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史達林格勒戰役」被打敗後,德軍在東線戰場上的形勢便每況愈下,到了1944年時,二戰局勢已完全倒向同盟國這一邊。在蘇軍凌厲的反擊下,德軍被徹底驅逐出蘇聯境內。隨後蘇軍繼續向西推進,德軍雖堅持抵抗,但也無法扭轉頹勢。
1944年7月下旬,蘇軍已佔領了波蘭東北部一半地區,離波蘭首都華沙只隔著一條維斯瓦河。眼看反德形勢空前大好,一直潛伏在華沙城內的波蘭家鄉軍於8月1日發動了「華沙起義」,打算趁勢將德軍驅逐出去。
當時波蘭家鄉軍有5萬人,而駐守華沙的德軍只有2.5萬人,再加上蘇軍大部隊已近在咫尺,因此波蘭人對這次起義行動抱著非常樂觀的態度。華沙起義於8月1日下午發動,到入夜時,華沙城大部分區域已控制在波蘭家鄉軍手中了。然而當波蘭人滿懷期待地等著蘇軍越過維斯瓦河前來支援他們行動的時候,河對岸的炮聲卻逐漸消失。
8月10日,德軍開始全面鎮壓華沙城內的波蘭家鄉軍。由於蘇軍遲遲不渡河,義軍部隊只好硬著頭皮與德軍短兵相接。在波爾將軍的領導下,義軍戰鬥非常勇敢,可是義軍畢竟不是正規部隊,無論裝備還是戰鬥經驗都嚴重不足,而他們的對手卻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德軍。所以儘管波蘭家鄉軍在人數上佔優勢,可實力卻遠遜於對手。沒過多久,義軍便被孤立在3個狹小區域之中。
在堅持抗爭63天後,波蘭家鄉軍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最終不得不向德軍投降,華沙起義以失敗告終。那麼問題來了,離華沙只有一河之隔的蘇軍為什麼見死不救呢?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從政治層面上來看,領導這次華沙起義的是親西方的波蘭流亡政府,而蘇聯方面則是希望戰後波蘭由他們所扶持的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治理。因此這場起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同盟國內部的博弈,波蘭流亡政府想趕在蘇軍之前解放華沙,而蘇聯方面顯然不願意事態朝這個方向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甚至拒絕從西歐起飛的飛機在把補給物資空投到華沙後降落到蘇聯機場,所以西線盟軍選擇從義大利起飛,完成空投任務後原路返回。這不僅拉長了航程,還大大增加了飛機被德軍擊落的概率。
從軍事層面上來看,蘇軍雖然在發起反擊後長驅直入,節節勝利,但同時也付出了很大代價,而且戰線也已拉到後勤補給的極限。因此在抵達維斯瓦河一線後,蘇軍急需一次徹底休整。事實上,蘇軍在這裡差不多停留了長達6個月之久才準備就緒,開始發動另一次大規模攻勢。因此,蘇軍選擇在維斯瓦河沿線隔岸觀火,也有自身實力不濟的考量。
華沙起義失敗後,華沙幾乎被夷為平地,所有華沙平民都被趕出城,有將近9萬人被送往德國強制服苦役。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