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起義期間,華沙是如何被納粹夷為平地的

2020-12-11 澎湃新聞

臺兒莊與華沙,兩個在二戰中曾被摧毀又重生的地方,產生了交集。

9月26日,中波和平友誼展在山東臺兒莊古城舉辦,波蘭駐華大使館文化處主任蔡夢靈、波蘭華沙起義紀念館館長帕維烏·烏凱爾斯基等人來到現場,並帶來了《華沙1944》平面展與《涅槃重生——華沙的破壞與重建1939-1955》短片展。

1939年9月1日,德國不宣而戰入侵波蘭。 圖片來源:波蘭華沙起義紀念館、卡廷博物館

「波蘭與中國在二戰期間的命運非常相似,均遭受過納粹的踐踏,同時中國和波蘭兩國人民在國家興亡之時總會奮勇反擊,中國有臺兒莊見證者抗戰的歷史時刻,而波蘭有華沙見證者人民起義的悲壯一刻,」蔡夢靈提到這次展覽的意義。

73年前,波蘭的首都華沙在經歷德國殘酷佔領5年後,開始了爭取自由、獨立的鬥爭,波蘭人們奮起展開對兩股極權主義勢力的抵抗行動,這座城市和當時市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阿道夫·希特勒一收到華沙起義的信息就下達命令:不留一個活口,將這座城市抹去。1944年的華沙起義約有15萬人喪生,超過90%是平民,城市被夷為平地。

1940年3月後,卡廷大屠殺的受害者了無音訊。

波蘭華沙起義紀念館館長帕維烏·烏凱爾斯基也趕到了展會現場,「這個展覽將從宏觀的角度向大家介紹20世紀波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我們從戰前的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國際形勢、納粹德國佔領波蘭期間的種族滅絕罪、波蘭地下政府的現象以及波蘭華沙起義等不同方面來了解波蘭的一段往事。70多年後的今天,在歷經了對起義的殘酷鎮壓以及前所未有的洗劫後,華沙涅槃重生,煥發活力。而臺兒莊戰役對中國來說也極具意義,這些歷史證明了當混沌來臨時,渴望自由與獨立的人們通過戰鬥可以贏取最終的勝利。」

1943年在德黑蘭舉行了國際三巨頭會議,美國、蘇聯和英國對戰後世界秩序做出決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39年9月1日清晨4時45分,德軍發動突然襲擊,以「閃電戰」迅速入侵波蘭 。面對佔壓倒性優勢的德軍,雖然波蘭方的小部隊取得了幾次遭遇戰的勝利,但最終未能抵擋住德軍的進攻,華沙陷入德軍的包圍。9月17日,根據希特勒和史達林達成的條約,蘇軍越過波蘭東部邊界,開始佔領波蘭東部地區 。波蘭政府只好決定將政府要員撤離波蘭,前往國外。面對德軍的強大攻勢,華沙於9月28日淪陷。同一天,蘇聯與德國在莫斯科籤署友好協定,沿比薩河、納爾瓦河、布格河、維斯沃克河和桑河劃定雙方的分界線。當時波蘭軍的殘部仍在部分地區堅持戰鬥,最後一批正規軍於10月6日繳械。

波蘭死於戰爭的平民。

德國佔領下的波蘭

1939年秋,德國佔領約18萬9000平方公裡波蘭領土,波蘭人口約2200萬。其中一部分被併入第三帝國,其餘地區歸波蘭總督府管轄。入侵者對佔領區實行了恐怖的統治,旨在使波蘭人屈服並削弱波蘭人民的抵抗意志。德國人從一開始就實行遷居政策,逮捕波蘭人進行公開和秘密處決,並強行抓捕波蘭人運往德國服苦役。慘絕人寰的勞工集中營成為恐怖統治、種族滅絕政策和殘害人類的主要工具。另一個大屠殺工具則是由德國秘密警察——蓋世太保所管理的監獄和刑訊機構網絡。

波蘭突擊隊成員於1941年開始在英國接受訓練。

波蘭政府一直在進行地下活動,總統、政府和波蘭軍統帥組成了流亡倫敦的合法中央權力機構,起領導作用。在國內,由副總理作為政府代表行使最高權力,負責國內地下政府機關的運轉。波蘭地下政府不僅組織武裝抵抗德軍,同時還心系波蘭人民,支持秘密教育計劃的實施,並開展情報、文化和新聞宣傳等方面活動。而地下司法制度則行之有效。各大黨派和集團的代表組成了一個顧問機構,履行特別議會的職能。波蘭地下政府掌握一支軍隊,這支軍隊作為波蘭共和國正規武裝部隊的延續,自1939年9月1日起從未停止抗爭。這支軍隊最初稱為「波蘭勝利軍」,後稱為「武裝戰鬥聯盟」,最後改稱為「波蘭救國軍」。這支地下軍訓練有素,以破壞活動和遊擊戰的方式堅持武裝戰鬥,收集情報,同時為國內武裝起義做準備。

1943年,戰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盟軍在義大利發動攻勢,蘇聯紅軍開始向柏林進軍,波蘭的形勢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1944年6月6日盟軍諾曼第登陸,蘇聯紅軍進軍維斯瓦河以及7月20日暗殺希特勒未遂等消息不斷傳來,使華沙的抗爭氣氛愈加高漲。德國人開始從華沙撤出其政府機構和軍隊。針對以上形勢,波蘭救國軍司令與政府代表聯手決定發動起義,爭取在蘇聯軍隊抵達前解放華沙,從而以唯一解放者的身份接管華沙。

華沙成了一座亂冢之城。

W時刻

1944年8月1日(星期二)下午5時,代號為「W時刻」的起義開始。因起義軍未能全部到達指定的集合地點,僅有25000名波蘭救國軍參加了起義。起義戰士裝備極差,只有十分之一的士兵有武器,而且大多是燃燒瓶或自製的手榴彈 。他們要面對的是2萬名駐守在城市各要塞、訓練有素且全副武裝的德軍守衛部隊。波蘭軍在一開始的遭遇戰中攻擊主要目標時毫無戰術優勢,然而他們還是佔領了大部分老城區和一大部分的中心城區,包括當時的華沙最高建築――16層高的保誠大廈。但德軍仍在幾個據點負隅抵抗,繼續控制著整個城市。

武裝起義後,華沙被分割成幾個孤立的區域,下水道系統成為城市各區域之間唯一可能的聯絡通道,同時也是運送彈藥、食品及武裝部隊撤離戰鬥的通道。起義部隊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反坦克武器。英國的反坦克炮非常適合作戰,但數量遠遠不足。

在第三帝國的農場中僱傭者被迫妻離子散的波蘭勞役。

雖然起義軍在起義前幾天佔領了華沙近四分之三的地區,但德軍仍掌握著華沙的控制權。他們繼續控制大部分戰略要地:橋梁、火車站、機場、一些行政大樓和軍營。他們用飛機、坦克和裝甲車攻打這群自由鬥士。整個華沙起義期間,起義軍與約190股德軍展開搏鬥。儘管波蘭保衛者們有鋼鐵般的決心,但敵人有計劃地逐一摧毀抵抗據點。 9月份,起義軍集中力量保衛維斯瓦拉河沿岸的戰略要塞,希望蘇聯軍隊從河的右岸順利登岸。經過兩個月的浴血奮戰,只剩下市中心的軍事力量仍在堅持戰鬥。最後,起義軍於1944年10月2日繳械投降,停止了在華沙的所有武裝行動。

不留活口

華沙起義前夕。

希特勒得到華沙起義的消息後發布了一道命令:「不留一個活口,嚴禁攜帶俘虜。華沙必須夷為平地,在整個歐洲殺一儆百」。德軍從起義伊始就嚴格執行這一命令,在全城殺戮波蘭救國軍戰士和普通市民。德軍視起義部隊如匪寇,拒不按照《日內瓦公約》對待戰俘,在攻佔之地到處奸淫擄掠,婦女、兒童及老弱病殘者無一倖免,甚至連掛有紅十字標誌的醫院也遭到轟炸,醫務人員被當場處死。在沃拉區發生的暴行令人髮指,4萬名男女老幼被拖出房屋,慘遭德軍屠殺。

隨著戰鬥的持續,人們由最初的熱情和興奮狀態逐漸變得疑慮和痛苦。這主要在於幾十萬居民食物和水的供應問題,還有照顧難民、無家可歸者以及來自德軍佔領區的大量逃生者等問題。長期生活在威脅中更加堅定了人們的信仰,每天都有大批人群聚集在倖存的教堂裡以及在地下室和庭院裡設立的小教堂祈禱。到8月下旬,形勢更加嚴峻,華沙開始出現饑荒。人們到處捕食狗、貓和鴿子。街道空了,人們只能在地下室和避難所苟且生存。華沙成了一座亂塚之城。

每年8月1日,華沙人集結在華沙起義烈士公墓前祭奠。

德軍殘酷地將所有居民趕出華沙,然後洗劫這座城市,使之成為一片廢墟。甚至在起義失敗前,德軍就已經開始將居民逐出其佔領區。華沙淪陷後,德軍開始有組織地驅逐華沙居民,醫院、孤兒院和養老院都被清除一空。長長的難民隊伍,背著行李,在德軍的監視下前往火車站,等待運往中轉站,經挑選後前往新的目的地。整個華沙人口的大遷徙在歐洲史無前例。實際上,一個歐洲主要國家的首都在短短幾個月內就已不復存在。在清空華沙居民之後,德軍特別行動部隊開始洗劫全城,然後將其夷為平地。

波蘭華沙起義紀念館館長帕維烏·烏凱爾斯基介紹:「華沙起義是20世紀波蘭歷史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最為壯烈的事件之一。起義旨在由波蘭軍隊解放首都,以東道主的身份迎接蘇軍進城。這是為拯救波蘭免受奴役而進行的最後嘗試 。華沙起義不但是一次歷時63天的英勇武裝鬥爭,而且也意義非凡――僅有的兩個月內,一個自由民主的波蘭獨立政府在方圓幾平方公裡的範圍內進行了有效運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老照片:華沙起義讓希特勒震怒,下令將整座城市夷為平地
    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組圖組,是來自於1944年華沙起義的老照片。通過這一組照片,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的畫面。華沙起義爆發於1944年的8月1日,後歷時63天,在無法獲得援助下,波蘭起義軍最終向德軍投降。
  • 世界城市志;波蘭第一大城市華沙
    (華沙第一美女。)華沙,波蘭共和國首都,波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歷史名城華沙,從公元10世紀起華沙就有居民點,13世紀建城,15世紀城市有了一定的規模此後一直都是波蘭最大的城市。(華沙是中歐諸國貿易的通商要道,自古以來就極繁華。)
  • 1944年華沙起義蘇軍隔岸觀火見死不救?蘇聯:不好意思這鍋我不背
    蘇軍和英美盟軍東西對進,西線盟軍在朝法國腹地推進,東線蘇軍也已經打到了華沙城外的維斯瓦河岸邊。 所有人都以為德軍快完蛋了,流亡的波蘭統治者也這麼認為。 於是,在1944年8月1日,淪陷了將近五年的波蘭首都華沙,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起義。但兩個月後,轟轟烈烈的起義卻失敗了。
  • 歐洲精緻工藝和文化的中心,浴火重生的華沙
    這樣的背景,也造就了華沙強大的重建力量和不服輸的精神。今日華沙的面貌受到歷史上兩個重大事件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鐵幕的降臨。然而,華沙是勇敢的生存者,走過了戰爭,擺脫了共產,這個城市再次浴火重生。這些歷史的足跡遍及整座城市,當然,也有新的創造。藉由蓬勃發展的時尚圈、造型前衛的購物中心,以及新進的邊緣藝術,華沙張開雙臂與世界接軌。
  • 二戰紀實影像:1943年納粹毀滅華沙隔都,猶太人被送集中營
    華沙猶太區起義(Warsaw Ghetto Uprising)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佔波蘭的猶太抵抗組織於1943年在華沙猶太區發動的一次大規模猶太區起義,也是二戰期間猶太人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稱其為「猶太人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圖為1943年,華沙猶太區起義者被德軍包圍後舉著雙手。
  • 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影像集-華沙起義
    擊潰了白俄羅斯的蘇聯紅軍抵達維斯瓦河左岸,華沙就在眼前。1944年8月1日,華沙市民發動起義,參加人數達37600人,幾乎全部來自波蘭國家軍。德國的鎮壓異常殘酷。黨衛軍、在押罪犯、親德的卡明斯基旅在5天內射殺了40000名波蘭人。盟軍飛機試圖空投救援物資,但最終由蘇聯在9月1日開始向華沙空投物資。
  • 華沙起義失敗,主要原因在于波蘭自己過於冒險,並非蘇聯見死不救
    1944年8月1日,波蘭地下抵抗組織在華沙發動起義。不過這場起義在經過63天的戰鬥以後,最終以失敗告終。波蘭地下抵抗組織損失慘重,有1.8萬抵抗組織士兵和25萬平民死亡,華沙也幾乎被夷為平地。波蘭和西方國家經常把華沙起義失敗歸咎於蘇軍見死不救。
  • 華沙起義後,波蘭義軍遭德軍鎮壓,蘇軍一河之隔為什麼見死不救?
    1944年7月下旬,蘇軍已佔領了波蘭東北部一半地區,離波蘭首都華沙只隔著一條維斯瓦河。眼看反德形勢空前大好,一直潛伏在華沙城內的波蘭家鄉軍於8月1日發動了「華沙起義」,打算趁勢將德軍驅逐出去。當時波蘭家鄉軍有5萬人,而駐守華沙的德軍只有2.5萬人,再加上蘇軍大部隊已近在咫尺,因此波蘭人對這次起義行動抱著非常樂觀的態度。
  • 華沙老城:重建的「古城」,何以破格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華沙歷史中心(華沙老城)是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的特例。作為在二戰中被夷為平地的城市,今天的華沙老城是在1945年-1966年間重建復原的。儘管波蘭人嚴格按原狀重修了所有的建築,但在特別強調文化遺產「原真性」(Authenticity)的世遺名錄中,重建項目是極少數的存在。
  • 波蘭華沙起義:約5萬波蘭抵抗軍展開自由之戰(圖)
    ■ 1944年9月,波蘭起義者在華沙的沃拉區堅持抵抗納粹德軍的進攻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波蘭作為完整的交戰國只存在了兩周,就淪為納粹德國閃電戰的犧牲品。70年前的8月1日,數十萬波蘭國內軍戰士和平民在中歐名城華沙舉行大起義,與窮兇極惡的納粹軍隊激戰63天,雖然最終功敗垂成,但仍彰顯了「波蘭永不亡」的精神。
  • 華沙:二戰廢墟上盛開的鮮花(高清組圖)
    華沙無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苦難和損失最慘重的城市之一。華沙老城初建於十三世紀,包含了大量從哥德式、巴洛克式到文藝復興風格的文物古蹟。1944年8月華沙起義期間,華沙老城85%以上的建築被納粹部隊摧毀。
  • 巴爾幹半島之旅二走進波蘭遊波茲南攬勝華沙
    華沙美人魚(攝影:馮贛勇)團隊在老城中最後參觀的是居裡夫人故居。故居處在波蘭華沙古城的一條樸素的路邊。據說原來的老房子在二戰時已夷為平地,現在的房子是二戰後新蓋的。居裡夫人1867年出生在波蘭華沙,1895年與皮埃爾居裡結婚改名為瑪麗居裡。
  •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紀錄——華沙保衛戰
    波蘭流亡政府在蘇聯組建抗擊納粹的波蘭軍隊時提出,在蘇聯的3個俘虜營裡關押在1939年9月被蘇軍俘獲的近15000名波蘭軍官,現在可以釋放出來加入抗擊納粹的波蘭軍隊。但是,蘇聯方面只交出來448名軍官,大批被俘波蘭軍官的去向成為困擾波蘭人的謎團。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卻很樂於抖出謎底。
  • 二戰中,蘇聯為何要對波蘭趕盡殺絕,不發一兵支援華沙起義?
    隨後,蘇聯以商討戰後波蘭政權問題和蘇波關係等問題為由,邀請流亡政府的領袖到華沙會晤。但在會晤中,蘇聯卻秘密逮捕了前來參加會晤的16名流亡政府領導人,並將他們送到莫斯科關押。這些人被蘇聯以「阻礙蘇聯和人類進步的敵人」、「破壞蘇波人民友誼的敵人」等罪名判刑,不少人在監禁期間離奇死去,直到今天波蘭人也不知道他們的死因。
  • 波蘭首都華沙遊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幾乎燃燒至華沙的每一寸土地,當年能工巧匠們精心雕砌的作品在一瞬間蕩然無存,無數的歐式建築崩塌,華沙被夷為平地。1945年戰爭結束,華沙重建,為了緬懷歷史,波蘭政府在試圖建設一座現代化城市的同時也恢復了華沙古城的舊貌,因而形成了現在老城與新城的布局。酒店坐落在老城的一隅。
  • 十部關於1944華沙起義的二戰電影,別告訴我你一部也沒看過
    因此不管是蘇東解體前的波蘭人民共和國,還是如今全面右轉的大波波,都拍攝了不少關於華沙起義的影視作品,筆者今天就來簡單介紹其中的十部,但不包括《鋼琴家》、《動物園長的夫人》這類只有一小部分篇幅涉及華沙起義的影視作品。
  • 波蘭首都華沙:揮別悲情 現代都會風情呈現(圖)
    首都華沙也難逃劫難。華沙在1596年成為波蘭首都。在二次大戰末期,華沙舉行反納粹佔領者起義,結果起義失敗,希特勒下令把華沙從地球上抹掉,古城因而有90%被毀。戰後,波蘭人展開了重建華沙的工作。到1966年,所有舊城的紀念建築都依照14至18世紀原樣重新修建,並且擴建了新城,使得這座18世紀末歐洲最大的城市裡呈現出現代都會的風情,獲得了「東歐小美國」之稱。
  • 【波蘭印象之二】華沙城裡訪名人
    文/志 石在華沙,除了華沙起義紀念碑、猶太人區紀念碑等深刻二戰印記的景點外,還有許多與名人相關的景點。聖十字教堂坐落在首都華沙克拉科夫大街,建於1679至1696年。二戰中波蘭軍民於1944年舉行反納粹德國起義,曾以這裡為據點,血戰14日至教堂被毀。1946後重建。
  • 華沙最繁華的幾個就景點,熱鬧非凡值得一去!
    老城集市廣場(Rynek Starego Miasta)是波蘭首都華沙老城的核心。直到18世紀末,此處也是整個華沙的核心。這是華沙最古老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旅遊名勝之一。華沙起義後,它曾被德國軍隊有系統地摧毀,二戰結束後,又被小心翼翼地恢復為原來的模樣。
  • 華沙起義的幕後,波蘭有自己的小算盤,而英美也為利益出賣波蘭
    說起1944年8月1日的華沙起義,估計很多人都要感慨波蘭國內軍的不自量力。波蘭國內軍自信滿滿以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奪回華沙,然後發兵解放整個波蘭——至少也要口頭宣布解放波蘭。結果波蘭國內軍卻被德軍打了一個暈頭轉向,落得一個滿盤皆輸,成為了世人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