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建:教育孩子如何成為他自己

2021-02-19 亞成鳥自然教育

他們在談自己的時候,常常讓我覺得,那個「自己」好像很遙遠,好像不是他們認識的人一樣。

分享TEDx上一位臺灣老師--李崇建的視頻演講《教育孩子如何成為他自己》,孩子需要學習,其實父母也需要學習如何跟孩子更好地相處,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我是一個老師,我經常要和孩子談話,也要和父母談話,偶爾也會和老師談話。我常常看到孩子面臨抉擇的時候,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不知道我自己要什麼。」或者「我不知道我自己要選擇什麼。」

他們在談自己的時候,常常讓我覺得,那個「自己」好遙遠,好像不是他們一個認識的人。我就在想,為什麼會這樣?後來才發現,我們的孩子在教養的過程中,不被允許成為他自己。

所以我常常會問父母問老師,你們願意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嗎?

大人告訴我,「可以啊,我當然允許孩子成為自己。」

因此我問大人:「你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意志嗎?他可以自由地選擇他喜歡的職業嗎?他可以當醫生,他也可以當工友,你允許孩子選擇自己的性取向嗎?他可以當一個異性戀,他也可以當一個同性戀,他也可以當一個跨性人,你允許嗎?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見,他可以自由地表達嗎?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他可以認識自己的情緒嗎?

小孩生氣的時候,大人往往和他說,「你不要那麼生氣,你不要生氣了。」甚至告訴孩子,「你如果再生氣,爸爸就生氣了。」原來孩子不可以生氣,爸爸可以生氣。一個孩子在這種教養環境裡日漸長大,成為一個大人,我們想想看,一個從小不被允許擁有自己的情緒、不允許承認自己生氣的人,他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大人?

我常見到一個大人在和別人講話時面紅耳赤,講話非常大聲,他甚至和別人爭論:「我跟你說,你不準給我這樣做。」旁邊的人告訴他,「誒,你不要那麼生氣。」他會回過頭來說,「我沒有生氣。」「你這樣講話還沒生氣。」「我只是講話比較大聲而已,是你這樣說我才生氣的。」

我在這裡看到了一個現象,一個人怎麼會不認識自己呢。當他生氣了,頭腦在運作著什麼樣的規模?他不認識自己生氣的情緒,我猜多半是從小的時候,他就不被允許承認自己的情緒而來的。

一個孩子如果很難過,我往往看到一個大人安慰他,「不要想那麼多,沒事了,你不要難過了。」我常和大人說,「當我們這樣說了以後,孩子就不難過了嗎?」尤其是男生,男生的身體裡面背有該隱的封印,所以我們不允許男生流淚,告訴他要堅強。

因此一個大人,他如果難過,他還允許自己流眼淚嗎?他可以承認他自己是傷心的嗎?他真的認識他自己嗎?

一個孩子如果害怕,比如我要來TED演講,我跟老師說我害怕,老師會跟我說,「你不要害怕。」他甚至提議,「你把臺下的人當西瓜。」有時候老師給我們建議,「你要相信你自己,你一定可以的。」可這句話說出來的時候,我就離自己更遙遠了,我不能夠接受自己的害怕,那我怎麼相信自己呢?一個小孩子從這麼小長到大人,他跟他的情緒就失去了聯結,他不認識自己。

我們來看看,小孩子允許擁有意見嗎?「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見嗎?」大人會說,「可以啊,我們的孩子意見特別多,一講到意見他常常跟你爭辯個不休。」或者大人會說,「我們問小孩,小孩都說不知道,隨便,都好,常常都沒有他的意見。」

我看這個現象,就會去檢視,一個孩子是怎麼成長成為青少年、成為大人的?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小孩,她的媽媽問她,「中午你想吃什麼?」孩子說不知道,隨便。媽媽說不要不知道,你說了媽媽就帶你去吃,什麼都可以吃。這個女兒呢,聽媽媽這樣說,非常地開心,還跟她的媽媽核對,「媽媽,什麼都可以嗎?」「都可以,你說吧。」

女兒開始拿她的手對著她的嘴巴,一直沉吟著,「嗯……嗯……」她仔細地在想。媽媽和女兒說,「叫你自己想了,你就想不到了,趕快。」女兒還在想個老半天。

我後來都跟媽媽說,一個雞,如果被關到籠子裡很久了,它放出來它就不太會走路了,一個孩子如果他常常被人家規定著要這樣要那樣,有一天你給了他自由,他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後來這個孩子終於有了一個答案,「媽媽,我要吃鹽酥雞。」媽媽眉頭皺起來了,「媽媽跟你說好多次了,鹽酥雞很油,不健康,換一個別的好不好?」

女兒從善如流,馬上跟她的媽媽說,「哦,好。」又想了非常久,「媽媽,我要吃布丁。」她的媽媽火氣來了,「中午吃布丁,沒有跟你講過中午要吃正餐嗎?」

我們的孩子真的允許他有意見嗎?他要回答的意見,是大人心裡的意見,還是他真正自己有意見?

有時候我看到爸爸,他和他兒子說話,你有什麼想法你可以說啊。可是當他的孩子說了以後,爸爸的回應卻讓孩子覺得非常沮喪。有些時候爸爸要孩子做選擇,孩子有了選擇,爸爸和他說,你真的要這樣做嗎?你想清楚了嗎?

我常常懷疑,孩子應該相信的,是爸爸的表情,還是相信他的語言?如果這個孩子沒有去做,爸爸還義正辭嚴地說,「我有答應你啊,是你自己不要去的,我本來就很開明。」

哦,這是開明嗎?這是讓一個孩子有意見嗎?我聽到的往往不是這樣。

還有一次我去一個學校演講,當我講完了以後,老師要做主持結尾,主持人會問學生一句話:「李崇建老師演講的好聽嗎?」我好奇,這句「好聽嗎」可以讓孩子自由地回答嗎?孩子可以回答「不好聽」嗎?我曾經聽過孩子回應:「不好聽。」老師怎麼回答他呢,「是嗎?你有認真聽嗎?你真的有仔細聽老師怎麼說嗎?」

我們發現,孩子的意見只要一說出來就被打壓。一個意見被打壓的孩子,不能接觸自己內在的孩子,不能成為他自己的孩子,這樣的小孩日漸長大成人的過程當中,他會遇到什麼問題呢?我發現,小孩子他在心靈裡面,打從內在就不能接納自己。

一個家長帶著她資優生的女兒來見我,因為孩子不去學校讀書了,媽媽怎麼問孩子孩子都不說原因。我問孩子,你要你的媽媽在這裡,還是要她離開?孩子說,我要我的媽媽離開。

其實這個地方演了一出小插曲,媽媽說,「你說啊,隨便說,你要媽媽留下來媽媽就留下。我的女兒跟我無話不談的。」結果女兒站在那兒很困惑,我和女孩說,你自己做決定。女孩說,我要我的媽媽離開。

我目睹著媽媽受傷的表情。孩子真的可以說出自己的意見嗎?

我問女孩怎麼回事。她說因為她在學校沒有好朋友,她的朋友跟她都不好了,她又不能和媽媽說,因為她很難過,她說了以後媽媽總是給她意見,總是罵她,總是不開心。她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個孩子和我談話談到了最後,我問了孩子最後一個關鍵的問話,「你都沒有朋友了嗎?」女孩說沒有,她覺得學校的朋友都不理解她。因此我問她,孩子啊,你願意跟自己當朋友嗎?

這個孩子聽到我這麼奇怪的問題,她困惑了一下,愣住了。我問她,你願意嗎?如果有一個某某某站在這裡,你願意跟她當好朋友嗎?這個孩子愣了幾秒以後突然搖頭了,「我不願意。」我說怎麼了?你怎麼不願意跟這個人當朋友呢?她說:「因為我覺得她很糟糕,我覺得她很不ok,她不是個好孩子。」

有一個教育心理學家說,一個人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他才會有好的學習能力。可是良好的人際關係根源在哪裡?和自己的關係。

我們在教養的過程當中發現,我們與孩子的關係裡,讓孩子與自己的關係變得很差勁,因為我們漠視了孩子內在真正的感覺,內在真正的想法,內在真正的需求。

因此我常常會去檢驗,我們的大人在家庭裡面,打開了他們的對話模式,他和孩子是怎麼對話的呢?

我常問他們最常在家裡和孩子說的一句話是什麼,問大人不準,問孩子最準。孩子往往會說,快點快點,功課做了沒,澡洗了沒,趕快去睡覺,不要再打電動了,不要看電視了……

這是我們跟孩子的對話的聯結。

一個小孩子,他喜歡和大人聯結,他走到大人身邊,他就會張著眼睛,專注地和大人講話,可是大人從來沒有真正地和一個孩子聯結、講話。要不是在生活當中充滿著命令語句、教導語句、敷衍。

一個孩子說,「爸爸,我要做xxx」,爸爸回應,走開,爸爸在忙。這是在指責他。或者敷衍,好好好,乖,在旁邊玩。敷衍他。

我們並沒有真心地和一個孩子真正地聯結。有些時候我們就和孩子說道理了,「爸爸跟你說過,青春易逝,韶光不再,爸爸要好好把握時間,不要吵爸爸。」這是和他說道理,或者轉過頭不理他。

當一個孩子長大了,我們突然發現孩子都不太願意聽你說話,一個孩子聽不慣爸爸媽媽的命令語句,也聽不慣他們的說教。

有一天有一個父母打電話給我,她的孩子已經不和她講話,完全拒絕溝通。我問他,那你和你的孩子平常怎麼談話?這個媽媽和我說,她都和她的女兒說道理。

「你是學校的老師嗎?學校裡最會說道理的是誰?」

「校長。」「那你和校長的關係好嗎?」

「不好。」

「你喜歡和他說話嗎?」

「不喜歡。」

「那你怎麼把校長的角色拿到家裡和孩子對談呢?」

可是這裡面有一個非常悲傷的事,我們不僅讓孩子不太認識他自己,父母親在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我們已經學不會對話了。我們不會和一個孩子對話,我們和孩子之間只是命令、說教,用這些方法和孩子做聯結。

因此我常常會邀請父母,如果可以的話,你的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你可以真正地蹲下身子,專注地看著你的孩子,和他真正地來一段有品質的談話。

這個談話可以這樣檢核,你如果要讓他去認識自己、理解自己,那別和他說那麼多的期待、道理,而是真正地發展一種談話。

可是這個談話很困難,我舉個小小的例子。

比如說我的小侄子,5歲,這麼矮的身軀,他拿著一個小石頭,跑到我的身邊和我說,我撿到一個石頭。我常常在這個地方和大人們考試,問他們,如果一個小孩子,撿了一個小石頭,他想和你分享,你會怎麼和他做聯結和對話?我們不妨在腦海裡想一下。你可以和這個小小的孩子有5句以上對話嗎?

我記得那次小孩子拿了這顆石頭給我,我就蹲下來,拿著他的石頭,端詳了大概20秒,為什麼端詳了20秒呢?因為當我在看的時候,我發現我的小侄子好開心吶。因為我認真地、專注地接受了他的邀請,參與了他提供給我的一個事件。當我參與了他的事件,那麼我就是尊重了這個孩子,我就引導這個孩子去看待他自己。因此他顯得特別的開心。


我把我的對話攤在前面,做一個小小的示範,來看大人是否可以和孩子有聯結。

我問,「小軒哪,這石頭你在哪裡撿的?」

「我在門口撿的。」

「你怎麼會看到這顆石頭?」

「因為有一隻蜥蜴跑過去。」

「你不怕蜥蜴啊?」

「我怕啊。」

「那你怎麼還敢撿這顆石頭?」

「因為蜥蜴走掉啦。」

「哦,蜥蜴走了。那你怎麼會想到撿這顆石頭呢?」

「因為很漂亮啊。」

「告訴阿伯,哪裡漂亮?」

「這裡紅紅的。」

「我看到了。你以前有撿過石頭嗎?」

「沒有。」

「這是你第一顆石頭嗎?」

「嗯。」

「那你要把這顆石頭放在哪裡?」

「我要放在桌上。」

「你怎麼不是放在架子上,抽屜裡,而是放在桌上呢?」

「因為爸爸有一顆石頭放在桌上。」

大概十句以上的對話,小孩子從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是因為大人尊重他,大人不說道理,不說教,不去命令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在這個過程中,從語言裡面逐漸地去聯結自己的內在。

比利時的萊特學院做了一個閱讀調查,裡面提到,小孩子喜歡聽爸爸說故事甚至於媽媽,因為爸爸說故事比較活潑,生動,可是爸爸有一個麻煩,爸爸比較不專心,爸爸講故事時喜歡滑手機、接電話、叫孩子不要吵,好好聽,可是孩子喜歡的是和你互動。

調查顯示,如果大人能夠很和諧地和一個孩子閱讀、說故事,那麼這個孩子一歲就能夠發現他的情緒能力比別人更好,他的記憶更好,他的穩定性更高。

我們不一定要有一個文本才能和孩子互動,孩子的任何事情,他提的一個想法,他的一個情緒,他所遇到的困擾,我們都能夠和孩子發展一種聯結性的互動。

在這個聯結性的互動裡,我們就能夠引導孩子漸漸地去認識他自己,而不至於看到自己,就有了排斥。那麼孩子才學會了接納,才學會了愛自己。當他跟自己有了美好的關係,我想他和這個世界的關係也就會比較好一點了。

演講者:李崇建 臺灣著名教育實踐家

他是東南亞久負盛名教育專家,臺灣著名教育家,薩提亞模式資深教育專家、多家媒體的專欄作家;「臺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理事長、擔任多所大學教授,長期在日本新加坡臺灣等地舉辦各類大型講座,被譽為「最優秀的華人講座大師」。

李崇建老師曾出版多本童書、小說、教育書,其中《麥田裡的老師》,曾獲2013年中國教育報「影響中國教師之10本書」。

現擔任臺灣地區青少年教育協會理事長,多家中小學特約作家,經常受邀在世界各地演講。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這句話已經無數次被重談,人們似乎已經麻木,家長說:「說來容易做時難。」然而,我們還是需要被棒喝、被點醒。覺知和反思一定可以幫我們做的更好。

創造無處不在,這個冬天多姿多彩:亞成鳥冬令營

舞動自然,唱響森林——戶外與音樂藝術冬令營(Jan.31-Feb.5)

又一處美呆的自然營地:橡樹紅了—— 高端親子生活社區

為什麼體驗式學習是資訊時代的學習伴侶


   

   關於亞成鳥

北京亞成鳥自然學校是一家營地式自然教育機構,成立於2015年,以共建、自然、環保、生活為理念,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共建:自然學校是一個凝聚群體智慧和力量的平臺,人們可以參與在地的建設和發展,以人的成長促進自然學校的成長;自然:與自然為友、探索自然、回歸自然、敬畏自然,與自然建立深度連結,從自然中獲取智慧與力量;教育將自然而然地發生,以心傳心地啟蒙,關注生命的發展規律,靜待花開。環保:傳遞無痕山林、樸門生活、生態教育、生命教育等環境保護課程,建立人與自然的有情連結,愛自然到保護自然將水到渠成。生活:生活即是教育,主張在體驗中學習,在自然中成長,感悟生活中的智慧,為多樣的幸福生活搭建橋梁。自然學校通過提供這個靈性自然的教育平臺,致力於喚醒都市人親近自然和熱愛自然的天性,擺脫對電子產品的過度依賴,享受真正的自然生活,從而恢復野性滋養靈性,發現自我,培養平衡的生態觀。開設自然體驗課程、自然探索課程、野外生存課程、環境教育課程、項目式學習課程、生活教育課程、森林療養課程、拓展訓練、海外遊學等。目前國內國外有三個共享基地:北京平谷橡樹紅了精品民宿、鳳凰公社和菲律賓Azahar度假村。



相關焦點

  • 李崇建老師TED演講:教育,如何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這麼問的時候,很多父母想都不想,張口而出,當然了,我就是讓孩子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可事實上呢?我們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嗎?我們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嗎?我們允許孩子自己做選擇、做決定嗎?檢驗的時刻到了,你是否真的做到「傾聽」、「尊重」,「接納」甚至「支持」……李崇建老師的這段TED演講,讓我們重新認識如何喚起孩子的自我覺察、轉化情緒,值得所有父母認真聽聽。演講者:李崇建 臺灣著名教育實踐家演講文字版精彩摘錄:教育如何讓孩子成為自己?
  • 李崇建老師特刊︱每個孩子都有逃課的自由!
    進「全人學校」前,人性化的教育理念究竟怎樣才能被用到實際教學中去,沒人教李崇建怎麼做,他只能自己探究。調皮的「三劍客」(三個年齡相仿的學生)在山下探險,拔了老農菜園裡的青菜當炸彈,人家來告狀,雖然他們來自首,但嬉鬧的態度還是令李崇建怒不可遏。「無恥!」
  • 李崇建薩提亞工作坊,我知道你等了很久!
    他成了許多學生的「救星」,幫助孩子們找到人生的定位,引發他們努力的動機,甚至能讓從不寫作的孩子動筆寫出出色的文章。他示範了教育的可為,給在教育路上有困惑的師長,極大的激勵與真實的幫助。@溫美玉  高中教師看崇建老師與孩子的故事,非常震撼。一位教師的內在可以如此寬廣與定靜。他身上仿佛有一種魔法,讓來到眼前的孩子,無論是生氣、叛逆、和抗拒都能在瞬息間平靜下來。我看崇建老師與孩子們的對話,常常會溼了眼眶。
  • 【專訪】教育工作者李崇建:三十歲後,我的人生因對話而自由
    現在的他,是熟悉冰山對話的溝通大師,一句簡單溫暖的「怎麼了?」就能安撫從潘多拉盒子衝出的情緒怪獸,帶領對話者在眼淚中重拾力量。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讓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養另一個生命,帶領孩子,走向海闊天空的未來。
  • HelloChinese 創始人李崇:工科男的教育夢
    現在,隨著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興起,曾有過教育類夢想的人,都通過另一種方式,來完成他們當初的想法。那就是—教育類App。李崇就是其中之一。李崇表示。於是在如此,天時地利人和的基礎上,2015年7月份,HelloChinese—一款教外國人說中文的App誕生了。「我是很喜歡教育的,即使當初不做這個,也會做別的教育方向。」他表示。
  • 他是學思達教學法創辦人,自覺個性孤僻高傲,直到遇見了……
    此後他自創的「學思達教學法」吸引了數萬「認同者」追隨,他成了臺灣「翻轉教育」的先行者,聲名遠播海外。近2年前他毅然請辭公校教職,到中國大陸協辦學校,如今他又回到臺灣,催生出第一所「學思達專校」,將由此展開一場大型教學實驗。原本平凡甚至有點孤癖的高中老師,靠著一步一腳印成了「學思達創辦人」,性格變得柔軟也包容許多。被問到這改變如何發生,他總強調「因為我跟崇建學過薩提爾啊」。
  • 孩子尿床之後大發脾氣,父母用這5個要點引導就對了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讓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養另一個生命,帶領孩子,走向海闊天空的未來。(圖片來源:Shutterstock)李崇建│教育工作者李崇建老師曾任教於體制外「全人中學」七年,擔任臺北自主學習課程發展核心教師。
  • 李崇建老師的工作坊開始報名啦!
    所有內在的那些焦慮、憤怒、恐懼.都慢慢學會了如何去安頓。生命裡那些寧靜、平和、穩定慢慢從心底裡滋長。它們從身體的每個細胞、呼吸、心跳、脈搏裡發出聲音。這便是我想要的自己。我的聲音變得安靜、溫和,我的溝通能夠擁有了更多的共情,在與孩子的相處中不徐不疾。
  • 崇建老師工作坊之課後問與答
    或者要怎麼跟反悔的阿建應對呢?答:若是小朋友忘記自己送了,那麼自己的孩子,是否會在好奇的對話中說出來?若是能夠有好奇的對話,孩子就多了一些機會說出真實。那麼送人的小孩反悔了,怎麼辦呢?透過書寫療愈,沒有問題,但最好在結尾處,收在對自己的欣賞、正向裡。還有上課時提到,建立一個安全的島嶼,在安全的感官與不舒服感擺蕩,是讓自己安全的方式。問:與小弟對話時,常用以往經驗,認為他在說謊或討好,內在無法真心接受時,彼些如何相處?如何對話比較適當?
  • 當孩子考壞了,張輝誠老師教你用「自我冰山圖」跟他談成績
    考試成績出爐,孩子會主動告訴你,他考壞了嗎?當你知道孩子考壞了,想要安慰他卻總是言不及義,口是心非?
  • 好的教育是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
    作為父母親的我們往往經常用一個標準——上清華北大哈佛的標準來培養孩子。用一個標準一個模式去培養孩子,最後大部分人會是失敗者。很多人把上名校當作家庭、父母、孩子成功的典範,而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是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
  • 2018貝斯特教育事業機構新春校本培訓
    春意盎然,冬色漸遠,貝斯特教育事業機構迎來了2018年新春校本培訓。
  • 【薦讀】朱永新:最好的教育是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
    有了一種對孩子當下生活的尊重,對孩子本身作為人的尊重,我們很多教育方式自然就會變化。二、幫助孩子樹立自信是家庭教育的關鍵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要能夠了解孩子,發現孩子,悅納孩子,遵從兒童天性,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和自我成長,這是最關鍵的。現在很多父母把別人家的孩子作為標杆,喜歡用自己孩子的短處去比較別人孩子的長處,這樣就很痛苦。
  • 陪孩子過暑假與洋蔥數學--崇建隨筆
    讀阿建老師的《作文就是寫故事》和《閱讀深動力》,還有阿建老師親身帶領的作文課,發現帶領孩子閱讀,再穿插引導孩子們的討論,在這過程裡不斷的練習使用薩提亞模式的對話練習,實在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暑假過半,帶領十幾個孩子閱讀的過程,實則自己的受益最大,我學會了在這過程裡不斷的刺激孩子們的思考與感受,我願意自己是一塊觸媒,能讓孩子們心靈生出爛漫的花兒。
  • 如何覺察情緒,是人跟人連結的基礎!
    不止如此,孩子還會口出惡言,並且打媽媽……家中有人和孩子對話嗎?媽媽說孩子根本不理她,要怎麼樣對話呢?我邀請她學習與孩子對話,媽媽一點兒都聽不進去。孩子的口出惡言,打媽媽是哪裡學來的呢?媽媽完全不明白,因為孩子罵她,比她罵孩子還嚴重,況且她打孩子下手沒像孩子這麼重…
  • 請允許孩子成為他自己
    實際上,這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使孩子變得循規蹈矩、創造性特別差。家長請您允許孩子成為他自己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的部分城市進行調查顯示,中國上海被抽查的孩子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
  • 一位媽媽陪伴孩子探索情緒的歷程
    回家之後與孩子對話,但是對著對著很像聊天,不知道如何好奇?這是常見的狀況。我稍微解說之後,請媽媽扮演女兒,我試著看看對話會卡在哪裡?當真實對話卻卡住之後,角色扮演的方式會有比較啟發,因為在模擬演練中會關注關鍵細節。未料媽媽很認真,覺察力也很強,覺得自己有些啟發,決定再次跟孩子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