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抑鬱症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心理性疾病。抑鬱者不僅容易記住悲傷體驗,而且控制不住自己一個接一個的抑鬱想法。由於現在的社會生活環境普遍充滿了焦慮和壓力,使得孩子在學業和人際關係上也出現了各種焦慮和壓力。
據《每日郵報》消息:一項調查顯示,在中國,約有20%的兒童出現抑鬱症狀,其中4%為需要接受臨床治療的重症抑鬱。他們正在經歷飲食失調、自我傷害、恐慌症發作,嚴重的時候甚至考慮自殺。
有這樣一位從小活潑可愛,不太愛寫作業的13歲女孩。成績不算是很差,爸媽也並不在意女孩的成績。在2019年大年初一的時候,媽媽發現女孩一點兒作業也沒有做,當下就非常生氣,說等到開學後讓女孩自己去和老師解釋,為什麼不完成作業。看到媽媽非常生氣後,女生滿眼淚花,哭著和媽媽說到:「媽媽,我覺得做人好累,沒有一點意義。」媽媽聽到後,一臉震驚,小小的年紀竟說出這樣的話語。但是她沒有立馬否定和回絕女孩,而是輕輕的說道:「如果你覺得累,那就休息一下吧......」
自從這位媽媽聽到女兒的話語之後,她一直都在為女兒擔憂。因為她曾經聽說過現在的很多孩子很多都出現了抑鬱、焦慮,甚至於自殺的傾向。為了幫助孩子能夠重新變得陽光活潑起來。在2019年11月的時候,她帶著13歲的女兒去做了抑鬱症檢測,結果顯示:中重度抑鬱。她聽到後,臉上顯露出既慌張又冷靜的神情。她慌張的是,自己的孩子竟然也得了抑鬱症,她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願意接受這樣的事實。而冷靜的是,孩子接下來的路,她必須陪孩子走,以此來彌補對孩子以前缺失的陪伴和關注。
她於是帶著孩子請ICC心理的羅正則老師指導,羅老師在經過一番諮詢和診斷之後,建議父母要多帶動孩子做運動,並且要多去做孩子喜歡的事情。她在經過了一系列的準備之後,她決定放下工作,全身心陪伴孩子,幫助孩子走出抑鬱症的陰影(KFVX:YiyangHealth)。
剛開始的孩子情緒經常不穩定,身體也不想動,喜歡躺在床上休息,她就陪伴孩子睡覺。在她一邊陪伴孩子的同時,一邊學習心理學知識,學習關於抑鬱症的知識。通過不斷的學習,她逐漸接納了孩子抑鬱症的事實。她每天都帶孩子做喜歡的運動,孩子也慢慢的由被動的運動到主動的運動,直到願意堅持去運動。孩子喜歡音樂,她就陪孩子一起聽音樂。在飲食上,她每天都用心的為孩子做喜歡的素食。當孩子焦躁不安時,她就沉默面對,不去跟孩子起衝突。她還刻意去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幫助孩子提升自我效能感。
通過8個月的陪伴,她發現自己開始懂孩子了。她看到了孩子的改變:想去做很多事情,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孩子現在變得很開心,很快樂。
從上面這位13歲女孩的案例中,女孩能夠走出抑鬱的陰影,開始變得開心快樂,媽媽功不可沒。
首先她通過學習心理和抑鬱症知識。在學習和了解了抑鬱症後,她不再害怕和恐懼了,開始變得有信心。她明白了孩子為什麼得了抑鬱症,她知道如何去幫助孩子。
其中她發現運動會增加大腦的神經可塑性,釋放出一種叫做內啡肽的神經化學物質,它有助於提升人的情緒。她每天帶著孩子做運動,孩子每天都過得很充實。
其次,她發現抑鬱症患者的康復關鍵在於家人的接納和認可,她也就逐漸了接納孩子的事實和現狀。
在孩子恢復的過程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的陪伴,無論是運動、學習,還是接納,都有父母的陪伴。陪伴就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KFVX:YiyangHealth)。
點擊左下角,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