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這是日曆書成為出版市場熱門品類的主要原因。日曆書市場折射出大眾文化消費偏好和出版市場競爭。還有一本《古蹟尋蹤日曆(自助版)》首次出版。
臨近年底,圖書市場上迎新出版的日曆書琳琅滿目。2010年,《故宮日曆》成為網紅,隨後,各家出版社爭相開發日曆書。隨著出版時間不斷提前,知名作家、熱門IP介入,借音視頻等形式提升附加值,日曆書市場折射出大眾文化消費偏好和出版市場競爭「打法」的新變化。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如何出奇制勝?今年出至第三版的《民俗掌故日曆》推出為期一個月的「以舊換新」活動。12月,讀者持任意出版社的過期日曆書,均可至上海辭書出版社微店、淘寶店作價48元換購定價98元的《民俗掌故日曆3.0版(2021)》,出版社還補貼10元快遞費。
舊版換新版,能否讓日曆書市場「轉」起來?有讀者直指,這是出版社造勢的一種手段,「電商打折和『以舊換新』的價格差不多」。策劃該活動的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化讀物編輯室主任朱志凌解釋,「以舊換新」是希望培養忠實用戶,同時也是宣傳環保理念。
《民俗掌故日曆》由民俗學家仲富蘭主編,今年的新版更注重現代人與古代人生活的聯繫與對比。漫畫家、篆刻家潘方爾精心繪製的圖畫展現了人們在時令節氣、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交通出行、娛樂休閒等方面所經歷的嬗變。朱志凌介紹,今年該社除了《民俗掌故日曆》,還有一本《古蹟尋蹤日曆(自助版)》首次出版。《古蹟尋蹤日曆》脫胎於日本學者常盤大定、關野貞撰著的介紹中國百年前建築、藝術等的《中國文化史跡》,遴選其中精華,獨具歷史科普價值。打開日曆,每一頁古蹟都配有「歷史定格」與「重訪手記」兩段文字。「歷史定格」描寫每一處古蹟百年前的來龍去脈;「重訪手記」展現這些古蹟在百年間歷經風雨後的樣貌。
基於日曆書的社交性和實用性,消費者對其有一定「剛需」,這是日曆書成為出版市場熱門品類的主要原因。對眾多渴望跨界、出圈的傳統出版機構而言,日曆書作為文創產品的「試錯」成本相對較低,因此也成為樹立品牌形象、吸引流量和注意力的手段。配合主題類新書開發主題類日曆書,正在成為新的融合出版手段。比如,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文獻中的百年黨史》推出同名周曆,既有趣味性又有學習價值,在細分市場別具一格。日曆書的文創屬性也能進一步激活經典出版資源,比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庚子連環畫繡像千人歷》直到今年12月還有讀者購買、收藏;2021年《辛丑千人歷》仍以連環畫為主,聚焦中國成語故事,繼續做深傳統文化的細分門類。
在業內人士看來,日曆書市場正從粗放式向集約化轉變,競爭本質在內容,突破口是創新。特別是經歷了充滿波折的2020年,人們對新一年有了更熱切的期望,賦予日曆書更多正能量和治癒力的需求。只要有足夠新穎的選題創意、編輯策劃能力,日曆書市場仍有可為空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能源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