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女的袖子,讓江戶城幾乎夷為平地,為防災難51年後這個職業誕生
江戶時代,江戶城的火災極多,當時甚至流行一句諺語:江戶之華,火災吵架。除了因為當時的住宅都是木造房子,門窗都是紙和竹片製成,冬天雨少又有北風來襲,一旦著火,往往轉眼擴大到難以收拾的地步。
據說當時三年就有一次大火,其中有一場幾乎把整個江戶城夷為平地的大火,是發生於明歷三年(公元1657年)的「振袖大火」(起火的原因是少女的袖子)。德川幕府於這場大火發生後,設置「火除地」(將沿街的建築物往兩側後退,空出類似廣場般的空地,作為火災時的避難場所,並且防止大火蔓延)、或是設置在高處觀察的防火塔樓,用來加強防火。
享保三年(公元1718年),明歷大火發生的51年後,南町奉行大岡忠相,招募町人組成消防小隊,大組由一號編到十號,大組下面,根據日文平假名的順序,設置「伊波呂」四十八人消防小組。電視時代劇中出現的消防人員,就是這個消防小組的其中之一。
當時消防隊員大多數是土木建築人員,土木平時負責維修及警戒道路、籌備慶典、製作注連繩(稻草織城的繩子,神道中用來闢邪潔淨的道具)等。當時發生火災時,他們負責打頭陣,直奔火災現場,英勇地撲滅熊熊烈火,多數都被江戶人視為英雄。
當時的消防人員穿著的短外掛,有如英雄的象徵。消防外掛的襯裡有鮮豔華麗的渲染花紋,充分表現出江戶人對服飾的講究。另外,外掛上的圖案,為了能夠在混亂的火災現場,一眼就能辨識消防人員究竟屬於哪一組、身負什麼工作,因為對消防外掛的圖案,有一些規定。
消防外掛背後是各個小組的標誌,衣領上則寫有各小組的名稱及職務。伊波呂四十八組的小組當中,職務分為頭(隊長)、副頭(副隊長)、小頭(小隊長)、筒先(負責拿消防水管的人員)等人。
短外掛腰際畫有白線,一道白線代表大組一號;十道白線則是大組十號,所以只要看白線數量,就能得知所屬組別。除此之外,隊長和副隊長外掛上,從袖子到肩膀處都加上了紅線,讓人一目了然。
至於外表看不到的襯裡,也染上了華麗的圖案。有些人自行設計圖案訂做,也有人堅持使用天然藍染,甚至有些大商店的主人,為了滅火英雄,贈送給他們豪華上等的襯裡。渲染消防外掛的師傅,除了需要打版師、防染糊定型師、染色師傅,如果想要華麗的圖案,通常還會特別委託繪師親手繪製。
相比於其他職業,江戶的消防人員承擔了更多的工作,換句話說,消防員只是他們的副業,他們的主業還是土木建築工。但為了做好消防工作,他們會按照嚴格的排班表進行行動。不同的人員按照小組劃分,在輪到值班時,就會在負責區域進行巡視。
發生火災時,有的隊員負責拆除房子,有的進行滅火等,各自都有嚴格的分工。同時根據火情,也會有其餘小隊人員前來支援。但由於時代的局限性,並不是每次火災都能撲滅,同時也有隊員在滅火時因此身亡,可謂是極為危險的工作。
由於江戶城防火壓力極大,儘管幕府對此有著嚴格的規定,但火災和酒就是江戶的特色,因此消防員可謂是一個全年無休的工作。每天都能見到這群人四處奔波的身影,雖然被江戶人視為英雄而崇拜,實質上是一份極為辛苦和危險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