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已經三周歲了,這不幼兒園都開學了,我雖然把他送去了,卻還是很擔心。因為孩子說話晚,現在還不怎麼能清晰地表達明白吃飯、上廁所。」
「我特別的焦心,聽人說,孩子一直不會說話,可能是孤獨症的表現,我是不是要帶孩子去醫院看看?」
「我看別人家的孩子比我家孩子還小,說話都比我家的利索,我每天也各種方法引導了,可是還是感覺沒啥用啊。」
孩子說話晚,是很多父母都關心的一件事。
除了因為先天性疾病造成語言遲緩或障礙,語言發育與寶寶的生長環境以及家長平時的引導訓練,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關於寶寶說話晚,家長常會走進的幾個誤區。
誤區一:和寶寶交流過少
寶寶的日常語言學習,需要和大人交流並通過模仿來進行。
如果大人和孩子的交流過少,孩子沒有得到有效的刺激,那麼就會影響到寶寶語言學習的進程,導致語言發展的滯後。
正確做法:
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和寶寶的交流與互動,把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所見所聞,通過清晰準確、生動形象的表達告訴給孩子。
平時,也可以多陪寶寶看一些繪本、故事書,親子共讀可以提高寶寶的語言理解能力,增加詞彙量。
誤區二:說話語速太快
有些大人的說話語速太快,寶寶會覺得理解困難,只有讓寶寶聽清楚了,他才會有意識的重複模仿。
正確做法:
儘量放慢自己的說話速度,用詞上儘量簡化,選擇寶寶易於理解的詞彙,讓寶寶能夠理解和模仿。
誤區三:家長過快地滿足孩子的需求
很多爸爸媽媽對寶寶都照顧得無微不至,有求必應。因為長期的照料,和孩子也非常親密,很有默契。
經常孩子一個手勢、一個眼神,或是啊啊兩聲,父母就已經預測到孩子的需求,甚至不等孩子開口,就馬上給孩子辦得妥妥的。
也恰恰是這種行為阻礙了寶寶的語言發展,因為你根本沒有給寶寶表達的機會,孩子缺乏說話的動力。
正確做法:
父母要延緩需求,刺激孩子的表達。比如:當孩子指著杯子要喝水的時候,你要假裝不知道他要什麼,鼓勵寶寶用語言把想法說出來。
誤區四:口腔觸覺體驗不足
有些家長過於擔心食物太硬,孩子會難以消化,所以常餵寶寶過於軟爛的食物,水果要壓成汁,蔬菜也要切碎。
這樣過於精細的食物,使寶寶口腔缺乏咀嚼鍛鍊,嘴部口腔肌肉無力,導致發音時,口腔形狀不夠飽滿,就會出現咬字不清的情況。
正確做法:
家長應該根據寶寶的年齡,準備不同質地和軟硬的食物,鼓勵寶寶多嘗試各種食物,適當增加大顆粒鍛鍊咀嚼能力,鍛鍊寶寶的口腔肌肉,促進寶寶的語言發育。
誤區五:和外界交流較少
現在很多孩子經常宅在家,很少與外界接觸,獲取的信息少,鍛鍊的機會更少。
但是孩子只有在豐富多樣的體驗中,才能通過多種多樣的學習,發育出發達的腦神經。
也只有在和不同人接觸的過程中,才能夠刺激語言上的交流和社交能力的學習。
正確做法:
平時多帶孩子到小區或者公園去玩。父母有空的時候,也可以帶孩子外出旅行,這都是孩子能夠接觸外面世界很好的機會。
誤區六:家庭語言環境複雜
現在有不少家庭,老人會來幫忙帶孩子,或者僱傭了保姆阿姨幫助帶娃,而每個人來自不同的地域,家裡的語言環境就會比較複雜。
有的人說普通話,有的人說方言,對同一個詞彙表達的方式都不同,這時候孩子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理解和轉化這些語言,雙語或多語家庭孩子開口晚,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正確做法:
對於這種情況,家長不用太著急,最重要的是需要對孩子多一份耐心,孩子雖然說話晚,但是他能聽懂更多的語言。
除了以上這些因素,一般男孩會比女孩開口稍微晚些,大運動發育的比較好的孩子,語言發育就會稍微遲緩一些,這些都是正常的發育現象。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成長規律,只要不是生理上的問題,孩子說話遲一些都是正常的,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父母只要注意到孩子在語言發展上的個別差異,根據其語言發展情況,不斷調整對寶寶的訓練和刺激,寶寶一定會迎來屬於他的語言爆發期。
歡迎關注vx公眾號:【予童說】
gh_870be8ebc629,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