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際上有關智慧教育的研究
2009IBM 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的報告,提出了智慧教育的概念。
IBM認為智慧教育的五大路標為:學生的技術沉浸;個性化、多元化的學習路徑;服務型經濟的知識技能;系統、文化和資源的全球整合以及教育在21世紀經濟中的關鍵作用。
智慧教育(Education for Wisdom)是一種最直接的、幫助人們建立完整智慧體系的教育方式,其教育宗旨在於,引導你發現自己的智慧,協助你發展自己的智慧,指導你應用自己的智慧,培養你創造自己的智慧。
(2)生態學視角下的智慧教育
從生態觀的視角出發,我們認為,智慧教育是依託物聯網、雲計算、無線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所打造的物聯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態系統,是數字教育的高級發展階段,旨在提升現有數字教育系統的智慧化水平,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主流業務的深度融合(智慧教學、智慧管理、智慧評價、智慧科研和智慧服務),促進教育利益相關者(學生、教師、家長、管理者、社會公眾等)的智慧養成與可持續發展。
智慧教育要教會學生21世紀生存技能,包括學習與創新技能(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與協作能力、創造與革新能力)、數字素養技能(信息素養、媒體素養、通信技術素養)和職業生活技能(靈活性與適應能力、主動性與自我導向、社交與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產力、責任感、領導力等)。
(3)信息化視角下智慧教育
學者祝智庭認為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的新境界,主張藉助信息技術的力量,創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如感知、推理、輔助決策)學習時空環境,旨在促進學習者的智慧全而、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通過對學習和生活環境的適應、塑造和選擇,以最終實現對人類的共善(對個人、他人、社會的助益)。
智慧具有「雙重詞性」,既可充當動詞(學習作為運用智慧的過程),也含有名詞的含義(智慧作為學習的一種結果),即智慧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智慧教育的基本假設是:以先進的、適宜的信息技術作為基本支持,設計開發各種新型的、能適應各種特定的學習/教學需求的智慧學習環境,利用計算系統或其他智慧設備分擔大量繁瑣的、機械的、簡單重複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習者將更多心理資源(如注意力、工作記憶、動機系統)投入到更為複雜、更有價值、更需智慧的學習任務中,有利於發展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協作能力、平衡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1)智慧教育的技術特徵
智慧教育在技術層面是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如物聯網、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對教育信息進行感知、識別、捕獲、匯聚、分析,進而輔助智能化的教育管理與決策。智慧教育的技術特徵在宏觀層面主要表現為採用面向服務的SOA軟體架構體系,實現了各類應用、數據及業務流程的有效整合,大大提高了系統的適應性、擴充性、可維護性和易用性。在微觀層面主要表現為對學習環境進行感知和智能調節,對校園環境進行智能化管理,對教與學的過程進行跟蹤與記錄,對家校互通提供立體化的網絡支持。
(2)智慧教育的資源特徵
從資源平臺的建設理念與技術模式來看,首先,資源平臺的建設理念正在從產品層次上升至服務層次,資源平臺建設的中心任務正在從技術平臺的搭建轉向服務體系的構建;第二,平臺功能正在從單純的資源存儲與管理轉變為容知識獲取、存儲、共享、應用與創新於一體的知識管理平臺;第三,在運作機制上,W eb2.0時代的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正在逐步體現,各種有效的社會化驅動和信息聚合機制正在逐步引入,資源平臺的建設和應用績效逐步提升;第四,在技術模式上,正在從傳統的數位化向智能化方向轉變。
(3)智慧教育的教學特徵
第一,實時、便利的教學資源獲取及課堂生成性資源的捕獲和存儲;
第二,對課堂教學狀態信息進行跟蹤、分析,輔助教學決策;
第三,實現了自然、高效的課堂互動;
第四,自主學習真正成為主要學習方式;
第五,教學將突破明顯的時空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