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麼?」
這是一句非常常見的日語問句,初學日語的朋友沒人不知道該用那句日語。
「これは何ですか。」
但是和日本人工作了這些年,我卻不再使用這句「ですか」,反而常用「これは何でしょうか。」
可別小看這句「でしょうか」,這是日本人的常態表達方式,反而「です」這樣的敬語,要在特定的場合才會使用。
曖昧而婉轉的日本人
要正確使用日語,首先需要了解日本以及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和習慣,曖昧的表達方式時日語的一大特點。
我們的老闆是東京人,常年在美國、香港、中國大陸三地到處跑,如果他當時不在內陸,我們不知道他的行程安排,萬一他在開會,隨意聯繫他就不太好,所以很多時候時通過他常駐內陸的助理來進行信息傳遞的。
在一次廣告方案的企劃中,董事長特助給了我一個這樣的回答:「この見積価格はちょっと厳しいかもしれない。(這個報價可能有點困難。)」
我當時理解的「ちょっと厳しい」就是【有點困難】,但是並不是說【絕無可能】的地步,加上她結尾用的是「かもしれない」,而不是「非常に」「無理」「駄目」這樣比較肯定的詞語,所以我離開特助辦公室以後,還等著老闆給批覆。
大概等了兩三天,助理突然問我,新的廣告方案怎麼樣了,老闆在問。
我當時很納悶,就回覆說方案不是給你了嗎?你沒給老闆看嗎?
助理也很納悶的說,當時不是拒絕了嗎?
我更納悶了,什麼時候拒絕的?
她說當時就說了「この見積価格はちょっと厳しいかもしれない。」
我才反應過來,看似有機會的報價,其實老早就通過老闆預先給助理的底價給拒絕了。
我天真的以為「ちょっと厳しい」是【(經費)有點緊張】,結果竟然是【(預算)毫無希望】的。
日本人在表達自己主張的時候往往非常含蓄
他們在句子的末端使用「かもしれない」「でしょうか」是為了照顧雙方感受,減少話者的言語衝擊力,以及聽者的壓力。
日語句子長,因此語速極快,黑白分明的表達方式容易給對方造成很大的聽覺衝擊,而委婉而曖昧的表達則可以讓對方更加容易接受自己的提議,並且這種「並非一錘定音」的交流方式,可以讓雙方在不斷溝通中找到更合適的磨合點與方案。
所以我總結了一個,當日本人和你談一些比較重要決定的事情,只要他給你說「かも知れません」這樣【保不齊,可能會,也許】的時候,你統統默認【被否定】,基本沒差(當然也要依據一些當時情況來定,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不過作為耿直的中國人,一開始和日本人交流的時候,真的覺得日本人這種曖昧的不得了的方式十分難受,「你倒是給個準信啊」,每次都害我等半天、結果之前的那句模稜兩可的話竟然就是「肯定的否定句」。(這句話也好曖昧)
但是既然學習了別人的語言,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使用「正統而標準」的日語和日本人交流,所以我們在學習日語的時候,一定要理解日語,理解日本人的行為習慣,才能真正的運用到「標準」日語(不是指課本的標準)。
最後,希望大家及早提高日語思維方式,日語進步,工作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