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在《愛和自由》一書提到,他們幼兒園有一位家長非常驕傲地對老師說,當他強制孩子的時候,孩子對他說:「爸爸,我有自由意志,你不能強迫我!」
好的教育結果總是驚人的相似。有一次小毛感冒了,我想讓正在玩遊戲中的小毛吃感冒藥,小毛不想立刻吃藥。
「寶寶,吃感冒藥啦」,我說。
小毛:「媽媽我現在還不想吃」
「現在不吃,等下水就要涼了,感冒也不會好起來。」
「媽媽,我在工作呢,請你不要強迫我」
我被小毛的話震驚了,當時他才2歲1個月。小毛其實並不討厭吃藥,一般都會乖乖地坐在餐桌旁吃藥。顯然,他的自我意識已經開始萌芽。
近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提出幼兒的思維發展表現出三種不同的方式: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幼兒早期的思維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幼兒中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幼兒末期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
自我中心主義(兒童自我意識)是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的表現之一。自我中心主義階段的幼兒完全以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不能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可能與別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去認識事物。
皮亞傑用經典的三山實驗來解釋這個術語。在孩子座位前擺著三座不同大小和形狀的山的模型,再出示給他們一系列從不同角度拍的山的照片,要求他們找出與他們看到的相同的照片。然後,在山模型的另一端放一個娃娃,要求孩子從相片中找出與娃娃所看到的相一致的一張。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會再一次指那張與自己看到的一樣的照片。
皮亞傑得出結論:這是兒童自我中心的表現——他們不能離開自己的角度,認識到別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同樣的景色。皮亞傑提出的這個術語並沒有貶義,只是一個認識論的概念,跟自私無關。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樣,認為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膨脹、自私自利。
一.自我在兒童成長中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有兒童研究者認為,嬰兒出生時同世界是一體的。但是長到2歲左右,嬰兒開始發現自己同世界實際是分離的。自我就這樣開始稍無聲息地萌芽。
換句話說,幼兒從2歲開始,就驚人地以自我為中心。作為陪伴幼兒成長的老師和父母,理解幼兒表達自我的方式,對於陪伴幼兒健康快樂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幼兒用「打」來表達他的不同意、不喜歡
「打」是兒童的心理語言,兒童用它來表達不高興、不願意、不喜歡、走開等。
3歲的來來大哭,旁邊的小男孩毫無表情地擺弄著手裡的玩具。
老師問來來「你怎麼啦?」
「他打我了!」
老師問小男孩:「你打她了?」
小男孩抬起頭,毫無表情地說:「我沒打她!」
老師又問來來:「他說沒打你?」
來來大哭說:「他打我了!」
小男孩還是面無表情,邊玩邊平靜地說:「我沒打她!」
老師感到疑惑,想了一會兒,問來來:「他怎麼打你的?」
來來用手一指——平整的水泥地上有一個推得尖尖的小沙堆。來來說:「我讓他踩一腳,他不踩。他就這樣打我了!」
啊……原來是這樣啊,老師心想該如何處理。
老師看著來來的眼睛,對她說:「來來,他可以踩,也可以不踩。你不能強迫他。」
來來吃驚地看著老師,逐漸平靜下來,然後轉身走了。
小男孩至始至終都很平靜,沒有辯解。
來來用「打」這個字來表達「他不按照我說的做。」兒童2歲的時候自我開始覺醒,他們的世界有時候很難懂,每一個階段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都很獨特。
如果父母了解了兒童這種特定階段的行為表現,育兒路上就不會那麼焦慮,也不會在兒童表達自我的時候實用不正當的方式來回應。
2.「這是我的」,兒童用「我的」「你的」來表達自我
私有意識產生,明確指明「這是我的」。兒童在自我構建之處,是通過佔有屬於我的東西來區分自己和他人的,當兒童佔有了自己的東西,當這個東西完全屬於他時,兒童才能感覺到「我」的存在。
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孩子從2歲開始,就特別喜歡說「這是我的」,有時候明明那個東西不是他的。
2歲的東東在託班,有一天媽媽去接他回家。他看到丁丁手上拿著一個汽車玩家,剛好東東又特別喜歡汽車玩具,於是跑過去不由分說搶過來,振振有詞地說:「我的」。這時候老師過來,跟東東說,那是丁丁的汽車,不是東東的。東東開始淚眼汪汪地說:「是媽媽的」,非要讓媽媽拿。搞得媽媽非常的尷尬,哭笑不得。
其實,2歲開始的兒童,即使在家裡,你也許隨處可見他將任何一個東西都說成是他的。他們不喜歡別人動他們東西,他們帶出去 的玩具,哪怕是自己不玩,別的小朋友要玩他也不同意,標準的一個「小氣鬼」。
這個年齡段的兒童,什麼都是「我的」,拿什麼都是「我的」,總之全都是「我的」,好像這時候對他們來說,唯一盯著的就是「我的」東西,其它事情對他們來說都不重要了。
這個階段父母常常表現得十分不解和焦慮,擔心自己的孩子太自私。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孩子跟自私毫無關係。父母一定要區分自我和自私的關係。自私指的是在利益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選擇了損害他人的利益,而滿足自己的利益,這樣的情況才叫做自私。
自我,指的是一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計劃、支配自己的行為。
父母應該滿足兒童的這個需求,不要譴責孩子的行為,這樣,就可以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因為這是兒童構建自我的開始。當你的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或者零食給小夥伴的時候,請你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決定,不評價不指責。
二.怎樣促進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
0~6歲的兒童,幾乎將他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構中。無果沒有這樣的激情和全部投入,兒童就永遠無法形成自我,最後也無法走出自我,成人後就真的以「自我為中心了」,也就喪失了「我」與他人、社會分離的機會和界限。成人世界許許多多的糾葛,就是無界限造成的。
沒有自我,就等於混同其他人,並在人群中消失。父母所期待的創造力、幸福感、獨立性、意志力就無法出現在兒童身上。兒童自我構建的成長過程如此重要,父母在養育子女的時候,如何促進兒童自我意識的構建和發展呢?
1.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兒童身上所發生的一切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有一段時間特比喜歡說「不」,什麼都是「不」,做與不做的都是「不」。這是兒童意識上的最早分離,通過語言來表現。在這樣持續的發展和深入的重複中,兒童感受這「我」與他人分離的快樂。
飯吃了兩口就「不」想吃了,玩具丟得滿地板都是「不」想收拾,我的東西他「不」能拿,我的玩具我「不」分享……當兒童沒完沒了地用「不」來表達自己的時候,父母應該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兒童身上所發生的一切。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在《愛和自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幾天前,時代廊橋幼兒園的一個小朋友,在走廊裡拉了。就在老師去給她拿褲子的時候,她把自己的包了起來,老師回來時發現不在了,就以為是掃地的衛生阿姨給收了。在衛生間裡,老師幫她洗屁股,她告訴老師已經被她扔了。拉完後,她再也沒有讓任何人動過她的書包,包括平時可以動她書包的老師她也不讓動。幼兒園的老師都知道她這段時間一直都這樣,所以沒有太留意。放學回家後,媽媽打開書包一看,大吃一驚。原來,她把她的帶回了家。在問孩子原因時,孩子的回答更令人驚訝:「這是我的。」
這個讓人費解的小可愛,有多少父母能夠心平氣和並欣然接受這樣的行為呢?儘管這種事情多麼的讓人匪夷所思,但是父母應該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這種行為。可以正面告訴孩子:「沒錯,是寶寶的,但是因為又臭又髒,所以 寶寶不需要把帶回家,要丟到馬桶裡用水衝乾淨。」,當父母這樣溫和堅定地跟寶寶說清楚的時候,寶寶就不會再做同樣的事情,沒有那個寶寶天生就要反抗父母的。
2.在互動中促進幼兒的自我意識的發展
「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小王子》
學習對於任何孩子來說都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父母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夠學有所成,就要激發孩子自我意識裡「求知慾」的那一部分,讓孩子在學習上因為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難題而獲得幸福感。
當父母發現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下降時,不要急著去批評孩子,父母首先想到的不是「這個孩子不勤奮學習」,而是要先問自己:「孩子怎麼啦,他遇到了什麼問題或者不愉快的事情了嗎?」
在這個前提下,父母尋找一個合適的時機耐心地和孩子交談。說服教育比盲目批評更能達到效果。
一起來看看一個父親和兒子的對話(這樣的父親來一打):
有一天,父親發現貝貝坐在那裡發呆。休息時,父親對貝貝說:「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專心致志,只有集中精力才會效果顯著,如果心不在焉,即使花費很多時間也毫無意義。不集中全力去學習和工作等於浪費生命。」
貝貝看著父親,小心翼翼地說:「您也注意到了我學習時開小差嗎?」
「是的,你不是一直對學習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嗎?今天怎麼走神了,忽然對學習不感興趣了呢?」
「不,爸爸……」貝貝沒有立即回答,稍後才說,「我對學習仍是興趣十足,因為掌握知識我真的感到了幸福。」
「那你今天怎麼在學習時走神呢?」父親很不解地問。
「只是……只是……」
「只是什麼?告訴爸爸,好嗎?」父親想,兒子心中一定有解不開的疑問。
「只是今天突然想到,學那麼多的東西會有用嗎?」貝貝說出了他的心裡話,「學習木匠活可以做家具和建造房屋,學鐵匠活可以製造炊具和農具,但我學了那些語言和詩歌做什麼呢?只是為了好玩嗎?」
貝貝這樣發問,父親不怒反喜,因為父親知道貝貝已經開始向深層次思考問題了。這是對貝貝進行教育的一個好機會。
「兒子,你能想到這個問題我非常高興,這說明你在思考。」父親首先對貝貝的這一行為表示肯定。
「首先,知識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比如說,如果你沒有力學的基礎知識,你怎麼會知道一座房子需要多大的木材去支撐它呢?如果不會數學,你怎麼預算耗材?你怎麼選擇最合理的設計?如果沒有審美知識,怎麼能建造出漂亮的房屋呢?如果沒有知識作為基礎,這樣的木匠可能永遠也建造不出房屋,他只能面對木頭髮呆,最後他可能也成了一塊木頭!」
父親說話的時候,力求做到說理活潑有趣,貝貝聽完後不禁笑了起來。
「如果鐵匠不懂火怎麼可以將鐵融化變形,怎麼能做出那些炊具呢?這裡面就有物理知識,如果鐵匠連這個都不懂,他只能用牙去咬它們了。」父親做了一個用牙咬的動作,「你猜猜會有什麼結果?」
「他一定會把牙搞掉的……」這時貝貝大笑起來。
這位父親的智慧和幽默,值得所有父母學習,這是一個現身說教的方法論。如果每個父母都這樣細心觀察孩子的改變,然後用智慧和幽默來講道理的同時,激發孩子心中的求知慾,讓孩子眼睛逐漸散發出喜悅的光芒,那麼,這個世界還存在什麼叛逆和問題孩子呢?不存在呀。
3.不逼迫不威脅,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步伐來成長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孩子的前途很重要,但是如果父母一味逼迫孩子,用一種不能使孩子可以健康成長的方法來對待孩子,這樣的做法會適得其反,聰明的孩子也會變得遲鈍。孩子即沒能學到知識同時還度過了一個不幸的童年。
任何一種催逼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帶來一種結果,那就是毀了孩子。
歷史上,許多名人在成年後都說過,他們年幼時曾受到父母的極度催逼,結果留下了影響一生的傷害。
英國哲學家穆勒的父親在穆勒少兒時期就無情地催逼穆勒,為了讓他養成天天刻苦學習的習慣,不允許他有假日,也不給他玩耍的自由,對他嚴加管束,甚至連他的興趣與愛好都要由父親來決定。穆勒在青年時期經常精神抑鬱,終生都感到心理障礙。在自傳裡,他痛心疾首地回憶了父親壓制的情景。
卡爾·馮·路德維希是另一個著名的悲慘案例。路德維希是一個天賦極高的孩子,可以說是一個天才,但是因為父親不停地催逼他,一心想使他過早地功成名就,結果他無法忍受壓力,半途而廢了。
路德維希的父親 親自教兒子高等數學,強迫他醒著的每一分鐘都得學習。他反對一切與學業無關的興趣,體育、遊戲以及對大自然的探索對他來說無足輕重。路德維希8歲時父親就讓他上大學水平的數學課,9歲時他就在學習微積分並嘗試寫劇本。他不斷跳級,僅用3年時間就修完大學課程。11歲大學畢業。他主修數學,大學教授們預言他會成為一名世界級數學家。
路德維希的父親非常高興,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最成功的。可是好景不長,路德維希上研究生的一年後,對數學全然失去興趣,隨即轉入法律學院,但很快也對法律失去了興趣。最後他從事辦公員工作,既不用思考,也不用承擔責任。
這些案例充分說明了過分地催逼孩子有百害無一利。催逼的結果是使得天賦極高的孩子也會走向毀滅。
著名兒童教育研究專家說:將來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們的力量是否強大,這個強大的能力首先來源於自我意識的敏感期。所以保證了幼兒時期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就等於保證了孩子未來人格的強大,人格的和諧和未來在社會上立足的能力。如果兒童正常發展,他會在7歲後走出自我中心的疆域,達到和諧和順從的人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