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新聞的小夥伴不出意外前段時間會關注到一條消息,池子和公司吵架,中信銀行涉及違規操作,最終躺槍,事後中信銀行誠懇道歉,並下令徹改。中信銀行的迅速回應並未平息掉輿論,外界開始對中信銀行的可信度產生質疑,引發了一陣銷卡潮。其實我個人已經對於信息洩露這種事免疫了,不僅是銀行,證券和保險甚至中國移動等具有公民信息的機構都沒有什麼清白可言。對於投資者來說,我們需要研究一下,銀行出現公關危機,對銀行股價值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對我們這些投資者而言,「棄暗投明」的好還是「趁勢低吸」的好?
這件事情發生在5月6日,截至中信銀行發稿,股價下跌0.78%,報收5.14元/股,持續發酵至5月15日,股價下跌1.3%,報收5.08元/股。似乎市場對於這件事情的反映並不大,但是二季度的財務報告還沒有出來,我們還無法真正的去估計中信銀行實際的損失,所以本文先對中信銀行之前的經營效益和資產質量進行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下佔個坑,後續第二季度報告出來,我們再去實際分析,這件事情的後續影響。
一、經營效益穩步提升,資產保持合理增長
2019年,總資產達67504億元,較上年年末增加6837億元,增幅11.27%,客戶存款總額4.04萬億元,較去年增長11.68%。實現歸母淨利潤480.15億元,較去年增長7.87%,扣非淨利潤增長8.04%,增速近五年排名第一。就銀行業總體趨勢而言,2019年呈復甦趨勢,消沉了近五年的銀行有望帶來新一波的快速盈利增長,但真的很不幸的是,2020年遇上新冠疫情,又把銀行拉入「沼澤」,可無論如何疫情終會過去,最後看的還是銀行本身的經營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所以拋出疫情帶來的暫時無法估計的損失,從2019年末去看,中信銀行總體經營效益還是呈現向好趨勢。
二、利息淨收入仍是營收主要來源
2019年,營業收入1875.84億元,環比增長13.79%,利息淨收入1272.71億元,佔比68%,非利息淨收入佔比32%,就帳面上看,收入結構佔比同2018年幾乎無變化,同比例增長。但是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起,中信銀行對會計估計進行了變更,原本屬於非利息收入的信用卡現金分期收入重分類進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原本佔比36%,縮小了4個百分點的佔比,增加了利息淨收入的比例,人為擴大了兩者的差距,但歸根到底利息淨收入仍是營收的主要來源。
影響淨利息收入變動的一個是淨利差、淨息差的變動,這是銀行的經營能力,盈利能力的試金石。2019年中信銀行淨息差為2.12%,比上年上升了0.03個百分點;淨利差為2.04%,比上年上升0.04個百分點。生息資產收益率為4.48%,與上年持平,付息負債成本率為2.44%,比上年下降0.04個百分點。總體來看,淨息差和淨利差幾乎與上年維持不大的變化。淨利息收入的增長另一個因素是生息規模增長、資產結構持續優化以及加強定價管理,這是中信銀行利息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貸款及墊款利息收入平均收益率5.08%,是利息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由於利率下行,對於存放同業資產配置力度隨之降低。
三、資產質量明顯改善?
2019年,中信銀行的資產質量較去年明顯改善,主要體現在不良率的下降,撥備覆蓋率的上升。截至2019年年末,貸款總額39979.8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0.80%;不良貸款率1.65%,較去年年末下降0.12個百分點;不良貸款撥備率175.25%,較去年年末上升17.27個百分點;貸款撥備率2.9%,較上年年末上升0.10個百分點。
近五年,儘管資產的增幅大於不良貸款增幅帶來不良貸款率的階段性下降,但不可避免的是中信銀行不良貸款餘額持續上升,不良率仍然處於較高水平,比較招商銀行的不良率近1.1%,興業銀行不良率最高1.65%,中信銀行的不良率控制的實在不夠出色。當然我們也不否認中信銀行在2019年資產質量有很大的改善,但是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另外,撥備覆蓋率的上升伴隨著不良率的下降,對於投資者具有很高的欺騙性,或者你可以反過來看,中信銀行顯然一直倒掛,不良率的上升伴隨著撥備覆蓋率的上升才是避免資產質量惡化、資產質量持續向好的正常現象不是嗎?
四、資本充足率年年吊車尾
資本充足率與監管標準的差額影響分紅的可持續性。非系統性重要銀行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不低於10.5%、8.5%、7.5%。
中信銀行對比同類型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等,各指標都逐漸接近監管底線。對於增加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的方法,最常用的必然是大幅度降低分紅率,要麼進行股權再融資,投資者思量一下,中信銀行,民生銀行的分紅率是不是比起其他銀行來說更低,而且多次發行各種可轉債,甚至經常定向增發?(ty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