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華沙保衛戰
1944年夏,蘇軍為配合美英第二戰場的開闢發動白俄羅斯戰役。隨著戰線推進,蘇軍終於打出國界,挺進到波蘭境內。波蘭流亡政府領導的衛國軍在華沙舉行起義,但已逼近華沙的蘇軍卻突然停頓下來。在42天的時間裡,眼見僅一河之隔的首都華沙毀於德寇之手。
華沙保衛戰示意圖
1944年4月17日,莫斯科燃放禮花慶祝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進攻戰役的勝利。這次戰役在蘇軍的語彙中又被稱為「第二次史達林突擊」,解放了整個第聶伯河右岸的烏克蘭,使蘇軍在400公裡正面上前出到烏克蘭與羅馬尼亞交界的國境線。蘇軍在國境線上舉行了盛大的儀式,這個儀式意味著從這時起在這個方向上戰爭將轉移到敵戰國領土上進行,蘇軍將打出國門,尋殲盤踞在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的德軍集團。
進入六月份後,蘇軍統帥部準備實施「第五次史達林突擊」,那就是白俄羅斯戰役,戰役代號為「巴格拉季昂」。白俄羅斯戰役於6月23日發起,蘇軍參戰部隊達四個方面軍,共140萬人,配備坦克和自行火炮5200輛,並有5000架飛機擔任支援。蘇軍之所以投入如此大的兵力,是由於解放了白俄羅斯之後便可以直接進入波蘭,而通過波蘭領土則是進攻德國本土和東普魯士的捷徑。蘇軍7月3日解放了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而後迅速向蘇聯與波蘭的界河——布格河挺近。
蘇軍氣勢如虹,將戰線推出蘇聯境內
布格河並不寬,卻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阻止蘇軍進入波蘭的最後一道天塹。蘇軍只要一越過布格河,就是維斯瓦河和布格河之間的開闊的波蘭平原。7月18日,蘇軍前鋒部隊已強渡到布格河對岸,在蘇軍的行動中恐怕沒有哪件事比眼前這一幕更牽動史達林的思緒了。蘇軍正在重新越過布格河重新進入波蘭領土,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當戰爭在蘇聯土地進行時意義還不大突出;但當戰爭向波蘭境內發展時,其政治涵義便突出顯現出來。在史達林心目中,解放波蘭絕不僅僅是把納粹從波蘭趕出去,還包括在波蘭建立一個不會危及蘇聯安全的政權。這種解放的政治色彩過於濃重,但卻源自一個沉重的背景。為此,我們有必要回看一下蘇波關係中的恩恩怨怨。
十月革命後的莫斯科是協約國包圍中的一個孤島,第一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時,新生的蘇俄政權便受到協約國的聯合武裝幹涉。1919年,聯合武裝幹涉失敗。1920年,當參與幹涉的國家陸續撤回自己的幹涉軍團時,波蘭卻搭上了最後一班車。波蘭白軍突然向蘇俄紅軍發起進攻,蘇波戰爭中波蘭軍隊的武器及軍服大部分是協約國提供的。波蘭戰敗後,史達林提出了一個以後經常重複的觀點:波蘭是西方軍事大國闖入俄國門戶的主要通道,這條走廊不能只憑藉俄國武裝力量從外部封鎖住,而更多的是要憑藉波蘭自己的力量看管住,因此波蘭政府對俄國的立場、波蘭領土是否被敵視俄國的大國利用是俄國是生死攸關的問題。
波蘭的悲劇在於東西均存在惡鄰,波蘭曾數次滅國
30年代,極端仇視蘇聯的納粹以驚人的速度崛起,他東進的頭一個目標恰恰就是波蘭。在納粹入侵波蘭後,為了封鎖波蘭走廊,蘇軍進入波蘭東部。分別佔領波蘭東西部的蘇德兩軍固然是同床異夢,但出於各自的軍事安排又聯合舉行的檢閱儀式。這次儀式之後,蘇軍把在波蘭東部俘獲的波軍俘虜押往蘇聯西部的俘虜營。蘇軍只是暫時避開了德國通過波蘭走廊的軍事入侵。自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對蘇聯的進攻主要還是從波蘭領土上發動,部署在這裡的中央集團軍群直指莫斯科,在地圖上這幾乎是一條直線。這個事實又一次表明,波蘭是從西方入侵俄國的主要通道。
蘇德戰爭使得蘇聯與波蘭同呼吸、共命運了,蘇聯政府與設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建立了外交關係,但這種關係太缺乏基礎、極其脆弱。波蘭流亡政府在蘇聯組建抗擊納粹的波蘭軍隊時提出,在蘇聯的3個俘虜營裡關押在1939年9月被蘇軍俘獲的近15000名波蘭軍官,現在可以釋放出來加入抗擊納粹的波蘭軍隊。但是,蘇聯方面只交出來448名軍官,大批被俘波蘭軍官的去向成為困擾波蘭人的謎團。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卻很樂於抖出謎底。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駐紮在蘇聯斯摩稜斯克,德軍在該市附近的卡廷森林中發現大批遺骨,經檢驗德軍方面稱他們是1940年4月以前關押在蘇聯西部俘虜營的波蘭軍官的遺骨,這意味著波蘭人說要尋找的波蘭軍官已被殺害。
蘇聯人作品:卡廷慘案,貴族血統的波蘭軍官團基本團滅
德國於1943年4月13日宣布此事,12天後蘇聯政府與波蘭流亡政府斷絕了外交關係。英國政府曾極力做雙方的調和工作,但未獲成功。蘇聯政府與波蘭流亡政府斷交後,蘇聯境內的波蘭軍隊也隨之分成兩部分。忠于波蘭流亡政府的軍隊被經高加索山脈護送出境,進入伊朗然後加入盟軍後,驍勇異常地參加了盟軍的諸多戰役。仍留在蘇聯境內的波蘭軍隊被整編為波蘭第一集團軍,司令員為波普拉夫斯基中將,這支軍隊組建沒多久就趕上了白俄羅斯戰役。據朱可夫回憶:史達林曾問過波蘭第一集團軍用在哪個方向好?朱可夫明確的回答說「用於解放華沙」。
但戰爭往往不按軍人的意願發展。波蘭第一集團軍在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編成內參加了白俄羅斯戰役,只是它能不能用於解放華沙要由政治大局來定奪。
蘇軍在白俄羅斯戰役中強渡布格河,進入波蘭東部。波蘭第一集團軍打回了家鄉,受到飽經納粹蹂躪的波蘭人民的歡迎。蘇軍是波蘭的解放者,同時帶回一支波蘭人的軍隊。在這種大局下,設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恐怕也很難在戰後回來掌權了。蘇軍解放了在波蘭的納粹的第二大集中營——馬達內科集中營,解救了其中嗷嗷待哺的猶太難民。7月23日,蘇軍在行進間攻佔波蘭東部重鎮盧布林市。蘇軍繼續向西挺進,前鋒直指波蘭首都華沙。蘇軍在挺進途中遇上了一條大河,這就是從南至北貫穿波蘭全境的維斯瓦河,而波蘭首都華沙坐在河北西岸。
已成斷壁殘垣的華沙城
從蘇聯境內的白俄羅斯到德國首都柏林中間有3條大河,分別是維斯瓦河、布格河和奧得河。波蘭第一集團軍在維斯瓦河強渡作戰中,作戰英勇果敢,奪得了瑪格魯舍夫和普瓦維登陸場。但是蘇軍備受指責,因為西方認為蘇軍坐視華沙城被德軍肆意破壞、蹂躪。蘇軍認為紅軍當時已在華沙地段上強渡維斯瓦河,不僅如此蘇軍已打入了維斯瓦河畔的華沙市區的附近,部隊相當疲勞!朱可夫在戰後極力要說明的問題是蘇軍在白俄羅斯戰役的後期電影便已打入華沙城邊緣,但從明斯克以東一口氣打到華沙,遠距離進攻的蘇軍極度疲憊,第一波攻勢已成強弩之末,所以蘇軍和波蘭第一集團軍和河岸只守了了一天,第二天就被德軍增援部隊趕回了維斯瓦河東岸。
在德軍佔領下的華沙長期活躍著一支波蘭流亡政府領導的地下衛國軍組織,首領是博爾科馬洛夫斯基將軍。當蘇軍逼近華沙時,博爾決定用總起義迎接華沙的解放。7月31日傍晚,擁有4萬人的地下衛國軍突然向城內駐紮的德軍開火,用博爾的話來說:在15分鐘內,華沙全城百萬居民都捲入了戰鬥。起義的頭幾天是決定性的,衛國軍的口號是「以血還血」。他們逐街、逐區地控制了三分之二的華沙市區,這時蘇軍只要對華沙發起進攻便形成了裡應外合之勢。但在,維斯瓦河對岸的蘇軍卻驟然沉寂了,理由是蘇軍汽油已耗盡、彈藥也沒有補助上來,無力發動進攻。
德軍火燒華沙城
衛國軍的彈藥與食品嚴重不足,他們呼籲盟國緊急空投救援。盟軍最近的機場在1000公裡外的義大利,而蘇軍的一個空軍基地距離華沙只有160公裡,這時就看蘇軍對衛國軍的態度來。8月9日,德軍已打出氣勢,把衛國軍佔領的市區分割成若干孤立的小塊兒,並拼湊出五個師清繳衛國軍。這時,羅斯福與邱吉爾聯名致函史達林,要求蘇軍向衛國軍空投急救品和彈藥。史達林稱:衛國軍發動的是冒險行動,驅使手無寸鐵的居民與德軍的坦克飛機作戰,蘇軍不能與這種不顧後果的冒險行為發生任何瓜葛。在蘇軍休整過來後,在華沙地區轉入新的大規模進攻才是最划算的最有效支援。(老成謀國的史達林為了更好地控制波蘭,不救華沙意圖很明顯。)
華沙的戰鬥在激烈進行,邱吉爾致電史達林說:對華沙起義這種特殊信念驅使的英勇行為應給予極大的同情。8月16日,蘇軍終於組建了空投部隊,但數量不大,而且有些武器落地後便摔壞了。起義者的電臺不停地向外界呼喊,要求支援。當華沙的屠殺在蔓延時,美英與蘇聯也在緊張的交涉。美國決定組織空投,但由於運輸且續航能力不足,空投後需在蘇聯機場著陸。這個要求並不過分,但蘇聯方面卻很遲疑,沒有回覆。邱吉爾的電報還說:華沙起義的是非曲直留待以後評說,但現在事實是赤手空拳的華沙人正向德國坦克進攻。華沙的最後時刻快要降臨了,德軍戈林師緊急增援華沙,另有兩個黨衛軍師也抵達華沙。當血腥的殺戮行為將開始時,蘇聯終於鬆口了。
德軍搜捕華沙城內衛國軍起義份子
美軍運輸機過獲準在蘇軍基地著陸後,才得以向華沙起義的組織空運。起義者久久期盼的補給終於從天而降,但他們來的太遲了。這時的起義者控制區域已經很小而且被切割開,大部分武器落到了德國人的手裡。德國人也終於採取了最後措施、簡單而有效,就是摧毀華沙。德軍在戰鬥中有秩序地撤離市區,把華沙留給炸彈和炮彈來解決。德軍航空兵開始有條不紊轟炸早已支離破碎的華沙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曾下令要從地球上抹掉幾個城市,但均未成功,而華沙是實實在在的讓德國人蕩平了,希特勒為此長籲一口氣。但華沙人還活著,10月2日世界收聽到了這個英雄城市的最後一次廣播,這是對蒼天的一次呼籲,他們祈求公正的上帝對波蘭民族所承受的可怕的不公平作出裁決吧!
波蘭低下衛國軍被迫與德軍達成停戰協定,40000衛國軍有15000人犧牲,華沙居民死傷20萬,鎮壓起義的德軍傷亡26000人,倖存的衛國軍被迫繳械,他們中間很大一部分人被放逐到德國工廠服苦役,大量居民被送往華沙以西的一個集中營,等待著他們的將是什麼?不言而喻!華沙起義震動了世界,而蘇軍的沉默卻震撼人心。人們不難掂量出其中的原因,蘇聯政府解釋說:「蘇軍這時已疲憊不堪,沒有力量進攻華沙」。這個理由固然有一部分實情,但遠不是全部原因,真實原因是這次起義是波蘭流亡政府領導的。如果起義成功,盧布林委員會是否接管華沙就很難說了;而更大的可能是親西方的流亡政府回來掌權,那麼在史達林看來戰後的波蘭仍會成為西方威脅蘇聯的主要門戶。華沙起義後,德軍把起義的華沙人像牲畜一樣趕入集中營,最後全部滅絕。處理完華沙起義的善後事宜,德軍又一次以慣有的經歷,分區、分片的爆破華沙城區。蘇軍仍在維斯瓦河對岸觀望,白俄羅斯戰役的目標已經完成,蘇軍當前的目標不在華沙,而在巴爾幹(史達林一箭多雕,坐享漁人之利)。
史達林之惡:華沙已成為死城
蘇軍在第二次史達林突擊中已進入羅馬尼亞,在華沙起義期間羅馬尼亞境內的蘇軍發動了第七次史達林突擊,以期殲滅摩爾達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境內的德軍集團。蘇軍在解放羅馬尼亞後,於9月5日向保加利亞宣戰。索菲亞等城市也爆發了武裝起義,九月底保加利亞境內的德軍被全部清除。蘇軍向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地的進攻被稱為「第九次史達林突擊」。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和蘇軍於10月19日解放了貝爾格勒。蘇軍於10月29日向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發起進攻,12月28日匈牙利臨時政府正式對德宣戰,蘇軍投入全殲駐守德軍的紅軍進行戰鬥。1944年是蘇軍戰略大反攻的一年,但直到1945年1月蘇軍在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中才又一次指向華沙,蘇軍僅有兩天時間就突破了德軍防禦正面。波蘭第一集團軍於1月17日進入華沙,解放了祖國的首都,但是這時的華沙已經遍地瓦礫,毫無人影,成為一座冒著青煙的徹頭徹尾的空城和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