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前,毛澤東主席那首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豪言壯語,今天已全部變為現實!6月19日上午,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以6965米的深度創下中國海底深潛的最新紀錄。此前兩天,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升空,並完成了與天宮一號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
從蒼穹太空到幽冥海底,中國高新技術的成就碩果不斷呈現,令每一個中華兒女和海外僑胞臉上添光。半個多世紀來中國航天人艱苦卓絕的奮鬥換來了天宮一號與神九的交會對接成功,這無疑是我國航天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當我們在為太空人歡呼雀躍時,同樣也應該為深潛人接連刷新下潛紀錄而歡欣鼓舞。換言之,蛟龍號深潛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和戰略意義,絲毫不亞於神九升天。蛟龍號具有當今世界上同類潛水器中最大的下潛深度,這表明它可在佔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使用。不僅如此,該潛水器具有穩定的懸停本領,可完成高精度目標作業任務;它裝有先進的水聲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測儀器,可高速傳輸圖像和語音;甚至探測海底的微小目標。這就意味著,蛟龍號的深海運行與作業,能完成水下各種礦產資源,海底地質、地貌,乃至水文洋流等的科學探測、考察與傳輸。
大量的科學理論和試驗表明:雖然如今人類可以飛離到38萬公裡以外的月球,甚至更遠的空間,然而對於3000米以下的深海的了解,卻遠比對月球的了解要少得多,由此不難看出海底的複雜性和深潛的艱難性。海洋蘊藏了全球超過70%的油氣資源,全球深水區潛在石油儲量高達1350億噸,我國管轄海域內已探明的石油蘊藏量約在200億噸以上,其中相當多的一部分蘊藏在深海(南海石油有大量蘊藏在1500米以下的深海)。此外,在我國南海北部海底還藏有極其豐富的可燃冰。海洋中蘊藏的礦產資源種類繁多,資源量極大,但其中有相當大部分蘊藏在深海,需要高新技術和設施對其探測、鑽探、開採與利用。
有西方媒體認為,蛟龍號「具有強大的軍事潛能」。其實,我國研製蛟龍號主要是用於科考目的,但客觀上蛟龍號在通信遙控、電子、機械等方面的技術突破都可用於軍事,尤其是用於深海潛艇的研製。蛟龍號的研製成果,可以說為保衛祖國的遼闊海疆,尤其是保衛水下安全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實際算起來,中國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從起步到深潛近7000米,不過短短的10年時間。應該說,蛟龍號潛水器已為中華民族及「深潛人」爭了光、贏得了榮譽。但是,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儘管蛟龍號已在下潛深度上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績,但其所用技術與三四十年前的強國深潛技術相比,並無明顯優勢,與美國50年前的「的裡雅斯特」號深海潛水器相比,差距還不算小。我們沒有理由沾沾自喜,無論上天,還是入海,中國仍然任重道遠。▲(作者是海軍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