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茶」故事:陸羽曾在棲霞山寫《茶經》(圖)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陸羽茶莊是賞景佳處。李宏 攝

梅花谷裡的「江南植茶公所遺址」石碑。金震寰 攝

第一鍋雨花茶就產於中山陵園的這片茶園。 陳鬱 攝

  中國首部全面探尋茶文化的大型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從本周一晚開始在央視一套播出。該片全方位呈現了產茶地的自然奇觀、神秘的制茶工藝、復活的古老茶藝以及各國茶道等。該片一播出,就引起眾多愛茶人的濃厚興趣,連平時不喝茶的人也被悠久的茶文化所吸引。千百年來,南京人一直喜愛喝茶,吃茶食成為很多老南京每日必做之事,南京地產的雨花茶也蜚聲海內外。揚子晚報記者近日多方採訪,了解到南京的茶文化史上一些趣事。備好一杯香茗,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南京那些茶故事吧。

  南京人每年喝茶6000噸 雨花茶銷量不足一成

  南京市茶葉行業協會秘書長李松市說,據不完全統計,南京目前每年的茶葉銷售量在6000噸左右,其中的地產茶銷量有2600多噸,地產茶中的雨花茶只有500噸左右。如今,雨花茶已經成為南京的一張名片。南京的郊區和中山陵園景區、雨花臺景區都出產雨花茶。每到清明前後,茶客都以搶先喝到第一鍋雨花茶為幸事。由於南京雨花茶茶園面積有限,產量不算高,加上茶場人工成本較高,所以雨花茶的定價一直都比較高,在市場上走的是高端路線。 陳 鬱

  高淳溧水也產白茶 江寧翠螺和龍針都不錯

  除了雨花茶,南京各郊縣都有一些不同品種的茶葉。

  浦口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福童」「九華嫩劍」「獅嶺春早」「夢麟」「獅嶺佛馨」等多個品牌的綠茶屢次獲獎。

  市民熟知的白茶多來自浙江安吉或溧陽、金壇等地。其實,南京本地也有白茶種植。溧水區白馬鎮石頭寨村,就有白茶少量種植,每年產量只有500公斤左右。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質特點,是我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

  高淳是南京郊縣中的重要產茶地,主要分布於椏溪、東壩、漆橋、固城、縣茶葉實驗場、付家壇林場。主要品種有烏牛早、龍井長葉、迎霜和白茶。

  1984年,江寧還創製了一種江寧翠螺,外形捲曲形似螺,色澤綠翠。翠螺茶經飲耐泡,具有頭酌香,二酌濃,三酌味不減,四酌味猶存的特點。江寧區黃龍峴村種植有龍針、龍毫兩種綠茶,其中,龍針茶因其色翠、香怡、味醇、形美四絕而著名。 綜 合

  唐朝故事

  茶聖陸羽曾到棲霞山試茶品泉

  唐代茶聖陸羽(公元737-804年)字鴻漸,湖北天門人。唐代大曆年間,品遍各地名泉名茶的陸羽專程至棲霞山試茶品泉。途中,避居陽羨(宜興)的詩人皇甫冉聞訊,盛情相邀,小住對飲,並賦詩《送陸鴻漸棲霞寺採茶》,詩曰:採茶非採擷,遠遠上層崖,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舊知山寺路,時宿野人家,借問王孫草,何時泛惋花。詩中的「王孫草」就是茶葉的雅稱,可見茶在當時是一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飲品。

  告別皇甫冉後,陸羽便前往棲霞山,他無心瀏覽楓丹露白、宛如仙境的棲霞美景,而是專注於採綠芽,品新茗,汲清泉,試香茶。此後,山僧遂於陸羽試茶處造笠亭並摩崖刻石,以志紀念。當時高僧隱士、文人墨客常常雅聚亭畔,賞楓品茗,吟詩作賦,傳為佳話。宋代茶廢泉枯,亭僅餘荒基,僅存「白乳泉、試茶亭」六個隸書大字。

  據南京棲霞山景區管理處李宏主任介紹,陸羽在棲霞山種茶的範圍在現今中峰和龍山之間的坡谷地,即如今的白乳泉、青鋒劍、試茶亭一帶,其住處稱陸羽精舍。《茶經》部分初稿就源於此。為紀念陸羽曾在棲霞山種茶,採茶,品茶,試茶及品泉的經歷,棲霞山風景區管理處於龍山之巔陸羽茶莊遺址附近復建了「陸羽茶莊」。整個建築為四層仿唐風格,建築面積800平方米。主體建築每層設置外廊,寬窄不一,使建築立面既富韻律又有變化。屋面採用特製本白色大規格琉璃筒瓦,古樸幽雅。建築一至三層主要為遊客提供茶水服務,登上四層可望長江、紫金山、南京城,棲霞山的美景一覽無餘。四層還展出了陸羽《茶經》以及和「茶文化」相關的資料。目前,棲霞山中與陸羽有關的景點,有品外泉、試茶亭的石刻遺蹟等。

  揚子晚報記者 楊娟

  清朝故事

  中國第一個「茶葉研究所」就在南京

  清朝時,南京鐘山產的雲霧茶已經很有名。1905年,兩江總督周馥派我國著名茶葉改良專家鄭世璜等前往印度、斯裡蘭卡等地考察茶業。鄭世璜在考察中發現,中國制茶工業長期以來停滯不前,國人引以為豪的紅茶,其製作方法如果再不改良,經營模式如果再不轉變,就有可能被印度和斯裡蘭卡出產的紅茶所擊敗。鄭世璜把這些觀點寫入了《乙巳考察印錫茶土日記》。

  回國以後,在江南商務局的支持下,鄭世璜在南京創辦了江南植茶公所,這是我國第一個融茶葉試驗與生產為一體的政府經營機構,也是中國第一個專門的茶研究機構。鄭世璜將從國外學來的先進栽培法引入了傳統制茶工藝。據說,現在建茶園,要開一排排規格統一的植茶溝,這種方法就是江南植茶公所推廣的。

  遺憾的是,江南植茶公所只辦了四五年,到辛亥革命以後就停辦了。記者查到的資料則顯示,晚清覆滅的那幾年,這個機構已改名為「江寧植茶試驗場」,「歸勸業道管轄,由皖南茶釐局提銀二萬兩。分存南京各典生息。為公所經費」。「江寧植茶試驗場」除了在紫金山設機構、設茶園以外,在青龍山還有六七十畝茶園,在城南丁家橋則設有一個「茶務講習所」。一直到民國三年(1914年),依然還有「江寧植茶試驗場」的記載。

  江南植茶公所究竟位於什麼地方?根據史料記載,其地點是「紫金山麓霹雷澗」。據中山陵茶廠廠長戴康龍介紹,近年來,有關人士在梅花谷東門附近的霹雷澗一帶,尋找江南植茶公所的遺蹟,但都沒有找到具體地址。也有人認為,江南植茶公所位於中山陵15號附近,現在海底世界一帶。

  2012年6月30日,中山陵園管理局在梅花谷內豎起一塊「江南植茶公所遺址」的石碑,作為這段歷史的標記。

  揚子晚報記者 陳鬱

  現代故事

  有人曾建議雨花茶做成五角形、花瓣形

  「雨花茶」是南京本地產茶葉的代表。關於雨花茶的創製,也有一段故事。揚子晚報記者日前來到中山陵茶廠,因為南京歷史上的第一鍋雨花茶就產自中山陵。

  1958年春,為了向建國十周年獻禮,江蘇省委省政府決定研製出一款有別於捲曲形碧螺春、扁直形龍井的名茶,特組成創製委員會,將全省十多名制茶高手集中到環境優美的中山陵園,在副省長韋永義的指揮下,餘庸器等老一輩茶葉專家組成技術小組研製新茶。

  南京雨花茶第二代傳人黎志遐老人告訴揚子晚報記者,最初位於中山陵園的雨花茶實驗田就是一塊五畝大小的茶園。當時實驗的品種叫做「雨花綠」,其首批茶子產自湖南湘潭專區,經過冬季窖藏,於1958年的3月23日播種下地。

  戴康龍介紹說,雨花茶在當初研製的時候,關於新茶的外形,引發了爭論。有專家曾經提出要將雨花茶炒出五角星形狀,還有人建議用大刀長矛形,有人說做成鐮刀斧頭形,更有人提議製成花瓣形。但這些均因工藝複雜,未研製成功。最後在餘庸器的提議下,決定把新茶的形狀製成「松針形」。經過14次的反覆試驗終於在1959年研製成功。

  由於新茶形如「松針」,翠綠挺拔,因此專家們的意見都一致認為叫雨花茶很合適,它也是為了紀念雨花臺革命烈士,象徵著革命精神萬古長青。最終省政府特定名為「雨花茶」。 揚子晚報記者 陳鬱

  吃茶習俗

  老南京「吃茶」有茶食 吃完早茶再吃下午茶

  老滷幹曾是浴室的熱銷品,茶糕因喝茶佐食而得名……對於愛喝清茶的老南京來說,「茶食」是喝茶時不可或缺的佐食小點,「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更是「老南京」閒適生活最形象的比喻。如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南京城中悠悠閒閒喝早茶的情形已不多見。

  揚子晚報記者 薛玲

  老南京有吃早茶習慣

  現今南京的早茶市場並不繁華,但老南京卻有吃早茶的習慣。中國烹飪大師胡畏介紹說,有句流傳的俗語「奇芳閣,各吃各」,說的就是老南京吃早茶的情形,這也算得上是比較早的AA制。不少老南京吃過早茶再遛遛鳥,生活很是閒適。

  上午吃早茶,到了下午午覺睡醒以後還要吃點「茶食」,比如金剛臍、小油球、涼炒麵等,之所以叫茶食,就是因和茶水搭配在一起食用而得名。一般的茶食有燒餅、茯苓糕,招待貴客時可以用蜜橙糕、核桃酥。結婚時還要有糖鬥、糖仙,茶也要換成蜜餞茶,取甜甜蜜蜜之意。不過有些「茶食」已經從我們的生活中悄然消失,比如涼炒麵,就是把麵粉幹炒透香後拌入白糖,加開水衝泡後而成,現在的孩子估計已經從沒有嘗過了。

  秦淮河邊曾遍布茶樓

  說到南京的茶樓,就不得不提夫子廟、秦淮河。曾經繁盛一時的「十裡秦淮」酒肆林立、茶樓遍布,夫子廟的秦淮糕點,是我國「四時茶食」的產生和發源地,民國時期各種茶食店鋪、攤販小食滿目皆是,形成我國東南歷史最久、獨具傳統特色的吃食地。

  在上世紀20年代,南京夫子廟有著名的「三問」,問渠、問柳和問津,「三問」中問津是浴室,問柳是大菜館,而問渠就是茶點社。現今位於夫子廟的「中華老字號」永和園的前身,就是清末的雪園茶館,雪園經營的是酥燒餅、乾絲和茶,特別是酥燒餅在南京獨此一家。不論是做生意的老闆還是大小店家的帳房,抑或一般的老南京,都喜歡到雪園喝茶聊天。隨著店面的擴大,雪園後來又增加了各色麵食,就連那些南門外的進城的農民都會慕名來此歇腳,飽腹一頓,也不枉進了一趟南京城。

  雲錦織工愛吃小籠茶糕

  在眾多的「茶食」中,因用小竹籠蒸製而得名的小籠茶糕不得不提,舊時南京的大街小巷,敲著竹板喚賣的茶糕擔隨處可見。胡畏介紹說,茶糕的得名不僅與茶有關,與機紡工人也有關聯。老南京人,特別是居住在夫子廟附近膺福街從事雲錦業的機紡工人,夏季早晨或午後習慣上茶館,邊品茗邊聊天邊吃糕點,所以這種點心得名茶糕。小籠茶糕之所以贏得人們的喜愛,歸納起來可以說是質軟、味甜、形香、實松八個字。

  老滷幹曾在浴室熱銷

  在夫子廟豐富多彩的各種民間傳統風味小食中,根植於南京民間的傳統風味小吃老滷幹可謂帶有濃鬱的鄉土氣息。有趣的是,老滷幹還曾是浴室的熱銷品。舊時南京,在浴室裡,常常可見跑堂的手挎竹籃穿堂叫賣老滷幹,人們在浴後渾身輕鬆之餘,泡一壺碧綠的雨花茶,細品幾塊老滷幹,餘味無窮,不失為一種美好的享受。

  看古典小說裡寫南京茶事

  《紅樓夢》

  明清時南京人 雨水烹茶成時尚

  南京茶業的鼎盛時期是明清時代。明清時代,南京人以用泉水或雨水烹茶為時尚。尤其在梅雨日子,家家戶戶都用缸甕收集雨水。文人雅士還相約至名勝之地品嘗雨水所烹之茶,並吟詩寫字作畫,盡興揮毫。此舉被稱為「雨集」,與今天的文人筆會相仿。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幼年曾在南京生活,在他筆下對於煮茶用水還有更多講究。賈寶玉一行人在櫳翠庵品茶時,「黛玉因問:『這也是舊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這麼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捨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麼嘗不出來?隔年蠲的雨水哪有這樣輕浮,如何吃得。』」

  《儒林外史》

  明清時南京城 茶社多達千餘處

  《儒林外史》中記載了明清時期南京的飲茶盛況,「大街小巷,合共起來,大小酒樓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餘處。不論你走到一個僻巷裡面,總有一個地方懸著燈籠賣茶,插著時鮮花朵,烹著上好的雨水,茶社裡坐滿了吃茶的人。」 「就是走路的人,也買個錢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

  書中寫到杜慎卿遊雨花臺時有一段饒具意趣的情節:「坐了半日,日色已經西斜,只見兩個挑糞桶的,挑了兩擔空桶,歇在山上。這一個拍那一個肩頭道:『兄弟,今日的貨已經賣完了,我和你到永寧泉吃一壺水,回來再到雨花臺看看落照』。」連底層百姓辛苦勞作後,也不忘吃上一杯茶,登山看夕陽,小小地享受一下。古人對生活樂趣的追求,今人是難以體會到了。

相關焦點

  • 茶博士章傳政講述茶聖陸羽與《茶經》的故事可回看直播
    「 世界文化名人陸羽及其國學經典《茶經》 」 陸羽的出身如何? 陸羽如何一步步被封神的呢? 陸羽是如何寫就千古名作《茶經》的呢? 《茶經》何以被奉為國學經典?它又有怎麼樣的價值呢? .......
  • 陸羽《茶經》流變史
    此外,也有在《茶器》卷後加入《茶具圖贊》者,使之一如正文,如明鄭思本、宜和堂本。更有刪節本,即割裂刪節原文,如王圻《稗史彙編》本。三、清代茶經流變史清代《茶經》刊刻大致和前朝大致相同,《茶經》大多保存於叢書裡,較少單獨翻刻。
  • 無論是茶經,還是陸羽,都是我們真正了解茶文化的關鍵元素
    無論是茶經,還是陸羽,都是我們真正了解茶文化的關鍵元素整部茶經中涵蓋了與茶相關的各種關聯元素。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與茶相關的專著,所以整部著作中,我們能夠看到與茶葉生產相關的所有細節。在本書中,對各類型茶具也進行了相應闡述,包括各種茶具適宜於那種類型的茶,陸羽都做了詳細的闡述,由此可見陸羽對整個茶經認知和理解的完善度。談到茶,最重要的就是煮茶和飲茶的過程,在茶經中,記載了陸羽對這一細節的具體認知。他認為煮茶的時候,要使用好的水源,要選擇不能被汙染的水,在煮的過程中,要充分注重對火候的把控,最好使用木炭來煮茶。
  • 與茶聖陸羽的《茶經》齊名,這首玉川茶歌究竟有什麼妙處?
    600餘首——盧仝卻因之被後人尊為「茶仙」、「茶中亞聖」,從而成為與「茶聖」陸羽齊名的人物,而這首玉川茶歌,也成為了與《茶經》齊名的茶中傑作。 從「聞道新年入山裡」到「先春抽出黃金芽」,寫陽羨茶的採摘時間和茶葉質量,據說陽羨茶是經過茶聖陸羽推薦而傳到宮中的,從此天下知名,陽羨茶的採摘時間是三月初,詩人也說
  • 鄭培凱:陸羽與茶道審美(下)
    看起來洋洋灑灑,可是名單很有問題,歐陽修曾寫過兩篇文章駁斥張又新,說這份陸羽品水名單是瞎編的,因為陸羽指出瀑布水挾泥沙而下,叫我們不要喝瀑布水;張又新的名單卻一口氣列了廬山康王谷水簾水、洪州西山西東瀑布水、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與陸羽的品鑑標準大相逕庭。歐陽修認為張又新有詐欺之嫌,說他是「妄狂險譎之士,其言難信」。明代田藝蘅的《煮泉小品》也探討了陸羽的品水標準,批評所謂的陸羽名單是捏造的。
  • 湘西文史 | 陸羽《茶經》裡「中國茶文化名山」無射山,或在湘西...
    湘西文史 | 陸羽《茶經》裡「中國茶文化名山」無射山,或在湘西保靖呂洞山 2020-12-18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放下「煩惱」和「浮躁」,品一品「茶聖」陸羽的從容一生!
    陸羽烹茶圖1他就是陸羽,生於公元733年,卻不知生在何處。據傳他生來就為孤兒,被竟陵龍蓋寺住持僧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素雅安靜,茶禪一體,去雜念,除芥蒂2陸羽小時候調皮還有些搞怪,據說有一天師傅教他學寫文字,他學了一會就不大耐煩了,還說「:這種不分上下的字,
  • 明園禪意生活館的茶經課第二季
    這次茶經課的安排如下:2014年12月8號起每周兩節課,每周一、三下午(時間:14:30-17:00)上課,逢節假日上課時間另行安排。上課的學員可以免費品嘗明園提供的茶水及茶點另外我們增設了補課環節:如學員因事不能按時上課,可順延在下一個班裡補課。
  • 茶經:一杯清茶多少事付笑談中,一聲鐘聲萬念俱歸空
    一杯茶,一部茶經,勾勒出茶學的萬千姿態,茶就在一沉一浮之中映射出品茶人百轉千回的人生,茶完美的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哲學之中。而《茶經》的作者陸羽,字鴻漸,據說陸羽是個孤兒,自小被家人拋棄,被龍骨寺龍蓋寺的主持智積禪師在西湖之濱撿回去,帶回寺廟收養。積公佔卦得《周易》第五十四卦,《漸》卦,卦辭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以陸為姓,羽為名,鴻漸為字。
  • 千古茶事之茶聖陸羽的愛情故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話談千古事,茶沏一室香。我是健康行動派正明。今天我們聊聊茶聖陸羽的愛情故事,大家都知道,茶聖陸羽年幼時被智積禪師寄養在儒士李公家中,陸羽與李公的千金李季蘭從小相伴讀書嬉戲,結下了青梅竹馬的深厚感情。不久李公去江南任職,陸羽與李季蘭一別就是二十多年,他們在湖州重逢時,李季蘭已淪落為風塵女冠,風塵大家都知道什麼意思,女冠就是女道士。
  • 第一次到南京棲霞山賞楓,你絕對不能錯過的這幾處景點,建議收藏
    若你選擇在現在前來南京,那你將會看到一年當中最美的南京,現在前來最不能錯過的一個景點就是棲霞山,因為這裡有著南京最美的紅楓。棲霞山對於很多人來說都不是很陌生,自古就有著「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譽,基本上所有來南京旅遊的遊客都會到這裡逛一逛。
  • 南京棲霞山:走過三季,只為在這個秋天與您相約
    南京棲霞山之盛名久矣。「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棲霞山古稱攝山,是六朝文化的重要代表;歷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到棲霞山遊歷,其中清乾隆帝更是六下江南,五次住在棲霞行宮之中,賦詩讚譽棲霞山為「第一金陵明秀山」;自明代以來就有「秋棲霞」之說,「棲霞勝境」位列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棲霞丹楓」位列中國四大賞楓勝地。棲霞山儼然已成為走入江南、結識南京的一張城市名片。
  • 《茶的品格:中國茶詩新解》:那些愛喝茶的文人寫了哪些詩?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來。陸羽,因寫就《茶經》而聞名於世。 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實茶聖也寫過詩。《全唐詩》卷三百八,共收錄陸羽兩首詩。一首為《會稽東小山》,另一首是《歌》。楊多傑將《歌》收錄在新書中。
  • 杭州陸羽君瀾酒店預訂-茶主題.爺爺泡的茶、有一種味道叫做家~
    這裡出產的徑山茶是杭州人習慣的「口糧茶」;以茶入菜的「徑山茶宴」簡單樸實,偶有澀味,卻是治癒人心的美味。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酒店曾是茶聖陸羽深研茶事之所,也是《茶經》誕生地——杭州陸羽君瀾酒店坐落於雙溪漂流景區內
  • 茶聖陸羽:人生如何開掛?將一件事做到極致就行了!
    要說人生悲慘,沒有人比茶聖陸羽的出生更糟糕了。陸羽被尊稱為「茶聖」,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的專著「茶經」,成為盛唐著名隱士,連皇帝都想找他品茶聊天談人生,那是後來的事情了。陸羽本是個無名無姓的棄兒,成為陸羽,也是他成年後給自己取的名字。或許女媧造人時打了盹,陸羽出生時容貌醜陋,長相相當隨便,父母便狠心地拋棄了他,此時他才三歲。
  • 唐代的下午茶是什麼樣的?
    陸羽顏值首次揭曉陸羽(公元733年~804年),湖北省天門市人,唐代著名的茶學專家,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對中國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尊為「茶聖」。上圖是現代人所立的一座雕像。是不是顯得風流高大,英俊瀟灑?然而,這是陸羽真的長這個樣子嗎?
  • 中國是茶的故鄉,那麼茶字是怎麼來的?
    在西漢時成都有一個叫王褒的士大夫,為買一家奴寫了個《僮約》,裡邊記載了「武陽買茶」、「烹茶盡具」的事,這說明當時在士大夫中已經常飲茶了,說起《僮約》還有一個關於王褒的風流故事。王褒是西漢時期的一個大文學家,字子淵,蜀郡人民氏(今四川資陽人)。
  • 連喝七碗茶是什麼感覺?|茶知識日報
    今天是-茶知識日報-第十一期「茶聖」陸羽是何人?陸羽,唐代復州竟陵人①陸羽(733~804),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 。被譽為「茶仙」,奉為「茶聖」,祀為「茶神」。②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
  • 2020年南京「棲霞山」最佳觀賞期、賞楓攻略已出爐!
    深秋來了,棲霞山的紅楓紅了麼?最近,很多人都在問小編棲霞山紅楓的最佳觀賞期,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下2020年棲霞山賞楓攻略。如今的棲霞山除了500多棵古老的楓香品種,還有成千上萬棵新栽種的品種,這些年棲霞山大力栽種紅楓等色澤樹,如今整個景區的色葉樹足足有四五十萬株。
  • 各種關於茶故事的掌故
    各種關於茶故事的掌故陸羽鑑水是什麼掌故?據唐代張又新的《煎茶水記》中記載,唐代宗時,湖州刺史李季卿到維揚(今天揚州)會見陸羽。他見到神交已麼的茶聖,對陸羽說:「陸君善於品茶是天下人皆知,揚子江南零水質也天下聞名,此乃兩絕妙也,幹載難逢,我們何不以揚子江水泡茶?」於是吩咐左右執瓶操舟,去取南零水。在取水的同時,陸羽也沒閒著,將自己平生所用的各種茶具一一放置停頓。一會兒,軍土取水回來,陸羽用構在水面一揚,就說道:「這水是揚子江水不假,但不是南零段的,應該是臨岸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