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不承認——以前沒娃的時候,對家長之間那種明裡暗裡的較勁、攀比,特別嗤之以鼻。
萬萬沒想到,自己剛生娃沒兩年,還沒到拼才藝、背唐詩的時候呢,偶爾刷個票圈,就已經開始焦慮了——
什麼,都是1歲多的娃,別人家的已經在德智體美勞方面,顯得這麼有前途了;
再看一眼自家的,還只會流著口水咿咿呀呀地瞎比劃???
不只是說話,咱們後臺,為孩子發育進度著急的媽媽,每天都能抓到一些:
著急出牙的
著急學步的
著急開口的
…….
千言萬語一句話:我家娃,究竟是不是發育遲緩啊?!
emmm,其實啊,很多時候,咱們家長真的不用跟著瞎操心。
寶寶的生長發育有自己的節奏,尤其是上面說的這些,還真不用拼一時早晚。
咱們今天就拿長牙、學步、開口說話,這三樣被問的最多的事兒,用科學數據來寬慰寬慰大家:就算寶寶暫時沒別人快,也沒關係!
長 牙
說到牙,家長最關心的問題集中在兩方面:
通常來說,寶寶的第一顆小乳牙會在4個月到15個月之間開始萌出。
Open your eyes ,你沒看錯,這個時間彈性可是能拉到11個月之久,4月齡出牙的不算早,15月齡出牙的也不算晚。
這是為啥?很簡單,寶寶的出牙時間大概率由父母的遺傳基因決定。也就是說,爸爸媽媽出牙比較早或晚的話,那麼寶寶萌出牙齒的時間就會早一些或晚一些。
寶寶大概到了2歲半到3歲左右,20顆乳牙差不多就都該長齊咯,附一張可愛的萌牙順序參考圖:
家長們還總習慣把出牙的問題和輔食放到一起,問:
不是的哦,千萬別本末倒置,4~6個月添加輔食之後,輔食性狀要及時進行由細到粗的改變,這樣做可以刺激牙齦、促進寶寶頜骨和牙床的發育,從而影響牙齒的萌出。而不是等長了牙之後,再去更改輔食性狀。
*圖中展示輔食性狀的勺子是中式湯匙,一匙約20g*碗大小為250~300ml的普通碗
所以呀——1歲還沒出牙,別盲目焦慮!
※12月齡乳牙仍未萌出,我們稱為「出牙延遲」,建議就診評估。評估後如果確實沒有其他問題,有牙胚,就觀察等待。臨床上確實有15~17月齡才出牙的情況哦。
走 路
說完了牙,咱們來說說腿兒。
走路這個事兒,就更是家家故事大不同了。
有的娃10個月就能晃晃悠悠往前走了,有的到17個月了還是出門就抱住大腿不敢撒手。
走得早的寶寶也不會註定就是跑跳健將的苗子、走的晚的娃很多以後也照樣德智體全面發展。
寶寶的行走早晚,影響因素比出牙要複雜,有的因素還非常有趣——
……..
那寶寶到了幾月齡,還不會自己走路,才需要擔心呢?
從大運動發展裡程碑(參考)來看,一般寶寶到9~15個月,會逐步學會扶走,獨立走路的時機會受到環境情境性格因素的影響,具有隨機性。
少數孩子在15個月之後才會獨立行走,如果寶寶到18個月了還不會走路,就應該讓醫生做做檢查。
一來是排除身體因素的影響,二來是排除情感因素對學步的幹擾(這點經常容易被忽略,大家一定要到正規醫院的行為發育科問診哦)。
說 話
最後,咱們再來聊聊開口說話。
如果說上面出牙和走路這些,父母是對孩子身體健康方面擔憂。
那麼開口的早晚,不少人就直接和娃的智商掛鈎了。
畢竟伶牙俐齒、能說會道的寶寶,會顯得特別靈光!
但其實把開口說話早,等同於寶寶的智商高,開口晚就是不夠聰明,這是沒有科學道理的。
開口說話早,甚至都不能代表長大後語言能力就會好。
每個娃的發育節奏和家庭環境都不盡相同,語言能力差異自然會存在。
在聽力、舌系帶、口腔發育等方面都沒有異常的前提下,遺傳因素、家庭引導環境,會對孩子開口早晚起到較大影響。
家長們可以get一些引導孩子開口的小技巧,多多鼓勵,沒準孩子就開始每日見漲的突破了。
小tips
比如ta恰好說了「ba」這個音,就教ta「爸爸」、「寶寶」、「抱抱」等等。
孩子發音不清楚很正常,你只要再重複一遍正確的,鼓勵ta再說再練習。
比如「這個藍色的碗真漂亮,寶寶用它吃飯。」
句子看似複雜,卻與生活體驗緊密結合,對於增強孩子的理解能力很有幫助。
......
在引導孩子開口這件事上,及時關注、及時引導才是王道。
以下這些信號,可能與語言延遲有關聯:
01
4~7個月
不會咿呀學語
02
7~12個月
只會發出幾聲聲音
不發出 「媽媽」 「噠噠」之類的聲音
不使用揮手或指點之類的手勢
稱呼他們的名字時不會回應
不理解別人在說什麼
03
12~18個月
只說幾個詞;無法做到會說出6到10個字
無法遵循簡單的指示
不會使用特定的單個單詞或近似詞來表達需求,比如「橘橘」「果果」來稱呼「橘子」
04
18~24個月
不會將兩個單詞放在一起做句子
會說的少於50個口語詞彙
如果孩子18個月沒有開口學說話的意思, 就一定要帶去給醫生檢查診斷一下了,別耽誤診療時機!
今天的寬心科普就到這兒啦,其實咱們做父母的,還真不用因為別人家的娃在某項成長技能上先了一步,就特別焦慮,畢竟娃的成長不是比賽,他們有自己的節奏。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小幼苗,以後都會長成不同的模樣。
雖然把自家娃和同齡孩子比,可以說是難以避免的人之常情啦;但咱要做的,最重要的難道不是是呵護孩子的健康、給與他們更好的生長環境嗎?
如果您持續感到擔憂和懷疑,對您的孩子最好的辦法是諮詢發育兒科醫生。
其餘的,就靜待花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