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談自己的時候,常常讓我覺得,那個「自己」好像很遙遠,好像不是他們認識的人一樣。
分享TEDx上一位臺灣老師--李崇建的視頻演講《教育孩子如何成為他自己》,孩子需要學習,其實父母也需要學習如何跟孩子更好地相處,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我是一個老師,我經常要和孩子談話,也要和父母談話,偶爾也會和老師談話。我常常看到孩子面臨抉擇的時候,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不知道我自己要什麼。」或者「我不知道我自己要選擇什麼。」
他們在談自己的時候,常常讓我覺得,那個「自己」好遙遠,好像不是他們一個認識的人。我就在想,為什麼會這樣?後來才發現,我們的孩子在教養的過程中,不被允許成為他自己。
所以我常常會問父母問老師,你們願意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嗎?
大人告訴我,「可以啊,我當然允許孩子成為自己。」
因此我問大人:「你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意志嗎?他可以自由地選擇他喜歡的職業嗎?他可以當醫生,他也可以當工友,你允許孩子選擇自己的性取向嗎?他可以當一個異性戀,他也可以當一個同性戀,他也可以當一個跨性人,你允許嗎?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見,他可以自由地表達嗎?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他可以認識自己的情緒嗎?」
小孩生氣的時候,大人往往和他說,「你不要那麼生氣,你不要生氣了。」甚至告訴孩子,「你如果再生氣,爸爸就生氣了。」原來孩子不可以生氣,爸爸可以生氣。一個孩子在這種教養環境裡日漸長大,成為一個大人,我們想想看,一個從小不被允許擁有自己的情緒、不允許承認自己生氣的人,他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大人?
我常見到一個大人在和別人講話時面紅耳赤,講話非常大聲,他甚至和別人爭論:「我跟你說,你不準給我這樣做。」旁邊的人告訴他,「誒,你不要那麼生氣。」他會回過頭來說,「我沒有生氣。」「你這樣講話還沒生氣。」「我只是講話比較大聲而已,是你這樣說我才生氣的。」
我在這裡看到了一個現象,一個人怎麼會不認識自己呢。當他生氣了,頭腦在運作著什麼樣的規模?他不認識自己生氣的情緒,我猜多半是從小的時候,他就不被允許承認自己的情緒而來的。
一個孩子如果很難過,我往往看到一個大人安慰他,「不要想那麼多,沒事了,你不要難過了。」我常和大人說,「當我們這樣說了以後,孩子就不難過了嗎?」尤其是男生,男生的身體裡面背有該隱的封印,所以我們不允許男生流淚,告訴他要堅強。
因此一個大人,他如果難過,他還允許自己流眼淚嗎?他可以承認他自己是傷心的嗎?他真的認識他自己嗎?
一個孩子如果害怕,比如我要來TED演講,我跟老師說我害怕,老師會跟我說,「你不要害怕。」他甚至提議,「你把臺下的人當西瓜。」有時候老師給我們建議,「你要相信你自己,你一定可以的。」可這句話說出來的時候,我就離自己更遙遠了,我不能夠接受自己的害怕,那我怎麼相信自己呢?一個小孩子從這麼小長到大人,他跟他的情緒就失去了聯結,他不認識自己。
我們來看看,小孩子允許擁有意見嗎?「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見嗎?」大人會說,「可以啊,我們的孩子意見特別多,一講到意見他常常跟你爭辯個不休。」或者大人會說,「我們問小孩,小孩都說不知道,隨便,都好,常常都沒有他的意見。」
我看這個現象,就會去檢視,一個孩子是怎麼成長成為青少年、成為大人的?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小孩,她的媽媽問她,「中午你想吃什麼?」孩子說不知道,隨便。媽媽說不要不知道,你說了媽媽就帶你去吃,什麼都可以吃。這個女兒呢,聽媽媽這樣說,非常地開心,還跟她的媽媽核對,「媽媽,什麼都可以嗎?」「都可以,你說吧。」
女兒開始拿她的手對著她的嘴巴,一直沉吟著,「嗯……嗯……」她仔細地在想。媽媽和女兒說,「叫你自己想了,你就想不到了,趕快。」女兒還在想個老半天。
我後來都跟媽媽說,一個雞,如果被關到籠子裡很久了,它放出來它就不太會走路了,一個孩子如果他常常被人家規定著要這樣要那樣,有一天你給了他自由,他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後來這個孩子終於有了一個答案,「媽媽,我要吃鹽酥雞。」媽媽眉頭皺起來了,「媽媽跟你說好多次了,鹽酥雞很油,不健康,換一個別的好不好?」
女兒從善如流,馬上跟她的媽媽說,「哦,好。」又想了非常久,「媽媽,我要吃布丁。」她的媽媽火氣來了,「中午吃布丁,沒有跟你講過中午要吃正餐嗎?」
我們的孩子真的允許他有意見嗎?他要回答的意見,是大人心裡的意見,還是他真正自己有意見?
有時候我看到爸爸,他和他兒子說話,你有什麼想法你可以說啊。可是當他的孩子說了以後,爸爸的回應卻讓孩子覺得非常沮喪。有些時候爸爸要孩子做選擇,孩子有了選擇,爸爸和他說,你真的要這樣做嗎?你想清楚了嗎?
我常常懷疑,孩子應該相信的,是爸爸的表情,還是相信他的語言?如果這個孩子沒有去做,爸爸還義正辭嚴地說,「我有答應你啊,是你自己不要去的,我本來就很開明。」
哦,這是開明嗎?這是讓一個孩子有意見嗎?我聽到的往往不是這樣。
還有一次我去一個學校演講,當我講完了以後,老師要做主持結尾,主持人會問學生一句話:「李崇建老師演講的好聽嗎?」我好奇,這句「好聽嗎」可以讓孩子自由地回答嗎?孩子可以回答「不好聽」嗎?我曾經聽過孩子回應:「不好聽。」老師怎麼回答他呢,「是嗎?你有認真聽嗎?你真的有仔細聽老師怎麼說嗎?」
我們發現,孩子的意見只要一說出來就被打壓。一個意見被打壓的孩子,不能接觸自己內在的孩子,不能成為他自己的孩子,這樣的小孩日漸長大成人的過程當中,他會遇到什麼問題呢?我發現,小孩子他在心靈裡面,打從內在就不能接納自己。
一個家長帶著她資優生的女兒來見我,因為孩子不去學校讀書了,媽媽怎麼問孩子孩子都不說原因。我問孩子,你要你的媽媽在這裡,還是要她離開?孩子說,我要我的媽媽離開。
其實這個地方演了一出小插曲,媽媽說,「你說啊,隨便說,你要媽媽留下來媽媽就留下。我的女兒跟我無話不談的。」結果女兒站在那兒很困惑,我和女孩說,你自己做決定。女孩說,我要我的媽媽離開。
我目睹著媽媽受傷的表情。孩子真的可以說出自己的意見嗎?
我問女孩怎麼回事。她說因為她在學校沒有好朋友,她的朋友跟她都不好了,她又不能和媽媽說,因為她很難過,她說了以後媽媽總是給她意見,總是罵她,總是不開心。她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個孩子和我談話談到了最後,我問了孩子最後一個關鍵的問話,「你都沒有朋友了嗎?」女孩說沒有,她覺得學校的朋友都不理解她。因此我問她,孩子啊,你願意跟自己當朋友嗎?
這個孩子聽到我這麼奇怪的問題,她困惑了一下,愣住了。我問她,你願意嗎?如果有一個某某某站在這裡,你願意跟她當好朋友嗎?這個孩子愣了幾秒以後突然搖頭了,「我不願意。」我說怎麼了?你怎麼不願意跟這個人當朋友呢?她說:「因為我覺得她很糟糕,我覺得她很不ok,她不是個好孩子。」
有一個教育心理學家說,一個人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他才會有好的學習能力。可是良好的人際關係根源在哪裡?和自己的關係。
我們在教養的過程當中發現,我們與孩子的關係裡,讓孩子與自己的關係變得很差勁,因為我們漠視了孩子內在真正的感覺,內在真正的想法,內在真正的需求。
因此我常常會去檢驗,我們的大人在家庭裡面,打開了他們的對話模式,他和孩子是怎麼對話的呢?
我常問他們最常在家裡和孩子說的一句話是什麼,問大人不準,問孩子最準。孩子往往會說,快點快點,功課做了沒,澡洗了沒,趕快去睡覺,不要再打電動了,不要看電視了……
這是我們跟孩子的對話的聯結。
一個小孩子,他喜歡和大人聯結,他走到大人身邊,他就會張著眼睛,專注地和大人講話,可是大人從來沒有真正地和一個孩子聯結、講話。要不是在生活當中充滿著命令語句、教導語句、敷衍。
一個孩子說,「爸爸,我要做xxx」,爸爸回應,走開,爸爸在忙。這是在指責他。或者敷衍,好好好,乖,在旁邊玩。敷衍他。
我們並沒有真心地和一個孩子真正地聯結。有些時候我們就和孩子說道理了,「爸爸跟你說過,青春易逝,韶光不再,爸爸要好好把握時間,不要吵爸爸。」這是和他說道理,或者轉過頭不理他。
當一個孩子長大了,我們突然發現孩子都不太願意聽你說話,一個孩子聽不慣爸爸媽媽的命令語句,也聽不慣他們的說教。
有一天有一個父母打電話給我,她的孩子已經不和她講話,完全拒絕溝通。我問他,那你和你的孩子平常怎麼談話?這個媽媽和我說,她都和她的女兒說道理。
「你是學校的老師嗎?學校裡最會說道理的是誰?」
「校長。」「那你和校長的關係好嗎?」
「不好。」
「你喜歡和他說話嗎?」
「不喜歡。」
「那你怎麼把校長的角色拿到家裡和孩子對談呢?」
可是這裡面有一個非常悲傷的事,我們不僅讓孩子不太認識他自己,父母親在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我們已經學不會對話了。我們不會和一個孩子對話,我們和孩子之間只是命令、說教,用這些方法和孩子做聯結。
因此我常常會邀請父母,如果可以的話,你的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你可以真正地蹲下身子,專注地看著你的孩子,和他真正地來一段有品質的談話。
這個談話可以這樣檢核,你如果要讓他去認識自己、理解自己,那別和他說那麼多的期待、道理,而是真正地發展一種談話。
可是這個談話很困難,我舉個小小的例子。
比如說我的小侄子,5歲,這麼矮的身軀,他拿著一個小石頭,跑到我的身邊和我說,我撿到一個石頭。我常常在這個地方和大人們考試,問他們,如果一個小孩子,撿了一個小石頭,他想和你分享,你會怎麼和他做聯結和對話?我們不妨在腦海裡想一下。你可以和這個小小的孩子有5句以上對話嗎?
我記得那次小孩子拿了這顆石頭給我,我就蹲下來,拿著他的石頭,端詳了大概20秒,為什麼端詳了20秒呢?因為當我在看的時候,我發現我的小侄子好開心吶。因為我認真地、專注地接受了他的邀請,參與了他提供給我的一個事件。當我參與了他的事件,那麼我就是尊重了這個孩子,我就引導這個孩子去看待他自己。因此他顯得特別的開心。
我把我的對話攤在前面,做一個小小的示範,來看大人是否可以和孩子有聯結。
我問,「小軒哪,這石頭你在哪裡撿的?」
「我在門口撿的。」
「你怎麼會看到這顆石頭?」
「因為有一隻蜥蜴跑過去。」
「你不怕蜥蜴啊?」
「我怕啊。」
「那你怎麼還敢撿這顆石頭?」
「因為蜥蜴走掉啦。」
「哦,蜥蜴走了。那你怎麼會想到撿這顆石頭呢?」
「因為很漂亮啊。」
「告訴阿伯,哪裡漂亮?」
「這裡紅紅的。」
「我看到了。你以前有撿過石頭嗎?」
「沒有。」
「這是你第一顆石頭嗎?」
「嗯。」
「那你要把這顆石頭放在哪裡?」
「我要放在桌上。」
「你怎麼不是放在架子上,抽屜裡,而是放在桌上呢?」
「因為爸爸有一顆石頭放在桌上。」
大概十句以上的對話,小孩子從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是因為大人尊重他,大人不說道理,不說教,不去命令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在這個過程中,從語言裡面逐漸地去聯結自己的內在。
比利時的萊特學院做了一個閱讀調查,裡面提到,小孩子喜歡聽爸爸說故事甚至於媽媽,因為爸爸說故事比較活潑,生動,可是爸爸有一個麻煩,爸爸比較不專心,爸爸講故事時喜歡滑手機、接電話、叫孩子不要吵,好好聽,可是孩子喜歡的是和你互動。
調查顯示,如果大人能夠很和諧地和一個孩子閱讀、說故事,那麼這個孩子一歲就能夠發現他的情緒能力比別人更好,他的記憶更好,他的穩定性更高。
我們不一定要有一個文本才能和孩子互動,孩子的任何事情,他提的一個想法,他的一個情緒,他所遇到的困擾,我們都能夠和孩子發展一種聯結性的互動。
在這個聯結性的互動裡,我們就能夠引導孩子漸漸地去認識他自己,而不至於看到自己,就有了排斥。那麼孩子才學會了接納,才學會了愛自己。當他跟自己有了美好的關係,我想他和這個世界的關係也就會比較好一點了。
演講者:李崇建 臺灣著名教育實踐家
他是東南亞久負盛名教育專家,臺灣著名教育家,薩提亞模式資深教育專家、多家媒體的專欄作家;「臺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理事長、擔任多所大學教授,長期在日本新加坡臺灣等地舉辦各類大型講座,被譽為「最優秀的華人講座大師」。
李崇建老師曾出版多本童書、小說、教育書,其中《麥田裡的老師》,曾獲2013年中國教育報「影響中國教師之10本書」。
現擔任臺灣地區青少年教育協會理事長,多家中小學特約作家,經常受邀在世界各地演講。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這句話已經無數次被重談,人們似乎已經麻木,家長說:「說來容易做時難。」然而,我們還是需要被棒喝、被點醒。覺知和反思一定可以幫我們做的更好。
創造無處不在,這個冬天多姿多彩:亞成鳥冬令營
舞動自然,唱響森林——戶外與音樂藝術冬令營(Jan.31-Feb.5)
又一處美呆的自然營地:橡樹紅了—— 高端親子生活社區
為什麼體驗式學習是資訊時代的學習伴侶
關於亞成鳥
北京亞成鳥自然學校是一家營地式自然教育機構,成立於2015年,以共建、自然、環保、生活為理念,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共建:自然學校是一個凝聚群體智慧和力量的平臺,人們可以參與在地的建設和發展,以人的成長促進自然學校的成長;自然:與自然為友、探索自然、回歸自然、敬畏自然,與自然建立深度連結,從自然中獲取智慧與力量;教育將自然而然地發生,以心傳心地啟蒙,關注生命的發展規律,靜待花開。環保:傳遞無痕山林、樸門生活、生態教育、生命教育等環境保護課程,建立人與自然的有情連結,愛自然到保護自然將水到渠成。生活:生活即是教育,主張在體驗中學習,在自然中成長,感悟生活中的智慧,為多樣的幸福生活搭建橋梁。自然學校通過提供這個靈性自然的教育平臺,致力於喚醒都市人親近自然和熱愛自然的天性,擺脫對電子產品的過度依賴,享受真正的自然生活,從而恢復野性滋養靈性,發現自我,培養平衡的生態觀。開設自然體驗課程、自然探索課程、野外生存課程、環境教育課程、項目式學習課程、生活教育課程、森林療養課程、拓展訓練、海外遊學等。目前國內國外有三個共享基地:北京平谷橡樹紅了精品民宿、鳳凰公社和菲律賓Azahar度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