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八世等國王企圖徵服那不勒斯王國和米蘭公國,史稱義大利戰爭

2020-12-14 百家號

查理八世等國王企圖徵服那不勒斯王國和米蘭公國,史稱義大利戰爭

義大利的經濟富庶和文藝發展不可避免地引來別國的垂涎,在1494年到1516年間,法國國王查理八世、路易十二和弗蘭西斯一世相繼出兵義大利,企圖徵服那不勒斯王國與米蘭公國。這一連串的軍事行動史稱義大利戰爭。

那不勒斯王國原本歸法國的安茹家族統治,當時卻被阿拉貢國的一個王子佔據。出身安茹家族的路易十一併不在意這點。可是他的兒子查理八世卻不肯放棄。於是就引發了義大利戰爭。

查理八世死後,路易十二即位(1498-1515)。他的母親原本是米蘭的公爵,但卻被斯福爾扎奪去。因此路易十二不僅要奪回那不勒斯,也要奪回米蘭。

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法國必須冒一定的風險。首先,它必須面對阿拉貢的斐迪南。當時阿拉貢已經佔有撒丁和西西里。此外,他必須面對哈布斯堡的馬克西米連大公,也就是米蘭的宗主國。最後,它還必須面對義大利各國的反抗,他們當然不願意見到法國在半島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不過年輕的查理八世根本不把這些危險放在心上。他一心只想徵服那不勒斯王國,進而從回教徒的手中奪回君士坦丁堡及耶路撒冷,並且重建東羅馬帝國。為此,他不惜割給斐迪南和馬克西米連大公一些領土。接著他就揮兵穿越阿爾卑斯山。1494年,在未遭遇任何抵抗的情況下,查理八世進入了那不勒斯。

僅僅三個月之後,法軍就被迫撤出了那不勒斯,因為這時候米蘭、威尼斯、阿拉貢、馬克西米連大公和教皇已決定聯合起來對抗法國。他們聚集重兵在亞平寧山脈的隘口,拒絕了法軍的退路,最後靠著查理八世禁軍的奮勇作戰才為法軍殺出一條血路。1498年,查理八世去世。

路易十二普即位便出兵攻佔米蘭,接著他就想要再度佔領那不勒斯。為了安撫阿拉貢的斐迪南,他同意事成之後割讓那不勒斯的一部分給西班牙。不過,法國才剛佔領了那不勒斯便和西班牙發生衝突。稍後法軍就被趕出了那不勒斯。路易十二被迫承認既成事實,即米蘭歸法國、那不勒斯歸阿拉貢。1504年,義大利戰爭似乎已接近尾聲。

不過,在教皇尤利烏斯二世(1503-1513)的鼓勵下,義大利戰爭又再重燃戰火。尤利烏斯二世的個性更像個軍人,他一直希望讓整個義大利都臣服在他的腳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便了聯合瑞士和新近繼位的英王亨利八世,還有威尼斯與阿拉貢的斐迪南共同對抗法國,企圖一舉將法國勢力逐出義大利半島。法軍先勝後敗。1512年法軍在拉文那大敗,被迫撤出米蘭。

而法國的北部和東部也同時受到攻擊。1515年元旦,路易十二不得已籤訂城下之盟,隨即去世。

這時法國王位便傳給路易十二的堂弟,當時只有二十歲的弗蘭西斯一世。他決心收復米蘭,於是便與威尼斯結盟,二米蘭則與瑞士結盟。在完成外交部署之後法軍便越過阿爾卑斯山直趨米蘭。1515年9月,法軍重新佔領米蘭。

弗蘭西斯一世的軍事勝利震懾了他的敵人。1516年,新當選的教皇利奧十世(1513-1520)與法國籤訂合約。同年,瑞士與法國籤訂永久和約,承認法王有權在瑞士各邦挑選勁卒。最後,西班牙過往查理一世(也就是後來的神聖羅馬教皇查理五世)也承認法國佔領米蘭的事實,以保有那不勒斯王國。事實證明,法國和西班牙之間只是暫時妥協。弗蘭西斯一世和查理五世的野心終將造成雙方的衝突。

義大利戰爭的影響涵括政治和軍事兩個層面。就軍事層面而言,它代表著中世紀作戰方式的結束,並為現代戰爭的序幕。

雖然槍釗戟等傳統武器仍然繼續使用,但是火器在戰爭上日趨重要。在多次戰役中炮兵部隊都發揮了決定性的影響。此外,步兵的地位和殺傷力也逐漸超過了騎兵。

此外,當時各國都還是習慣僱用傭兵。由於代價不低,因此各國菌多的人數至多也只有三萬到四萬。這些傭兵如果無法按時領到薪餉,那就很可能開小差或打家劫舍,甚至倒戈相向。

相關焦點

  • 歐洲的守護者——手握半個歐洲的查理五世
    勃艮第公爵就是勃艮第王國的君主(即公國本身),包括勃艮第、佛蘭德斯、荷蘭、根尼加和阿圖阿,以及布拉班特公國和盧森堡。查理五世在15歲時獲得了第一個頭銜。法國勃艮第的代表堅持要他在荷蘭擔任公爵。下圖是16世紀含有勃艮第的法國地圖之一。
  • 歷史上的今天1495年2月22日查理八世進入那不勒斯並加冕自己為當地...
    歷史上的今天1495年2月22日查理八世進入那不勒斯並加冕自己為當地國王 2013-08-26 08:46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查理五世與他的「理想」王國
    (1494年法國國王查理八世發動了義大利戰爭挑戰西班牙王國在義大利的霸權,遭到神聖羅馬帝國馬克西米連一世以及西班牙王國費迪南的聯合而失敗)。1521年雙方矛盾被激化,查理五世與弗朗索瓦之間展開激烈的戰爭,弗朗索瓦一世想要收回米蘭,而查理五世想要收回勃艮第。
  • 在那不勒斯看場歌劇《蝴蝶夫人》
    那不勒斯王宮周邊也分布著一些比較有名的建築。王宮正對面(西向)的廣場叫「公民表決廣場」(Piazza del Plebiscito),是紀念1860年10月2日,那不勒斯王國通過投票決定加入薩伏伊公爵埃曼努埃萊二世主導的義大利王國。
  • 各兵種我都有,索性就建國吧,說說英法百年戰爭中的納瓦拉傭兵團
    他們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產生的一個最重要傭兵團。他們來源於納瓦拉國王查理二世,法國國王腓力六世的堂兄。雖然查理二世在17歲就做了納瓦拉國王,但他除了在18歲訪問過這個國家以外,剩下的時間都是在法國度過的。
  • 同時期的國內外帝王——明成祖與查理五世
    史稱「永樂盛世」。2、查理五世(1337年-1381年)查理五世,他逆轉了百年戰爭第一階段的戰局,使法國得以復興。他是偉大的法國國王。被稱為英明的法國國王。
  • 諾曼徵服:法蘭西的公爵為何成了英格蘭國王
    1066年英格蘭國王懺悔者愛德華逝世,法蘭西王國的諾曼第公爵威廉宣稱繼承英格蘭王位,但英格蘭貴族推舉哈羅德·戈德溫森為國王。威廉於是遠徵英格蘭,打敗哈羅德·葛溫森,成為英格蘭國王。那麼威廉是如何徵服英格蘭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諾曼第公國
  • 法式王權:讀《從查理五世到查理十世的法國加冕史》有感
    路易十三:波旁王朝第二位國王 ,三十年戰爭中帶領法國成為新的歐洲霸主全書分為五大部分,起筆並非書名所說的查理五世而是極富典型性的路易十三加冕禮,而後再從查理五世時期加冕禮中的變動娓娓道來,從王權的有限性講到追求和實現絕對君主制時期加冕禮的變動,而後則是大革命之後以拿破崙為代表的君主們如何整合加洛林時期和波旁王朝加冕禮特徵與大革命時期的新的政治特色相結合
  • 從奧地利國旗圖案由來,到查理五世榮光,32幅繪畫中看奧地利歷史
    左下角是 1525 年神羅皇帝查理五世收到帕維亞之戰獲勝喜訊。法國波旁公爵夏爾三世因與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家族矛盾,憤而投奔查理五世,並率領部分法國軍隊及一支哈布斯堡王朝軍隊在帕維亞城下大敗由弗朗索瓦親領的法國軍隊。弗朗索瓦被俘後,查理五世將他囚禁在馬德裡。為了取得自由,弗朗索瓦不惜割讓勃艮地、布列塔尼等領土。
  • 撒丁王國是如何統一義大利的?
    之後的數百年,義大利地區同神聖羅馬帝國一樣邦國林立,北部的薩伏伊公國、威尼斯共和國、撒丁島王國等邦國群聚,南部以兩西西里王國(那不勒斯王國和西西里王國)等邦國為代表。這些邦國或為奧地利王國所控制(如以威尼斯為代表的北部邦國),或自立為政,怎一個混亂了得。
  • 大軍壓境,查理五世取出一件中國武器,殲敵8000人並俘虜其國王
    公元1525年4月26日,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親率大軍圍攻義大利帕維亞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率領軍隊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打了一場以少勝多的漂亮仗。不僅殲滅法軍8000餘人,還擊潰了大舉來犯的敵人,重要的是他還俘虜了法國國王。這就是被銘記於歐洲戰爭史中的帕維亞戰役。
  • 兩西西里王國:比撒丁王國更大的義大利邦國,為何沒能統一義大利
    1799年法軍攻入那不勒斯,控制義大利半島南部,西西里國王兼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多一世逃往西西里島,繼續對抗法國。二,兩西西里王國成立費迪南多一世1816年費迪南多一世將那不勒斯王國與西西里王國合併為西西里王國,兩西西里王國超越撒丁王國成為義大利麵積最大與人口最多的邦國。
  • 頭腦「發黴」的國王——查理十世
    頭腦「發黴」的國王——查理十世作者:轅固小生查理十世,名查理•菲利普,法蘭西波旁王朝實際上的末代國王和倒數第二位國王,波旁王朝復闢後的第二位國王。而作為皇親國戚,他一生的大多數時間內都被稱為阿圖瓦伯爵(法語:comte d'Artois)。
  • 三十年戰爭前夜,神聖羅馬帝國從稱霸歐陸的霸主跌落到軍閥割據,名...
    939 年,奧託一世聯合士瓦本在法蘭克、洛林聯手發動反國王的戰爭中取得勝利,完全控制了士瓦本、法蘭克尼亞和洛林。 這樣,奧託一世即位沒有幾年,便將實力最強大的薩克森、士瓦本、法蘭克尼亞、洛林和巴伐利亞五大公國直接或間接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削弱了地方部落或公國的實力,建立起了強大的中央集權,鞏固了國王的權威和統治。
  • 查理六世貿然對土耳其發動戰爭,最終戰爭大敗一病不起
    查理六世貿然對土耳其發動戰爭,最終戰爭大敗一病不起査理六世在軍事和外交上的各種努力,除了獲得歐洲各國的空頭承諾外,其他什麼也沒有得到,而且把他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後來擴張的領土喪失了許多。三個月之後,這對年輕夫婦途經米蘭返回維也納,他們是應查理六世的召喚而回來的。皇帝的軍隊又遭到30許多失敗,許多將軍因戰敗責任而被監禁或罷黜。土耳的貴族子弟建立了一所學院,旋即受到擁戴。瑪麗亞特麗莎則以她的美貌、待人和善以及她在音樂上的天才而博得公眾的好感。在佛羅倫斯逗留期間,各方面都進行得圓滿順利,攻下了貝爾格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