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寫作,名家論述雜篇彙編
考前作文寫作講解:結構與扣題
高考作文寫作講解:讓議論文有「據」可依可用、議論文寫深刻八法
議論文寫作:論據的廣度深度厚度
關係型作文寫作指導及範文賞析
多則材料類作文的類型、審題與寫作方法
高考命題作文類型、審題與寫作方法
記敘文(小說)的寫作立意
高考記敘文(小說)寫作情節篇
議論文寫作:精準用例——舉例典型,論證有力
高考作文:用好人稱著華章
2020年12月最新全國各地模擬作文及最佳立意選編
引導四個「認識」凸顯素養導向
《想想與走心》作文審題立意與寫作示例
「文明的韌性」與「中國的脊梁」作文分析與範文佳作
作文寫作:理順材料間關係,整合關鍵詞成句
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中國文化的最高信仰與終極理想——錢穆
2021年高考作文專項突破之情境交際型作文
在應試作文中運用「點面結合」寫作技巧
議論文巧結尾
主席新年致辭
《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作文
作文寫作:抓住矛盾反駁,順理成章立論
2021高考專題複習之作文寫作小技巧
寫作指導----語言靈動文採飛揚
乘信息之風,掌時代之舵——《一條信息》記敘文
2020年高考全國卷高分作文展示與評析
趙柒斤《古代科考也有人押題》
作文——《體育課的硬性作業》議論文
材料作文「高雅與通俗的藝術作品」優秀作文
高考模擬作文及範文:善於取捨,成就自我
考場作文如何即刻抒情?
作文升格練習指導:攜手並進,共鑄和平
「情境式」作文不能漠視「情境」
作文——如何對待偶像
2021年高考模擬作文「中考提高體育分值」
作文「博覽群書和讀書貴專」導寫及示例
巧借插花術,打造高分作文
開篇巧用修辭法,讓你的作文更有層次
作文問診:不作材料展 高分在分析
作文問診:述例要簡潔 層次要多變
作文問診---設扣題標誌, 顯內在聯繫
作文問診--- 突破老面孔 展現新容顏
作文問診----說話有餘地,力戒絕對化
作文問診----話題不轉移,事理不脫節
作文問診---論據要典型 ,材料須鮮活
作文問診--推倒磚頭垛, 生成有機體
「豐富」,是作文發展等級的重要內容。所謂豐富,就是材料豐富,形象豐滿,意境深遠。對於議論性散文而言,豐富就是用以闡明觀點的材料應當是充足的,具體的,而不應是單薄的,空泛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展開論證中思路開闊,廣徵博採,引用名言警句,援引古今名流,鉤沉中外史實,縱橫人間世象,做到「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但是豐富應當是材料的有機組合,而不是論據的隨意堆積,簡單疊加。可有些同學寫作議論文,往往只是根據中心把若干論據材料按照議論文的輪廓大致地擺放在一起,這樣的議論文,材料翔實,內容豐富,但卻沒有明晰的結構,圍繞中心而不見層次,任意東西而路徑不明。這樣的文章就成了裝填百貨的菜籃子,建築工地上的磚頭垛。
【初稿呈現】
擔當
有人說,人類的沉重感源自自責、期盼和壓力,因而隨便是生命的一種需要和方式。的確如此。我們佩服傑出人物,是佩服他們的成就,其實更多的時候是佩服他們勇於承受、敢於擔當的人格品性。大寫的人就應當具有承受和擔當精神。
(用「有人說」引出論點,簡潔明了;其實是自己的意思,卻借別人之口說出,行文有變化。)
武則天就是一個絕好的例子。她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高宗去世後,武則天相繼廢掉兩個兒子中宗和睿宗,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歷史功績,昭昭於世。誠如宋慶齡對她的中肯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
(只敘述歷史史實,沒有分析和議論,擔當精神似有若無,未能得到很好的體現。)
烏臺詩案讓一個天才詩人無辜受難,蘇軾沒有怨天尤人,他選擇了坦然承受,用一篇篇詩文記錄著生命沿途的風景,讓千百年後的人們依然沐浴著美的薰陶和滋潤。鳳凰涅槃,然後重生。也許,沒有從灰燼中站起的那一瞬間,就沒有那份王者的風範。
(本段緊扣「擔當」來敘述蘇東坡的事跡,語言簡潔生動。)
塞萬提斯出生於一個貧困之家,祖父是破落貴族,父親是一個潦倒終身的外科醫生。因為生活艱難,塞萬提斯和他的七兄弟姊妹跟隨父親到處東奔西跑,直到1566年才定居馬德裡。他歷經過殘疾、被囚禁、被販賣的坎坷,但從未被顛沛流離的命運打倒,而是默默承受著上帝安排給他的一切。
(從論證的角度看,塞萬提斯與武則天、蘇東坡的例子沒有實質的區別,同義疊加。)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司馬遷,面對宮刑,他的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剛直地死,一條是屈辱地生,在痛苦的抉擇中,他捨棄前者,接受後者。因為他知道,雖然死剛直地死可以令人景仰,但是,一旦生命結束,心中那個偉大的計劃也就成了泡影。他沒有固守「勇往直前」的信條,拼做頭撞南牆不後退的英雄,而是適時而退,於是終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如果司馬遷選擇剛直地死,那麼,中國歷史將多了一位不屈的英雄,但也少了一部不朽的史書。
(以「特別值得一提」引出司馬遷的事例,以示與前文的區別,但為何特別,下文無從體現,實質與前面的例子沒有區別。)
歷史是動態的,無所謂公平不公平,不刻意,不違心,一切隨緣,一切隨性,勇於承受,敢於承擔,就能活出一個獨特的自己。
望聞問切
文章有議論文的基本模式,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舉例論證,最後簡要歸結,回扣中心論點。問題主要體現在論據的選擇和運用上。首先論據材料過於陳舊,都是古人的例子,到故紙堆裡討生活,遠離現代社會,缺少時代感。再次是重敘述而輕議論,論證部分只有論據的敘述,沒有對論據進行恰當的分析,論據和論點難以融為一體。再次,文章材料豐富,有政治人物,有文學大家,讀來有應接不暇之感,但是,增加材料而未增加論證的層次,變換論據而沒有變換論證的角度,只是在同一個思維層面上疊床加屋,無法使議論深入和豐富。由於缺少分析和議論,只在同一個層面上使用論據,材料敦先敦後並無講究,這就使文章成了建築工地上的磚頭垛。
【升格展示】
大寫的人有應當有擔當
有人說,人類的沉重感源自自責、期盼和壓力,因而隨便是生命的一種需要和方式。此話言之有理,我們佩服傑出人物,是佩服他們的成就,其實更多的時候是佩服他們勇於承受、敢於擔當的人格品性,大寫的人就應當具有隨和擔當精神。
(保留原文,未作改動。)
人生不如意常常八九,從出生那刻起,重負、孤獨和苦難就註定要加在我們人生的旅途中,躲不掉,逃不開。面對生命的重壓迫,必須勇於承受,敢於承擔,只有勇於承受別人不能承受之重,敢於承擔別人難以承擔之任,生命才能綻放精彩,芬芳四溢。
(闡述勇於承擔對於生命的意義,從為什麼的角度論證要勇於承擔的中心,領起論證。)
勇於承受非議,敢於擔當道義,讓我們自強不息。武則天頂著罵名,主動擔起振興天下的重任,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鄧小平項著種種政治非議,不顧一次次被打倒,用他的睿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引領我們走進新時代。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批勇於承受重負的人們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梁,古老中國才歷經千年滄桑而不倒。「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直起脊背,承受非議,承擔重負,你便向世人展現了一副錚錚鐵骨!
(從承受非議、擔當道義的角度引用武則天、鄧小平的事例;事例有古有今,述例高度概括,議論要言不煩。)
勇於承受苦難,敢於承擔不幸,讓我們浴火重生。烏臺詩案讓一個天才詩人無辜受難,蘇軾沒有怨天尤人,他選擇了坦然承受,用一篇篇詩文記錄著生命沿途的風景,讓千百年後的人們依然沐浴著美的薰陶和滋潤。史鐵生在19歲失去了健美的雙腿,他痛苦甚至憤怒,但最終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沒有了雙腿,他用手「走」出了絢麗人生,不能奔跑在綠野曠地上,他就放飛夢想與希望,讓智慧替自己馳騁於文學的藍天。鳳凰涅槃,然後重生。也許,沒有從灰燼中站起的那一瞬間,就沒有那份王者的風範。
(從承受苦難、擔當不幸的角度引用蘇東坡和史鐵生的事例;用例先古後今,古今結合。)
勇於承受黯淡,敢於擔當寂寞,讓我們人生淡定。陶淵明鄙視世俗濁流,歸隱田園,他承受了孤獨,收穫了心靈的平靜;李白寧願忍受孤獨,也不願阿諛奉承,千金散盡,一身瀟灑;女作家丁玲受到錯誤批判,北大荒一呆十多年,甘當村婦。蔣經國之孫蔣友柏生在兩任總統之家,隨著祖父的去世,頭頂光環暗淡,他放下身份,甘當平民,靠打工養活自己,摸索經驗,直至創辦橙果設計公司,成為臺灣年輕人的創業標杆,商場偶像。曲高和寡,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留下獨處的空間。靜下心來,承受孤獨,堅守道義,你便給生命注入一份恬淡之美。
(從承受黯淡、擔當寂寞的角度引用古今人物的事例;先用排比概述例陶淵明、李白、丁玲例,再重點敘述蔣友柏例,點面結合,詳略有致。)
歷史是動態的,無所謂公平不公平,不刻意,不違心,一切隨緣,一切隨性,勇於承受,敢於承擔,就能活出一個獨特的自己。
(保留原文,未作改動。)
升格點評:
升格文保留原文的中心論點和基本框架以及論據材料,修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顯化內部層次。在本論部分增設分論點,以「勇於承受非議,敢於擔當道義,讓我們自強不息」「勇於承受苦難,敢於承擔不幸,讓我們浴火重生」「勇於承受黯淡,敢於擔當寂寞,讓我們人生淡定」為段首中心句,用分論點來統帥具體的論據材料,支撐中心論點,全文綱舉目張,收放自如。其次是加強議論分析。用排比句來敘述論據,論據材料比原文更為豐富,但敘述性的文字卻大大減少。濃縮論據的敘述,加強對論據材料的分析議論,促進了論據和論點的水乳交融。兩次是增加了一些當代人的論據材料,如鄧小平、史鐵生、蔣友柏,增強了文章的現實性。
升格文二
大寫的人有應當有擔當
有人說,人類的沉重感源自自責、期盼和壓力,因而隨便是生命的一種需要和方式。此話言之有理,我們佩服傑出人物,是佩服他們的成就,其實更多的時候是佩服他們勇於承受、敢於擔當的人格品性,大寫的人就應當具有隨和擔當精神。
(保留原文,未作改動。)
先來看政治人物。
武則天相繼廢掉兩個兒子,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這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要知道,即便在當時也無數人在明裡暗裡罵她。但是,武則天頂著罵名,擔起振興天下的重任,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鄧小平又何嘗不是這樣的人物呢,他頂著種種政治非議,不顧一次次被打倒,用他的睿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引領我們走進新時代。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批勇於承受重負的人們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梁,古老中國才歷經千年滄桑而不倒。「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直起脊背,承受非議,承擔重負,你便向世人展現了一副錚錚鐵骨!
(用「先來看政治人物」領起論據,脈絡清晰;帶著鮮明的觀點引述論據,敘述中有議論,以議論帶動敘述,敘述和議論高度融合。)
再看文學人士。
烏臺詩案讓一個天才詩人無辜蒙受不白之冤,蘇軾沒有怨天尤人,向隅而泣,他選擇的是承受,他用一篇篇詩文記錄著生命沿途的風景,讓千百年後的人們依然沐浴著美的薰陶和滋潤。史鐵生在19歲失去了健美的雙腿,他痛苦甚至憤怒,但最終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沒有了雙腿,他用手「走」出了絢麗人生,不能奔跑在綠野曠地上,他就放飛夢想與希望,讓智慧替自己馳騁於文學的藍天。沒有勇於承受、敢於擔當的品格,蘇軾和史鐵生就不會有輝煌的文學未來,中國文學的天空就要遜色許多。
(以「再看文學巨匠」領起論據,開啟新的論據層次;兩位文學人士,遭遇同中有異,蘇東坡受政治之害,史鐵生受殘疾之苦。)
再讓我們看看普通小人物吧。
電影《背著爸爸去上學》記錄了甘肅慶陽中學生李勇的真實事跡。一個山區的苦孩子,面對家庭的變故,以他瘦弱的身軀背起的生病的父親,走上了去省城讀書的路。這是一種怎樣的承受和擔當啊!蔣經國之孫蔣友柏生在兩任總統之家,隨著祖父的去世,頭頂光環突然暗淡,白天鵝成了醜小鴨。他放下身份,甘當平民,靠打工養活自己,摸索經驗,直至創辦橙果設計公司,成為臺灣年輕人的創業標杆,商場偶像。
(以「再讓我們看看普通小人物吧」開啟新的論證層次,從政治人物、文學人士到普通小人物,這是論證層次的又一次飛躍。)
歷史是動態的,無所謂公平不公平,不刻意,不違心,一切隨緣,一切隨性,勇於承受,敢於承擔,就能活出一個獨特的自己。
(保留原文,不作改動。)
升格點評:
本文還是原文的中心論點和基本框架,修改主要體現在對論據的重新選擇和安排上。文章首先對論據材料進行分類,按照「政治人物——文學人士——普通小人物」的順序來安排論據,組織論證。從政治人物到文學巨匠,這是第一個層次上的深入,而政治人物和文學巨匠都是「大人物」,為著論證更全面,再舉普通小人物的例子,從大人物到小人物,這是第二個層次上的深入。而且,每一段內部兩個論據,或從古代到當代,或從普通家庭到特殊家庭,例子各有側重,而不是簡單雷同。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文章具有建築美。所謂建築美,是指文章用簡潔明了的外觀形式來表達豐富的內容,讓讀者僅憑標誌性語言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和結構層次。讀這樣的議論文,如同參觀小區住宅,無須深入一家一戶,僅在高處略作俯瞰,便可對小區布局瞭然於胸。
技法揭秘
1、用分論點統領論據
即圍繞中心論點,設置幾個分論點,用分論點來統帥具體的論據材料,進而支撐中心論點。例如像升格文一那樣,用「勇於承受非議,敢於擔當道義,讓我們自強不息」「勇於承受苦難,敢於承擔不幸,讓我們浴火重生」「勇於承受黯淡,敢於擔當寂寞,讓我們人生淡定」等三個分論點分別統領所有論據,支撐中心論點「大寫的人就應當具有隨和擔當精神」。
2、顯化論據排列之序
即對論據材料進行精細梳理,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排列,比如時間先後,範圍大小,區域差異,屬性差別,等等,並且在行文中明確地標示出安排論據材料的思路。例如像升格文二那樣,先安排「大人物」的材料,再安排「小人物」的材料,在「大人物」部分,先安排政治人物,再安排文學巨匠,並且用「先來看政治人物」「再看文學巨匠」「再讓我們看看普通小人物吧」來顯示文章的內部思路。
3、用排偶句敘述論據
即用排比或對偶的句式來敘述論據材料,以期達到增加論據材料而減少敘述性文字的目的,為議論分析留下足夠的篇幅。例如升格文一用對偶句敘述武則天和鄧小平的材料,兩個論據的敘述總共才86個字;用排比句敘述陶淵明、李白、丁玲的材料,三個論據的敘述總共84個字。用排偶句敘述論據材料,既可以減少敘述性文字,為議論分析留下足夠在篇幅,同時又增強了文章的語言氣勢。
4、給論據材料戴帽穿靴
即在敘述論據材料之前和之後要作適當的說明和闡述,以實現論點和論據的高度整合。前面說到的用分論點統領論據,其實就是給論據戴上的帽子。光有分論點加事例還不夠,在簡述論據材料之後還要有適當的議論分析,以便促進論據材料和分論點的融合。我們看兩篇升格文章,在事例敘述之後,大都有精當的議論,正是有了這些議論,我們才感到文章的豐滿和圓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