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陪伴孩子探索情緒的歷程

2021-02-17 李崇建書友會

來參與工作坊的夥伴,我會在當天課程結束時,給予學員回家功課,延伸與落實當天的學習。

比如第一天就是覺察與對話練習,邀請學員將所學習的部分,練習自我覺察的功課,回家與家人練習對話,隔天我利用檢視功課,帶出覺察與對話的示範。

一位認真的媽媽,她希望我匿名。回家之後與孩子對話,但是對著對著很像聊天,不知道如何好奇?這是常見的狀況。

我稍微解說之後,請媽媽扮演女兒,我試著看看對話會卡在哪裡?當真實對話卻卡住之後,角色扮演的方式會有比較啟發,因為在模擬演練中會關注關鍵細節。

未料媽媽很認真,覺察力也很強,覺得自己有些啟發,決定再次跟孩子對話。

在對話的過程中,孩子在學校發生一些事,但是卻裝作若無其事,經過媽媽的對話,從情緒的連結開始,一連串的「秘密」被揭露,原來孩子晚上會驚醒,孩子說自己:「我曾經想過,如果我的眼睛瞎掉、耳朵聾掉,就不用面對這些痛苦,但又覺得這種讓自己受傷的念頭,很對不起媽媽,所以覺得很難過。」

孩子受了苦卻又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真是讓人情何以堪?當天聽到媽媽陳述這一段,我心裡有刀割的感覺。當孩子願意說出來,內在的情緒至少有了流動,至少能感覺「有人懂」,那就是被同理了,內在不會那麼的痛苦,不會感覺那麼無助。

我看媽媽與女兒的對話,看媽媽教導孩子情緒的教育,我一方面感動,也一方面感慨,對話與情緒教育,應該讓更多人知道,我很感謝媽媽的首肯,願意分享這一篇對話。

以下是媽媽的文字:

自從看了崇建老師一系列的書籍以後,一直渴望能參加老師的工作坊。在錯過多次以後,這回總算因緣俱足,讓我參加到了三天的工作坊。

第一天,老師教導我們如何使用好奇對話,並出了回家功課,要找親近的家人練習。老師特地提醒我們,對話並非聊天,然而我帶著似懂非懂的心情,找13歲女兒進行了一場對話。

我和青春期的女兒感情向來親密,女兒學校發生的事情,大部分都會告訴我。因此第一個晚上,我找女兒談話時,女兒已經滔滔不絕的,對我說起學校讓她困擾的人際關係,她忽然被親密的朋友不理睬。

我問女兒:「學校發生這些事情,妳有什麼感覺嗎?」

女兒笑著回答我:「沒什麼感覺呀!我早就習慣了,沒事啦!」

我知道身為老大的女兒一向壓抑情緒,也經常忽略情緒,但當我想再繼續問下去,卻又卡於詞窮,腦袋急速流轉著老師上課教導的內容,卻什麼也運用不上,我只好繼續專注的聆聽女兒的述說。

第二天上課,我請教老師:「如果專注的聽孩子說話,這樣算是對話嗎?」

老師溫和的微笑說:「能夠聆聽孩子是很好的,但好奇才能帶來深刻的對話。」

接著老師隨即要我扮演女兒,跟我來了一場即席對話。

對話中我發現,即便敘述的是同樣的事件,透過好奇的對話卻能有截然不同的面貌。

雖然我是扮演女兒,卻能深刻有內在情緒被看見、被照顧的感受。演練完我更清楚,老師一直強調的:「好奇的對話,是以關懷人為出發點」的意思。

回到家見到女兒,我想多了解她對正面臨到的人際關係問題,有沒有多一點的想法想跟我分享。於是我運用當日深刻學到的,用呼喚名字、停頓、重複、核對、回溯來開啟了一場與女兒間的深刻對話。

我:女兒呀!(呼喚名字、停頓) 願意說說,今天在學校和同學的相處情況嗎?

女兒:還不就那樣,反正我已經習慣了,沒什麼好說的!

我:喔,妳說,妳已經習慣了(重複),是過去(停頓),也有類似的經驗嗎?(回溯)

女兒:是呀!從幼兒園就有發生過,剛轉學到新學校也發生過,不就都那樣。

我:恩,當時發生了什麼呀?

(女兒敘述,略)

我:在發生這些事情的時候(停頓),妳當下內心有什麼感受?(聚焦感受)

女兒:沒什麼感受,只覺得他們都很爛。(此時觀察到女兒出現打岔的眼神和動作)

我:女兒呀!(呼喚名字、停頓) 我的老師跟我說過一個故事。他說,情緒就像《神隱少女》裡的千尋,它們原本都有名字的。但如果我們忘了它們的名字,它們就會變成孤魂野鬼,流蕩在我們體內亂竄,最後就會造成我們身體發炎、生病。(停頓) 妳願意幫妳的感受,找一個名字嗎? 想一想,當時,有什麼樣的情緒呢?

(女兒眼光回到我身上專注的聽完這一段話)

女兒:可能..有無奈吧!

我:非常好,女兒(呼喚名字)!妳找到一個情緒名字了!

聽到我的鼓勵,女兒接著又陸續找出第二個、第三個情緒,但當中並沒有出現「難過」這個情緒。

我:真是太棒了!(停頓)那麼現在,妳願意去貼近妳當時的情緒嗎?(停頓)去想像一下當時的自己,遇到這樣的事情,妳說,妳感覺到無奈。(停頓) 現在,能不能去感受一下無奈帶給妳什麼樣的感覺呢?

女兒安靜的不說話,此時已不像一開始的嘴硬說自己沒什麼感覺。我想她正在漸漸的與自己的情緒靠近中。隔了一會兒,我觀察到女兒的眉頭抽動了一下,臉部線條也有些微的改變,我知道她有情緒湧上來了。

我:女兒!(停頓) 媽媽看到妳現在似乎有個情緒上來,那個情緒,是什麼呢?

女兒哇的一聲哭了出來,頭趴在桌上抽噎啜泣,邊哭邊一直說「對不起」,足足有十分鐘之久。

我一邊握住女兒的手,一邊對女兒說:「不用說對不起,妳現在是覺得難過,對嗎?難過是很健康的情緒,妳讓它流出來,願意看見妳的難過,接受妳的難過,這是非常健康的。」

然後我就握著她,靜靜地陪著她把情緒宣洩出來。

女兒後來終於抬起頭,哭著說:「我曾經想過,如果我的眼睛瞎掉、耳朵聾掉,就不用面對這些痛苦,但又覺得這種讓自己受傷的念頭,很對不起媽媽,所以覺得很難過。」

後來她才又告訴我說,已經將近快一個月的時間,她半夜都會驚醒,然後會胡思亂想,深怕有人要來抓走她,驚恐地不敢睡覺,直到天快亮才漸漸入睡。

看到女兒終於願意坦然的面對情緒,也告訴我這麼多埋藏這麼深的秘密,我心中的情緒也在翻騰著。難過、心疼、不舍、自責,五味雜陳。

但當下我明白了一件事,如果不是真心的從關懷她的角度去好奇她,她不會告訴我這麼多秘密。如果對話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她也不會打從心底的體驗到愛和被接納。

那一刻,我自己也感受到了好大的接納:接納她現在正面臨困難的狀態、接納自己也有好多的情緒湧上來。我們都不完美,但如果我們都願意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情緒與感受,我們就會擁有好多的愛,願意去等待、願意去陪伴、願意去包容,此刻的不完美。

 

延伸閱讀:(點擊下方藍色字體直接查看)

這是我聽過最扣人心弦的故事

李崇建薩提亞工作坊,我知道你等了很久!

搶報 | 李崇建給孩子們的作文課

任教臺灣第一所體制外中學7年。結合親職教育、閱讀、寫作與生命教育,創立千樹成林創意作文、快雪時晴創意作文班,致力於推廣閱讀、寫作、文學與教育工作。

文字創作曾獲得:

時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臺灣省文學獎、五四文藝節散文獎、全國詩人獎、玉山文學獎、洪醒夫小說獎、臺中市文學獎、臺中縣文學獎、夢花文學獎、臺北市公交車捷運新詩獎……。

曾出版的書與類別如下:

小說集《上邪!》,童書《王建民的故事》。

青少年勵志書:《給長耳兔的36封信》、《心念》。

閱讀教育:《閱讀深動力》(與甘耀明合著)。

作文教育:《作文,就是寫故事》。

古典詩詞教育書:《超級有趣的古典詩詞》(與李崇樹合著)

另類學校實踐教育:《沒有圍牆的學校》(與甘耀明合著)、《移動的學校》。

教育書:《麥田裡的老師》、《心教》、《對話的力量》(與甘耀明合著)、與《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其中《麥田裡的老師》曾獲選2013年《中國教育報》影響中國教師之10本書;《薩提爾的對話練習》獲得金石堂2018年十大影響好書。

在臺灣公開行程:

教育部講座、國教院講座、臺中市教育局講座、嘉義縣教育局講座、新竹縣教育局講座、新北市教育局講座、大專閱讀與書寫計劃講座、健保署戒菸高階種子教師講座…。

在臺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演講超過超過2千場。

於旭立文教基金會、博幼基金會、永齡基金會、彩虹協會、家扶中心、關懷協會、學習障礙協會、自閉症協會、福智基金會……擔任講座。

於長耳兔心靈維度開設工作坊。

受邀講座國家與城市:

中國大陸上海、西安、南京、嘉善、金華、鄭州、黃山。

美國舊金山、洛杉磯、休斯敦、西雅圖、紐約、芝加哥。

馬來西亞吉隆坡、巴生、檳城、怡保、馬六甲、新山。

澳門、香港、新加坡。

擔任顧問

曾任新加坡耕讀園教育中心顧問。

馬來西亞薩提爾全人發展協會顧問、德信學校顧問、小樹幼兒成長學園顧問、耕讀軒顧問、藝術村顧問。

香港自然學校顧問。

西安貝曼薩提爾中心顧問、北京歌露營公益團體顧問。

臺灣曉明女中、惠文高中特約作家,臺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理事長。

如何加入李崇建書友會

 

非常歡迎各位父母以及教師加入李崇建書友會,參與我們的對話分享活動,讓我們共同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完善自己,成為有覺知的教育者。

具體方式:

點擊關注公眾號,可添加小編微信(下方二維碼)獲得邀請進入李崇建書友會交流群,我們會不斷地在群中分享我們在親子成長道路上遇到的問題、總結的經驗和可以利用的資源,分享崇建老師的對話脈絡以及具體的教育方法、不定期舉辦線下交流活動、開展親子活動項目、分發各種福利,不定期有資深老師關於親子教育的線上課程。

相關焦點

  • 爸爸媽媽們看過來!如何高質量的陪伴孩子
    、遊戲過程,不幹涉孩子的自主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學習方式和成長規律,也會正確看待孩子的「不完美」和「小缺點」,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因材施教,這才是有質量的參與。還可以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材料,與孩子進行家庭小實驗,在探索發現中感受科學的魅力與有趣。相信豐富多樣的親子遊戲,不僅能夠增進親子情感,提高陪伴質量,更能讓孩子在快樂遊戲中獲得全面發展。
  •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爸爸的常陪伴,媽媽的好情緒
    看吧,種種數據調查都在顯示,中國爸爸已經成了孩子的奢侈品了。沒時間陪孩子、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已經從不正常現象成為了一個大概率普遍現象。我們總會看到媽媽早晨焦急的叫孩子起床、做早飯、送孩子上學一氣呵成,放學輔導作業、檢查作業、哄孩子睡覺一條龍服務,每個媽媽都像被架在熱鍋上的螞蟻,忙的團團轉時,爸爸卻不知所蹤,就像隱身了一樣。
  • 《生氣的亞瑟》:一本探索孩子情緒真相的情緒繪本
    在幼兒階段教育中,家長的陪伴至關重要,當然有關陪伴的問題,很多家長會有所疑問,即便自己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陪伴孩子成長、學習,但積極的影響似乎很有限。說到底,高質量的陪伴抵得上用大量時間作為代價的低效陪伴。回想一下和孩子共同度過的時間,家長們是否有真正投入到陪伴中呢?還是低頭自顧自的刷手機,疏遠了和孩子的內心距離呢?
  • 《探索不可思議的心》:感知情緒,孩子從小需要學會的技能
    最近給孩子入的《探索不可思議的心》,深得我心。如果孩子從小就明白情緒的力量,懂得如何與自己的情緒和解,那麼,在成長的道路上,走的彎路要少很多。《探索不可思議的心》是日本的心理諮詢師平木典子,寫給孩子的了解情緒的書。《探索不可思議的心》的內容,分成兩部分,一是認識自己,了解情緒,二是讓孩子明白,面對具體情境,如何運用。
  • 《探索不可思議的心》:感知情緒,孩子從小需要學會的技能
    最近給孩子入的《探索不可思議的心》,深得我心。如果孩子從小就明白情緒的力量,懂得如何與自己的情緒和解,那麼,在成長的道路上,走的彎路要少很多。《探索不可思議的心》是日本的心理諮詢師平木典子,寫給孩子的了解情緒的書。《探索不可思議的心》的內容,分成兩部分,一是認識自己,了解情緒,二是讓孩子明白,面對具體情境,如何運用。
  • 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應該由你陪伴、引導和解答
    已學著像孩子一樣柔軟 單純 包容和感激因為他們一直都這樣愛著你就像你愛你的父母在 深深的 心 底每次看到這首詩我都很感動,覺得做媽媽是一種幸福,孩子是那麼純潔,他們對媽媽的愛是因為還在是天使的時候就挑中了你,一定是很喜歡很喜歡你。
  • 陪伴,是讓孩子吸收父母的狀態,功利性的陪伴,不僅低質而且有害
    文/霓裳01這幾天我去遊泳,總會見到一位媽媽帶著大約5歲的女兒來到遊泳館。女孩每次都是被媽媽拽著進來的,人未到,便能聽到她歇斯底裡的哭聲:我不想學遊泳!我不想學遊泳!進來後,聽見媽媽說:你這孩子怎麼這樣不聽話呢?看別的小朋友都喜歡遊泳,都在學,就你不想遊!
  • 媽媽的情緒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新手媽媽的焦慮情緒怎樣排解?
    曾經看到一個視頻,一位寶媽生完孩子之後,一個護士抱著孩子出來,當護士走出產房的時候,門外的家人瞬間激動了起來。孩子爸爸最為興奮,他看到近在眼前的孩子,剛要伸手去接。卻發現孩子已經被奶奶一把抱在了懷裡,爸爸只能眼巴巴的看著自己的崽,爸爸委屈極了,在一邊抽泣起來。看到這一幕,有網友說:你不用委屈,成了爸爸,你抱孩子的日子還長著呢。
  • 你看見了孩子,還是只看見了自己?| 聊聊如何做高質量陪伴
    有一位職場媽媽,經常出差,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但是她每次都會用便箋、錄音筆,記錄下她想對孩子說的話。這些信件的格式也是多種多樣,有時是圖文並茂的彩繪,有時是一個精心設計的藏寶遊戲,有時是一段親自為孩子念的小故事。4年以來,媽媽為孩子寫了100多封信。
  • 一位怨婦媽媽的蛻變歷程,是很多母親要學習的
    導讀:一位怨婦媽媽的蛻變歷程,是很多母親要學習的!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一位怨婦媽媽的蛻變歷程,很多母親要學習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養育孩子,就是陪伴孩子成長
    我是一位兩周半寶寶的媽媽,我可以很肯定的說,我是一位陪孩子一起成長的媽媽。不是一句「媽媽」就真是媽媽了,你要學著如何做一個媽媽。回想自己的成長,只要能吃飽穿暖就能長大,但當自己成了媽媽才知道,除了吃飽穿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教育孩子健康成長。在我陪伴女兒的兩年半的時間裡,我深刻意識到什麼才是教育。
  • 《生氣的亞瑟》:一本絕無僅有的情緒繪本,探索孩子情緒的真相
    我看過很多關於孩子情緒的書籍和繪本,但是,這麼有震撼力的繪本卻是第一次看到。這是一本世界優秀暢銷繪本。在這本繪本中,講的是一位孩子生氣了,但是,他的家人並沒有與他講大道理,讓他控制情緒,而是通過簡單的文字和富有表現力的圖畫,讓亞瑟的情緒爆發出來,用一種誇張的手法使亞瑟看到了自己的情緒,並最終知道了生氣是一種可怕的情緒,是具有破壞力的。
  • 陪著不是陪伴,4個提升陪伴質量的方法,拒絕孩子「孤兒式」成長
    「空巢式」養老,讓人看到老無所依的養老之痛,「喪偶式」育兒讓人感受孤獨無助的養育心酸,而最近,在一個媽媽群裡,「孤兒式」成長一詞的出現,引來熱議。一位群友在群裡發布了一則消息說:「一位媽媽在帶孩子遊泳時,因為全程專注於玩手機,險些導致孩子溺水。」
  • 媽媽必看:高質量的陪伴影響孩子一生,父母需要做到這5點
    出差在外,也可以通過視頻通話和孩子互動,例如:這裡晚上能看到星空,下次爸爸帶你和媽媽一起來;媽媽在吃手抓飯,想起你小時候抓飯吃的樣子,媽媽特別想你……視頻另一端,孩子問東問西,不僅見識了新鮮事,也養成了和父母分享的好習慣。
  • 一位怨婦媽媽的蛻變歷程,值得很多媽媽學習,很多寶媽看完流淚
    導讀:一位怨婦媽媽的蛻變歷程,值得很多媽媽學習,很多寶媽看完流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一位怨婦媽媽的蛻變歷程,值得很多媽媽學習,很多寶媽看完流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感覺孩子總是有很多負面情緒,怎麼辦?
    最近的天氣經常陰晴不定,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午後,諮詢室裡迎來了一位焦慮的年輕媽媽而作為一個孩子他能夠很清晰很形象地用一些詞語來表達他的內在感受而不是非常衝動地把不舒服的情緒付之行動,其實這也是一種很合情合理的情緒的渲洩。畢竟現在某些學校還真的是停留在過往填鴨式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有感覺被壓抑被強迫,而沒有感覺是被尊重被理解。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他有負性情緒其實是蠻正常的一種現象。
  • 陪伴孩子高考歷程中的那些事
    昨晚聽到孩子與朋友分享她去年高考的經驗與心路歷程,加上最近也很多家長來詢問這個階段,作為家長,能為孩子做些什麼,我想藉由這個因緣,我就聊聊自己與孩子一同經歷高考那些事。到目前為止,我陪同孩子經歷過兩次重要的升學考試,經歷之後,我覺得升學考試,不論對孩子還是家長,都是一件對成長非常具有意義的事情。
  • 父母如何高效陪伴孩子?
    同時,親子共讀時,大人把孩子抱在身上,孩子會感到很安全,大人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會感到很快樂,因為人們都喜歡成為別人注意力的焦點。於是,這些安全感和快樂的感覺,會促使孩子以後喜歡閱讀,因為那是正向的情緒,而情緒是學習的動機。
  • 爸爸經常陪伴的孩子,相比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三個差距明顯
    ,相比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三個差距明顯而爸爸陪伴的缺失,僅僅只是親子關係的疏遠嗎?其實不然,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長大以後因為父親的粗心,為自己的人生買單。而爸爸經常陪伴的孩子,相比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尤其在這三方面差距明顯!
  • 一位媽媽成功幫助孩子走出抑鬱的含淚總結
    有這樣一位從小活潑可愛,不太愛寫作業的13歲女孩。在2019年大年初一的時候,媽媽發現女孩一點兒作業也沒有做,當下就非常生氣,說等到開學後讓女孩自己去和老師解釋,為什麼不完成作業。看到媽媽非常生氣後,女生滿眼淚花,哭著和媽媽說到:「媽媽,我覺得做人好累,沒有一點意義。」媽媽聽到後,一臉震驚,小小的年紀竟說出這樣的話語。但是她沒有立馬否定和回絕女孩,而是輕輕的說道:「如果你覺得累,那就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