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時期,歐洲局勢可以用動蕩不堪、戰火紛飛來形容。西歐的老牌帝國法蘭西依然在窮兵黷武,南歐的神聖羅馬帝國也在崛起。雖然之前的幾百年間,羅馬人一直都處在法國的淫威之下,但他們並沒有喪失鬥爭的勇氣。法國在不斷對外擴張戰爭中,不僅掠奪了大量的殖民地,同時在經濟發展上也邁入了新紀元。
可以說法國就像是一個瘋狂擴張的狂魔,被他侵略過的國家幾乎遍布整個歐洲。荷蘭、波蘭、比利時、瑞士、奧地利、奧斯曼土耳其,還有義大利、德意志聯盟等國家都曾被法國軍隊的鐵騎踐踏過。十六世紀初期,法國更是對神聖羅馬帝國大打出手。
公元1525年4月26日,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親率大軍圍攻義大利帕維亞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率領軍隊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打了一場以少勝多的漂亮仗。不僅殲滅法軍8000餘人,還擊潰了大舉來犯的敵人,重要的是他還俘虜了法國國王。這就是被銘記於歐洲戰爭史中的帕維亞戰役。
歷史上每一次戰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以及那些不得不說的原因。帕維亞戰役是由擴張欲望爆棚的法國人主動挑起,而被侵略的一方則是神聖羅馬帝國,這個由奧託一世建立的國家,在存續的700多年間也曾在中歐稱霸一時。
公元1506年,神聖羅馬迎來了查理五世的統治,作為公元16世紀歐洲最強大的君王,他不僅擁有廣闊的土地,他的影響力在整個歐洲歷史中都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一位有著傳奇色彩的君主,在他的統治初期就遭遇了西歐霸主法國的挑戰。
公元1525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親率大軍圍困羅馬帕維亞城。為了能夠解救這座有戰略意義的城池,查理五世率軍迎戰這個老牌歐洲強敵。這就是帕維亞戰役的起因,而這場戰爭作為義大利戰爭期間的一個插曲,也起到了扭轉戰局的重要作用。
1525年4月26日,帕維亞戰役打響,但是在這之前雙方就已經對峙了一個冬天。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致命的消耗,為了能夠掌握戰爭主動權,查理五世制定了速戰速決的作戰計劃。但由於雙方實力對比懸殊,法國軍隊根本沒有將神聖羅馬的軍隊看在眼裡。因為法國在兵種、士兵數量以及擁有的武器方面,都要遠遠超過神聖羅馬帝國。法軍作戰計劃十分明確,他們想要重新奪取那不勒斯,所以對帕維亞城大有勢在必得的架勢。因為只有攻克這座城池,才不會耽誤下一步的進軍計劃。
如果從戰爭優勢角度來看,法軍早已經包圍了帕維亞城,並修築了特別堅固的工事。不過西班牙人也不甘示弱,在距離法軍40碼以外的地方也挖掘了戰壕,至此雙方對峙局勢形成。法軍作為侵略者,最期待的應該就是速戰速決,畢竟時間越長,後方補給越困難,這對於戰爭局勢來說越不利。為了鞏固法軍的實力,弗蘭西斯不斷調派軍隊,先後從格裡森、瓦萊等地,增派了大約近萬人的軍隊,這其中還包括大量的僱傭軍。
在一個天將破曉的黎明,查理五世率領的羅馬軍隊和弗朗索瓦一世的法軍開始了戰鬥。在持續多場的會戰中,法軍表現出了非常頑強的戰鬥意志,但是勝利的天枰並沒有倒向法國,因為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沒有按照弗朗索瓦一世的構想發展。
從頭一年的冬季一直到第二年的2月份,查理五世一直正在緊鑼密鼓地組織軍事力量。他一邊要與法軍積極應戰,一邊還要繼續召集軍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毫不起眼的火繩槍竟然成了影響戰局走向的關鍵。
火繩槍是一種誕生於15世紀初的火器,在這場發生在16世紀的戰爭中,居然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查理五世率領的聯軍人手一把火繩槍,面對法軍的瘋狂進攻時,他們以逸待勞向法軍射擊,這一次法軍終於嘗到了侵略者應有的敗局。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率領的法軍,幾乎毫無懸念地被擊潰,就連他本人也成為了俘虜。這對法軍無疑是一次重創,對法國也造成了嚴重的創傷。
如果從歐洲歷史發展角度來看,這恐怕也是結束中世紀歷史的關鍵點。至此以後,火器開始走上歐洲戰場,並逐漸代替了近距離搏殺的冷兵器。可以說至此之後,冷兵器開始淡出歷史舞臺,「熱戰」的概念開始出現,並一直發展至今。查理五世在這次戰役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而法國皇帝則淪為了階下囚。毫不誇張地說,帕維亞戰役既是中世紀的終結者,同時也是文藝復興,乃至大航海時代的啟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