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啟示:民主為什麼不能當飯吃?因為德先生離不開賽先生

2020-12-22 子一哲學

美國等西方哲學話語體系的意向、理念乃至學術機制大都具有凝重的西方話語色彩和深厚的西方價值文化基礎以及「潛伏」的西方利益。

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體系,應當避免用西方哲學的話語體系來評判中國實踐、闡釋中國社會主義道路、解答中國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體系應該,也可以來評判資本主義國家的實踐、闡釋西方資本主義道路,解答資本主義國家的問題。

今天小編就拋棄西方哲學的話語體系,試用全新的中國哲學話語體系來解答西方國家民主為什麼不行——阿拉伯之春啟示錄:西方民主為什麼不能當飯吃。

01阿拉伯之春

參考消息網12月17日報導 :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西迪布吉德市的街頭小販穆罕穆德·布瓦齊齊因自己賣果蔬的小推車被(當地警察)沒收而自焚身亡,從而引發了大規模抗議。這場被稱為「阿拉伯之春」的運動很快便如潮水般席捲阿拉伯世界,導致多個國家的政府如多米諾骨牌般接二連三地倒臺,地區局勢隨之發生深刻變革。

例如,突尼西亞總統本·阿里2011年1月14日下臺並流亡國外,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於2011年2月11日辭去總統職務。而利比亞反對派在美英法等北約國家直接軍事幹預下推翻了卡扎菲政權,並於2011年10月20日將卡扎菲殺死。2012年2月27日,葉門政治協議正式生效,總統薩利赫退位。

十年過去了,被很多人寄予希望的阿拉伯「春天」仍然遙遙無期。不過,這場運動的餘波依然在影響著中東地區。但是很多運動的親歷者對運動發生後這些國家的發展狀況非常失望,甚至認為局勢比十年前更加糟糕。

由於阿拉伯「春天」並未如願而至,如今,有多位學者不再用「阿拉伯之春」來形容十年前的那次運動。比如,美國學者諾亞·費爾德曼以「阿拉伯之冬」為名著書描述這段歷史,加拿大學者麥可·伊格納蒂夫也認為這一運動遭到「悲慘的失敗」。這些學者對這場運動的定位還是比較客觀的,雖然西方國家仍然執迷不悟。

經歷了風捲殘雲式變革的多個國家如今經濟仍低迷不振,武裝衝突不斷,民眾流離失所。例如,在運動的起源地突尼西亞,如今四分五裂的議會無法產生穩定的政府,政治動蕩導致經濟發展缺乏穩定環境,一些舉步維艱的突尼西亞人試圖以非法難民方式逃亡歐洲,還有些失業的年輕人選擇加入恐怖組織。

據日本《東京新聞》報導,在如今的突尼西亞,年輕人的失業率上升至35%左右,有當地民眾感嘆,「民主不能當飯吃啊」。

02德先生和賽先生

德先生和賽先生是對民主和科學的一個形象的稱呼,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的兩面旗幟。其中德先生即 Democracy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賽先生即 Science (科學),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

德先生和賽先生這一名詞是中國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出一大重要口號。在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熱血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旗幟,向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思想猛烈開火,並由此走向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現在北大校園裡還有德先生和賽先生的雕塑。這就是當時歷史背景下的產物。

03什麼是民主,什麼是科學

德先生和賽先生顯然是西方國家奉若神明的治理國家的「聖物」,那麼究竟什麼是科學,什麼是民主,你去問問西方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們居然都不知道這兩個先生是何「聖物」。

下面小編就用中國哲學體系話語來闡釋:什麼是民主,什麼是科學。

一,什麼是民主

在數學研究中,我們經常用到「劃並同類項」和「提取公因式」的研究方法,來解決數學中的代數問題。其實,尋找「民主」的定義,我們也可以運用此方法,把有「民主」屬性的「事」放在一起,然後在其中「提取」共有的「特徵(公因)」,那麼,「民主」的定義基本上就——昭然若揭了。

下面,我們就通過列出以下4個有「民主」屬性的「事」,然後,尋找他們共有的「特徵」是什麼。 他們分別是:1,「選舉「 2,「遊行」, 3,「罷工」, 4,「佔領華爾街」。顯然以上五種事例都屬於民主的範疇。

通過「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以上4種「民主」案例分別都具有兩個特徵:一是民意,二是為了維護「我或者我們」的利益。

由人類的共識我們可以知道,人們的所有追求是利益。以上「民主」追求或者是為了「我或者我們」的利益不受侵害,或者是為了「我或者我們」的利益能「更好」。下面我們分別予以分析:

1,「選舉」。「選舉」顯然是民意的一種表達方式,「選舉」顯然是選舉人想通過投票「選」出「能維護我或者我們」利益的領導人或「代理人」。比如本次美國總統選舉,美國七千多萬人選舉支持川普當選總統(雖然沒有成功),就是表達他們認為川普能維護他們利益的民意。

2,「遊行」。「遊行」顯然也是一種民意的表達方式,遊行的人顯然是想通過「遊行」讓政府或社會知道、了解他們的「民意訴求」,以促進或迫使他們出面維護「我或者我們的利益」。比如川普的右翼粉絲所舉行的力挺川普的遊行,說到底就是為了維護美國右翼集團利益的「民意」表達。

3,「罷工」。罷工顯然也是為了維護「我或者我們」的利益——而通過「罷工」的形式讓資本家或社會知道、了解他們的「民意訴求」,以促進或迫使他們出面維護「我或者我們的利益」。要麼是為了維護「我或者我們」職工工資、福利等利益,要麼是為了維護「我或者我們」社會的利益,比如「自由」和「公平」等利益。

4,「佔領華爾街」。「佔領華爾街」事件顯然也是為了維護「我們」美國中下階層人民的利益——而通過「佔領華爾街」讓美國政府或社會知道、了解他們的「民意訴求」,以促進或迫使他們出面維護「我或者我們的利益」。因為他們的利益被1%的富人侵佔了,掠奪了,他們要抗議這些「不公平」待遇,他們希望提高他們應得的利益。

根據以上特徵和論述,我們就可以初步得出民主的定義,即:

民主就是人們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和一定條件下,通過某種言行表達、維護「我或者我們」利益的民意。

簡單地講,民主就是民意,講民主就是允許人們表達民意。

比如民主革命就表達民意的革命。

顯然,當下西方主流(哲學)把「選舉」等同於「民主」的「理論」是錯誤的,狹隘的理論。如果「選舉」國家可以被視為「民主」國家,那麼,人民大規模舉行遊行、舉行罷工和抗擊侵略者的國家也都可以被視為「民主」國家了,那麼任何「動亂」的國家也都是「民主」國家了。難道你不覺得西方哲學很荒謬嗎?

二,什麼是科學

小編認為:因為自然科學教科書上的觀點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和一定條件下都是被人們充分認可的觀點。

所以,科學就是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和一定條件下被人們充分認可的觀點

比如,萬有引力定律就是牛頓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和一定條件下被人們充分認可的科學觀點。需要指出的是,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觀點在量子力學範圍內就不是「被人們充分認可」的錯誤觀點。

有哲學家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手裡。

小編認為,任何複雜的疑難雜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真理都掌握在少數科學家手裡

什麼是講科學?

講科學就是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和一定條件下,面對疑難雜症問題都要聽從科學家的觀點。因為,他們的觀點是最正確、最好的觀點。

比如你有了疑難雜症,你不希望最被人們充分認可的專家來為你治病嗎——這就是講科學。其他「疑難雜症」同理。

04為什麼西方民主不行——不能當飯吃

有哲學家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小編認為,社會實踐是檢驗社會真理好壞的唯一標準

顯然,阿拉伯之春就是一系列社會實踐,就是檢驗西方民主真理好壞的試金石。

結果呢,誠如文章開頭所講,阿拉伯之春實踐表明:西方民主是不好的民主,是不能「當飯吃」的民主。

西方民主為什麼不行?小編認為就因為西方民主少了「賽先生」。

或者說,阿拉伯之春為什麼不行?就是因為阿拉伯之春只講民主,但是不講科學。

科學就是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和一定條件下被人們充分認可的觀點。

什麼是科學家?——科學家就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一般是指世界範圍內)和一定條件下,發表有最被人們充分認可觀點的人

什麼是講科學?對於社會實踐來講,講科學就是社會各方面實踐都要聽從各方面「科學家」的觀點。因為他們的觀點,是最被人們認可的觀點,是最正確的觀點,是犯錯率最小的觀點。

美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實踐中,之所以屢戰屢敗,一錯再錯,就是因為他們不聽美國傳染病醫學方面、福奇等科學家的話。

相反,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實踐中之所以屢戰屢勝,就是因為中國政府和人民無理由地相信、聽從中國傳染病醫學方面、鍾南山等科學家的觀點——因為最好的真理都掌握在他們這些少數人手裡。

德先生是誰?德先生就是民意。

賽先生是誰?賽先生就是科學家。

俗話說,民意如流水。那麼,靠「流水」民意來治理社會實踐,焉有不敗之理?

反之,不靠科學家們來管理社會實踐,還能考誰呢?難道還能靠川普這些會操弄民意的政客「精英」嗎?——因為他們不懂科學,不承認科學,甚至他們都不懂「戴口罩」的科學,所以他們不行。

所以,阿拉伯之春為什麼不行?就是因為他們少了賽先生。

所以,西方民主為什麼不行?就是因為他們不講科學,不聽科學家的話。

相關焦點

  • 德先生和賽先生 民主和科學
    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德先生和賽先生 意義「德先生和賽先生」即「民主和科學」這一口號,是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鬥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
  • 德先生與賽先生的中國命運
    當然,德先生、賽先生在西洋也不是一開始就享盡榮貴,「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的世界。」[3]  陳獨秀所說為迎接兩位先生而流血鬧事的,更多是指的法國大革命。
  • 「德先生」與「賽先生」100周年
    》,大力提倡「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自此,這兩位來自西洋的先生成為中國啟蒙運動最深入人心的形象,他們給未來中國帶來極其深遠的影響。德先生和賽先生 簡介「德先生和賽先生」是對民主和科學的一個形象的稱呼,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的兩面旗幟。
  • 「德先生」「賽先生」和「修先生」
    我來自另一個百年老校河南大學,我們的校歌中有一句歌詞是「民主是式,科學允張」,曾被認為是北京大學校歌的《燕園情》裡也有一句「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被五四先賢牢牢捆綁在一起,作「並重」式的膜拜。那麼,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偏偏是「德先生」與「賽先生」他倆呢?
  • 我們如何看待德先生和賽先生?
    包括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可是,後來重提德先生和賽先生,好像是新名詞,忽悠了不少人。毛主席領導探索的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科學事業,舉世無雙。現在要正本清源。    100多年前,我們落後的生產力導致我們遭人挨打,這樣殘酷的現實,確讓那時的人把重點放在與生產力上,放在了以洋為師上。
  • 每日一解:德先生與賽先生
    所以要「民主」;另一個問題:科學技術不發達,迷信思想盛行。歷代封建統治者大搞封建迷信,給廣大人民帶上封建的精神枷鎖,進行精神奴役。因此需要科學。科學可以掃除迷信,實現社會解放、思想解放,社會進步。【知識拓展】新文化運動提出的兩大基本口號,一曰民主,二曰科學,即德先生和賽先生。
  • 德先生、賽先生;天水一族的差不多先生
    、賽先生、差不多先生。       時光荏苒百年已逝,最初德先生一看苗頭不對,早捲鋪蓋走人了,心存悲憫的賽先生被留了下來,賽先生在認真抄作業之餘致力於提高思想覺悟;隨著時間變遷,失之毫釐謬以千裡,後來衍化出許多差不多先生在各處嶄露頭角。
  • 楊念群:德先生和賽先生,是五四的全部意義嗎?
    (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還有一位非常重要的莫小姐(Morality)◆ 科舉制其實並不能簡單地被理解為八股取士◆ 清末學堂教育興起,從學堂走出的理工男和政法男,是現代中國最早的一批城市流動人口……除了眾所周知的五四的「這一面」
  • 碘鹽與碘片,福島與廣島,賽先生與德先生
    日本地震,海嘯,破壞極大,斷電斷水斷絕通訊,這可壞了,核反應堆不能灑水降溫,導致核輻射洩漏。洩漏的核輻射中,有同位素碘-131,它以人的甲狀腺為靶子,輻射進去,存在裡面,慢慢積累,因為它有放射性,積累多了,它的射線就強了,就會傷害人體。其實同位素碘-131也是一種藥,常利用它的輻射性來治療甲狀腺疾病。如同碘少、碘多結果截然相反一樣,同位素碘-131少了能治病,多了則致病。
  • 外國記者探訪阿拉伯之春始發地:「民主」十年後,生活卻變得更糟
    【南方+12月15日訊】10年前,一名水果商布瓦吉吉在突尼西亞中部城鎮西迪布濟德自焚,引發了整個中東地區名為 「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地震,如今突尼西亞已經進行了西方所謂的「民主化改革」十年了,如今突尼西亞真的變得更好了嗎
  • 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是日恰逢農曆六月初一,是葉嘉瑩先生的生日。我提到即將上映的葉嘉瑩先生紀錄影片《掬水月在手》,談及這部影片的主題詞「弱德之美」。大使問我如何理解「弱德之美」?彼時,我尚未深入研習葉嘉瑩先生關於「弱德之美」的著述,但從字面理解,馬上浮現老子《道德經》中的名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莫過於水」。
  • 科學網— 「賽先生」:科學和科學的目的
    ,在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中呼籲中國引進西方國家的Science和Democracy(科學和民主),故而給Science和Democracy起了兩個中國名字,稱其為賽先生和德先生。今天可能已經無從考證當年的陳獨秀為什麼把Science叫做賽先生,而沒有把它叫做塞、曬等其他發音類似的,或三、扇等發音更接近的中文詞。然而不論從Science的發音、詞源和意義上看,把Science叫做賽先生都是叫錯了,理解片面了。Science應該叫做「善先生」,而不是叫做「賽先生」。 為什麼這麼說? 「賽」是什麼?從字義講,賽是比賽,是競爭。
  • 十年後,他們悲憤地喊出「民主不能當飯吃!」
    由於「春天」並未如願而至,如今,有多位學者不再用「阿拉伯之春」來形容十年前的那次運動。比如,美國學者諾亞·費爾德曼以「阿拉伯之冬」為名著書描述這段歷史,加拿大學者麥可·伊格納蒂夫也認為這一運動遭到「悲慘的失敗」。這些學者對這場運動的定位還是比較客觀的。經歷了風捲殘雲式變革的多個國家如今經濟低迷,武裝衝突不斷,民眾流離失所。
  • 央視解讀穆斯林反美浪潮:根本沒有阿拉伯之春
    尹先生先來給我們分析,簡單說一部電影引發的反美浪潮,或者是引發的血案,為什麼這部電影引發每個穆斯林世界這樣的一股反美國浪潮,暴露出怎樣的深層的原因?  專家觀點:這場危機源於伊斯蘭復闢浪潮  特約評論員 尹卓:  我們講一個邏輯,就是實際上原伊斯蘭所謂阿拉伯之春,根本沒有阿拉伯之春,就是伊斯蘭勢力的復闢,我是這樣形容這次阿拉伯世界的動亂,因為美國現在面臨恐怖主義,背後是伊斯蘭的原教旨主義和極端勢力,這些伊斯蘭原教主和極端勢力是阿拉伯民族和伊斯蘭世界蘊藏很久反美情緒
  • 埃裡克·德納塞:「美國之春」來了,「阿拉伯之春」裡它又做過什麼?
    其中一些人,如『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埃及分部負責人、美國運輸部長雷·拉胡德之子薩姆·拉胡德,已經到美國大使館避難」。這些新聞明顯引出了一系列疑問。這些美國非政府組織的角色是什麼,為什麼它們被控進行非法活動?這些非政府組織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力,讓一個美國部長的兒子擔任其埃及分部的領導人?這些指控為何如此嚴重,竟讓美國部長之子窘迫地躲入了美國大使館?
  • 以文會友的《賽先生》
    7月21日,一篇題為《賽先生在中國還是客人嗎?——「賽先生」創刊致辭》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裡大量轉載。
  • 劉中民:「阿拉伯之春」十年,留下多少教訓
    至今年年底,「阿拉伯之春」已經延宕整整10年,回望過去,需要總結和反思的內容實在太多。對於「阿拉伯之春」的性質,時至今日仍然眾說紛紜。在筆者看來,「阿拉伯之春」是一場席捲阿拉伯世界的地區性政治與社會運動,增強民主、改善民生構成其主要政治訴求,民眾和政治反對派以推翻現政權為目標的政治抗議浪潮構成其典型表現形式。
  • 從土耳其之春看伊斯蘭現代化之路
    許多西方媒體和本人都用「之春」來稱呼和定義這一場場民眾運動,但社科院西亞非洲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副秘書長殷罡先生則否定土耳其是阿拉伯之春,因為它是民主國家。雖然殷罡先生僅以土耳其為例,但根據其邏輯,加拿大、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民眾運動都不屬於「之春」行列。於是本文從土耳其危機和伊斯蘭社會現代化道路談起,併兼與殷罡商榷。
  • 「阿拉伯之春」為何變「冬」?可用這個成語解釋
    在8月12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就為什麼「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展開了主題演講。對於「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張教授用了「水土不服」這樣一個成語。「水土不服」最早出自於《三國志》中的《周瑜傳》的「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水土兩個字的用法非常精當,可以成為中國本土政治話語的一部分。
  • 坊間軼事 | 私塾先生的管飯詩
    趙仲泉 昌邑之窗 前天 自有了文字後,就有了教書先生。先生是個尊稱,記的教書的稱先生、算命的稱先生、看病的大夫也稱先生。在這些先生中,唯有教書的可讓學生管飯。 先生教書在外,常年吃百家飯,農戶又有個貧富的差別,就有個供飯的質量問題,不管貧富之家,每輪到管先生飯時,都儘量的作最好的飯食供先生享用。但不管飯糟好,先生是不能當面表現出不滿,只能在背後發點牢騷。 昌邑城北有個郭家莊,莊裡設了個私塾,請了個教書先生名叫郭萬,此人才華出眾,是個落地的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