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專家:蛟龍號所獲突破可用於研製深海潛艇

2020-12-15 央廣軍事
    

  47年前,毛澤東主席那首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豪言壯語,今天已全部變為現實!6月19日上午,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以6965米的深度創下中國海底深潛的最新紀錄。此前兩天,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升空,並完成了與天宮一號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

  從蒼穹太空到幽冥海底,中國高新技術的成就碩果不斷呈現,令每一個中華兒女和海外僑胞臉上添光。半個多世紀來中國航天人艱苦卓絕的奮鬥換來了天宮一號與神九的交會對接成功,這無疑是我國航天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當我們在為太空人歡呼雀躍時,同樣也應該為深潛人接連刷新下潛紀錄而歡欣鼓舞。換言之,蛟龍號深潛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和戰略意義,絲毫不亞於神九升天。蛟龍號具有當今世界上同類潛水器中最大的下潛深度,這表明它可在佔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使用。不僅如此,該潛水器具有穩定的懸停本領,可完成高精度目標作業任務;它裝有先進的水聲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測儀器,可高速傳輸圖像和語音;甚至探測海底的微小目標。這就意味著,蛟龍號的深海運行與作業,能完成水下各種礦產資源,海底地質、地貌,乃至水文洋流等的科學探測、考察與傳輸。

  大量的科學理論和試驗表明:雖然如今人類可以飛離到38萬公裡以外的月球,甚至更遠的空間,然而對於3000米以下的深海的了解,卻遠比對月球的了解要少得多,由此不難看出海底的複雜性和深潛的艱難性。海洋蘊藏了全球超過70%的油氣資源,全球深水區潛在石油儲量高達1350億噸,我國管轄海域內已探明的石油蘊藏量約在200億噸以上,其中相當多的一部分蘊藏在深海(南海石油有大量蘊藏在1500米以下的深海)。此外,在我國南海北部海底還藏有極其豐富的可燃冰。海洋中蘊藏的礦產資源種類繁多,資源量極大,但其中有相當大部分蘊藏在深海,需要高新技術和設施對其探測、鑽探、開採與利用。

  有西方媒體認為,蛟龍號「具有強大的軍事潛能」。其實,我國研製蛟龍號主要是用於科考目的,但客觀上蛟龍號在通信遙控、電子、機械等方面的技術突破都可用於軍事,尤其是用於深海潛艇的研製。蛟龍號的研製成果,可以說為保衛祖國的遼闊海疆,尤其是保衛水下安全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實際算起來,中國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從起步到深潛近7000米,不過短短的10年時間。應該說,蛟龍號潛水器已為中華民族及「深潛人」爭了光、贏得了榮譽。但是,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儘管蛟龍號已在下潛深度上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績,但其所用技術與三四十年前的強國深潛技術相比,並無明顯優勢,與美國50年前的「的裡雅斯特」號深海潛水器相比,差距還不算小。我們沒有理由沾沾自喜,無論上天,還是入海,中國仍然任重道遠。▲(作者是海軍專家)

相關焦點

  • 蛟龍號有一項技術能夠軍用:可大大提高中國潛艇戰鬥力
    蛟龍號在神州飛天的同時進入大眾視野,它超過7000米的下潛深度幾次打破國內潛水器的記錄,西方媒體驚呼「中國龍的爪子不僅伸向天空,還伸向了深海」,我們的話是「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在2012年蛟龍號的新聞價值僅次於神州飛船。
  • 中船重工專家爆料中國第四代常規潛艇採用了哪些顛覆性技術!
    我們知道湖北武昌船廠是中國039潛艇系列的生產研製總基地,國產宋級潛艇包括最新AIP潛艇全部來自於武昌船廠。中國最新AIP潛艇與日本蒼龍和德國最新212相比,水平如何呢?這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常規潛艇不常規」中國對標國際最先進的第四代潛艇2018年4月21日官方湖北日報率先爆料中國AIP潛艇已達世界水平,部分性能國際領先,將來還要採用中國獨創的量子導航和量子通信技術,可潛射巡航飛彈!
  • 港媒:蛟龍號深潛器可作軍用 為潛艇繪製海圖
    資料圖:蛟龍號深潛器香港《大公報》14日刊文說,現今,中國維護海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複雜形勢和艱巨任務,「蛟龍」的突飛猛進,折射出中國科技水平的飛躍,既有助提升中國對海底資源的勘探開發水平文章摘編如下:中國「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將挑戰7000米的深海。一旦成功,中國將超越日本,成為載人深潛的「世界之最」紀錄擁有者;同時,這意味著中國擁有可以在佔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自由行動的能力,即能抵達幾乎全世界所有海域的底部。中國從而進一步邁向海洋技術開發的最前沿。「蛟龍」在商業與科技方面的價值是肯定的。
  • 蛟龍號繪製中國深海藏寶圖 1.1萬米版引進民資(圖)
    而在今年12月17日,國土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2013年中國海域可燃冰勘探成果時,與會專家表示,僅南海地區可燃冰的儲量預計就能達到680億噸油當量。國土資源部官員還表示,可燃冰有望接棒石油等傳統能源,中國商業開發或在2030年,這就對深海裝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可燃冰之外,中國的南海還蘊藏著大量的油氣資源,同樣需要深海裝備去勘探、開採。
  • 「蛟龍號」母船「深海一號」在武漢下水 中國深海科考又添利器
    12月8日,由武船集團精心打造的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號」在武船集團總部順利下水,該船將成為「蛟龍號」專用母船。蛟龍號。「深海一號」設備儀器可對海底進行偵查、測量,然後通過專用的S架將「蛟龍號」放置到指定的區域,使「蛟龍號」探測更加準確和安全。而且「蛟龍號」傳輸回來的數據又可在「深海一號」實驗室進行研究,實現探測研究為一體。
  • 潛水器「三大頂尖技術」,中國的蛟龍號到底多厲害?
    潛水器「三大頂尖技術」,蛟龍號到底多厲害? 什麼是蛟龍號 蛟龍號」的研製單位就在江南勝地無錫——中船重工集團公司七〇二所。七〇二所歷經3年多時間,萬米級的載人潛水器也研製成功了!
  • 中國不惜花大價錢造「蛟龍號」深潛器的好處「浮出水面」!
    中船重工目前計劃了包括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等在內的一批深海裝備項目。與此同時,中船重工分公司正在建造「蛟龍」號母船,預計這艘準4000噸級的專用母船將於2019年交付使用。  海水中的通信是個世界性的難題,這是因為電磁波只能深入幾米,完全不能滿足水下通信需要。中國在研發「蛟龍號」時採用了聲納通信方式,應用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水聲通信技術。
  • 中國蛟龍號立功無數!獲取大量水下信息,為潛艇提供保障
    近日,蛟龍號首次在超過6000米完成水下儀器回收,中華民族「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的夢想已經實現,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一次次水下的探索,除了可以加快中國對海洋和海溝的認識外,還有著巨大的軍事用途,也可以加快中國的深海裝備研發甚至是水下基地建設
  • 中國繼蛟龍號又造出萬米潛艇!海底到底有什麼?
    中國已經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010年5月至7月,在中國南海中進行了多次下潛任務,最大下潛深度達到了7020米。但是它不能到達馬裡亞納海溝。萬米載人潛水艇,不知道是誰有幸能夠坐著它遨遊海底,會不會有驚心動魄的奇遇,在深海會有什麼新發現,會不會改變人們的生活,也許將來人們除了可以乘坐飛船遨遊太空,也可以乘坐潛艇暢遊海底。不過現在這個潛水神器還沒有命名,我們翹首以待,等它起好名字,首潛大捷,傳來深海的訊息。
  • 馬老師無軸泵推技術接連三大突破!3D列印加持,潛艇噪音直降15%
    馬偉明院士接連突破三項技術核潛艇是現階段最具威懾的海軍力量。被大眾稱之為「無聲殺手」。所以噪音是衡量一艘核潛艇是否先進的一個主要指標,一直以來,為了降低噪音的影響,許多國家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去研究。
  • 「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深海圓夢,在太湖之濱
    2017年的春天,「蛟龍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徐芑南在太湖之濱無錫,將自己與江蘇29年的情緣,向記者娓娓道來。徐芑南說,他深深地感謝江蘇,因為在這片沃土上,他堅守一生的深海強國夢,一步步變成了現實。
  • 「蛟龍號」主駕駛員葉聰:到過深海「龍宮」的人
    眼前的葉聰,身材有些發胖,個頭中等,說話的時候總是會笑,但就是這個「宅男」,見證了「蛟龍號」的出生,還親自駕駛它深入大海。十年磨一劍,我國向海洋深處進軍的中國夢,就通過葉聰和他所在的「龍之隊」成為現實。
  • 蛟龍號曾潛7000米,核潛艇為何不追求下潛深度?美:人和艇都沒了
    提到深海潛水器想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的蛟龍號。蛟龍號下潛深度能達到7000,米。而美國的迪利亞斯特號深潛器可以達到近萬米的馬裡亞納海溝。這個下潛深度也是令人震驚,但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已經擁有下潛技術了,而核潛艇還是只能下潛幾百米呢?
  • 一生情系深藍夢 記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
    懷著強烈的報國熱情,1958年從上海交大造船系畢業的徐芑南,來到了中船重工集團七〇二所開始了潛艇結構的研究工作。之後,他主持與創建了我國最大深海模擬試驗設備群和潛水器耐壓殼穩性試驗技術。上世紀80年代,徐芑南積極投身海洋裝備的研製工作,先後擔任了四項水下潛器的總設計師。
  • 蛟龍號準備挑戰7000米深海 衝擊世界紀錄-蛟龍號,7000米,深海,世界...
    今年,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將上天對接天宮一號,繼去年夏天成功完成5000米深潛後,中國潛入深海的計劃進展如何?昨天,快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02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顏開,他透露,按照計劃,再過兩三個月,即五六月份,「蛟龍號」就要赴太平洋,載人挑戰7000米深海,取得成功就意味著中國的深海載人潛水器將能在全球99.9%的海底「漫步」,領跑世界深潛俱樂部。
  • 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蛟龍號發現深海動物將顛覆認知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發表主旨演講,認為深海的科學奧秘奧與資源寶庫吸引人類走向世界。他希望能引導海洋技術4.0的智慧海洋工程走向深海的引導工程,並建議打造四大工程走向深海,即智慧深海的信息工程、固體、強心、健腦的深海裝備工程,深海科技前沿的探索工程,和智慧海洋走向深海的統籌工程。
  • 《足跡:共和國記憶》|「大國重器」蛟龍號
    以馬裡亞納海溝為代表的深海大洋,蘊藏著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更是大國博弈的戰略空間。20世紀90年代,中國提出了「上天(航天探測)、入地(大陸科學鑽探)、下海(深海潛水)」的戰略規劃。幾年之後,「上天」、「入地」均有斬獲,「下海」卻苦尋無功。
  • 「深海一號」暨蛟龍號抵深 將參加2020中國海博會
    海洋經濟博覽會(下稱「海博會」)即將於10月15日至18日在深圳舉辦,參加今年海博會的「深海一號」暨蛟龍號船13日完成2020年度南海專項設備海試第一航段,並靠泊深圳。該船具有全球無限航區航行能力,配備了滿足科學調查及數據處理所需要的多種類型、超過300平方米的大型實驗室和專用6000米級無人纜控潛水器作業系統,同時在節能降噪方面進行了技術設計
  • 中國新型燃料電池完成3000米水深海上試驗,未來是否可用於潛艇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製的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順利完成了3000米水深海上試驗,實現了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在深海裝備上的首次實際應用。鎂/海水燃料電池的最大下潛工作深度為3252米,累計作業時間為24.5小時,累計為系統供電達到了3.4千瓦時,充分驗證了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的深海供電能力及長時間放電穩定性。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方面稱,該電池系統在突破了高利用率合金陽極製備技術、長壽命陰極製備技術、全海深浮力調節技術,組合能源管理技術等關鍵技術的基礎上,開展此次深海海試工作。
  • 蛟龍號下潛深度7000多米有一發現,也許揭開了一個深海秘密!
    探測馬裡亞納海溝非常難,因為這裡的深海不但高壓,而且黑漆漆的,溫度也很低。但是這些情況不能阻止科學家探測馬裡亞納海溝的決心。二十世紀60年代,曾有科學家乘坐「的裡亞斯特」號潛水器,潛行到溝底完成了科學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