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慢節奏的感受
「全國發呆大賽首站」成都站的活動參加者說,儘管活動中不能動、不能笑,也不能睡著,手機響了更不能接,否則將被淘汰,但他們還是在「發呆大賽」中得到了樂趣,釋放了壓力。比如,有人在發呆時想到了家庭的溫馨,有人則想到了生活的不易,有人想到了自己的奮鬥歷程等等。
本次「發呆大賽」的冠軍由24歲胡女士奪得,她足足發呆了5小時。「我也沒有想到有一天能發呆這麼久。」胡女士以前是幹銷售的,每天工作壓力都特別大,今年8月的一次意外受傷讓她辭職在家,忽然發現時間空了出來。「沒事幹,就只能發發呆,想想未來的路。」參加這場發呆比賽,她想挑戰一下自己的毅力,感受如何在疲憊中學會放鬆,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尋找慢節奏的感受,找到自我歸屬感,而不是被別人的節奏所打亂。
「發呆大賽」倡導「慢生活」 ,引來2萬多網友的轉發。很多人反思自己多久沒有停下來放空自己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總被快節奏的生活拖累,對於周圍美麗的風景視而不見。有人借用米蘭·昆德拉在《緩慢》中的話發問:「慢的樂趣怎麼失傳了呢?古時候閒逛的人都去了哪裡?」
在某些年輕人中,「發呆」成了一種時尚,特別是一些處在緊張工作節奏下的白領,很喜歡到風景秀麗的地方發呆,面對綠樹青山或者大海,似乎什麼都在想,又似乎什麼都沒想,任大腦處於「意識流」狀態。收拾心情後,再以全新的狀態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
「慢生活家」卡爾·霍諾指出,「慢生活」不是磨蹭,更不是懶惰,而是讓速度的指標「撤退」,讓生活變得細緻。這是相對於當前社會匆匆忙忙的快節奏生活而言的另一種生活方式,這裡的「慢」是一種意境,一種回歸自然、輕鬆和諧的意境。
「走神兒、開小差」要不得
在忙碌與疲憊共存的現代生活中,放空自己是一種最好的、必然的放鬆與解壓方式。
一個人發呆時,會暫時遠離現實世界的喧囂,擺脫沉重的心理負擔,找回心靈深處的平靜。這時候的自己,心靈處於一種無牽無掛的境界,沒有想要去擁有的欲望,沒有緊張焦慮。不過,對沒有經過「冥想」訓練的普通人來說,保持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的狀態很困難。因此,最好的辦法是從「小」開始。選擇讓你感覺非常安全的地點,比如家中,關閉所有打擾注意力的設備——電視、電腦、手機、電話等等,閉上眼睛嘗試集中注意力5分鐘—10分鐘,讓自己只專注於想一件事情,不作評價,不作判斷,只是靜靜地觀察自己的思緒。5分鐘—10分鐘後放鬆休息一下,再進行嘗試。
發呆有利於放空自己,但「走神兒、開小差」可要不得。「走神兒」是一種對外界活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反應,不論你是上班族還是學生族,「走神兒」不但對大腦健康無益,還會影響工作和學習。所以,不要為了趕時髦隨意「發呆」。
需要注意的是,成年人一般發會兒呆無損健康,但是如果孩子經常發呆的話,可能是一種心理疾病。如果任由其發展,完全沉浸在自己獨立的空間中而不加以幹預,則可能會影響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