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察覺到手機侵蝕我的生活,佔用了我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我就有意識地減少對手機的使用,將更多時間放在發呆上吧。
比如給自己定個規矩,從晚上11點到早上10點的這段時間裡,不玩手機,不看微信,除非用手機看電子書。
於是,我發現憑空多出了大把的空閒時間,尤其是當我在五六點自然醒後睡不著,直接起床看書寫字,再磨到9點出門上班。這段時間給我感覺好漫長,如果再遠離網絡的話,世界似乎真的與我隔離開來了,時間流速一下子就放慢了,甚至還盼著早點過去。
一旦出門,我就開啟發呆模式,放任思維,胡思亂想,冒出一堆不著邊際的念頭,比如思考人生,籌劃未來的生活,分析過去並總結反省,但這些嚴肅的東西,有時候想多了反而會頭疼心累。於是轉而想一些輕鬆的東西,如回味看過的電小說動漫、構思故事的腦洞,甚至還沉浸在寫過的故事文字裡,越想越興奮。我就是這麼一路發呆走到了公車站,有時會有一種恍惚感,就是「咦,怎麼突然就到車站了?」
上了公車,看到其他人多是掏出手機打發時間,而我就擺出一副打死也不碰手機的姿態,並為此沾沾自喜,不屑地暗想道,「哼,你們這群手機的奴隸!」
手機就這麼被我強行封印在口袋裡,但腦子裡還得有東西可想,有時候觀察路人,想像著他們的生活;有時候會傾聽他們的對話,分析推理他們的身份職業;有時候看看車上的移動電視,思考著屏幕上的文案是否可取,投放的廣告是否達到效果;有時候想著今日的工作規劃,想想昨天工作幹了啥;有時候會思考著有哪些可用的寫作素材,下一個故事寫什麼,已有的腦洞碎片如何延伸成完整的故事……要是想累了,就看著窗口的風景發呆,感受著自己的呼吸。
其實我現在很多故事的靈感,都是來源於公車上的發呆時間,甚至還藉助這段時間在腦海裡進行創作,斟酌文字,延伸腦洞,完善故事……
我覺得,一般人要是願意放下手機,有意減少手機的使用時間,也許他能在發呆中找到思考的樂趣吧。發呆的時候,你可以什麼都不想,也可以什麼都去想,自由選擇你思考的內容並自得其樂,何嘗不是一種娛樂呢?
發呆時候的思考並非毫無意義。
一般情況下,若你並非有意識地去引導的話,腦海裡浮現出來的大多數念頭,可能是會讓你感到愉悅放鬆的,甚至還夾雜著驚喜,比如是回味電影後的頓悟、工作難題上的新解決思路、人生的新操作等,這些靈感隨時都可能冒出來,讓你為之興奮。
不過,也有人會感到痛苦,因為煩惱、焦慮、憂愁等負面情緒,也可能趁機佔據你的頭腦。這時候就需要有意識地引導思考內容,用其他更有趣的課題來代替吧,來訓練自己的思考,提高邏輯思維能力。關於這些,其實知乎上有一大把的訓練攻略,不妨看看,當作平時發呆的思考內容也不錯。
我也稍微整理下自己的思考內容吧:
1、溫故回顧獲取的信息
回味自己所看過的小說、動漫、電影、電視劇、知乎答案等,畢竟平時看了那麼多東西卻不加思考的話,很難在腦海裡沉澱下什麼東西。下意識地去回憶那些印象深刻之處,或者第一時間能夠回想起來的,它們必然是對你造成了某種影響,分析下其中的原因。
2、分析過去反省總結
想想自己過去的一天究竟做了什麼,或者把跨度再放長點,一周、一個月。是否達到了預期,是否犯了錯誤,有哪些地方可以優化改進,對時間的使用是否合理,昨天發生過什麼異常,自己是如何應對的,從中收穫了什麼……吾日三省吾身,至於反省什麼,完全可以由自己決定。
你還能調出過去的某個具體場景,再現當時的經歷,開著上帝模式,審視著自己的言行舉止。
3、把握當下展望未來
想清楚現在要做什麼,制定今天的工作規劃;想想未來要做什麼,去積累未來必做清單,不管你想到了什麼,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的,都可以往裡邊填充, 並不時地拿出來回味,激勵自己,讓自己有個念想和盼頭。
4、觀察並及時處理眼前的信息
觀察周邊的人事物,是否有能夠引起你注意的,將它拎出來作分析。比如看到了某句廣告文案,思考下它為什麼能夠吸引你,它針對的受眾是誰,傳達出了哪些內容,用了什麼樣的表達形式……
我甚至還會去觀察路人的穿著打扮,哪些算得上是搭配合理的,是否適合自己穿呢,想像著給自己換裝。或者有誰跟自己的穿著類似,他們穿起來會有我好看嗎?
5、多跟自己對話
愛惜自己並善待自己,儘可能地去感知自己的內心,去察覺所隱藏的不和諧,跟自己好好聊一聊,找到解決方法。我有時會在心裡自言自語,試圖和潛意識進行對話,像哄小孩一樣去哄騙鬧矛盾的自己。自從跟內心的自己達成妥協後,我就更加認可自己了,每每察覺到自己的優秀之處,就會沾沾自喜,在內心裡自誇,讚賞自己。
6、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設計成課題研究
大概在每個時段,至少要有一個讓自己在意並會持續關注的課題,如果沒有的話,你就要好好反省了。比如有段時期,我覺得自己的工作效率低,我就給自己設定了一個課題: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然後,我就假裝自己是一個科學家,在研究著某項重大課題,並用實驗法來研究,正常步驟如下:
(1)發現並提出問題;
(2)收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
(3)作出假設;
(4)設計實驗方案;
(5)實施實驗並記錄;
(6)分析實驗現象;
(7)得出結論;
(8)表達與交流等.
好吧,其實我所做的也沒有這麼複雜,無非就是發現問題後,再去收集相關的資料,分析自己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因為作了哪些不必要的行為,作出假設:如果去掉了某行為是否有用,之後開始實驗論證。
因此,平時可以多給自己設定一些研究課題,時不時地把課題拿出來翻一翻,去分析問題形成的原因,針對這些原因能採取哪些措施,並從中可以作出哪些假設,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去驗證。
有些研究課題其實是伴隨一生的,比如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如何給人生添加一些好玩的設定?於是我曾經設想過
2333內心戲不要太多了(逃
6、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