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記者:請人家中國醫生幫忙!別不承認,我們可能真的需要...

2020-12-14 中國青年網

美國疫情日益嚴峻,當地時間3月31日,對中國抗疫經驗有深入了解的《紐約時報》記者科學與健康記者唐納德·麥克尼爾(Donald McNeil)又上電視了。

唐納德·麥克尼爾直言,不要不斷侮辱和故意激怒中國,「如果你看得長遠些,美國政府可能不得不對中國很恭敬。」

他表示,「川普政府可能會非常害怕承認自己需要外界幫助這件事,拒絕給醫生們發放籤證,但這會以(付出更多)生命為代價。」

唐納德·麥克尼爾在新聞訪談節目中毫不吝嗇對中國醫生的溢美之詞:

在中國,有4萬名醫生、護士、呼吸科專家從全國各地奔赴武漢,幫助武漢醫生抗擊疫情。

如今,武漢的疫情已經被控制住了,援鄂醫生也都陸續返程了。各地人民也以最高禮遇迎接他們凱旋歸來,勝利遊行、感恩、鮮花等一切都在等待著他們,他們是英雄。他們有抗擊新冠病毒的技術(經驗)。

麥克尼爾希望美國政府停止故意激怒中國,稱美國的所作所為可能是以付出生命為代價的。

對此,他提出了兩點建議:

1. 花錢請中國醫生

我不明白我們為什麼不能在疫情時聘請那些(來自中國的)醫生、護士、呼吸科專家,也許我們需要翻譯,這對紐約來說可不是難事。

但針對上述建議,麥克尼爾也表示,他所擔心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川普政府可能會非常害怕承認自己需要外界幫助這件事,拒絕給醫生們發放籤證。但同樣,這會以(付出更多)生命為代價,我認為這是一個錯誤。」

2. 不要再故意激怒中國

我認為不斷侮辱和故意激怒中國不是一個好主意。

因為如果你看得長遠些,美國政府很有可能需要畢恭畢敬地去尋求中國幫助。因為我們雖然能研發出優質疫苗,但我不確定我們是否能持續供應。如果太多人生病,我不太確定我們是否需要來自中國的疫苗。

(來源:中國日報)

相關焦點

  •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介紹中國疫情的視頻火了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當地時間13日,一段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在電視節目中談中國疫情防控的視頻,在境外社交媒體上引發關注,獲得近500萬次的觀看量。這段6分多鐘的視頻中,《紐約時報》記者Donald McNeil條理清晰地介紹了中國的檢疫流程,從如何隔離到徹底打破傳播鏈,以及如何保護醫院資源不崩潰。記者:在戰勝疫情上,中國已取得巨大成功記者Donald McNeil表示,在戰勝疫情上,中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激素藥說成類固醇禁藥 紐約時報摘自傳錯報猛料
    眾多國內外媒體都轉發了該報導,中國網球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中國記者經過求證,原來是美國媒體鬧的烏龍,將激素類藥物直接翻譯成禁藥「類固醇」。  事實真相  不是出自李娜之口  翻譯自傳出現錯誤  《紐約時報》的這篇專訪出自名為布魯克·拉爾默的記者,他曾多次撰寫有關李娜的報導。
  • 中國「主旋律」如何登上《紐約時報》
    選擇在美國報紙打廣告  讀者定位是高端精英人群  此前,陳光標在《紐約時報》上的保釣和慈善廣告都曾引起過國人的轟動。對於自己打的廣告受到極大的關注一事,朱大平表示,中國的圖書在《紐約時報》上做廣告可能是第一次。
  • 紐約時報又黑中國 但這回卻被這個美國人啪啪打臉
    對於《紐約時報》各種無中生有、抹黑中國的德性,咱們都快見怪不怪了。沒想到這回連美國人自己都看不下去了,還特意錄了視頻來「揭露外媒的謊言」……想想就很帶感啊!不過,影片處理手法什麼的先且不提,《紐約時報》這個所謂「攻擊中國醫療體系」的視頻,本身的內容就充滿了各種混淆黑白、偷換概念的槽點。
  • 紐約時報被華春瑩嘲諷後,發了這么篇文章
    ,我們再把事情簡單介紹一下:前幾天,《紐約時報》刊登文章,說中國和俄羅斯在竊聽川普的手機。結果被華春瑩懟了回去:《紐約時報》是要角逐奧斯卡最佳劇本獎嗎?川普覺得用iPhone怕被竊聽,可以用華為啊~ 並且,如果真要這麼擔驚受怕,不如什麼現代通訊設備都別用了吧?
  • 紐約時報筆下的中國疫情,給我們結結實實上了一堂西方「新聞課」
    【文/科工力量專欄作者 陳辰、董佳寧】3月18日,「馳名報紙」《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報導,名為《上不了網課的孩子:疫情暴露中國教育的數字鴻溝》。可能是受此前《華爾街日報》的《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的刺激:那麼水的一篇文章就能在中國引起這麼大討論。它也坐不住了,想要證明什麼是報導中國的「典範」。
  • 為什麼是《紐約時報》中文網
    全世界各國聯繫愈加緊密,我們也看到了外界對於《紐約時報》進入全球市場的期望。現在,《紐約時報》電子版12%的訂戶來自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這一比例還將擴大。我們的電子版訂戶遍及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我們的全球戰略第一步是創辦《國際先驅論壇報》,這是美國海外地區版的《紐約時報》。去年,我們創建了名為「India Ink」的首個以特定國家為新聞主題的網站版塊。
  • 紐約時報不和蘋果合作的原因:不需要中間商
    4月2日晚間消息,據美國雜誌《Vanity Fair》(名利場)網站報導,蘋果公司新推出的Apple News+服務之所以沒有得到《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支持,主要是因為這兩家報紙擔心失去直接用戶,還可能因為這樣影響公司利潤。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這種形態決定了他們需要的新聞的趣味,是要真實準確、富含信息的,這樣才能應對變化的、不確定的外部世界。還有就是政治冷感。為了迎合這一部分人的口味,《紐約時報》應運而生。1990年代,《紐約時報》重啟數位化。1996年《紐約時報》官網正式上線。當時網站只是照搬紙質版的內容。這個並不讓人滿意,因此戲稱這樣的內容為「鏟品」(shovel ware),意思是「毫無新意地照搬媒體上的內容或產品」。1999年《紐約時報》嘗試將紙質版和網絡版的新聞編輯室(中國叫編輯部)合二為一,創建不間斷新聞部。
  • ​紐約時報:92%的中國博士生選留在美國!都是精緻利己主義鬧得
    然而近些年來,卻出現一些變化,那就是精英人才留在國外不回國的逐漸增多,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留美博士中高達92%的比例選擇留在美國,比例居於世界第一,緊隨其後的是印度比例高達81%。那麼留學人才為什麼不願意回國?背後僅僅是因為工資待遇和工作環境,還是像一些人說的是因為精緻利己主義導致的?
  • 面對中國抗疫真相,《紐約時報》也刁鑽不起來了
    布魯斯·艾爾沃德  當地時間3月4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登了記者與世衛組織訪華專家組組長布魯斯·艾爾沃德的訪談內容,艾爾沃德介紹了自己在中國之行中了解的情況對抗疫情需要速度、資金、想像力和勇氣,從疫情防控實際效果,以及如果不加緊控制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上考慮,中國的模式可以複製。  中國的病例在減少,不相信?  在被問及「中國的病例是否真的在減少」時,艾爾沃德坦言:「我知道有人懷疑」。他表示,他走訪的各處都表示,相比中國疫情峰值時,情況已經大不一樣了。
  • 培飛思維數學接受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專訪
    6月27日,作為中國創新教育的代表,培飛思維數學接受了《紐約時報》記者的專訪,就中國創新教育如何推動社會發展的話題進行深入溝通與交流。培飛思維數學鍾丹總經理在培飛金源校區接受了《紐約時報》記者的訪問,就培飛的教育理念與課程理念、兒童教育創新在國內的發展、新式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區別、家長期待培飛能夠帶來哪些改變等問題做了深度交流。記者還採訪了金源校區的部分學員家長,向家長了解為什麼會選擇培飛,就家長對新教育理念與傳統中國教育理念自身的感受和對孩子所接受的教育理念的期望與期待等問題進行交流。
  • 《紐約時報》記者眼中的奧運採訪(圖)
    但是到很多地方城市,他們仍然會拒絕,然後說自己並不知道這一政策。」在一次去地方的採訪中,吉米一行被當地政府官員拒絕了。他們認真地向受訪者解釋,最後受訪者給北京的一個熱線撥了一個電話,熱線中得到證實,才接受了採訪。  美國另一家媒體——《紐約時報》北京分社記者傑安迪(AndrewJacbos)也開始了奧運前後的忙碌。8月8日上午,他前往《人民日報》,時報總社來人和《人民日報》交流。
  • 淺析《紐約時報》中國霧霾報導的特點和啟示
    本文運用框架理論,從報導體裁、新聞標題、消息來源以及新聞圖片的使用四個角度對《紐約時報》進行分析,管窺《紐約時報》2013年在中國霧霾報導中的特點和不足,為我國媒體在環境報導提供積極的建議。本文利用《紐約時報》1981年以來網絡版資料庫,限定時間在2013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紐約時報》在這一整年裡對中國的霧霾報導。
  • 武漢歸來後WHO專家組組長答紐約時報記者問:中國免費治療新冠肺炎...
    艾爾沃德說,中國的抗疫方式可以被複製,但這需要速度、資金、想像力和政治勇氣。 迅速採取行動的國家仍可能控制住疫情,「因為這還不是全球性的流行病——而是全球都有疫情暴發,」他補充說。 艾爾沃德擁有30年抗擊小兒麻痺症、伊波拉病毒和其他全球衛生突發事件的經驗,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他詳細介紹了他認為抗擊這種病毒的行動應該如何開展。
  • 赴華世衛專家怒了:「《紐約時報》你真無恥!」
    美國生態健康聯盟總裁、動物學家達薩克(Peter Daszak)2月13日更怒斥:「《紐約時報》真無恥!」在2月12日的文章中,《紐約時報》援引多名世衛組織專家的「說法」,宣稱中國「拒絕分享可能讓世界更了解新冠起源的原始數據」。
  • 關於被《紐約時報》採訪的說明
    我感覺這個報導本身是說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說現在的中國民族主義情緒強烈,拿我的話做了背書,第二個方向大概就是警告拜登,如果不扭轉情況可能就會成真了。其實我牽扯到入關學的東西很少,主要是入關學誕生於知乎,是山高縣出來的,知乎幾個搞鍵政的大V裡面有我,後來有人P了一張九宮格的圖,大概是這樣的:
  • 紐約華人美甲店老闆示威 抗議《紐約時報》報導不實
    10月6日,約300名紐約市美甲店老闆抗議《紐約時報》報導不實,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華人。中國日報網10月8日電(信蓮) 據美國媒體報導,10月6日,約300名紐約市美甲店老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華人,來到位於曼哈頓8大道41街的《紐約時報》總部前舉行抗議示威活動。他們要求紐時為今年5月份的一篇採訪文章道歉。一個活動組織者說,如果得不到答覆,他們要每周都來抗議一次。不過,《紐約時報》隨後回應說他們的報導是有根據的。
  • 中國控制疫情犧牲了「自由」?老「陰陽人」《紐約時報》又來了!
    新年伊始,儘管中國出現了一些零星的疫情,但是與西方世界相比,中國成為世界的「安全島」。美媒《紐約時報》也承認這一點。它在1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稱,當許多國家仍飽受新冠之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中國在2020年全年報告的感染人數不到10萬人。自去年11月初以來,美國每天報告的病例都超過了這個數字。
  • 協和醫生為紐約時報撰稿:中美醫療差距在哪?
    核心提示:北京協和醫院醫生龔曉明為紐約時報撰稿,講述他眼裡中美醫療差距。他認為這種區別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兩國醫療人才培訓體系的不同。 網易教育訊 北京協和醫院醫生龔曉明為紐約時報撰稿,講述他眼裡中美醫療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