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讓孩子吸收父母的狀態,功利性的陪伴,不僅低質而且有害

2020-08-17 素質教育觀察

文/霓裳

01

這幾天我去遊泳,總會見到一位媽媽帶著大約5歲的女兒來到遊泳館。

女孩每次都是被媽媽拽著進來的,人未到,便能聽到她歇斯底裡的哭聲:我不想學遊泳!我不想學遊泳!

進來後,聽見媽媽說:你這孩子怎麼這樣不聽話呢?看別的小朋友都喜歡遊泳,都在學,就你不想遊!

旁邊一位阿姨問女孩:小姑娘,遊泳挺好的呀,你為什麼不想學呢?

女孩抽抽答答地說出了原因:教練太兇。

女孩媽媽立即說:教練嚴格要求你,他也是為了你好!

聽到這裡,女孩哭得更大聲了。

我能理解女孩的絕望。遊泳本來是一件讓孩子開心的和喜愛的事,卻因為媽媽的強制、要求與不尊重,變成了孩子的痛苦。

其實,這位媽媽內心也有苦惱。本來她覺得,帶孩子來學遊泳,既陪伴了孩子,又能讓孩子有所收穫,不枉自己抽出一上午的時間。沒想到女兒竟如此不體諒自己的苦心,辜負了自己的一番用心。

媽媽一心想讓孩子早日學會遊泳,初衷是好的。但她沒有想過,這是她的需求還是孩子的需求?


02

許多家長常常誤把自己的需求當成了孩子的需求

  • 有的家長說,自己曾經是留守兒童,從小飽受「親子中斷」的傷害,所以,現在絕不能自己讓孩子很小的時候跟自己分開。
  • 有的家長說,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打罵,今後絕不能對孩子動粗。
  • 還有家長說,小時候父母忙,沒時間關心過自己的學習,導致自己現在學無所成,所以,一定不能放鬆對孩子的學習放鬆。

這些看起來是為了孩子,實際上是在滿足父母自己內心的需求,卻看不見真正的孩子,沒有對孩子產生應有的尊重。

我在泳池中還看到這樣一位父親,每天跟在兒子後面遊,不停地催孩子:「快點,遊快點啊!怎麼還這麼慢?」

兒子的臉上,完全沒有同齡孩子在遊泳池中應有的活潑與快樂。

本可以讓孩子開心享受的遊泳,被家長功利的目的,硬生生變成了一件痛苦的任務。這種來自父母強加要求,給孩子帶來了壓力,讓孩子無法真正地體驗到快樂。

有些父母會覺得:

我們給孩子報了名,辦了卡,不去不就浪費錢了?

我們花錢花時間陪孩子來,孩子沒有學到點東西,這一切不就白費了?

當家長的教育變成了功利,你給孩子的陪伴就開始變得低質。


03

低質量的陪伴,還不如不陪

我們經常看到大人帶著孩子去公園玩或者去其他地方玩的時候,會給孩子各種限制,或讓孩子一個人在那裡玩,大人卻坐在一旁低頭看手機。

還有,許多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時,整個表情是不耐煩的,甚至對孩子不停地斥責、挑錯。

這些家長雖然放下了工作和手機,來陪伴孩子,但是並沒有處在當下的狀態,用心與孩子產生情感連接。只是因為所謂的「好家長」標準是這樣,所以他們也這樣做。

於是,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就會對孩子有期待,希望孩子朝著自己期待的方向發展,否則就會覺得自己的付出落空了,繼而對孩子產生憤怒,掉進了受害者的模式:

這一天我就為了陪你,什麼也沒幹,可是你呢?

自打你出生,我一個完整的電視劇都沒有看過,可你認真學習了嗎?

我把所有的業餘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你的身上,可是你給了我什麼樣的回報?你為我爭氣了嗎?

這種低質量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

孩子能夠敏銳地感覺到父母的,情緒和內在狀態,父母的敷衍,否定和憤怒,對孩子來說就是對自己的不尊重、不重視與嫌棄。

《超越原生家庭的養育》的作者說:

如果家長自己圖省心省事,等於在告訴孩子,他是沒有價值的人。這種對自我價值的輕視,伴隨著強烈的內疚感,會跟隨孩子一生。


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肯定會把事情搞砸,並且因此會表現出無能的一面,成為一個不受歡迎、應受譴責的人,好讓父母放棄他。

04

如果做不到放下期待,陪伴就失去了意義, 甚至變成了傷害。

陪伴不是簡單的陪著,更不是對孩子的監督與控制。

一位媽媽覺得,陪孩子玩就是在浪費時間,因為孩子只是傻乎乎地玩,什麼也沒有學到。

一次,她要帶兒子去博物館,可兒子想去遊樂園。媽媽認為自己好不容易抽空陪孩子,必須得「有意義」,能學到東西,這樣自己的「犧牲」才有價值。兒子只好跟著媽媽去了博物館,但他全程垂頭喪氣。最後的結果是,雙方都不開心。

真正高質量的陪伴,是全身心投入,雙方都能享受的親子時光,你在陪伴孩子,孩子也在陪伴你。

因此,當你陷入壓力,疲憊,焦慮負面情緒時,請不要勉強自己和孩子相處。你的壓力會傳遞給孩子,你的狀態會影響你的心情,讓你變得暴躁易怒。

家長只有好好愛自己,才能愛孩子,並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05

高質量的陪伴,是讓孩子吸收父母的狀態。

一位父親每天堅持在女兒學習和寫作業時,靜靜地坐在一旁讀書,寫文章。偶爾女兒遇到了難題,會跟父親一同討論,而父親在讀到精彩的內容時,也會在女兒休息時分享給她。

在這樣的氛圍裡,雙方都能安住在當下,並與對方產生連結。

在父親的潛移默化下,女兒愛上了閱讀,她學會了父親讀書、寫作時的專注,更學會了父親終身學習的態度。

為什麼有些孩子不需要父母監督和教育卻能發展得很好?就是因為父母良好的內心狀態,及其營造的良好家庭氛圍,對孩子產生著不可忽略的積極影響。

高質量的陪伴,重點不在於陪,而在於情感連接和交流。這是和孩子之間的雙向流動,而不是父母或孩子的單向意願。

李雪說:

當我們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評價,只是單純的看見對方當下的樣子,當下的感受,並願意和這個真實的人在一起分享時光,這就是真正的陪伴。

凡是用頭腦和技巧的,都是對他人的「不感興趣」與不尊重。

所以,真正的高質量陪伴,意味著在孩子需要回應時,給孩子積極的回應,而在孩子需要獨處時,給予足夠的空間。

因為,高質量的陪伴,是離不開孩子的自我教育的。所以,適當的留白,給孩子心靈上的自由與自我教育的空間必不可少。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擁有更多的自我探索與探索世界的機會。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點擊連結閱讀更多精選好文:

相關焦點

  • 親子陪伴不在時間的長短,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勝過一切玩具
    陪伴的質量高不高主要看父母和孩子在相處的過程中是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只要父母和孩子相處的狀態是輕鬆的、開心的,這樣的陪伴就是高質量的陪伴。 其實,不是說我們必須陪在孩子身邊才叫高質量的陪伴,有一種高質量的陪伴是父母在「工作」孩子在玩耍。
  • 告別喪偶式育兒,爸爸也可以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高質量陪伴」的重要性,也希望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但是,真正做到高質量陪伴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看似父母在陪著孩子,但實際上並不走心,這樣的陪伴實質屬於低質陪伴,效果甚至不如不陪伴。那麼什麼樣的陪伴才屬於高質量的陪伴呢?
  • 陪伴不是「陪著」:擁有一對陪伴成長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用愛陪伴,不僅能擁有一個卓越的、走向未來的孩子,也能讓父母成為更好的自己。,也許就需要父母付出更多時間去陪伴;有的孩子獨立性很強,也許需要的是父母放手式的陪伴。,不僅是蹲下來的動作,更應該是父母認同孩子不是誰的附屬品,而是一顆顆「獨特的種子」,將成長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己。
  • 父母陪伴孩子與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果父母經常陪伴孩子的話,就可以多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克服困難,讓孩子學會擔當,更有責任感。二是可以讓孩子更富有愛心,對周圍世界充滿愛。父母陪伴孩子,一方面會把父母的愛傳遞給孩子,讓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愛。這是孩子懂得愛別人、愛社會、愛生活的基本前提。
  • 請遠離四種陪娃方式,避免「無效」陪伴,讓「有效陪伴」助娃發育
    例如陪著孩子買上一大堆好吃的零食和喜愛的玩具,往往都以滿足孩子的物質為主,但這種補償式心理的陪伴,不僅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關愛,反而還會適得其反,使孩子缺乏感恩的心理,容易滋生出伸手討要等壞習慣,甚至還有可能成為「巨嬰」。
  • 怎麼樣陪伴孩子,才是高質量的陪伴?
    1,所謂 「環境營造」,就是指在 我們關注不到孩子的時候,也就是注意力不在他身上的時候,比如在家辦公的情況下,給到孩子一個可以幫助他獨立成長和吸收的的環境。80後或者90後的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早早習慣了給孩子買買買的節奏,為了孩子,我們願意付出一切。尤其是在我們陪伴不足的情況下,大家更加願意通過「買」來補償自己的虧欠心理:「臣妾陪不到,但是可以買到你開心為止」。
  • 親子陪伴為什麼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正確陪伴孩子!
    我們都知道父母的陪伴是最走心的家庭教育,如果親子關係非常的親密,寶寶會在心裡接受你的教育,如果親子關係不密切,孩子和父母之間更多的是不耐煩不情願,平時由於父母都需要上班,所以很多的父母都沒辦法長時間的陪伴孩子。父母陪伴時間的長短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水平,特別是父親的陪伴,在家庭教育中來自父親的教育是寶寶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 父母的高質量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陪伴是最好的早教。這一點,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如何陪伴才是高質量的陪伴,很多父母並不了解。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陪伴」的話題。我有一個朋友,是公司部門經理,工作繁忙,同時她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寶錯過了,可別再耽誤了小寶……」這也是很多雙職工父母的憂慮,正應了那句話「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但是孩子需要的也許並不是父母的全天候陪伴,而是高質量陪伴。
  • 三歲孩子成長需要陪伴,家長陪伴需「用心」,陪伴不僅是陪在身旁
    ,許多父母認為早教機構可以給孩子帶來更專業的教育,殊不知機構中有許多親子活動也是需要父母與孩子共同參與的,這時許多父母往往會說:「我把孩子送到你們機構不就是為了讓你們帶孩子嘛?這樣的做法與其說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不如說是在逃避為人父母所該承擔的責任。很多時候,家長們覺得努力工作給孩子們帶來更加優渥的物質條件,一個價格昂貴的玩具會比父母的陪伴更加讓孩子開心。其實不然,在一項問卷調查中顯示,許多孩子在昂貴玩具和父母的陪伴間選擇了父母,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缺少了父母的陪伴會對孩子們成長帶來許多影響。
  • 父母的默默陪伴,藏著孩子的未來
    2優秀的孩子,都是陪伴出來的父母和孩子,從來都是一種相互成全的狀態。孩子的愛,可以治癒父母生活的苦,給予父母最柔軟、最溫情的力量。同樣,父母的愛與陪伴,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營養液。父母如果能抓住每個重要的時期,給到孩子足夠的陪伴,孩子將來一定,非常優秀。
  • 自閉症家長如何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孩子?
    問題是,這樣無時無刻的陪伴孩子,的確是自閉症孩子需要的嗎?這樣疲憊辛苦,毫無個人時間的家長心情能好嗎?一個每天煩躁疲憊的母親如何保證給孩子一個高質量的康復環境?而如何評判陪伴的質量高不高?怎樣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呢?陪伴質量高不高的標準就是父母和孩子在此刻的狀態如何。只要雙方狀態是愉快安詳的,這樣的陪伴就是高質量的陪伴。
  • 孩子需要陪伴,但更需要「走心陪伴」,很多父母只感動了自己
    現代父母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父母就會早出晚歸,很少有機會見到孩子。但是其實孩子也是需要陪伴的,他們的童年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要是父母不經常陪伴孩子,那麼孩子的價值觀沒辦法正確形成。他們不僅情商非常低,並且缺乏了父母的管束,他們就會變得特別的叛逆,到最後哪怕父母想要管束孩子也會變得十分困難。因此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影響孩子的行為。
  • 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常言道:給孩子最好的愛是陪伴。但其實陪伴還有另一層含義,陪的不僅是時間,更是感情和關係。但很多父母卻總是以各種理由錯失本該給孩子的陪伴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孩子在青春期雖然不想和父母有過多的語言交流,但卻很渴望父母的關心,孩子只不過面上很冷酷而已。
  • 親子陪伴很重要,但你知道陪伴孩子的要點有哪些嗎
    新一代家長,大都已經懂得:處於少年兒童時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並且,孩子年齡越小,越需要至親之人的悉心陪伴。父母是否用心陪伴孩子,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到孩子一生的發展。當然,最好的親子陪伴狀態是既能保證陪伴質量又能保證陪伴時間的數量。只是如今大家的經濟壓力都很大,許多家長都在忙著工作賺錢,除非是全職爸媽,否則在陪伴孩子方面,時間真的很少。
  • 父母成長系統 | 如何高效陪伴孩子?
    但是不管是在哪個年齡層,身為父母在孩子還沒有獨立之前,我們必須要做的就是陪伴。今天就來跟大家來談一談如何高效陪伴孩子。 所謂高效陪伴孩子,這裡有兩個關鍵字,一個是高效,一個是陪伴。首先是「高效」,即速度,有效。
  • 【李小璐陪伴甜馨打羽毛球】父母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李小璐陪伴甜馨打羽毛球】昨日李小璐在網上發布了幾張陪伴甜馨打羽毛球的照片,看得出甜馨打得很賣力也很盡興。 1、可以讓孩子更有責任感,讓孩子學會擔當。
  •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更聰明
    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她遇到很多無助、絕望的父母,孩子青春期時不願學習,出現各種問題,不聽勸,打沒用,父母焦頭爛額,欲哭無淚。這些是因為他們錯過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時期。孩子長大出現的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很多都是嬰幼兒時期沒有陪伴在身邊,長大才生活到一起的。
  • 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現在這個社會經濟壓力那麼大,父母經常為生計奔波在外,很多人都表示說:「抱起磚頭就沒法抱你」,為了生活,爸爸媽媽不得不去工作,所以你只能跟著爺爺奶奶,他們陪你也是一樣的。其實孩子和父母的紐帶是天然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在媽媽的肚子就形成了,他們希望的更多的是父母的陪伴,不是爺爺奶奶或者是保姆的陪伴。
  • 父母忙於事業,沒有時間陪伴孩子,那麼如何在空閒高質量陪伴孩子
    現如今的社會,大部分父母為了生計和家庭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每天都忙於工作崗位,很少有時間能夠陪伴孩子,孩子大部分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幫忙照看,而現在和以前的教育方式大不相同,所以避免不了其中有各種矛盾出現,但是還沒有辦法去權衡,那麼我們在這個糾結的社會如何才能做到工作孩子兩不誤,在空閒時間如何高質量的去陪伴孩子呢?
  • 陪伴,不是時間的堆積:愛的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李玫瑾教授說:陪伴是一種教育。陪伴在身邊,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六一」兒童節,父母與孩子共同的節日。這節,該怎麼過?於是,孩子活成了有父母在身邊的「孤兒」。其實,陪伴孩子,和時間長短沒關係,重要的是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