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肝膽胰腫瘤外科主任劉榮:披肝瀝膽為蒼生—新聞—科學網

2020-12-14 科學網

 

■本報記者 李瑜 張思瑋

專家名片

劉榮,現任解放軍總醫院肝膽胰腫瘤外科主任,博士生導師,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2014年度總後勤部科技銀星。國內應用機器人行肝膽胰手術的先驅之一,已完成機器人手術500例。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華科技醫學獎一等獎等。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文章117篇,其中SCI收錄22篇。承擔國家「863」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課題。任全軍醫學科學委員會肝膽外科分會副主委、《中華腔鏡外科雜誌》總編輯等職。

在肝膽胰腫瘤領域,提起劉榮的名字,很少有人會感到陌生。光是那一串醒目的身份標籤就足以讓人豎起拇指。

他是全國肝膽胰腫瘤外科領域有名的「快刀手」,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腹腔鏡解剖性肝切除術的理念,完成國際上首例腹腔鏡解剖性半肝切除術、首例腹腔鏡右三肝切除、首例肝臟後腔鏡手術、首例胰腺後腹腔鏡手術、首例單孔肝切除手術、首例腹腔鏡復發性肝癌再切除等,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華科技醫學獎一等獎,師從吳孟超院士、黃志強院士兩位肝膽界學術泰鬥……

在遇到人生各種各樣的困境時,劉榮都能看得很開。他說,自己的最低目標是當一名外科醫生,最高目標仍然是當一名外科醫生。「這一行我幹了30年,說實話,我放不下醫生的身份,也捨不得我的患者。」

手術室裡的「俠客」

起初,劉榮的夢想並不是當醫生。由於高中時在物理、數學方面成績突出,長大後成為一位物理學家曾經是他最大的人生夢想。少年時代的劉榮,也和同時期的男孩們一樣,酷愛刀光劍影的江湖俠客,誰料想到,如今劉榮的手中果然握著一把「刀」。

不過,劉榮手裡的這把刀卻有著「千鈞之重」。他每天所面對的群體是患有肝膽胰腫瘤的病人,對於他們,哪怕是一點點的疏漏,其後果都可能是生命不能承受的重。

而劉榮卻硬是在生與死的高壓環境裡,練就了一身好功夫。由於手術技術嫻熟,很多人都叫他「快刀手」。以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來說,這算得上是腹部外科最複雜、程序最多的手術之一,普通大夫大概需要6~7小時才能走下手術臺,而劉榮通常2~3個小時就能完成。

高效與速度緣於劉榮對解剖的熟悉。僅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他每年就要做250多例。

然而,「快刀手」劉榮卻從來不願意拿「快」說事兒。「手術的速度不是醫生追求的唯一目標,手術質量和安全才是我們最應該關心的問題。」在劉榮眼裡,手術速度的提高,絕不能以犧牲手術質量來實現,而是應該從小做起,思路清晰,熟悉解剖,剔除無用動作,做好每一步。

「手術室不是賽場,醫生更不能有競技的想法。每一臺手術都不同,每一名患者都有不同的身世,每一種疾病都有其特殊性,只有別無選擇時才需要手術,所以,絕對意義上的『完美手術』是不存在的。」劉榮對《中國科學報》記者如是說。

如此高效的手術,並沒有讓劉榮覺得些許輕鬆。因為門診室裡有太多的人等待著他的診斷,病房裡有太多的患者需要他去探望,手術室裡有太多的手術等著他上臺主刀,研究材料中有太多的病例需要他琢磨和總結……

僅2015年一年,劉榮就完成了600多臺手術,手術時間長達1811.43小時,在僅有的每年160多天手術日的工作中,劉榮平均每天手術超過11小時。在全院醫生的手術時間和手術積分排名榜上,劉榮始終名列前茅。

「1811.43小時是在手術臺上的時間,說白了就是從手術刀拿起到放下的時間。」劉榮的助手在一旁輕聲告訴記者:「我們科裡的『複雜手術比例』在70%以上,大多是腫瘤的切除性手術,難度相當高。」

也許,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樣的生活過上一天就會身心俱疲,但劉榮卻堅持了30年。

如今,每年劉榮主刀的各類複雜手術超過500例,包括腹腔鏡、機器人輔助下及開腹狀態下實施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肝門部膽管癌根治術、肝臟切除術、胰體尾切除術等手術。作為國內利用機器人系統進行肝膽胰手術的先驅之一,他始終嚴格把控機器人手術的適應指徵,僅在應用機器人技術較傳統腹腔鏡技術或開腹手術對患者有益時才開展,目前已經完成機器人手術500例。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新也。」劉榮的這份執念與堅守中,寫滿了恩師黃志強的影子。

「我的恩師,心中有愛。在他的眼中,病人沒有高低貴賤,只有平等的生命。」2015年5月1日,在黃志強院士離去的「頭七」之日,劉榮寫下了這樣的文字。那一刻,看過太多生離死別的他潸然淚下。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醫者仁心,同樣如此。

學術圈裡的「闖將」

如果當初從事外科醫生是劉榮的一份「意外選擇」,那麼,當這種「意外」被寫入職業生涯的時候,科學研究便成為他表達與展現自我的最好途徑。

20年前,劉榮初到解放軍總醫院時,肝臟手術還是一項需要開膛破肚的大工程:醫生要在患者腹部切開一條長達20釐米的切口,全程「浴血」奮戰。而患者挨上這一刀後也往往會元氣大傷,需要躺上半個多月才能下床。

而那一道道長長的傷疤,也成為了長期駐留在劉榮心底的痛。從此,他暗下決心,非要琢磨出一套減輕病人痛苦的辦法不可。在恩師黃志強的指導下,劉榮進行了大量動物實驗,希望將微創技術應用到臨床上。

2002年,一次意外的機會讓劉榮改寫了肝膽外科手術的歷史。

一名肝門部膽管癌患者,需要進行半肝切除。由於病人的畏難和僥倖心理,不願接受開刀手術。與患者耐心溝通之餘,劉榮想到,是否可以利用腹腔鏡進行微創手術呢?

然而,隨後的假設卻讓劉榮倒吸了一口寒氣。患者的腫瘤生長在肝門——幾千年來,這道沉重的「門」一直向外科醫生緊閉。那裡密布著河道管網一樣的血管,如不預先阻斷其中的血流,手術過程中的出血就會像江水決堤而一發不可收拾。

開腹?病人不接受。腹腔鏡?幾乎是大血管處理的禁區。此刻,劉榮在思想的扎掙對抗中久久無法抉擇。對於入行只有7年的「新人」來說,這真的是一次極限挑戰。

「治別人治不好的病,開別人不敢開的刀。」恩師黃志強的這句話,如同一記重錘敲在了劉榮這個「響鼓」的身上。

最終,他排除雜念,再次靜下心來分析了腹腔鏡技術的特點:「雖然操作時間長,但它具有精細操作的優勢。如果只阻斷切除區域的血流,不觸動正常肝組織,不就可以揚長避短了嗎?」想到這裡,劉榮心裡的天平開始發生了變化。

而他的這一想法也得到了黃志強的支持。劉榮決心打破這個長存於肝膽手術領域的「魔咒」。

手術成功了!並且完全是按照劉榮最初的設想。而這次大膽嘗試也成為了我國首例腹腔鏡左半肝切除術。此後,劉榮用這種方法又成功實施了國際首例腹腔鏡右三肝切除、國際首例復發性肝癌再切除等手術,並總結出「腹腔鏡解剖性肝切除理念」,指導了後來大量腹腔鏡肝切除手術。

類似的技術創新,劉榮還提出了許許多多,諸如腹腔鏡下經肝斷面順行膽道鏡技術、腹腔鏡下肝門部膽管癌逆行切除、腹腔鏡下經腹膜後入路胰腺切除技術、腹腔鏡下經脾結腸韌帶入路胰腺切除技術等。也正是憑藉著這種以臨床為本,勇於創新的闖勁兒,劉榮創新了肝膽胰外科微創體系,並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華科技醫學獎一等獎等多項殊榮。

社會服務的「新星」

臨床工作的繁忙、學術科研的探索,並沒有消減劉榮對新技術推廣、服務基層醫務人員的熱情。

他起草制定了《腹腔鏡肝切除手術操作指南》《腹腔鏡肝切除專家共識與操作指南》,撰寫出版國際首部腹腔鏡肝切除手術學專著——《腹腔鏡肝臟外科手術技巧與要點》,並且多次舉辦學習班及大型會議,協助軍內外數十家醫院開展腹腔鏡手術,制定腹腔鏡胰島素瘤切除圍手術期規範,推進腹腔鏡技術的推廣,由他所提出的「腹腔鏡下解剖性肝切除」已成為國內外通用術式,讓更多的患者從中受益。

「一個人的個人能力再強也無法戰勝一個團隊。」劉榮一直認為,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國從來就不缺乏好醫生,但首先要給他們一片可以成長的土壤。

遺憾的是,目前,我國醫療資源分布極度不均衡,基層外科技術的發展受到時間、地域、經驗等因素的限制,傳統形式的培訓費時費力,不僅成本高昂,而且效率低下。

基於對外科醫生的深切理解,更是出於醫學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劉榮一直在尋找一個能夠實現醫生之間相互交流的平臺。而當前,「網際網路+」的大熱之勢,讓一向對新生事物著迷的劉榮覺得機會來了。

前不久,在他的積極倡導下,網際網路世界醫生培訓平臺eWDT戰略已經正式啟動。這是一項專門為全國各地的外科醫生提供學習資源的網上醫學工作者之家。

「通過一個簡單的設備,外地基層醫院的醫生『足不出戶』就可以『身臨其境』地觀摩到大醫院權威醫生的手術實況和各種教材,感受他們的精湛醫術,還可以實時交流。」劉榮期望用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地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免去優秀醫學專家的路途奔波,並可以對基層醫生進行授課和手術指導。而這不僅能夠增加基層醫生實踐機會,提高他們的手術技能,還能進一步提高基層醫生的培訓效率,幫助醫生快速持續地進步。

據了解,目前,全國已經有824家醫療機構享受到了這一「福利」。

這種利用網際網路進行醫生培訓的方式,不僅符合國家現在分級診療政策,同時又可以把醫療先進經驗與技術傳遞到基層醫院,從而逐漸縮小基層醫院與大型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最終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在劉榮心裡,有充滿期待眼神的患者和家屬、有需要點撥與輔導的學生、有渴求新技術與新理念的基層醫生,也有並肩奮鬥的團隊成員,還有仍須探索的肝膽胰腺外科事業……他在這條永無止境的路上,篤定前行,不違初心。

《中國科學報》 (2016-06-02 第6版 人物)

相關焦點

  • 301醫院劉榮團隊完成千例機器人肝膽胰手術—新聞—科學網
    2月9日,天剛蒙蒙亮,住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以下簡稱301醫院)肝膽胰腫瘤外科9床的李華(化名)毫無睡意,他有些緊張,又有所期待,因為今天是他的手術日。 這臺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對於李華來說,的確是他人生的一件大事。但他並不知道,這臺手術對於國內外肝膽胰腺腫瘤領域,也將具有裡程牌的意義。 這是301醫院肝膽胰腫瘤外科的第1000臺達文西機器人手術,也是國際首個機器人肝膽胰手術破千例的單中心。此次李華的主刀醫生,正是301醫院肝膽胰腫瘤外科主任劉榮。
  • 301醫院劉榮:機器人微創手術將成為外科發展主要方向—新聞—科學網
    301醫院劉榮:機器人微創手術將成為外科發展主要方向
  • 毓璜頂醫院肝膽胰脾外二科主任孫世傑團隊:披肝瀝膽只為患者早日康復
    膠東在線12月3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李凌峰)在人體構造中,肝膽胰脾排列緊密、結構複雜,又是癌症高發區,成為這方面的佼佼者,不僅僅是一個頭銜,更是德藝雙馨高水平的體現,煙臺毓璜頂醫院肝膽胰脾外二科主任孫世傑做到了。
  • 劉榮:微創治胰腺癌,適應症是關鍵
    近年來,我國胰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上升,從2009年的數據看,胰腺癌死亡率在所有腫瘤中排第六位,已成為引起我國人口死亡的十大惡性腫瘤之一。胰腺癌為什麼被稱為「萬癌之王」,怎樣預防,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呢?本期我們請來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腫瘤外二科(肝膽胰腫瘤外科)主任劉榮為大家介紹下胰腺癌。
  • 肝膽胰外一科為69歲膽管腫瘤患者實施達文西機器人手術
    肝膽胰外一科為69歲膽管腫瘤患者 實施達文西機器人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12月18日,膽管腫瘤患者章先生出院回家。此前,在濟南市中心醫院肝膽胰外一科住院18天的經歷,讓他成為首例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輔助下完成的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患者。
  • 全軍肝膽外科研究所劉榮:智能外科時代,手術機器人將由 AI 進行...
    7月13日,解放軍總醫院肝膽外二科主任、全軍肝膽外科研究所所長劉榮教授作了主題為《機器人在外科手術中的應用與展望》的演講。劉榮在肝膽外科上有多年的從業經驗和深厚的技術積累,是目前全球完成機器人肝膽胰手術最多的外科醫生。他認為,外科的發展史簡單分為四個時代:機械時代、電氣時代、資訊時代和智能時代。
  • 我院肝膽胰外科舉辦「創新外科穿行中國巡講」學術活動【醫院大小...
    我院肝膽胰外科舉辦「創新外科穿行中國巡講」學術活動【醫院大小事】 2020-11-25 18: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冬澤受邀參與湖州市抗癌協會肝膽胰腫瘤年會
    2018年肝膽胰常見疾病及多學科聯合診治高峰論壇(湖州市抗癌協會肝膽胰腫瘤年會)於6月2日-3日在湖州市召開。此次會議為提高湖州市肝膽胰腫瘤的診療水平,對肝膽胰外科常見疾病治療展開了探討,匯報了肝膽胰腫瘤治療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 湖南省人民醫院肝膽胰微創外科手術直播「玩」出新高度
    湖南省人民醫院肝膽胰微創外科手術直播「玩」出新高度 2019-11-28 21: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記四醫大西京醫院肝膽外科主任竇科峰教授
    從戰士到醫學博士,從外科大夫到肝移植領域的權威……40年來,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肝膽外科主任竇科峰懷著對醫學事業的熱愛,不斷進取,勇攀高峰,用嚴謹的態度推動肝移植領域的發展,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奇蹟。1991年至1992年他赴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外科研修,系統掌握了肝臟腫瘤、肝臟移植及膽道腫瘤等國際前沿領域知識。  知識的累積和臨床經驗的日益豐富,讓竇科峰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肝膽外科大夫。他不到35歲就取得副高級職稱,不到37歲就取得了正高級職稱。1997年, 41歲的他就擔起了肝膽外科主任重任。
  • 毓璜頂醫院孫世傑團隊:披肝瀝膽只為患者早日康復
    在人體構造中,肝膽胰脾排列緊密、結構複雜,又是癌症高發區,成為這方面的佼佼者,不僅僅是一個頭銜,更是德藝雙馨高水平的體現,煙臺毓璜頂醫院肝膽胰脾外二科主任孫世傑做到了。  作為地級市唯一的專家參加全國《原發性肝癌三維可視化技術操作及診療規範》、《複雜性肝臟腫瘤三維可視化精準診治指南》的審編,成為國際肝膽胰協會中國分會肝膽胰MDT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膽道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智能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醫學會神經內分泌腫瘤多學科聯合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肝膽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肝膽胰腔鏡微創醫師
  • 湘南地區首家肝膽胰腫瘤MDT門診落戶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衡陽新聞網訊 記者程聰報導 1月8日,湘南地區首家肝膽胰腫瘤MDT門診在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啟動,將為疑難複雜的腫瘤患者提供「一站式」會診服務,標誌著該院建設大湘南片區疑難危重醫學中心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探秘機器人「達文西」 衡陽肝膽外科手術進入「機器人時代」
    紅網時刻衡陽5月12日訊(記者 譚倩)5月11日,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肝膽外科主任陳國棟團隊在第四代達文西機器人輔助下,為一名患者順利進行腹腔鏡肝癌根治術。該手術是衡陽首例肝膽外科達文西機器人手術,也是全省率先使用第四代達文西機器人行肝膽胰手術的醫院之一,標誌著該院肝膽外科進入達文西機器人新時代。患者是一名60歲女性,肝左葉佔位性病變,肝硬化(代償期),門脈高壓症並脾大,並伴有2型糖尿病、高血壓病。體內腫瘤最大直徑達8cm,考慮肝細胞癌可能性大,手術切除是最佳治療方案。
  • 2020年胰膽外科博士、碩士研究生答辯會
    為保證畢業答辯的高質量,我科室嚴格按照醫院及學校相關文件悉心部署,並邀請多位國內知名專家進行把關。最後預祝2020年胰膽外科博士、碩士研究生答辯會圓滿成功!【導師】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外科學教研室主任、普外科主任、肝脾外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 長海醫院肝膽外科簡介
    長海醫院肝膽外科(普外三科)以胰脾肝膽疾病的外科治療為主要特色,已成立胰腺外科、門脈高壓症外科、肝膽外科三個專業組。
  • 海南省腫瘤醫院肝膽胰外科主任李鐸:離京赴瓊「戰」腫瘤 肝膽相照...
    隨後,林先生到省腫瘤醫院就醫,李鐸為他看診。經檢查,林先生肝右葉後有6段約2cm的腫物,鄰近右肝靜脈和門靜脈右支,由於新發腫瘤較小,常規的微創手術,可能會出現腫瘤定位不精準、消融不徹底的隱患。而採用開放式手術治療,創傷大、風險高、恢復慢。
  • 清華長庚醫院建立 精準肝膽外科學院
    ■行業播報科技日報訊 (韓冬野)為促進精準外科實踐,助力精準醫學發展,近日,由清華大學醫學中心、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肝膽腫瘤分會、中國研究型醫學會肝膽胰外科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膽道外科學組、《中華消化外科雜誌》編委會承辦的「2015中國國際肝膽外科論壇、第四屆國際精準肝臟外科研討會
  • 胰頭癌「變身」十二指腸癌,七旬老人迎來生命轉機
    由於李大爺已經73歲高齡,手術涉及到胰頭及十二指腸,手術難度風險大,且胰頭部病變屬於局部晚期,術後效果差,為此,李大爺輾轉了多家醫院,得到的治療方案均是「姑息性治療」。這無疑是給李大爺判了「死刑」!為了爭取手術機會,李大爺的兒子通過多方詢問,找到青島市中心醫院腹部腫瘤外科主任楊濤。
  • 肝膽胰外科成功完成腹腔鏡下巨脾切除+門奇靜脈斷流術
    近日,上饒市第五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團隊巧行腹腔鏡下巨脾切除+門奇靜脈斷流術,成功挽救了一名病情危重男子的生命。「李主任醫術高明,多虧他,我才撿回了一條命!」談及療效,周先生感激萬分。  56歲的周先生是廣豐區人。2018年10月底和2020年11月初,他先後兩次出現上消化道出血,所幸,經救治都成功脫險。
  • 清華長庚醫院通過醫視雲平臺舉辦首次肝膽外科腫瘤遠程多學科會診
    北京、上海、廣州和連雲港2018年9月21日電 /美通社/ -- 9月20日下午,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肝膽外科董家鴻院士MDT團隊,聯合重慶市涪陵中心醫院肝膽外科隆洪木主任MDT團隊和無錫市第三人民醫院肝膽外科何友釗主任MDT團隊,通過醫視雲平臺成功舉辦了首次肝膽腫瘤遠程多學科會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