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一位23歲的全職媽媽因為送外賣而上了熱搜。
新聞裡這位媽媽,每天自己一個人帶著孩子,每天24小時裡,她都獨自面對孩子的吵鬧哭聲,沒有人幫忙。
她患上嚴重產後抑鬱,也曾想過死亡。
這位媽媽為了「自救」,她開始送外賣,和外界的接觸、加上每天暫離孩子的幾個小時,趙鑫鑫終於慢慢走出抑鬱。
在她送外賣的時間裡,孩子就交給公公帶。雖然送外賣賺的錢不算多,但卻讓她覺得很自由、很自在,因為她能暫時離開孩子,把自己從育兒瑣碎的日常中抽離出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她現在整個人的精神狀況開始好轉,慢慢走出抑鬱了。回到家裡看見孩子也開心了。
有些網友對這位媽媽表示理解,
在這優媽恭喜這位媽媽走出抑鬱,重獲新生。
其實她也不是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只是整天都面對孩子,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讓她覺得很壓抑。
丈夫又在外地出差,她一個人照顧幾個月大的寶寶,精神上面臨不小的壓力。獨自在家帶過娃的媽媽都能理解她的痛苦吧。
據調查,約有80% 的女性發生過產後抑鬱,全職媽媽更容易出現產後抑鬱。
有人認為,全職媽媽不用上班,就是在家帶帶孩子,怎麼會累呢。其實,全職媽媽並不輕鬆。
每天有做不完的家務,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生活都是圍著孩子、家人轉,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和社交。
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下,人的身體和心理都有「疲憊感」。如果再遇上家人的不理解和不體貼,全職媽媽的心態都要崩了。
產後抑鬱的表現
1、情緒的改變
患者最突出的症狀是持久的情緒低落,表現為表情陰鬱,無精打採、睏倦、易流淚和哭泣。患者常用「鬱鬱寡歡」、「悽涼」、「沉悶」、「空虛」、「孤獨」、「與他人好像隔了一堵牆」之類的詞來描述自己的心情。患者經常感到心情壓抑、鬱悶,常因小事大發脾氣。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多數時間情緒是低落的,即使其間有過幾天或1~2周的情緒好轉,但很快又陷入抑鬱。儘管如此,患者抑鬱程度一般並不嚴重,情緒反應依然存在,幾句幽默解嘲的警句,能使之破涕為笑。一場輕鬆的談話,能使之心情暫時好轉。患者本人也能夠覺察到自己情緒上的不正常,但往往將之歸咎於他人或環境。
2、認知改變
患者對日常活動缺乏興趣,對各種娛樂或令人愉快的事情體驗不到愉快,常常自卑、自責、內疚。常感到腦子反應遲鈍,思考問題困難。遇事老向壞處想,對生活失去信心,自認為前途暗淡,毫無希望,感到生活沒有意義,甚至企圖自殺。
3、意志與行為改變
患者意志活動減低,很難專心致志地工作,儘管他們可能有遠大理想和抱負,但很少腳踏實地去做。他們想參與社交,但又缺乏社交的勇氣和信心。患者處處表現被動和過分依賴,心理上的癥結在於不願負責任。一般說,抑鬱性神經症很少自殺,但也有部分患者感覺活著空虛,人生乏味,聲稱想死。
4、軀體症狀
約80%的病例,以失眠、頭痛、身痛、頭昏、眼花、耳鳴等軀體症狀為主向醫生求助。這些症狀往往給人以主訴多而易變的感覺,有些症狀可以長期存在,但無明顯加重或緩解。這些症狀多隨著抑鬱情緒的解除而消失。
所以,家人要多關注全職媽媽的心理健康:
1、丈夫下班後應該多幫全職媽媽分擔點,無論是家務還是帶孩子,丈夫都有責任幫忙。因為建立良好與和諧的家庭需要男女雙方共同努力,而不是全職媽媽一個人的責任。
2、平時也要多點關愛和理解,全職媽媽為了家庭放棄自己的工作,沒有經濟收入,還要承擔精神壓力,她更需要家人的支持。
3、儘量滿足全職媽媽的社交需求,別老宅在家裡和社會脫節,要有除孩子以外的生活。
4、全職媽媽自己也要注意調節情緒和心情,如果出現2周以上的情緒低落、焦慮、悲傷,要主動尋求幫助,必要時可以看醫生。
5、所有的抑鬱和壓力都是心結,找個靠譜的好朋友聊一聊是個不錯的辦法。傾訴是排解自身抑鬱的絕佳方法,只有把自己的心結打開了,也就沒有了鬱結,把自己的悶氣和怨氣都說出來,才不會憋在心裡,但是,如果找自己的老公、婆婆這些人,肯定是不能完全說出來,所以 找自己的好朋友、閨蜜啥的聊一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THE END-
*內容部分摘自:頭條號寶貝放大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