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參與工作坊的夥伴,我會在當天課程結束時,給予學員回家功課,延伸與落實當天的學習。
比如第一天就是覺察與對話練習,邀請學員將所學習的部分,練習自我覺察的功課,回家與家人練習對話,隔天我利用檢視功課,帶出覺察與對話的示範。
一位認真的媽媽,她希望我匿名。回家之後與孩子對話,但是對著對著很像聊天,不知道如何好奇?這是常見的狀況。
我稍微解說之後,請媽媽扮演女兒,我試著看看對話會卡在哪裡?當真實對話卻卡住之後,角色扮演的方式會有比較啟發,因為在模擬演練中會關注關鍵細節。
未料媽媽很認真,覺察力也很強,覺得自己有些啟發,決定再次跟孩子對話。
在對話的過程中,孩子在學校發生一些事,但是卻裝作若無其事,經過媽媽的對話,從情緒的連結開始,一連串的「秘密」被揭露,原來孩子晚上會驚醒,孩子說自己:「我曾經想過,如果我的眼睛瞎掉、耳朵聾掉,就不用面對這些痛苦,但又覺得這種讓自己受傷的念頭,很對不起媽媽,所以覺得很難過。」
孩子受了苦卻又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真是讓人情何以堪?當天聽到媽媽陳述這一段,我心裡有刀割的感覺。當孩子願意說出來,內在的情緒至少有了流動,至少能感覺「有人懂」,那就是被同理了,內在不會那麼的痛苦,不會感覺那麼無助。
我看媽媽與女兒的對話,看媽媽教導孩子情緒的教育,我一方面感動,也一方面感慨,對話與情緒教育,應該讓更多人知道,我很感謝媽媽的首肯,願意分享這一篇對話。
以下是媽媽的文字:
自從看了崇建老師一系列的書籍以後,一直渴望能參加老師的工作坊。在錯過多次以後,這回總算因緣俱足,讓我參加到了三天的工作坊。
第一天,老師教導我們如何使用好奇對話,並出了回家功課,要找親近的家人練習。老師特地提醒我們,對話並非聊天,然而我帶著似懂非懂的心情,找13歲女兒進行了一場對話。
我和青春期的女兒感情向來親密,女兒學校發生的事情,大部分都會告訴我。因此第一個晚上,我找女兒談話時,女兒已經滔滔不絕的,對我說起學校讓她困擾的人際關係,她忽然被親密的朋友不理睬。
我問女兒:「學校發生這些事情,妳有什麼感覺嗎?」
女兒笑著回答我:「沒什麼感覺呀!我早就習慣了,沒事啦!」
我知道身為老大的女兒一向壓抑情緒,也經常忽略情緒,但當我想再繼續問下去,卻又卡於詞窮,腦袋急速流轉著老師上課教導的內容,卻什麼也運用不上,我只好繼續專注的聆聽女兒的述說。
第二天上課,我請教老師:「如果專注的聽孩子說話,這樣算是對話嗎?」
老師溫和的微笑說:「能夠聆聽孩子是很好的,但好奇才能帶來深刻的對話。」
接著老師隨即要我扮演女兒,跟我來了一場即席對話。
對話中我發現,即便敘述的是同樣的事件,透過好奇的對話卻能有截然不同的面貌。
雖然我是扮演女兒,卻能深刻有內在情緒被看見、被照顧的感受。演練完我更清楚,老師一直強調的:「好奇的對話,是以關懷人為出發點」的意思。
回到家見到女兒,我想多了解她對正面臨到的人際關係問題,有沒有多一點的想法想跟我分享。於是我運用當日深刻學到的,用呼喚名字、停頓、重複、核對、回溯來開啟了一場與女兒間的深刻對話。
我:女兒呀!(呼喚名字、停頓) 願意說說,今天在學校和同學的相處情況嗎?
女兒:還不就那樣,反正我已經習慣了,沒什麼好說的!
我:喔,妳說,妳已經習慣了(重複),是過去(停頓),也有類似的經驗嗎?(回溯)
女兒:是呀!從幼兒園就有發生過,剛轉學到新學校也發生過,不就都那樣。
我:恩,當時發生了什麼呀?
(女兒敘述,略)
我:在發生這些事情的時候(停頓),妳當下內心有什麼感受?(聚焦感受)
女兒:沒什麼感受,只覺得他們都很爛。(此時觀察到女兒出現打岔的眼神和動作)
我:女兒呀!(呼喚名字、停頓) 我的老師跟我說過一個故事。他說,情緒就像《神隱少女》裡的千尋,它們原本都有名字的。但如果我們忘了它們的名字,它們就會變成孤魂野鬼,流蕩在我們體內亂竄,最後就會造成我們身體發炎、生病。(停頓) 妳願意幫妳的感受,找一個名字嗎? 想一想,當時,有什麼樣的情緒呢?
(女兒眼光回到我身上專注的聽完這一段話)
女兒:可能..有無奈吧!
我:非常好,女兒(呼喚名字)!妳找到一個情緒名字了!
聽到我的鼓勵,女兒接著又陸續找出第二個、第三個情緒,但當中並沒有出現「難過」這個情緒。
我:真是太棒了!(停頓)那麼現在,妳願意去貼近妳當時的情緒嗎?(停頓)去想像一下當時的自己,遇到這樣的事情,妳說,妳感覺到無奈。(停頓) 現在,能不能去感受一下無奈帶給妳什麼樣的感覺呢?
女兒安靜的不說話,此時已不像一開始的嘴硬說自己沒什麼感覺。我想她正在漸漸的與自己的情緒靠近中。隔了一會兒,我觀察到女兒的眉頭抽動了一下,臉部線條也有些微的改變,我知道她有情緒湧上來了。
我:女兒!(停頓) 媽媽看到妳現在似乎有個情緒上來,那個情緒,是什麼呢?
女兒哇的一聲哭了出來,頭趴在桌上抽噎啜泣,邊哭邊一直說「對不起」,足足有十分鐘之久。
我一邊握住女兒的手,一邊對女兒說:「不用說對不起,妳現在是覺得難過,對嗎?難過是很健康的情緒,妳讓它流出來,願意看見妳的難過,接受妳的難過,這是非常健康的。」
然後我就握著她,靜靜地陪著她把情緒宣洩出來。
女兒後來終於抬起頭,哭著說:「我曾經想過,如果我的眼睛瞎掉、耳朵聾掉,就不用面對這些痛苦,但又覺得這種讓自己受傷的念頭,很對不起媽媽,所以覺得很難過。」
後來她才又告訴我說,已經將近快一個月的時間,她半夜都會驚醒,然後會胡思亂想,深怕有人要來抓走她,驚恐地不敢睡覺,直到天快亮才漸漸入睡。
看到女兒終於願意坦然的面對情緒,也告訴我這麼多埋藏這麼深的秘密,我心中的情緒也在翻騰著。難過、心疼、不舍、自責,五味雜陳。
但當下我明白了一件事,如果不是真心的從關懷她的角度去好奇她,她不會告訴我這麼多秘密。如果對話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她也不會打從心底的體驗到愛和被接納。
那一刻,我自己也感受到了好大的接納:接納她現在正面臨困難的狀態、接納自己也有好多的情緒湧上來。我們都不完美,但如果我們都願意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情緒與感受,我們就會擁有好多的愛,願意去等待、願意去陪伴、願意去包容,此刻的不完美。
延伸閱讀:(點擊下方藍色字體直接查看)
這是我聽過最扣人心弦的故事
李崇建薩提亞工作坊,我知道你等了很久!
搶報 | 李崇建給孩子們的作文課
任教臺灣第一所體制外中學7年。結合親職教育、閱讀、寫作與生命教育,創立千樹成林創意作文、快雪時晴創意作文班,致力於推廣閱讀、寫作、文學與教育工作。
文字創作曾獲得:
時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臺灣省文學獎、五四文藝節散文獎、全國詩人獎、玉山文學獎、洪醒夫小說獎、臺中市文學獎、臺中縣文學獎、夢花文學獎、臺北市公交車捷運新詩獎……。
曾出版的書與類別如下:
小說集《上邪!》,童書《王建民的故事》。
青少年勵志書:《給長耳兔的36封信》、《心念》。
閱讀教育:《閱讀深動力》(與甘耀明合著)。
作文教育:《作文,就是寫故事》。
古典詩詞教育書:《超級有趣的古典詩詞》(與李崇樹合著)
另類學校實踐教育:《沒有圍牆的學校》(與甘耀明合著)、《移動的學校》。
教育書:《麥田裡的老師》、《心教》、《對話的力量》(與甘耀明合著)、與《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其中《麥田裡的老師》曾獲選2013年《中國教育報》影響中國教師之10本書;《薩提爾的對話練習》獲得金石堂2018年十大影響好書。
在臺灣公開行程:
教育部講座、國教院講座、臺中市教育局講座、嘉義縣教育局講座、新竹縣教育局講座、新北市教育局講座、大專閱讀與書寫計劃講座、健保署戒菸高階種子教師講座…。
在臺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演講超過超過2千場。
於旭立文教基金會、博幼基金會、永齡基金會、彩虹協會、家扶中心、關懷協會、學習障礙協會、自閉症協會、福智基金會……擔任講座。
於長耳兔心靈維度開設工作坊。
受邀講座國家與城市:
中國大陸上海、西安、南京、嘉善、金華、鄭州、黃山。
美國舊金山、洛杉磯、休斯敦、西雅圖、紐約、芝加哥。
馬來西亞吉隆坡、巴生、檳城、怡保、馬六甲、新山。
澳門、香港、新加坡。
擔任顧問
曾任新加坡耕讀園教育中心顧問。
馬來西亞薩提爾全人發展協會顧問、德信學校顧問、小樹幼兒成長學園顧問、耕讀軒顧問、藝術村顧問。
香港自然學校顧問。
西安貝曼薩提爾中心顧問、北京歌露營公益團體顧問。
臺灣曉明女中、惠文高中特約作家,臺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理事長。
如何加入李崇建書友會
非常歡迎各位父母以及教師加入李崇建書友會,參與我們的對話分享活動,讓我們共同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完善自己,成為有覺知的教育者。
具體方式:
點擊關注公眾號,可添加小編微信(下方二維碼)獲得邀請進入李崇建書友會交流群,我們會不斷地在群中分享我們在親子成長道路上遇到的問題、總結的經驗和可以利用的資源,分享崇建老師的對話脈絡以及具體的教育方法、不定期舉辦線下交流活動、開展親子活動項目、分發各種福利,不定期有資深老師關於親子教育的線上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