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念群:德先生和賽先生,是五四的全部意義嗎?

2021-02-07 近現代史研究資訊


◆ 五四時期,除了大家熟知的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還有一位非常重要的莫小姐(Morality)


◆ 科舉制其實並不能簡單地被理解為八股取士


◆ 清末學堂教育興起,從學堂走出的理工男和政法男,是現代中國最早的一批城市流動人口


……


除了眾所周知的五四的「這一面」

其實還有為人忽略的五四的「另一面」

趕緊下拉閱讀正文!

了解更多民國冷知識

從五四讀懂現代中國



©文本根據楊念群老師5月11日在觀學院演講實錄整理而成,

轉載自觀學院微信公眾號(ID:guanschool)

文章標題及分段數字系編者所加


■ 五四的另一面:「社會」觀念的形成與新型組織的誕生

楊念群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01


作為解題,說到五四的另一面,首先要談談什麼是「五四的這一面」。


■ 北大紅樓


所謂這一面就是人們習以為常的一面,一說五四,人們腦子裡馬上就會閃現出「民主」和「科學」這四個大字。人們對五四的看法通常有四個方面:


一、五四是一場愛國運動。5月4日這天,學生遊行到了天安門,火燒趙家樓,反對巴黎和會的協議籤訂。


二、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


三、1950年的羅家倫,五四運動的中堅份子,說五四相當於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是一場新文化運動。


四、大家最熟知的五四的兩個意義——民主和科學,也是我們常說的「德先生」和「賽先生」,這種人格化的提法是陳獨秀在五四時期提出的。


大多數的學者也從這幾個方面來論證五四的意義,五四變成了一個寓言、一個符號,民主和科學也變成了承載我們對五四歷史記憶的最重要的兩個方面。


02


僅僅憑藉民主、科學解釋五四的宗旨卻會造成誤解,為什麼這麼說呢?理由如下:民主的確是從晚清到民國一些知識人的奮鬥目標,到了五四前夕,由於民國政局的混亂,民主的價值已開始受到懷疑。

嚴復當年是英國君主立憲的鼓吹者,在五四前夕卻開始崇拜德皇威廉二世,認為只有集權才是中國的出路。劉師培參加過光復會,搞過暗殺,後來卻加入了籌安會,積極擁護袁世凱稱帝。粱濟則在民國建立七年後選擇自殺,以結束生命的激烈方式表達對「民主」的失望情緒。


科學,則是在洋務運動時就已成為中國人嚮往的目標,只不過那時注重堅船利炮,到了民國初年,更加注重引進社會科學和西方哲學的方法論和認識論,但這仍不是五四最有特色的主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看到西方自相殘殺,梁任公已經宣告「科學萬能之夢」的破產,表示應該向中國的傳統文化復歸。緊接著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出版,開始質疑科學的權威性,即使在「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中,科學也沒撈到什麼便宜。張君勱說,科學根本解決不了人生問題,這就像詩做的好壞,你能用科學不科學加以衡量嗎?這些言論恰恰是反科學的,它們才是五四比較強勢的一方。胡適談「實驗主義」強調「科學」方法的作用也是有影響的,但不一定蓋過這股勢力。


03


除了民主和科學之外,我們還能從五四遺產中發現什麼呢?


據我的觀察,至少還有兩個關鍵詞,在以往被忽略了:一個是社會,一個是道德。道德在當時被五四青年叫作「莫小姐」或「穆姑娘」,和德、賽兩位先生是並列的。這就是我要想和大家講述的「五四的另一面」,也可以說是五四的另一個故事。


■ 楊教授在觀學院發布演講


04


要想講清楚這另外的故事,我們需要從兩個節點、三個人物入手。其中這兩個節點是:科舉制的崩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科舉制曾經被長期妖魔化。


我們長期以來認為科舉制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東西,一談到科舉就想到範進中舉,科舉制是一個充滿了壓抑人、禁錮人們思想的制度。實際上,科舉制的廢除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大的一場災難。


■ 遊客在宋城體驗「宋代科舉」


廢八股、廢科舉,是清朝滅亡非常直接的原因。廢科舉之後,整個官僚體制上下流通循環的選官機制被徹底破壞掉,而選官機制原本是一個非常良性互動的網絡。


原本,這批人考中秀才以後,可以留在鄉村裡,成為鄉村文化的根基。考中舉人可出任中層幹部,當縣長。考取進士可以進入翰林院,當大學士,在上層的官僚系統裡出任官職。作為一名古代的秀才,考到60歲,都有可能進入中央系統。科舉制破壞之後,整體上下流動機制就沒有了,導致了士紳階層的崩潰。 


■ 南京江南貢院


學堂教育使上下流動的機制失去了它原來的合理性,大家都去學堂念書,畢業之後都留在城市,沒有人願意回到農村。科舉規定了秀才就不能出農村,只能留在本地,而那時城市聚集了大量人才,鄉村則空心化了。


學堂教育也導致人文素養的相對的缺失,理工男學會科技後基本向城市流動,政法男往往在日本留學一年,速成後回到中國,也是往城市流動,成為政府的官員,軍校學生成為軍閥的最重要的土壤和根基,大量留學歐美的學生,回國後也湧向了城市。


新式教育也使軍隊與知識精英、知識階層相脫節。原來大量的督撫、封疆大吏實際上是從科舉中產生的,基本是文人。文人領軍從宋之後一直就是中國一個最重要的特點。但在民國初年,大量的軍事學堂所選拔出的學生,往往缺乏與知識人的親近感,成為後來軍閥混戰的大的源頭。


■ 北洋軍閥孫傳芳墓


五四的知識階層身份受「後科舉時代」的影響,產生了三代叛逆者。第一代代表人物有蔡元培,第二代是學堂教育如北大和留學生教育的產物,如羅家倫、傅斯年、胡適,此外還有一些邊緣人群,如地方院校出身的師範生毛澤東。


■ 青年毛澤東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使得民國初年,知識分子開始轉向集權和專制,西方自相殘殺從外部印證了民初民主憲政嘗試的失敗。有一大批人覺得民初亂象就是因為缺少一個強人出來收拾局面,他們推崇德皇威廉二世,為袁世凱稱帝製造了輿論土壤,袁氏一度被稱為「東方的威廉二世」,德皇也被袁氏看作「西方的秦始皇」。


早期的君主立憲派代表人物嚴復、無政府主義者劉師培加入籌安會,就是因為對民初憲政的失望,才選擇了中央集權的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引起了對中國文化傳統重新反思的熱潮,梁啓超的西方文明破產,輪到東方文明拯救西方的論調,影響了一大批五四青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文化論提供了背景條件,「文化」討論,而不是弘揚民主、科學,才是五四的一個重要基調。


五四前後有著三種非常重要的思潮:以劉師培為代表的無政府主義,以胡適為代表的自由主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社會主義。


先看劉師培,劉師培身份十分複雜,早年是革命黨,參加光復會,暗殺湖北巡撫王之春,又創辦了無政府主義報紙《天義報》,在報上發表過《共產黨宣言》節譯本。組織社會主義講習會,早期無政府主義與社會主義在宗旨上很難區分,以至於一些共產黨人早期都是無政府主義者。


■《共產黨宣言》


劉師培表示,無論君主專制還是民主立憲都在被打倒之列,可1916年他卻參加了籌安會,擁護袁世凱稱帝。


再看胡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梁啓超開始質疑西方「啟蒙」的價值,啟蒙是對理性和科學的尊崇,是對宗教的「祛魅」,梁任公開始大談感性、情感,而不是理性的作用。甚至說歷史的演變出於「緣」,而不是什麼因果律。胡適雖然受杜威影響,仍然堅持實驗主義,但也高舉出與德、賽兩先生不一樣的旗幟,那就是「莫小姐」,大力倡導「個人主義」。這與陳獨秀所說的「最後覺悟之最後覺悟」就是倫理革命的論調是相互配合的。


■ 胡適


《新潮》雜誌雖然慣用洋詞,屬文藝青年和小資情調,傅斯年也主張,鼓勵「基於各種福利前提的自由地發展個人」,科學的效用是有限的。胡適出版《新青年》易卜生專號,鼓勵「一種真正純粹的為我主義,要使你有時覺得天下只有關於我的事最要緊,其餘都算不得什麼。」純利己主義是真正的利他主義的最高形式。


胡適受杜威實驗主義影響,試圖證明清朝的考據學無徵不信的精神就是一種科學精神,其實胡適思想的精髓不在於其社會科學方法論,而在於其提倡個人主義,這才是自由主義的核心要旨。在「科學與人生觀」論戰中,胡適雖站在科學派一邊,但他猛烈抨擊中國婦女地位低下和反對虛偽的孝道,強調的卻是張揚個人的一面。


在五四的大背景下,每個人的思想都經常相互打架。胡適雖倡個人主義,可過一陣他又說社會不朽,個人應為其負責任,他說:「社會是個人的總壽命,社會解散,個人死後便沒有連續的記憶」,所以應該尊重社會組織和秩序。


■ 橘子洲頭


毛澤東屬於五四群體中的第三種類型,具體來說是湖南第一師範群體,與北大精英群體相比處於邊緣地帶,所以五四知識圈構成了「核心—邊緣」的態勢。毛澤東特別強調行動主義,並用政黨政治對無政府主義的鄉村改造構想加以規範,這就使得其社會主義構想建立在一種具有嚴格紀律性和踐履特徵的基礎上,比無政府主義者具有更多的實踐意義。而且這種行動主義具有湖湘文化的本土地域特徵,其來源出自鹹同年間湖南曾國藩等人以地方勢力抵抗太平軍的歷史記憶。


05


兩個節點和三個人物構成了對五四的另一面的解釋框架,它敘述的是另一個五四故事。其實五四作為一個寓言符號一直不斷被塑造,我們習慣把它說成是一場廣場政治運動,5月4日這一天大家上街遊行,反對巴黎和會。


有意思的是,政治人物往往都傾向於把五四理解為一種民族主義行動,救國是五四的核心意義。


與政治人物的敘述不同,羅家倫在1950年就認為,五四不僅是政治運動,還是一場波及中國生活各個方面的思想覺醒運動,代表新文化意識的覺醒,和十八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極為相似。雷震創辦的《自由中國》也延續了這一脈絡,其實這正是當年胡適倡導的自由主義思想的一場迴光返照。


■ 楊教授在觀學院發布演講


我們說五四是個寓言,五四是一場運動,五四是個符號,五四是承載我們記憶的一個不斷被紀念、不斷被重述的一場事件。這個事件應該體現它更多元的、更多樣的色彩。我今天從另外一個方面講述了五四的另外一段歷史,這段歷史遠遠不能概括五四豐富的意義,但我想能夠對我們所熟悉的五四的這一面有所補充,給大家以啟發。謝謝大家!

本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授權推送,謹致謝忱!

相關焦點

  • 「德先生」「賽先生」和「修先生」
    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被五四先賢牢牢捆綁在一起,作「並重」式的膜拜。那麼,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偏偏是「德先生」與「賽先生」他倆呢?([美]託馬斯·漢金斯,任定成譯:《科學與啟蒙運動》,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頁)五四時代也正是一個「啟蒙的時代」,《新青年》引爆的新文化運動,就是藉助二位先生,以「燭照」的方式,照亮那個時代的「新青年」們。一部西方文明史,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萃取「德」「賽」的歷史。
  • 德先生和賽先生 民主和科學
    自此,這兩位來自西洋的先生成為中國啟蒙運動最深入人心的形象,他們給未來中國帶來極其深遠的影響。德先生和賽先生 簡介「德先生和賽先生」是對民主和科學的一個形象的稱呼,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的兩面旗幟。德先生和賽先生 意義「德先生和賽先生」即「民主和科學」這一口號,是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鬥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
  • 德先生與賽先生的中國命運
    當時中國的知識精英和政治精英們,確信這兩位可愛的外國先生可以救中國。在德先生和賽先生的深情召喚下,一些青年逐漸地生出了叛逆的種子,以至於突然打碎了身上的枷鎖,歌唱著衝出了舊道德、舊文學的堡壘。不久尋求民族解放和富國之路的一次壯舉———五四運動如浩然江河奔騰而出。
  • 「德先生」與「賽先生」100周年
    自此,這兩位來自西洋的先生成為中國啟蒙運動最深入人心的形象,他們給未來中國帶來極其深遠的影響。德先生和賽先生 簡介「德先生和賽先生」是對民主和科學的一個形象的稱呼,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的兩面旗幟。德先生和賽先生 意義「德先生和賽先生」即「民主和科學」這一口號,是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鬥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 我們如何看待德先生和賽先生?
    :如何看待德先生賽先生?包括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可是,後來重提德先生和賽先生,好像是新名詞,忽悠了不少人。毛主席領導探索的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科學事業,舉世無雙。現在要正本清源。    100多年前,我們落後的生產力導致我們遭人挨打,這樣殘酷的現實,確讓那時的人把重點放在與生產力上,放在了以洋為師上。
  • 每日一解:德先生與賽先生
    【知識拓展】新文化運動提出的兩大基本口號,一曰民主,二曰科學,即德先生和賽先生。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指出: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
  • 德先生、賽先生;天水一族的差不多先生
    、賽先生、差不多先生。       民國時期,德先生、賽先生悄然回到了這個國度。嗯,那時候,校長對漢字的讀音還沒出現什麼偏差;那時候,引導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倡導學生的質疑精神、依此培養創新型人才...這些還是教育界的基本共識;所以,在那個百家爭鳴的年代,出了一批學貫中西、兼通古今的大師級人物,這方土地的未來一度看似那麼美好.
  • 著名歷史學家楊念群推出《五四的另一面》
    南報網訊(記者 邢虹)今年,在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重新回訪百年前風起雲湧的現代中國轉型時代,如何加強對五四的研究,進一步深入理解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考察活躍於五四前後的青年面臨時勢做出的反應和抉擇,都成為亟待探究的課題。
  • 因為德先生離不開賽先生
    02德先生和賽先生德先生和賽先生是對民主和科學的一個形象的稱呼,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的兩面旗幟。其中德先生即 Democracy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賽先生即 Science (科學),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德先生和賽先生這一名詞是中國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出一大重要口號。在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熱血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旗幟,向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思想猛烈開火,並由此走向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
  • 科學網— 「賽先生」:科學和科學的目的
    ,在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中呼籲中國引進西方國家的Science和Democracy(科學和民主),故而給Science和Democracy起了兩個中國名字,稱其為賽先生和德先生。今天可能已經無從考證當年的陳獨秀為什麼把Science叫做賽先生,而沒有把它叫做塞、曬等其他發音類似的,或三、扇等發音更接近的中文詞。然而不論從Science的發音、詞源和意義上看,把Science叫做賽先生都是叫錯了,理解片面了。Science應該叫做「善先生」,而不是叫做「賽先生」。 為什麼這麼說? 「賽」是什麼?從字義講,賽是比賽,是競爭。
  • 以文會友的《賽先生》
    7月21日,一篇題為《賽先生在中國還是客人嗎?——「賽先生」創刊致辭》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裡大量轉載。
  •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九個側面 |《財經》閱讀
    據學界較為一致的認知,狹義上的「五四」運動,主要指一戰後巴黎和會山東決議案所引發的,中國民眾旨在反抗列強壓迫之愛國抗議運動。廣義的五四還應向前向後延伸。向前應納入孕育、興起於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兩者息息相關:一方面新文化運動推崇「德先生」「賽先生」「莫小姐」,為五四運動做足了思想準備,而五四運動則反過來進一步推進了新文化運動進一步走向深入和深化。
  • 五四精神的源泉是愛國精神,愛國主義教育的源頭是青少年!
    五四精神的源泉是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教育的源頭是青少年教育!今天是「五四」青年節,也是「五四運動」的101周年紀念日。「五四運動」想必眾人皆知,但「五四精神」還是有少許人不太清楚,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兩種說法。「德先生」「賽先生」一種看法:「賽先生」(科學),「德先生」(民主)。
  • 「五四」有感:對其精神意義的透視
    又是一年「五四」時,作為一個冠之以「青年節」的日子,既沒有中華傳統節日那樣的假期,亦不存在西洋舶來節日那樣的狂歡,但卻總是不自覺地被人們提起,原因何在?上學時,從老師的講解和歷史課上,我們認識到: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 LPL春季賽強隊解讀,各隊的關鍵先生和核心選手都是誰?
    TES戰隊核心選手:Karsa關鍵先生:zhuo剛剛奪得德杯的TES戰隊是新賽季LPL的一號種子,因為他們上賽季陣容不變而且還增加了新輔助zhuo,實力算是穩中有升。休賽期FPX的陣容被廣泛看好,但是他們可能是春季賽起伏較大的一支隊伍。SN戰隊核心選手:Sofm關鍵先生:煥峰世界亞軍SN只不過換了教練,但是大家對他們的期望值反而並不高,主要是因為隊內的矛盾和煥峰的醜聞。春季賽隊伍的核心選手還是Sofm,越南首富在天價續約戰隊之後,繼續擔任隊伍的節奏發起者,而他本人對於遊戲的理解也相當出色。
  • 郝貴生 | 關於「五四」精神及意義的幾點思考 ——紀念五四運動101周年
    去年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時,筆者寫了一篇長文《「五四運動」的當代現實意義》(見附文連結),又一年過去了,想就「五四運動」的精神實質和當代意義再談幾點思考。一、「五四運動」精神和意義的適用範圍究竟是什麼?
  • 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葉嘉瑩先生創造性地提出了「弱德之美」的概念,來歸納詞體的這種美感:「這種美感具含的乃是在強大之外勢壓力下,所表現的不得不採取約束和收斂的、屬於隱曲之姿態的一種美。」葉嘉瑩先生發現,在清朝詞人朱彝尊《靜志居琴趣》《江湖載酒集》等作品中,隱含了一段與其妻妹的不倫戀情。
  • 晚清科幻裡的真假「賽先生」
    電學大王用電氣代替了飛行,以「平路電機」聯結世界道路,以「空中電車」串接水陸交通。他還希望用手中的科技為人民謀求福祉,以之採掘金礦、開闢良田,用光熱非凡的電燈將嚴寒的南極化作一片樂土。無獨有偶,東海覺我(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譚》裡,主人公也想用電改造文明,他將近代西方的動物磁氣說、催眠術與古代陰陽消長的觀念融合,提出了腦電交流之術,聲言「腦電既往來,我在則消耗,彼來則補益,往來相消,恆等於常,故於生命精神毫無損害」。準確而言,「賽先生」是新文化與「五四」運動時代的概念,不妨借來一用,恰如王德威在《想像中國的方法》中的發問,沒有晚清,何來「五四」?
  • 【賽先生科學】給孩子點「好玩兒的」
    賽先生科學是什麼課?賽先生科學STEM,是面向3-12歲孩子的在線真人直播科學實驗課品牌。由中科院投資,是中國最早在線科學課開創者,美國STEM教具Learning Resources中國區獨家合作夥伴。賽先生以趣味科學實驗,滿足孩子天生好奇心的同時,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思考力和專注力,改善其學習知識的方法和思維方式。
  • 碘鹽與碘片,福島與廣島,賽先生與德先生
    要說科學素養,不能不從1919年的「賽先生」說起。「賽先生」是擬人化的形象的稱呼,又叫賽因斯,這是science的音譯,意譯為科學。與其並列的還有「德先生」,又叫德莫克拉西,這是demoevccy的音譯,意譯為民主。德先生、賽先生是陳獨秀在《新青年》上提出來的,成為五四運動的兩面鮮亮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