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隨著各中小學陸續開學,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似乎逐漸平息。然而,當我們把視線轉移到廣大農村地區的教育現實時,我們需要認真考量,疫情對農村教育究竟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這些影響又真的會因學校的復學而消散嗎?
疫情背景下,有效解決農村青少年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實現教育公平,是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的關鍵。
西藏當雄縣烏瑪塘鄉巴嘎村的孩子在上網課 資料圖
根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起的「疫情下的農村教育」調查,對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100個地市的農村小學進行取樣。受疫情影響期間,55.96%的學校採用「以直播講授為主」,36.29%的學校採用「在線平臺自學為主」的方式組織學生在家學習,另有7.20%的學校僅布置了額外的假期作業,僅有2例表示(幾乎)未組織教學工作。
疫情下教學活動的發生形式 資料來源:21世紀教育研究院
在此次調查中,有57.62%的教師表示擔心學生學業差異會擴大,36.84%的教師留言部分提到了「家長不配合」等問題。課題組基於大學生暑期實踐調查以及對河北、四川、山東等省份鄉村教師的訪談座談,可以發現,疫情期間農村青少年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突出問題:
第一,教育資源不平衡,青少年學習機會不均等。相較於城市,農村資源相對匱乏,尤其是教育資源。在農村學齡兒童中,留守兒童佔比較多,不能保證所有學齡兒童均可進行網絡學習。各類學習軟體資源缺乏和支持力度不夠,造成青少年學習機會和成績出現差異。
第二,家長認識水平和支持力度不足,學生缺乏自覺性。偏遠農村地區的家長往往受教育程度不高,自身能力有限,難以指導子女有效進行學習;許多學生利用百度搜索平臺完成作業,重複率、抄襲率居高不下;學生自我管理差,難以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網絡在線課堂
第三,網絡教學作業批閱和檢查繁重,教師的職業倦怠感上升,疲於應付。教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備課,並需要在備課上課之餘花費時間和精力與同學們在線互動實時答疑,更為突出的是課後作業網絡批閱和檢查。相比於可以及時收到學生反饋的傳統課堂,直播教育形式下教師的講授不能為學生正常汲取,教師無法及時獲得學生反饋並適當調整教學策略,以至於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第四,大多數農村地處偏遠,人口稀少,各地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容量比較小,局部偏遠山區移動通訊網絡和設施覆蓋面有限。硬體成為制約農村學生參與網絡學習的首要因素,造成學生和家長以沒有網絡、沒有手機等理由,拒絕參加網絡教學授課。適宜的學習設備和條件仍是瓶頸,如出現「一家幾個小孩只有一部手機」,「手機屏幕小影響視力」等現象,嚴重製約教育質量提升。
湖北襄陽四埡村10歲的敖金濤每天步行近10裡山路到村委會上網課 資料圖
新冠疫情期間,如何有效解決農村青少年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課題組認為,可從貧困家庭幫扶、優化教育策略、加大資源供給等策略入手,有效解決農村青少年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大力提升和改善農村青少年教育質量。
第一,加大對農村貧困家庭的排查和幫扶,重點關注貧困家庭青少年教育。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面對疫情對各行各業產生的巨大影響,精準扶貧脫貧是農村地區必須打贏的攻堅戰。而義務教育階段不允許輟學也是保障農村脫貧工作有效進行的一項重要任務。
鄉鎮村,學校和扶貧辦要結合起來,對困難家庭進行定點幫扶,切實排查每一戶村民,堅決避免出現學齡兒童輟學打工等情況,各級教育部門、學校負責人和老師也要對失學兒童進行走訪或調查,加強思想引領,建立相應的幫扶機制,保證義務教育階段沒有一個學生掉隊,沒有一個學生失學。
第二,提高農村教師教育教學能力與網絡信息化水平。不管是網絡教育還是三尺講臺,老師都要肩負起自己的職責,面對學生學習效果差、效率低,甚至需要知識反覆多次講解的情況,老師應多總結教學方法,豐富課程形式。農村教師要熟練掌握利用多媒體,製作學生喜歡的優質課堂,激發青少年學生學習熱情,堅定為國家繁榮昌盛、民族復興而學習的信念。
第三,統籌教育資源,平衡教育資源分配。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教育發展狀況不一,要重視升級統籌,盤活農村教育教育資源。由省級層面制定統一的覆蓋全省中小學的教學方案,挑選骨幹教師結合農村中小學實際情況,錄製標準課程,並利用有線電視等平臺進行傳播,實現普惠制教育。解決農村教師教學面臨的實際困難,提供有效技術支撐。
第四,關注農村青少年身心健康。疫情期間,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地區,青少年出現情緒焦慮、壓力失衡等心理問題尤為突出。對於有困難的農村地區學生要注重物質幫助,並加強心理疏導:加強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勵教育。對於缺乏父母陪伴的學生,教師要重點關注,關心留守青少年身心發展,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校社會都要擔負起應盡的責任。
做好農村青少年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一環,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的關鍵。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大農村地區教育的資源傾斜和政策扶持,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讓農村青少年享有更多教育資源和受教育機會,有效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和質量,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促進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