復統一高考起到過重要作用,更在武漢大學校長任上(1981-1988)為中國的高等教育改革拉開了序幕,為中國教育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 劍鋒直指清華大學,武大老校長劉道玉,給雙一流潑涼水
    11月24日,是武漢大學老校長劉道玉的米壽之日(米壽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壽稱,是八十八歲的雅稱。原因是「米」字拆開,其上下各是八,中間是十,可讀作八十八)。在這一天易中天教授、作家野夫等武漢大學校友紛紛送上了祝福。
  • 武大前校長:痛定思痛,就疫情來一場全國啟蒙!
    劉道玉,1933年生於湖北棗陽,著名教育家、化學家、社會活動家。1981年至1988年,曾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推動了多項教育改革,拉開了中國高教改革序幕。如今已87歲高齡的老先生,身處疫情暴發地武漢,雖「生活規律被打亂」,然也在做好自我防護同時,不忘時刻關注疫情。
  • 教育的本質是啟蒙和解放——前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教育理論摘選
    教育的本質是啟蒙和解放——前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教育理論摘選 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來源:讀書與藝術(劉道玉 教育學家、武漢大學前校長)古今中外每一位傑出人才的背後,都有偉大的父母之愛,以及他們為教育子女所付出的心血。
  • 武漢大學被撤職原校長劉道玉:如果是校長我會留住陳丹青
    中共黨員。著名教育家、化學家、社會活動家。1977年,出任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1981至1988年擔任武 漢大學校長,是當時中國高等院校中最年輕的一位校長。在任內,他率先推行了一系列 教育改革:學分制、主輔修制、插班生制、導師制、貸學金制、學術假制度等,在國內 外產生了重大影響。對很多人來說,劉道玉的名字也許陌生,而對於武大學子而言,73歲的劉道玉是他們心中的一段傳奇,一種嚮往。
  • 劉道玉:寧做校長不做市長,力推武漢大學改革,卻為何提前退休?
    學分制,導師制,插班生制……這些如今每個高校都有的制度看起來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但這些制度在中國的落地也不過30多年的時間,而這些制度的落地過程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一帆風順。而引風氣之先,率先對我國大學實施這些改革的則是劉道玉,被一些學子譽為武漢大學「永遠的校長」。
  • 被免職的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反思疫情的經過,提出3點想法
    作為武漢大學的教育學家,劉道玉教授在大學的學分制和導師制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在1981年開始擔任武漢大學校長的時候,當時只有48歲的劉道玉教授成為了國內最年輕的大學校長,也成為了國內最有魄力的大學校長之一。
  • 讀書筆記|劉道玉《教育問題探津》(上篇)
    關於作者作者劉道玉先生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1981在武漢大學擔任校長,他是20世紀80年代教育改革黃金時代的開路者,「拓荒牛」,被譽為「武大的蔡元培」「永遠的校長這本書講什麼在本書的自序中,劉道玉先生說,作為一名化學研究人員到成為武大的校長,在他60餘年的教育生涯中,學習和研究教育學經歷了三個階段:啟蒙、學以致用與理論研究階段。
  • 劉道玉校長「論愛的教育」主題新聞被鳳凰網、等多家權威媒體轉載
    珞珈文化自成立之初,始終秉承著一份珞珈情懷,打造一批真正代表珞珈品質的文創產品,用以聯絡校友感情,傳播珞珈文化。本次珞珈文化參與承辦的「劉道玉老校長《論愛的教育》新書分享會暨88歲米壽生日」活動,受到了廣大武大校友和媒體的關注。這不僅展現出老校長「愛的教育」理念影響深遠,也體現了武大校友之間強大的凝聚力。
  • 劉道玉:自古以來只有官員拜見學者,沒有學者拜見官員的道理
    改革是劉道玉一生的關鍵詞,際遇、世故、權力甚至歲月都無法從他身上奪走對教育改革的執著。1988年,劉道玉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被免去武漢大學校長之職,原因眾說紛紜。在很長一段時間,武大校長的名冊裡甚至沒有劉道玉的名字,校報也不刊登他的文章。然而,《人物》接觸的每一個武大學生都告訴記者,劉道玉校長是這所學校的精神力量,是他們「永遠的校長」。
  • 彩蛋丨劉道玉先生88歲米壽生日,他們都跟老校長說了啥貼心話?
    自11月21日起,湖北劉道玉教育基金會聯合全球18家武大地方校友會發起的「老校長88歲米壽生日祝福接龍」活動刷屏全球武大校友圈。截止到生日會當日,活動收穫了近2萬的武大學子在線為老校長米壽生日點讚,以及數百份來自全球校友們真摯的祝福留言。一起來看看他們都對老校長說了些什麼貼心話。您的留言又會不會上榜呢?
  • 從教60多年,劉道玉老校長88歲再著新書《論愛的教育》
    何止於米,相期以茶,愛的教育,磅礴偉力  他曾是全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  他被譽為「當代蔡元培「、「七十年來中國最好的大學校長」,  他與耶魯等名校聯合辦學,多次獲世界教育大獎,  他的銳意改革,使80年代的武漢大學成為「高教戰線上的深圳」,  他不做校長30多年了,但仍被全球武大校友稱為「永遠的校長
  • 深度| 最配當大學校長的人已出局22年
    劉道玉說到激動處,聲音提高了許多,雙手大幅攤開,碰到了茶几上的保溫杯,又被他敏捷地接住。「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現在體會到了。我現在寫東西思考問題,都是從心所欲。」對於他1988年突遭罷免,離開武大校長一職,外界有很多說法。
  • 教育之道 以人為本
    劉悅笛這本《教育問題探津》,凝縮了劉道玉先生對中國當代教育的思考,有對現實的擔憂,也有良藥之方,給當今社會發展帶來了諸多啟迪,讀來令人有瀟灑暢快之感。劉道玉先生服膺康德的「人是目的而非工具」的哲思,始終以人為本、為教育核心,表現為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應是為學生成才服務的,也可被稱為「學生成才中心」論。
  • 如何評價武大前校長劉道玉批評清華大學宣布已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2020年是首輪雙一流的收官之年,也是「雙一流」的動態調整之年,故今年各入選高校先後組織了「雙一流」建設周期總結自評會,對學校的建設成果進行評價。意料之內的是,幾乎所有的評審專家都高度評價了這些「雙一流」高校的建設成效。
  • 中國最受愛戴的大學校長88歲再著新作《論愛的教育》
    他的銳意改革,使80年代的武漢大學成為「高教戰線上的深圳」, 他不做校長30多年了,但仍被全球武大校友稱為「永遠的校長」, 他是劉道玉。 而在此之前,由珞珈文化發展(廣州)有限公司受命承辦的「何止於米,相期以茶——全球武大學子恭祝劉道玉老校長88歲米壽生日快樂祝福接龍活動」,在短短時間內得到全球18家武大地方校友會響應,從成都到上海,從山西到海南
  • 中國最受愛戴的大學校長88歲再著新作,愛的教育理念刷屏校友圈
    他曾是全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他被譽為「當代蔡元培「、「七十年來中國最好的大學校長」,他與耶魯等名校聯合辦學,多次獲世界教育大獎,他的銳意改革,使80年代的武漢大學成為「高教戰線上的深圳」,他不做校長30多年了,但仍被全球武大校友稱為「永遠的校長」。他是劉道玉。
  • 歐洲與中國的復興、啟蒙、現代化
    在中古後期,這個回教網絡的科技水平實已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之冠,更成為歐洲人的學習對象。故此,任何的文藝和科技發展,必須符合羅馬教廷的準則,一經被定罪為異端邪說,是可以被判處極刑的,遲至啟蒙時期,伽利略(Galileo,1564-1642)的屈膝便是極佳例子。針對這黑暗,歐洲才有復興和啟蒙。但這樣的黑暗時代在中國是沒有的,儒家思想也好,其他重要諸子思想也好,中國不曾有此長達500年的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