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彌小木
曾國藩幾次沉浮,從一開始的情緒外露,到後來的和氣,是自省及改變的心態,讓他像變了一個人。
之前在看的《家庭心理百科》這本書,提到一個人普遍面臨的情緒問題,比如憤怒,相關話題有很多。大人對情緒的處理,可以說是一個需要終生學習的方面,更別提小孩。最近給孩子入的《探索不可思議的心》,深得我心。如果孩子從小就明白情緒的力量,懂得如何與自己的情緒和解,那麼,在成長的道路上,走的彎路要少很多。
《探索不可思議的心》是日本的心理諮詢師平木典子,寫給孩子的了解情緒的書。《探索不可思議的心》的內容,分成兩部分,一是認識自己,了解情緒,二是讓孩子明白,面對具體情境,如何運用。
01了解自己
1.學會獨處
我家老大,2年級假期時,無聊到抓心。嘴裡一直喊著「好無聊啊,沒人玩啊」。一邊無奈地躺在地上。那時的她,還沒學會獨處。
《探索不可思議的心》中講到對獨處的處理:
獨處時,不妨好好地考慮一下心事,探索自己的內心。
一個人有了獨處的能力,也就能耐得住寂寞。還記得曾經教過的一位老師,他靠自學成了英語老師。在自學的過程中,對他來說,最珍貴的經驗是:一個人耐得住寂寞,成才的可能性會更大。
對孩子來說,學會獨處,能動能靜,成長的路,有更大的可能。
2.學做人
美國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希曾給畢業生的演講中說道:「你們將成為醫生、律師或商業精英,然而,與你們所肩負的責任同樣重要的是,你們首先應學會做人。」
比起成績,更重要的是注重孩子的品格教育。而品格,體現在生活的細節,比如面對犯錯時的態度。
之前看過新聞,有小孩因為打碎教室玻璃,害怕被責罵,留下紙條,結束了寶貴的生命。看著歪歪扭扭的字跡,令人難過,如果在平日的生活中,有人告訴孩子,「犯錯並不可怕」,或許能挽救一條鮮活的生命。
《探索不可思議的心》中,提到了不小心打碎寶貴花瓶的場景。事後,也許會有緊張、想要隱藏的心態,但是更好的做法,是坦誠面對,勇敢承認錯誤,並且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別小看每一次犯錯,也許就是建立孩子正確三觀的好時機。
3.對學習的正確認知
對孩子來說,另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學習。而學習是有技巧的。《探索不可思議的心》中提到,面對學習,懂得分析原因,並且做出努力。當然,對成績也要有正確的認知,除了成績,生活還有很多種可能。
學會獨處,學會做人,對成績有正確的認知,從小學會與自我和諧相處。
02同伴間
與他人的關係,是與世界產生聯繫的一種方式。《如何活出自主人生》這本書中,提到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構成一個人高自我價值感的一部分。
我家老大喜愛交友,對如何交朋友,似乎有天然的感知力,她的好友還曾請教她,有什麼交朋友的秘訣嗎?有意思的是,她現場演示了一遍,去找隔壁班不認識的同學,從如何打招呼開始示範。朋友越多越好嗎?為了交到更多的朋友,要取悅他人嗎?對於這些問題,《探索不可思議的心》中,都有提及。
當和同伴有了爭執該如何處理?我家老大在學校裡,就曾被同學惡語相向。嘲笑她的身高,進而攻擊家人。別看小孩子的嘴巴,厲害起來,也是能傷人的。當被同伴欺負,《探索不可思議的心》給出的意見是,嘗試去了解為什麼會被欺負?同時要懂得說「不」,覺得有顧慮,那就向外界尋求幫助。
如何與同伴相處,有很多的細節,《探索不可思議的心》中都有分享。孩子間難免會有爭執,如何去面對,家長不可能陪伴一生,最終孩子是需要在不斷地練習中,學會如何處理。
03和大人
讀《探索不可思議的心》其中一部分內容時,我家老大直呼:媽媽,這不就是我們家的場景嗎?
比如,做家務的時候,她不耐煩的回應,我的反應,就如《探索不可思議的心》的場景再現一般。看完內容,再看解讀,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又比如,當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小孩的正確應對,不是撒潑打滾、生氣,而是嘗試去了解原因,和父母溝通,明白有些東西,不是想要就能得到。
再比如因為貪玩,忘了回家,也忘了提前和家長打招呼,讓家長滿世界地找。這種事,當家長的一定不陌生。大人會情急下,責怪孩子,但通常不會表達,這是因為擔心。《探索不可思議的心》中,比較直白地說出了,父母可能會有的心情。
再有就是當父母吵架時,孩子的正確認知是:這是父母之間的事。建立這一觀念很重要,不然,孩子天然會覺得,這是他們的責任。
了解家人,理解家人的定義 ,真正體會「家人」這兩個字的重量。
讓孩子了解情緒,學會表達,看電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比如《頭腦特工隊》。然而情緒的表達,需要不斷地練習,直到形成肌肉記憶。面對不同情緒,知道識別、疏解,學會悅納自己。個人更傾向於閱讀的方式,《探索不可思議的心》,可以當成一本給孩子的工具書,平日時常翻翻,加深印象,有困惑的時候,去書中找找答案,看是否有適合的方法值得一試。
了解自己,學會情緒的表達,是一門從小就需要的能力,越早開始越好。
我是@彌小木,如果內容對您有啟發,歡迎分享,並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