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寫這篇文?
最近莫名其妙想寫,但今天沒有充裕的時間展開書寫。於是翻了翻過去我給學生寫的信,刪除涉及隱私的內容,把可公開的內容發出來,算是湊個數吧。
為什麼我會與學生討論這個話題
如何成為「我自己」,這是一個永遠的「現在進行時」思考題。自我們意識到這道思考題的那一刻起,它的答案在不同的時段、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心態下,會不斷更新、變化,且沒有標準答案。所以,我更期待在學生心中植入一顆「做自己」的種子,讓他們有意識去思考這個問題,至於這顆種子什麼時節發芽、開花,會由每個人自己的成長節奏來決定,也許是未來三年、五年,甚至更久。考慮到文字留存的時效,所以我用了書信的方式。
以下是信的正文(有改動)
近幾年,有一句話很火:「成長,長成為自己的樣子」,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與「我要成為我自己」的內涵是不謀而合的。對於我個人來說,這也是我一直不斷思考,不斷實踐的一件事情。
回想,我對「成為我自己」的探索之路,第一步和你是相似的,也是從「我不要什麼」開始的。我最初的想法是「我不要成為老師」。因為學生時代,在我的生活中,最頻繁接觸到的職業就是老師,我看到的老師是日復一日重複地上課、備課,生活猶如車輪一樣一刻不停地在運轉,卻始終在原地打轉,未能駛向遠方。那時候的我雖然不知道自己能力有多大,卻心比天高。我想:未來,我一定不要過這樣的生活。所以你說,對於這個問題正向思考如何想,目前沒有更多的想法,我十分的理解。
以我自己的成長為例,我當年之所以第一步想到的是「我不要什麼」,是基於我當時所在的環境,只能看到「老師」的生活場景,並且確定這是我不喜歡的。除此以外,世界上還有什麼?我可以做什麼?我都不了解。如果今天我重新思考這個問題,我會首先努力打開自己的視野。網絡,書籍,人物訪談、旅行、實踐……都是擴展自己視野的方式。想知道自己要什麼,首先要知道這個世界有什麼?當你的視野更為寬廣,看到的就更多,可選擇的就更多。這是向外的探索。
在向外探索的過程中,有沒有哪些事、哪些人是讓你怦然心動的?讓你好奇的?讓你認為是有價值的?我想做教育,源自最初,有一份報紙《中國少年報》,上面有一個欄目《知心姐姐》信箱。我看到當時的知心姐姐盧勤老師在上面回復了很多青少年關於成長中的困惑和疑問,我當時就冒出一個想法:如果未來,我也能做這樣的事情,該多棒!這個偶然的發現,影響甚至決定了我如今的職業發展方向。如果現在,你還沒有遇到這樣讓你覺得怦然心動的事或人,也不要緊。當你還沒有選擇的時候,就先盡力去擴展自己的視野。
當你在向外探索的同時,可能還會遇到另一個困惑:這麼多選擇,哪一個是我最想要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需要你了解自己:我擁有什麼樣的能力?我的優勢是什麼?生命中,哪些東西對於我來說是最為重要的?或者說對於你最為重要的價值觀是什麼。當你擁有相應的能力,你才有可能去選擇你想要的。當你清楚自己的優勢,做起事情來你會更容易勝任,或者更容易讓你在競爭中獲勝。當你知道自己最重要的價值觀是什麼,當你面對多項選擇時,就可以更為清晰地選出你想要的。只是不同的階段,能力,優勢,以及價值觀是不斷變化的。同時也是需要你不斷思考、發現、學習、積累的。
隨著不斷的成長,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會越來越豐富且立體,適應變化,甚至引領變化,才是我們實現夢想的核心競爭力。這讓我想起自己在追夢道路上走過來的歷程。大概18歲,我開始像模像樣地思考關於夢想這件事,不知天高地厚地寫下了一份《十八歲的宣言》。在那份宣言裡我寫的其中一件事是:未來,我要幫助青少年解決他們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後來幾經波折,幾經努力,現在的自己,終於在實踐著我當初的夢想。其實對於每一個追求夢想的人來說,實現夢想不是夢想的結束,而恰恰是夢想的另一段開始。
以上的內容並不能完全回應你:我要如何成為「我」自己。只是向你提供了進一步思考的方向。成長為自己的樣子,這句話很容易讓人熱血沸騰,因為它聽起來很酷,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做起來也很帥。事實上,真實的「做自己」是一件並不容易的事情。因為這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發現、實踐、努力。真正的「做自己」,不是任性妄為。因為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可能會同時承擔不同的角色。而每一個角色,都意味著一份責任。「自己」這個角色,是我們一生都至為重要的角色,卻不是這一生唯一的角色。未來,有無限的可能,給自己一些時間,給夢想一些時間,總有一天,你們會相遇。
也許會有部分人認為,實現夢想就等於實現成功。其實在我看來,並非是這樣。追逐夢想並實現夢想,是為了讓我們感受幸福,收穫幸福。幸福和成功卻是不同的兩回事。成功與否多來自外界的標準和評價,而幸福來自我們內心的感受和期待。如若未來的生活,你既可以幸福又可以成功,這當然是值得開心和祝福的事情;如果幸福和成功的實現有先後次序,我希望你先擁有幸福,再懷抱幸福去追求成功;如果這兩者你只能擁有其一,我希望你能擁有幸福!
外面的世界很廣闊,變化也很快,甚至還有一點喧囂,我們要站在未來看現在,站在高處觀全局,我們要適應變化、引領變化,但這所有一切的前提和目標是,我們堅守自己內心的聲音: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要去往哪裡?祝願未來,如你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