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考不上進士,一氣之下寫癲狂版《沁園春》,被譽:直逼古人

2020-12-23 美詩美文

明、清兩朝,有很多看似有點兒「瘋」的文人,比如唐伯虎和鄭板橋。兩人都是詩詞高手,又畫得一手好畫,卻都恃才傲物。當年落魄的唐伯虎用一句「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說出了癲狂外表下的落拓之氣,鄭板橋又何嘗不是這樣?

鄭板橋出生時,家道中落,3歲時生母去世,從小聰穎的他承擔著讓家族興旺的責任。20歲左右他不負眾望考上了秀才,沒有背景的他只能邊辦私塾邊準備考進士,可惜直到43歲他才考中進士。從20到43歲,整整23年的時間裡,他失去了髮妻,飽嘗人情冷暖,最落魄的時候只能靠在街頭寫對子養活家人。

年過50,他終於當上了知縣,那時候的他仍是一身書生意氣,滿心以為自己能有所作為。但清廷終究還是讓他失望了,10年知縣生涯,讓他看到了種種爾虞我詐,最後只能辭官,以書畫為生。鄭板橋的一生,其實就是一個舊時不願向世俗低頭的讀書人坎坷的一生。他落魄過,也風光過,他把對生活的感悟寫進畫作和詩詞裡。本期就給大家介紹一首最能體現其「癲狂」之氣的作品:

《沁園春·恨》花亦無知,月亦無聊,酒亦無靈。把夭桃斫斷,煞他風景;鸚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硯燒書,椎琴裂畫,毀盡文章抹盡名。滎陽鄭,有慕歌家世,乞食風情。單寒骨相難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門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細雨,夜夜孤燈。難道天公,還箝恨口,不許長籲一兩聲?癲狂甚,取烏絲百幅,細寫悽清。

初讀這首詞時筆者覺得是有酷又有趣,畢竟在「沁園春」這個詞牌下,這是最癲狂的一首了,讀來十分痛快。這首詞寫於1730年左右,那時他已經37歲卻還沒有中進士,一心仕途的他內心是迷茫的,他覺得自己是有才華的,為何卻總是中不了。於是一氣之下,他寫下了這首詞。

沒有一般文人的那些彎彎繞繞,起句人家就是一句花無知、月也無聊、喝酒也沒啥意思。花月酒本是文人們最喜歡的3件事,鄭板橋一上來就全給否定了。接下來他就更過分了,

他折了夭桃,煮了鸚哥,這都是文人們時常歌詠的對象。就這樣他仍然不解氣,他要燒了書和硯,毀掉琴、畫和文章。看著他這一系列行為,讓人不禁想問這是為什麼?

上闋的最後一句,他交待清楚了,他要和正統文化決裂,他鄭家本就有慕歌,就算教人譜曲,也一樣能生存下來,大不了就不考了,放棄讀書這條路,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下闋由癲狂變成了傷感。他自嘲自己長得單薄就不是當官的料,就連穿著青衫都被人笑話。現在天天住在破巷子裡,夜夜孤燈相伴,聽著窗前的細雨,看著秋草。這樣的生活下,哪怕是上天不允,他也要哀嘆幾句。到最後,心裡太難受了,詞人取出紙來寫下了這首詞。

這下闋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牢騷,只是這個牢騷是用具體的景物為依託的。值得注意的是,前面已經「毀盡文章」的他,到最後還是只能借用文字來抒寫悽情,因為他再也沒有其它辦法可以宣洩情感。至此,詞人的心境也就由最開始的抱怨變成了無限的孤獨,感情的層層遞進是這首詞的亮點之一。

對於這首詞,和鄭板橋同朝的查禮曾這樣評價:「風神豪邁,氣勢空靈,直逼古人」。這12個字的評價,個人認為只是針對詞的遣詞層面。確實,這首詞讀來很痛快,說出了古代很多落魄書生想說,而不敢直接表達的話,所以年輕時筆者是很喜歡它的,覺得它又酷又有趣。但人到中年再讀這首詞卻已淚目,前途未卜,還有一大家子要養活,作為家裡的頂梁柱他心中萬千無奈。

詞的題目中有一個「恨」字,是恨朝廷不識人才,也是恨自己不是科舉的料,這個「恨」字其實就是全詞的詞眼。詞人所有癲狂之舉,其實都是因為這個「恨」字。

古代的文人們,其實真的不像現在很多古裝劇裡演得那麼灑脫。能像李白一樣,吟著「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文人是很少的,多數文人其實只能跟杜甫一樣落魄半生,鄭板橋這首《沁園春》為我們揭示了這最真實的一面。這首詞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鄭板橋的這首《沁園春·恨》,讀過之後,才明白何為世間真狂放
    鄭板橋睥睨權貴,有些官宦想要買他的畫,鄭板橋理都不理。而鄭板橋在做官時,心繫百姓,發生了饑荒,鄭板橋不惜捐出自己的俸祿讓百姓們吃飽。在詩作與書法上,鄭板橋也有著非凡的造詣。可以這麼說,鄭板橋不僅是個才子,也是個狂士。下文要給諸位讀者帶來的詞,名為《沁園春·恨》。
  • [古人有癮]「俗人」鄭板橋:一個「中產」的奮鬥史
    可直到三十歲,鄭板橋在科舉的道路上並沒有「更進一步」。製圖:張艦元  恰在此時父親也去世了。一家的生活也隨之陷入困頓,生活來源減少了不說,還要解決家中的欠債。  爨下荒涼告絕薪,門前剝啄來催債。  ——鄭燮《七歌》  這時的鄭板橋對自己的人生很不滿意。  鄭生三十無一營,學書學劍皆不成。
  • 「古人有癮」「俗人」鄭板橋:一個「中產」的奮鬥史
    其實,這期間,鄭板橋賣字畫的所得並不多。他畫的竹子也不被當時人喜歡,可他卻不願為了迎合買家的口味而改變自己的畫作。十載揚州作畫師,長將赭墨代胭脂;寫來竹柏無顏色,賣與東風不合時。有了身份,又有了錢,鄭板橋玩嗨了——開宴會,泛舟河上、美女相伴,痛飲高歌,喝大了有時還痛哭一場。更紅樓夜宴,千條絳蠟。彩船春泛,四座名姝。醉後高歌,狂來痛哭,我輩多情有是夫。——《沁園春西湖夜月有懷揚州舊遊》製圖:張艦元這時的鄭板橋變得多情起來。
  • 糊塗是一門學問,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到底是什麼意思?
    鄭板橋發現這老人不僅道骨仙風,室內還陳列一方精美的硯臺,鏤刻精美,石質靈透,案頭還有書,相互尋問,鄭板橋知道這老人自稱「糊塗老人」。次日,老人便取出筆墨紙硯,請名滿天下的鄭板橋賜一幅墨寶。鄭板橋便根據老人自報的家門,信手寫下「難得糊塗」四個神採飛揚的字,並在落款處蓋了寫有「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 鄭板橋人性化斷案,詼諧有趣,堪稱又一絕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詩書畫皆精,被世人稱作三絕。他一肚子學問,但44歲上才考中進士,49歲才被委任官職,做了個芝麻大的縣令。他為人耿介剛直,所以不為時俗接納,做了12年官,到離職的是時候,還是縣令,而且還是因為得罪了大官才離職的。鄭板橋一生信奉「糊塗」哲學,他的「難得糊塗」無人不知。
  • 在清代,鄭板橋生性狂放不羈的性格,給社會帶來了什麼影響?
    鄭板橋生性狂放不羈。茶坨子《板橋集·跋》云:「板橋先生以風流倜儻之性,縱情翰墨間,其為詩詞書畫,醞釀古人,自開生面。」談國桓《鄭板橋四子書真跡·序》評板橋:「以不羈之才……人第見其灑落多姿,風流自賞」。板橋不僅行事離經叛道,在詩文和書畫上也主張不同於人。
  • 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鄭板橋的科舉真亮眼!
    說到科舉制度,大家肯定不會不熟悉,畢竟狀元、八股文、秀才、連中三元等等詞彙在電視劇和文學作品中常常見到。我們從小接觸的古代名人中沒有參加過科舉的估計只有隋唐之前的人了吧,如果有人說孔子科舉出身,你就打他一耳光。
  • 鄭板橋如此任性?「揚州八怪」不止八人?這些你都不知道!
    三日不動筆,又想一幅紙來」以及「索我畫,偏不畫,不索我畫,偏要畫」 等等,都清楚地表明了鄭板橋的「口無遮攔」,而這背後,則是鄭板橋特有的才性。鄭板橋是很早就「商業化」的畫家,而且價格公道,不高不低,在家門口清清楚楚寫著:「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鬥方五錢。」熟人想討價還價?不好意思,價格一文錢不少,砍價傷感情,還要小心被罵。
  • 雍正十三年春天,鄭板橋在揚州的一段情緣
    賞完花,鄭板橋轉過頭得見一老婦人,手捧著一壺茶,正坐在旁邊草亭內,兩眼盯住自己看哩!鄭板橋趕緊上前,同老太太打招呼,又得見亭柱上,貼滿了正是他所作的詩詞。讓鄭板橋的心裡頭,是溫暖無比,更萬分地開心。他不由得發問道:「您認識這位寫詩的人嗎?」老婦人說:「但聞其名,不識其人。」鄭板橋即答:「我就是鄭板橋啊!」老太太聽說站在自己眼前的,就是鄭板橋。
  • 鄭板橋:「糊塗」人生不「油膩」
    僅僅一年後,乾隆十八年,鄭板橋便辭官不做了。那麼到底是是什麼促使鄭板橋辭官不做?即便是民眾再三挽留,甚至替他造「生祠」這樣的舉動都絲毫沒有改變他辭官的決心呢?或許,「難得糊塗」這四個字可以讓我們一窺當時鄭板橋的心境和處境。實際上,這也不是鄭板橋一個人的心境和處境了,幾乎可以說,它代表了整個清王朝文人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
  • 鄭板橋如果做官,有可能是第二個陳世美,而有過之無不及
    父親鄭之本以教書謀生,母親在他三歲時去世,幼年鄭板橋和叔叔與乳母生活在興化老家。所幸大人們都十分疼愛小板橋,他的童年雖然是在貧困中度過,卻依然很快樂。尤其那位叫費氏的乳母,對鄭板橋的呵護有加甚至超過對自己的親兒,鄭家無錢給她,她還是一如既往地照顧著小板橋。後來,鄭板橋有詩云:「平生所負恩,不獨一乳母。
  • 鄭板橋賣畫俗不可耐,但也免不了被聰明人算計
    文/王國棟在清朝中葉的文人墨客中,鄭板橋是非常接地氣的一位。在沒有考中進士之前,為了養家餬口,在揚州街頭擺了十年的地攤。但是與別的小商販不同的是,鄭板橋售賣的是自己創作的字畫,並且是明碼標價。這在中國書畫交易史上是第一人。
  • 茶史上的風流佳話:鄭板橋茶詞締茶緣
    到了玉勾斜,口渴思茶,但見不遠處一座黃土築牆的草屋,屋外翠竹掩映,院中一株杏花盛開,花團錦簇,鄭板橋信步踱到門前,輕叩柴扉,逕入賞花,並投語呼之:「請問有人嗎?」只見一位老婆婆從內而出,招呼板橋在小廳堂落坐。板橋環視這簡約乾淨的小廳堂,牆壁上掛著的書法作品,竟然是自己的詩詞,便問:「敢問這位大媽,你可認識鄭板橋?」
  • 鄭板橋的字歪歪扭扭,如亂石鋪街,好在哪裡呢?
    一幅字當中,他往往會將字的大小、長短、方圓、肥瘦、疏密錯落、互相穿插,看過去確實有點「亂石鋪街」的感覺,紙上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扭扭的,但仔細觀察之下卻是放縱有度,看似隨意卻暗有法度,用筆揮灑自如,整體看去個人一種跳躍靈動的感覺。要認識鄭板橋的書法,不得不說說他的身世,因為「書為心畫」「字如其人」,書法是一個人內在精神的反映,而生活經歷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 「難得糊塗」,是在鄭板橋人生得意,還是沮喪時寫的
    「難得糊塗」,別具一格的板橋體,跳入眼帘,你就會想到他的竹子、蘭草、石頭……在你的心裡,自然而然的會有一股樸實的聯想展開。這就是藝術的魅力。鄭板橋書寫的「難得糊塗」條幅,是在他當官前寫的,還是在當官時或者辭官之後寫呢!
  • 這個人厲害了,把鄭板橋的畫拿過來寫上自己的名字就變成了他的
    中國畫蝦畫的最好的是誰,小學生都知道,就是鄭板橋。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是江蘇人,曾中過康熙的秀才,雍正的舉人,乾隆的進士,可以說是一位讀書相當很好的人。提到鄭板橋,你一定會想到揚州八怪,今天要提的人是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金農,字號金冬心,浙江杭州人,是康熙到乾隆時候的一位畫家,此人能寫也能畫,是揚州八怪裡的一位畫家,在揚州八怪裡居於領袖地位,就是俗稱的老大,在當時,金農的名氣比鄭板橋大的多。
  • 鄭板橋為官為文皆不怪
    板橋雖是「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卻一點不迂腐,例如他拋棄官職跑到揚州來賣畫,靠專業技能、智慧財產權過日子,這一點相當超前,因此也就很容易為二百多年後的現代人所理解。他賣畫時有自訂的「潤格」,明碼標價,並特別說明不收禮品,只要現錢,因為君之所贈未必僕之所好,還是用貨幣來交易為好。這也大有道理,合於現代人的思路。先前板橋當過幾任縣太爺,他審理民事案件非常合於人情物理,大得人心。
  • 鄭燮進士出身且書畫雙絕,為何取「板橋」這樣俗氣的號?
    古人在稱謂上有名、字、號等不同的叫法,所適用的場合也不同。一般來說,文人之間喜歡稱字或號。古代有很多名人往往其字、號比名更為響亮,如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很少有人知道曹沾;再如紀昀字曉嵐,號石雲,紀曉嵐也是最習慣的叫法。
  • 康有為:考秀才三次,考舉人七次,考進士居然只用了一次!
    當了秀才,下一步就得參加鄉試考舉人了。1876年,18歲的康有為在廣州第一次參加鄉試,結果當然是落榜了。三年後,他重赴科場,再次落第。再過三年,年齡大了,廣州熟人也多,面子上掛不住。換個地方吧,也正好能換換風水,於是他跑到北京參加鄉試,結果還是名落孫山——「三連敗」!
  • 文物志|鄭板橋「難得糊塗」在濰坊
    來源:大眾日報 07版□ 本報記者 張依盟「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提起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鄭板橋,人們很容易想起他的名言「難得糊塗」。在濰坊市博物館有一塊鄭板橋的「難得糊塗」碑,下方就刻著這幾行小字。石碑深受遊客喜愛,由此開發的文創產品也備受追捧。那麼,這塊碑為何在濰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