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說話晚、走路遲,什麼時候需要看醫生?

2020-12-23 年糕媽媽

承認不承認——以前沒娃的時候,對家長之間那種明裡暗裡的較勁、攀比,特別嗤之以鼻。

萬萬沒想到,自己剛生娃沒兩年,還沒到拼才藝、背唐詩的時候呢,偶爾刷個票圈,就已經開始焦慮了——

什麼,都是1歲多的娃,別人家的已經在德智體美勞方面,顯得這麼有前途了;

再看一眼自家的,還只會流著口水咿咿呀呀地瞎比劃???

不只是說話,咱們後臺,為孩子發育進度著急的媽媽,每天都能抓到一些:

著急出牙的

著急學步的

著急開口的

…….

千言萬語一句話:我家娃,究竟是不是發育遲緩啊?!

emmm,其實啊,很多時候,咱們家長真的不用跟著瞎操心。

寶寶的生長發育有自己的節奏,尤其是上面說的這些,還真不用拼一時早晚。

咱們今天就拿長牙、學步、開口說話,這三樣被問的最多的事兒,用科學數據來寬慰寬慰大家:就算寶寶暫時沒別人快,也沒關係!

長 牙

說到牙,家長最關心的問題集中在兩方面:

通常來說,寶寶的第一顆小乳牙會在4個月到15個月之間開始萌出。

Open your eyes ,你沒看錯,這個時間彈性可是能拉到11個月之久,4月齡出牙的不算早,15月齡出牙的也不算晚。

這是為啥?很簡單,寶寶的出牙時間大概率由父母的遺傳基因決定。也就是說,爸爸媽媽出牙比較早或晚的話,那麼寶寶萌出牙齒的時間就會早一些或晚一些。

寶寶大概到了2歲半到3歲左右,20顆乳牙差不多就都該長齊咯,附一張可愛的萌牙順序參考圖:

家長們還總習慣把出牙的問題和輔食放到一起,問:

不是的哦,千萬別本末倒置,4~6個月添加輔食之後,輔食性狀要及時進行由細到粗的改變,這樣做可以刺激牙齦、促進寶寶頜骨和牙床的發育,從而影響牙齒的萌出。而不是等長了牙之後,再去更改輔食性狀。

*圖中展示輔食性狀的勺子是中式湯匙,一匙約20g*碗大小為250~300ml的普通碗

所以呀——1歲還沒出牙,別盲目焦慮!

※12月齡乳牙仍未萌出,我們稱為「出牙延遲」,建議就診評估。評估後如果確實沒有其他問題,有牙胚,就觀察等待。臨床上確實有15~17月齡才出牙的情況哦。

走 路

說完了牙,咱們來說說腿兒。

走路這個事兒,就更是家家故事大不同了。

有的娃10個月就能晃晃悠悠往前走了,有的到17個月了還是出門就抱住大腿不敢撒手。

走得早的寶寶也不會註定就是跑跳健將的苗子、走的晚的娃很多以後也照樣德智體全面發展。

寶寶的行走早晚,影響因素比出牙要複雜,有的因素還非常有趣——

……..

那寶寶到了幾月齡,還不會自己走路,才需要擔心呢?

從大運動發展裡程碑(參考)來看,一般寶寶到9~15個月,會逐步學會扶走,獨立走路的時機會受到環境情境性格因素的影響,具有隨機性。

少數孩子在15個月之後才會獨立行走,如果寶寶到18個月了還不會走路,就應該讓醫生做做檢查。

一來是排除身體因素的影響,二來是排除情感因素對學步的幹擾(這點經常容易被忽略,大家一定要到正規醫院的行為發育科問診哦)。

說 話

最後,咱們再來聊聊開口說話。

如果說上面出牙和走路這些,父母是對孩子身體健康方面擔憂。

那麼開口的早晚,不少人就直接和娃的智商掛鈎了。

畢竟伶牙俐齒、能說會道的寶寶,會顯得特別靈光!

但其實把開口說話早,等同於寶寶的智商高,開口晚就是不夠聰明,這是沒有科學道理的。

開口說話早,甚至都不能代表長大後語言能力就會好。

每個娃的發育節奏和家庭環境都不盡相同,語言能力差異自然會存在。

在聽力、舌系帶、口腔發育等方面都沒有異常的前提下,遺傳因素、家庭引導環境,會對孩子開口早晚起到較大影響。

家長們可以get一些引導孩子開口的小技巧,多多鼓勵,沒準孩子就開始每日見漲的突破了。

小tips

比如ta恰好說了「ba」這個音,就教ta「爸爸」、「寶寶」、「抱抱」等等。

孩子發音不清楚很正常,你只要再重複一遍正確的,鼓勵ta再說再練習。

比如「這個藍色的碗真漂亮,寶寶用它吃飯。」

句子看似複雜,卻與生活體驗緊密結合,對於增強孩子的理解能力很有幫助。

......

在引導孩子開口這件事上,及時關注、及時引導才是王道。

以下這些信號,可能與語言延遲有關聯:

01

4~7個月

不會咿呀學語

02

7~12個月

只會發出幾聲聲音

不發出 「媽媽」 「噠噠」之類的聲音

不使用揮手或指點之類的手勢

稱呼他們的名字時不會回應

不理解別人在說什麼

03

12~18個月

只說幾個詞;無法做到會說出6到10個字

無法遵循簡單的指示

不會使用特定的單個單詞或近似詞來表達需求,比如「橘橘」「果果」來稱呼「橘子」

04

18~24個月

不會將兩個單詞放在一起做句子

會說的少於50個口語詞彙

如果孩子18個月沒有開口學說話的意思, 就一定要帶去給醫生檢查診斷一下了,別耽誤診療時機!

今天的寬心科普就到這兒啦,其實咱們做父母的,還真不用因為別人家的娃在某項成長技能上先了一步,就特別焦慮,畢竟娃的成長不是比賽,他們有自己的節奏。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小幼苗,以後都會長成不同的模樣。

雖然把自家娃和同齡孩子比,可以說是難以避免的人之常情啦;但咱要做的,最重要的難道不是是呵護孩子的健康、給與他們更好的生長環境嗎?

如果您持續感到擔憂和懷疑,對您的孩子最好的辦法是諮詢發育兒科醫生。

其餘的,就靜待花開吧。

相關焦點

  • 寶寶越早走路智商越高?那最晚應該什麼時候會走路?
    誰家孩子7、8個月會說話,會走路,父母就沾沾自喜,覺得自家孩子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街坊鄰居也羨慕,羨慕這家生了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同樣的如果孩子到了2歲還不能完整的說話,路也走不利索,家長就開始憂心忡忡,害怕自家寶寶會是個笨小孩,就開始想法設法的幹預孩子。
  • 寶寶什麼時候開始走路才正常?寶寶走路晚怎麼辦?
    未知是對爸爸媽媽而言,寶寶的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你不知道Ta們什麼時候會降臨、什麼時候開口說話、什麼時候學會走路……上次我們給爸爸媽媽們分享了關於「寶寶開口說話比較晚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確的引導」的文章。孩子開口晚,家長要怎麼引導?連結奉上,有興趣的爸爸媽媽們可以了解一下今天,我們要來揭秘一下寶寶為什麼走路晚?以及對寶寶有什麼影響?以及爸爸媽媽該如何正確的引導?
  • 走路晚?說話遲?寶寶這是怎麼了
    寶寶的生長發育問題在各大育兒論壇是長盛不衰的話題,寶媽帶寶寶下樓玩兒一圈,碰到其他小朋友,也喜歡和自己的寶寶做個對比生長評估包括什麼?「二十三竄一竄」的晚長理論想當然的晚長中流失的身高受遺傳因素等影響,晚長也是有可能的,但其前提條件是晚長的孩子骨齡落後於正常孩子。如果骨齡與年齡相當,則不屬於晚長,需要儘早查明具體原因並進行幹預。
  • 寶寶一歲半了還不會說話,要不要帶他看醫生?
    寶寶一歲半了還不會說話,要不要帶他看醫生?對於一歲到兩歲左右的寶寶,寶媽們最為關注的就兩點:會不會走路 Or會不會說話。弈寶是在一歲八個月的時候突然學會了叫爸爸、媽媽和奶奶。我和他爸也是為此焦慮了好久,一直想著如果兩歲還不開口,就得看醫生了,也許真是語言功能發育障礙或者自閉症?
  • 寶寶說話晚?別讓「貴人語遲」耽誤了,早說話的寶寶更聰明
    只是她家球球兩歲多了,什麼都知道,就是不肯開口說話。其他媽媽們馬上七嘴八舌的安慰道:「沒關係,孩子學說話有早有晚,貴人語遲嘛。」 球球媽點點頭,卻還是眉頭緊鎖。看來兒子的說話問題,著實讓她十分著急。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可以促進記憶能力,注意能力,觀察能力,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和拓展。正因如此,所以,早開口說話,就是對寶寶大腦智慧的早期開發;早開口說話,就會比晚說話,大腦刺激更充分,寶寶更加聰明伶俐。 02早說話有如此多的好處,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更好的引導寶寶早開口說話呢?
  • 寶寶一般多大會走路,多大會說話?
    同學問我,你家寶寶多大學會走路和說話的?我家孩子都一歲半了,只會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走上兩步就不動了。孩子不是發育遲緩吧?婆婆都準備過幾天帶孩子去醫院看醫生了。開始走路和說話,是寶寶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兩個過程。
  • 寶寶說話晚,真的是「貴人語遲」嗎?別錯過了黃金治療時期
    導語:寶寶說話的早晚成了鄰裡鄉親之間討論的熱門話題,周圍的同齡寶寶都已經會叫「爸爸媽媽」了,自己的孩子卻遲遲「不開金口」。父母著急的不行,老人卻說「貴人語遲」,你家寶寶代表以後很聰明呢!開口晚的孩子是否真的是「貴人語遲」很聰明呢?下面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 真的是「貴人語遲」嗎?寶寶說話晚,家長看過來!
    人們經常說「貴人語遲」,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鼎鼎有名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據說愛因斯坦3歲才開口說話。但是現實當中很多孩子說話晚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作為家長需要引起注意,接下來就跟家長分析一下孩子說話晚常見的幾個原因,還有家長該如何引導。
  • 牛頓四歲才會說話,寶寶說話晚真的是「貴人語遲」?
    真的有「貴人語遲」一說嗎,寶寶說話越晚越聰明?論語所謂的貴人語遲,是指不平凡的人往往不會輕易發言,謹言慎行,並不是指「貴人說話晚」。所以在孩子語言的發育出現問題時,別再聽信他人這是聰明的表現,並沒有實際科學依據!
  • 寶寶說話晚不是貴人語遲,而是因為這4種疾病,家長一定需謹慎
    咱們寶媽自從寶寶出生之後,就總是拿著寶寶跟其他孩子的發育進行比較,比寶寶會翻身的時間,比寶寶會走路的時間,寶寶的大動作稍微晚別人一下都要把寶媽給急的不行,但是當寶寶說話的時間晚於別人時,寶媽卻不會這麼急躁,因為咱們老一輩的人常說「貴人語遲」,說是說話越晚的孩子其實越聰明,那麼這句話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 寶寶說話晚,是貴人語遲還是發育遲緩?超過這個年齡就該注意了
    當周圍的孩子早已經說話說得清晰流利,而自己家的孩子卻「金口難開」時,作為父母心裏面肯定都是焦慮的。 而有些家長,對於寶寶說話晚的問題,卻還在盲目相信「貴人語遲」、「金口難開」這些安慰的話語,殊不知再不加以警惕,寶寶的語言發育開發就真的晚了。因此,作為家長,不要再一味的相信「說話晚的寶寶智商高」等沒有科學依據的說法,要知道世上可沒有那麼多的「愛因斯坦」。
  • 寶寶走路晚就是發育有問題?瞎扯!
    很多寶媽在生了孩子之後,對孩子的大運動能力的發展格外上心,還會和別人家的寶寶進行比較,最關係的問題莫過於:自己家的孩子多大學會爬行,多大開始說話,多大開始走路……但有的寶媽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別人家的寶寶10個月就會走路了,我家寶寶13個月還不會,難道是發育有問題?
  • 寶寶多大會走路?什麼時候會喊「爸爸媽媽」?
    嬰幼兒在成長中,都會經歷從咿呀學語到自己獨立的行走的過程,這些和父母的正確引導,寶寶各方面的身體素質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些家庭的寶寶很早就會說話走路了,而有些寶寶則較遲些。寶寶學習走路要經過以下幾個階段1、初期寶寶在3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抬頭、腿,可以慢慢的坐立了;2、中期寶寶5個月多一點的時候,身上就有力量可以自己翻身了,基本可以慢慢的爬行了,這時寶寶離站立走路還需要個月的時間;3、後期寶寶到一歲左右的時候
  • 寶寶什麼時候開口學說話,不算晚?
    寶寶什麼時候開始學說話? 其實寶寶出生時的哇哇大哭,代表他第一次進入開始「說話」表達清晰了。開始,他是用舌頭、嘴唇、上顎和任何新長的牙齒來發出聲音,頭一兩個月是「哦」和「啊」,不久之後,就能咿咿呀呀了。
  • 寶寶說話晚跟智力有關?不一定,說話晚的重要因素是缺乏陪伴
    琪琪媽媽帶孩子在小區裡曬太陽,和幾位寶媽聊天,當聽到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同齡,已經開口說話了,再想想自家寶寶已經一歲半了,還是金口難開,琪琪媽媽就開始犯愁。一位二胎寶媽說:「你也別太擔心,我家老大說話就晚,兩歲才開始說話,現在說話很利索,腦瓜也很聰明呢!人家都說「貴人語遲」,你家孩子說不定就是那個「貴人」呢!」
  • 寶寶說話晚代表聰明?別拿「貴人語遲」當幌子,是語言引導沒到位
    有朋友和我說這是「貴人語遲」,我是一邊抱著僥倖心態一邊著急,眼看著再有一年多時間就要上幼兒園了,到時候還不會說話可怎麼辦?當看到別的同齡寶寶都能張口說話,不停地往出蹦單詞、說句子的時候,自家寶寶卻一直「難開金口」,做父母的難免會感到焦慮不安。往往在這時,都會聽到別人的一些好心勸慰道:「貴人語遲是好現象,現在不會說話將來一定很聰明,有出息!」
  • 寶寶說話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關於寶寶說話晚,家長常會走進的幾個誤區。誤區一:和寶寶交流過少寶寶的日常語言學習,需要和大人交流並通過模仿來進行。也恰恰是這種行為阻礙了寶寶的語言發展,因為你根本沒有給寶寶表達的機會,孩子缺乏說話的動力。正確做法:父母要延緩需求,刺激孩子的表達。比如:當孩子指著杯子要喝水的時候,你要假裝不知道他要什麼,鼓勵寶寶用語言把想法說出來。
  • 寶寶說話遲,父母詢問醫生後得到答案:你家裡人太多
    文|秘籍君 要說孩子三歲前父母最掛心的事,除了寶寶什麼時候走路,就是什麼時候說話了。畢竟,走路和說話的早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寶寶的發育程度。尤其是在同齡寶寶中間,別人早就會說了,而自家這個還不開口,即便別人怎麼安慰「貴人語遲」,父母心裡總是焦急的。前段時間跟閨蜜視頻,閨蜜家的寶寶也在場,閨蜜招呼寶寶喊「姨姨」,寶寶一言不發。我問閨蜜,孩子兩歲了還不說話麼,閨蜜說可不是,早些時候帶她去醫院看過,醫生說是「家裡人太多了」。
  • 寶寶什麼時候會走路、會思考、會說話,新手父母可以收藏
    做了寶媽之後,可以說是每天都有新驚喜,畢竟零到一歲的時間,寶寶從一小點點,一直長到能走路,甚至還會簡單的發音說爸爸媽媽,孩子一天一個樣,寶媽們也是一天比一天有盼頭。那孩子的生長發育到底遵循了什麼規律呢?我家寶寶現在學會的東西算不算正常呢?
  • 寶寶什麼時候會走路,了解這些對父母有幫助
    健康的嬰兒是以不同的速度發育的——學習走路也不例外。如果寶寶在12個月大的時候還沒有學會走路那麼父母也不用擔心,雖然有很多嬰兒在12個月或更早的時候開始邁出第一步,但寶寶在一周歲生日時以及之後的幾個月都不會走路也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