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問智能教育未來發展:重點解決什麼問題?—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日前,首屆中國智能教育大會在北京舉行,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人工智慧專家和教育專家、一些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大中小學校長、教師和企業家等近1000人參加。與會代表認為,智能教育將會越來越多地影響每一個普通中國人。到底什麼是智能教育?智能教育對教育有什麼樣的影響?讓我們聽聽與會者的見解。

如何正確理解智能教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李德毅指出,人工智慧直接衝擊四大垂直行業:製造業、醫療/生命科學、金融和教育,其中衝擊最大的是教育。面對這種現狀,「人工智慧+教育」的出現是必然趨勢。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指出,智能教育是人工智慧與教育的融合,實施智能教育就是為教育參與者創建一個教育的智能夥伴。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國語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設教授則進一步界定,智能教育不是兩個領域的簡單相加,而是二者的深度融合。即人工智慧技術依據教育大數據,精準計算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科傾向、思維類型、情感偏好、能力潛質,結合習得規律和教育規律,合理配置教育教學內容,科學實施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和核心素養全面提升。

智能教育重點解決什麼問題?

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李德毅把此前的教育信息化建設看作一個工具或平臺。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認為,此前的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手段的信息化,即無非是把教育過程中展現的方式、傳輸的方式、記錄的方式,改成電子的模式、數字的模式,但並沒帶來教育理念、體系和內容上的變化。《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了「智慧教育」概念,即智能時代的教育從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教育目的等方面要有更大幅度的改革和轉變。智能教育重點要解決的是教育均衡問題、個性化教育問題。

智能教育等於電腦和網絡上課?

作為基礎硬體設施,電腦和網絡的建設、普及在國內各級學校信息化建設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全國中小學網際網路接入率和多媒體教室比例大幅提升。這二者肯定是智能教育中教和學的重要媒介和工具。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子季認為,延續了千年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網際網路、信息終端武裝起來的學習環境當中,變得越來越陳舊,智能教育需要教育內容的重大調整、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學習資源的跨界重組。

李德毅指出,基於卷積神經算法的深度學習機器人已在多種知識考試中取得了比人更好的成績,因此智能教育要求人的學習不再是知識的學習,必須是獲取能力的學習,是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中國語言智能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李太豪指出,我們需要基於電腦和網際網路大數據的統計計算來認識教育的規律,也需要收集個體「小數據」來發現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從而實現因材施教。

清華大學大規模在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孫茂松教授等專家還提出,智能教育時代專業設置、教學系統、課程安排等的改革勢在必行。廣西教育學院院長袁旭教授則提出,智能教育應該是解決人機互動中,人機分工和人機寫作的角色和相互嵌入的程度問題。

智能教育如何促進素質教育?

智能教育的目標之一是要解決當前中國應試教育的弊端,但智能教育絕不等同於素質教育。李德毅指出,智能教育是匹配和服務於智能時代的。

國家督學、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林仕梁,北京市東城區教委副主任孔慶亮等都明確提出,不應該使用21世紀的信息技術去強化19世紀的教育模式。智能教育的革命要打破自19世紀以來為了順應工業化時代批量生產體制的教學模式,破解「快的吃不飽,慢的吃不了」的困局。陳子季指出,智能教育要打破學習的壟斷,彌補教育鴻溝,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的精準化,重新界定公共教育服務的範圍,同時在此過程中,政府進一步履行管理職責,制定智能教育的測量標準。

智能教育如何推動角色轉換?

社會上有人認為智能教育將用機器人取代人類教師,與會許多專家都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浙江省政務新媒體研究院院長王建華、江蘇省丹陽市教師發展中心主任戎年中均指出,機器人主要負責教師日常工作中繁瑣重複的機械式勞動這部分,智能教育中的教師要實現角色轉化,成為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引導者和輔助者。為了達到這個效果,適應這種變換,教師自身就必須是一個學習者。人才培養中教師「育」的作用不可或缺,這實際上是對教師能力的更高要求,也是機器人難以企及和替代人類老師的關鍵。如由中國語言智能研究中心研發的英語作文智能評測系統「批改網」在英語作文教學中,教師輔助指導就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我國將加快發展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新聞—科學網
    根據《方案》,我國將加快發展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負責人表示,在保證質量前提下,將以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教育博士專業學位為重點,增設一批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快速提升培養能力。
  • 2020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發布—新聞—科學網
    本次發布的十個問題以聯合國《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17個發展目標為基礎,聚焦人類可持續發展中最迫切、最基本、最具挑戰性的需求,內容涉及衛生、安全、資源三大領域。 衛生領域的問題是: 1. 人類行為引起的生態環境變化對傳染病大流行的影響機制是什麼?
  • 西安交通大學召開研究生教育會議—新聞—科學網
    「大學與行業龍頭企業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已成為當前產教融合的重大需求和趨勢,希望通過雙方合作,能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 王安民交流了中核集團與西安交大在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人才輸送等領域的聯合培養合作模式。「此次會議搭建了校企交流、融合發展的平臺,希望我們共享資源、精準對接,共同探索校企聯合供需對接的新路徑,攜手開創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格局。」
  • 中國科協發布20個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新聞—科學網
    為研判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抓住科技創新突破口,前瞻謀劃和布局前沿科技領域與方向,經過網絡初評投票、覆審評議和終審評議,8月15日,中國科協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發布了
  • 智能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有哪些
    打開APP 智能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有哪些 發表於 2019-08-22 16:06:39 網際網路之所以偉大,在於它在另一個層面上顛覆了傳統,所以才會有網際網路教育逐漸顛覆傳統教育的說法。然而常見的網際網路教育模式都集中在了在線學校,校園直播等同質化教學模式上,像早期的雅虎,通過人工堆砌內容,單純地把線下模式搬到線上,並沒有哪一種方式能夠徹底解決教育方面數據孤島和學校針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決策問題。
  • 在線教學需注意的五個問題—新聞—科學網
    在線課程教學能夠打破時空限制,最大程度地保證教學進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不斷成熟,在線課程初期遇到的諸如網絡擁堵、課程卡頓、掉線、延時等問題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廣大師生對這種大規模在線教學方式逐漸適應和認可。 從一些高校調查反饋結果來看,在線課程教學效果總體上能夠得到充分保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共性問題。筆者結合自身在線課程教學中學生反饋意見總結如下。
  • 燕山大學兩「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通過驗收 —新聞—科學網
    其中,燕山大學教授趙永生主持的「地方高校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路徑及其全過程的方法與案例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獲評優秀項目, 燕山大學教授姚建濤主持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慧機器人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項目通過驗收。
  • 中國齒輪傳動產業發展高峰會議在蘇州舉行—新聞—科學網
    來自國內齒輪行業的專家學者圍繞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動力變革、築夢強國的主題進行了研討交流。 會議期間還舉辦了「影響中國齒輪傳動產業發展的十大問題解析」研討活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徐向陽、河北大學教授陳勇、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席軍強等專家一致認為,隨著創新變革、轉型升級的深入發展,齒輪行業才會有更多更好的成果湧現。
  • 「彈」然自若的智能新金屬—新聞—科學網
    要想在月球表面立足,寬溫域內具有窄滯後(高靈敏性)和超高彈性的智能金屬材料不可或缺。 日前,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王沿東研究團隊製備出一種寬溫域下具有零滯後超高彈性應變的NiCoFeGa單晶纖維,有望滿足航天和醫療領域的這一迫切需求。
  • 現代食品工程與營養健康學術研討會在廣州舉行—新聞—科學網
    本次會議以「創新、引領、綠色、發展」為主題,採用線上+線下聯合主辦的形式舉行。與會院士專家歡聚一堂,共同研究和探討制約食品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和卡脖子核心技術,共話食品健康產業。 食品工業的發展離不開現代食品製造技術的支撐和推動。
  • 《疫情防控中的數據與智能應用研究報告》發布—新聞—科學網
  • AI與情感—新聞—科學網
    未來,無論是面對空巢群體、單身群體,還是以二次元代表的新生代文化群體、需要心理幹預的群體,又或者是接受教育娛樂的少年兒童,情感機器人都更能滿足他們內心的需要,並為其他服務功能提供必要支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機器人實驗室主任陳小平在2012年開始進行情緒智能的研究,在他看來,很長時期內學術界對於情緒智能的需求及作用是普遍估計不足的。
  • 第三屆中國行業發展高峰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新聞—科學網
    ,對中國行業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2019年初,交大安泰開始了行業研究,研究板塊包括金融板塊、能源板塊、大健康板塊、零售板塊、流通板塊、文化創意板塊、製造業板塊等等,180位教師團隊中參與行業研究的就有110多位,在推動行業發展的同時也推動商學院的變革。 商湯科技副總裁徐寧儀作了題為《原創AI,驅動未來》的演講。他介紹,人工智慧發展有三大核心要素,分別是算法、算力和數據,現在需要將技術落地視作另一核心要素。
  • 《中國智能教育發展報告》重磅發布
    《中國智能教育發展報告》由劉邦奇、吳曉如擔任主編,認知智能國家重點實驗室智能教育研究中心研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國內首部智能教育發展的專業性、實用性著作。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現在的教育需要為未來的變化做好準備。其次,社會快速變化,給教育領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挑戰,比如:優質教育均衡化問題,傳統手段已經難以規避,但是人工智慧技術卻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問題。尤其是今年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大熱,如何更好地把AI應用在教學、學習中,是大家都在討論的問題。人工智慧+教育,需要深度融合,教育領域從業者也要為孩子的未來做好準備。
  • 上海交通大學「大零號灣」科技園高質量發展—新聞—科學網
    打造「環交大」雙創升級版
  • 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舉行,共話智能時代教育未來
    準確把握未來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要重點要抓好四個環節:切實轉變教育理念,深入一線研究實踐,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教授在致辭中指出,面向新時代新要求,當前的教育評價難以幫助解決現階段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也難以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的新需求。
  • 「全球中文學習平臺」正式上線—新聞—科學網
    學習者學習每個語句的標準音並錄音跟讀,系統會實時反饋評價,指出發音問題;針對錯誤字詞,可以反覆學習,直到掌握正確中文發音。 據了解,全球中文學習平臺是科大訊飛承建自國家語委的又一重大項目。在2004年和2016年,科大訊飛分別承擔了國家語委「十五」重點科研項目「智能語音技術在普通話輔助學習中的應用研究」和「十三五」重大科研項目「智能語音及人工智慧技術在語言學習中的應用研究」。
  • 影像組學智能預測直腸癌術後遠端轉移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與國內多家醫院合作影像組學智能預測直腸癌術後遠端轉移研究獲突破   記者8月27日從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研究員劉振宇與中山大學第六附屬醫院孟曉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張紅梅、雲南省腫瘤醫院李振輝、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蔡國響和河南省人民醫院王梅雲等科研人員合作開展的多中心「影像組學預測直腸癌術後遠端轉移」臨床研究工作獲得新突破,相關研究成果8月27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 農藥標靶肌球蛋白3D結構首次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鐮刀菌肌球蛋白結構     南京農大供圖 安全性及抗藥性等問題是新農藥開發和應用過程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未來,在該成果基礎上開展新型殺菌劑的設計和生產,有望實現「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精準靶向殺菌。國際微生物學期刊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病理學》(PLOS Pathogens)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在近140年的現代殺菌劑發展史上,人類先後研發了400多種殺菌劑用於植物病害的化學防控。這些殺菌劑有的對其他生物產生毒副作用,有的作用位點單一使得有害病原物容易產生抗藥性。
  • 【信息素養】STEM教育的未來發展
    《STEM2026》報告中提到,未來可能顛覆STEM課堂的六類技術:①在線協作工具②在線混合的教育環境③沉浸式媒體④仿真遊戲⑤智能導師系統⑥增強與虛擬實境四、用跨學科方法解決「大挑戰」的教育經驗「大挑戰」(GrandChallenges)指的是當地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