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經典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

2020-12-13 騰訊網

一、印刻實驗——孩子就如一張白紙,他總是在模仿學習你的行為

奧地利生物學家勞倫茲(K.Z.Lorenz)在進行這項實驗時,讓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鴨子不先看到母鴨子,而首先看到自己,於是,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小鴨子將勞倫茲當成了自己的母親,總是跟著他。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小雞、小鳥等辨認自己母親和同類時,都是通過這一過程實現的,而且這一現象在其他哺乳動物身上也有所發現。一般說來,小雞、小鴨的「母親印刻」的關鍵期發現在出生後的10~16個小時,而小狗的「母親印刻」關鍵期發現在出生後的3~7周。

研究還發現,動物在關鍵期內,不僅可以對自己的媽媽發生「母親印刻」,而且如果自己的媽媽在小動物出生後不久就離開的話,它們也可以對其他動物發生「母親印刻」。

印刻實驗最重要的2點:一是環境對人的影響,「狼孩」「孟母三遷」等等都說明這個道理。二是第一時間印象效應。

「印刻效應」提示出一個深刻的道理: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對嬰兒的心理健康具有至關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如果父母掉以輕心,不注重自己的言傳身教,就很可能嚴重影響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和健康,甚至貽誤終生。因為,一個孩子心理不合格,就可能出次品、廢品、危險品。

印刻效應也提示我們:如果我們在兒童敏感期某一個確定的階段上沒能學會這種能力,那麼我們過後將經歷可以想像的許許多多的困難。

二、視崖實驗——不要輕視孩子的認知以為他什麼都不知道

視崖,就是視覺懸崖,由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E.J.Gibson)設計首創,是用來觀察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裝置。視崖實驗,後來被稱為發展心理學的經典實驗之一。

研究者製作了平坦的棋盤式圖案,用不同的圖案構造以造成「視覺懸崖」的錯覺,並在圖案的上方覆蓋玻璃板。將2~3個月大的嬰兒腹部向下放在「視覺懸崖」的一邊,發現嬰兒的心跳速度會減慢,這說明他們體驗到了物體深度。

當把6個月大的嬰兒放在玻璃板上,讓他的媽媽在另一邊招呼他時,發現嬰兒會毫不猶豫地爬過沒有深度錯覺的一邊,但卻不願意爬過看起來具有懸崖特點的一邊,縱使母親在對面怎麼叫也一樣。這似乎說明嬰兒已經具備了深度知覺,但這種深度知覺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在出生後幾個月裡習得的,目前還沒有定論。

三、三山實驗——解讀什麼是「自私」的孩子

這個實驗出自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之手,也是他最經典的四個實驗之一。

該實驗的設計是: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實驗時,先讓一個三歲的幼兒坐在一邊,然後將一個布偶娃娃放置在對面。此時實驗者要幼兒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麼樣子?」第二個問題是:娃娃看見的三座山是什麼樣子?」

結果發現,幼兒對兩個問題給出同樣的答案,他只會從自身所處的角度看三座山的關係(如兩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後),而不能設身處地從對面娃娃的立場來看問題。皮亞傑以此來證明兒童「自我中心」的特點。

自我中心主義是前運算階段(2至7歲)幼兒的認知特徵,自我中心主義是指幼兒只從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難以認識他人的觀點,認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經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應和看法。

四、延遲滿足的實驗——延遲滿足,讓你得到的更多

這是史丹福大學在19世紀60年代末的一個著名實驗,是測試學前兒童的抗拒即時滿足的誘惑的能力。這個實驗引申出很多關於意志力和自制力的一些很有力的觀點。

在這個實驗中,4歲的孩子們進入到一個房間裡,實現在他們面前的在碟子上放一塊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把棉花糖吃掉,也可以等15分鐘後研究人員回來,他們會獲得兩塊棉花糖。

雖然大部分的孩子都說他們會等,但是他們很多都難以抗拒面前的吸引然後屈服了——在研究人員回來之前就把棉花糖吃了;成功延遲整整15分鐘的孩子一般的採取了迴避策略,例如別過頭去或者蓋著自己的眼睛。

實驗結束後,《時代》雜誌進行了跟蹤報導。孩子們的行為意義很深遠: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在青年時期很少會過於肥胖、有毒癮或其他行為問題,他們將來的生活也更成功。

五、表揚孩子的實驗——別再誇孩子聰明,要多鼓勵!

史丹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Dweck)和她的團隊花了10年時間,一直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

在實驗中,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

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裡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為什麼只給一句誇獎的話呢? 對此,德韋克解釋說:「我們想看看孩子對表揚或鼓勵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誇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

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

為什麼會這樣呢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這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醜的風險。

接下來又進行了第三輪測試。這一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平的考題。可想而知,孩子們都失敗了。先前得到不同誇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那些先前被誇獎努力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德韋克回憶說:「這些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並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好幾個孩子都告訴我:『這是我最喜歡的測驗。』」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他們在測試中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沮喪。

第三輪測試中,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接下來,他們給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德韋克一直懷疑,表揚對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釋說:「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在後面對孩子們的追蹤訪談中,德韋克發現,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這些孩子會這樣推理: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麼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很愚蠢,等於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德韋克的實驗重複了很多次。她發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誇獎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成績好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們。

鼓勵是指鼓勁而支持,表揚則是指對一件事或品行的顯揚、宣揚。鼓勵通常是針對過程和態度的,「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為你驕傲!」表揚通常是針對結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績提高,為你高興!」多鼓勵,少表揚;多描述,少評價,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或輸不起,未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六、羅森塔爾實驗——請給予孩子積極的期待

有一個美麗的故事是關於皮格馬利翁。遠古時候,賽普勒斯王子——皮格馬利翁喜愛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個美女的形象,愛不釋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觀賞不止......看著看著,美女竟然活了。人們從這個故事中總結出了「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和讚美能產生奇蹟。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吉布森(Rosenthal& L.Jacoboson)等人做了一個著名試驗。他們在一所小學的1-6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學生進行所謂「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通知教師說:「這些兒童將來大有發展前途」。實際上這些學生是隨機抽取的。結果八個月後,對這些學生進行智能測驗,發現名單上的學生成績確實進步了,教師也給了他們好的品行評語,實驗取得了奇蹟般的效應。

羅森塔爾認為這個結果是因為教師接受了「權威謊言的暗示」,對名單上的學生態度發生了變化,產生了偏愛心理和情感。從而對學生的心理與行為產生了直接影響,並促進了預期期望效果的達成,於是把這個效應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後來,人們也稱之為「羅森塔爾效應」或「教師期望效應」。

父母和教師對孩子的期望會決定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而這些會對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造成直接的影響。所以請相信自己的孩子,請給予他們積極的期待。

相關焦點

  • 這些經典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
    對於有些育兒理念,我們是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以下幾個心理學實驗在歷史上都堪稱經典,看看它們是如何拿數字和事實說話的,又如何影響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建議每個父母都好好看一下。二、視崖實驗——不要輕視孩子的認知以為他什麼都不知道視崖,就是視覺懸崖,由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E.J.Gibson)設計首創,是用來觀察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裝置。視崖實驗,後來被稱為發展心理學的經典實驗之一。
  • 顛覆你自我認知的10個心理學實驗
    10個心理學實驗:改變你以為了解自己的看法作者:Carolyn Gregoire;譯者:
  • 五大兒童心理學經典實驗
    每個人都對這世界存有惡意,而我深愛你 文 /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 兒童心理學——或者更寬泛的說,發展心理學——並不僅僅是關於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這樣的人,以及我們如何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 10大經典兒童心理學實驗
    10大兒童心理學實驗(1)--嬰 兒 早 期 記 憶10大兒童心理學實驗(2)——自 我 概 念 形 成10大兒童心理學實驗(3)——兒 童 學 習 發 展10大兒童心理學實驗(4)——依 戀 類 型10大兒童心理學實驗(5)——嬰 兒 的 社 會 行 為10大兒童心理學實驗(6)——兒 童 何 時 開 始 理 解 他 人
  • 飛鶴《新鮮育兒觀》再掀新熱潮,在北京地鐵打造育兒顛覆空間站
    12月7日,飛鶴在北京大望路打造了新鮮育兒顛覆空間地鐵站,攜8位權威育兒專家呼籲廣大父母用科學的新鮮育兒方法,幫助中國寶寶健康成長,此舉動引發社會強烈反響。飛鶴作為多年來密切關注中國寶寶身心健康現狀的中國乳企,敏銳捕捉到中國父母們傳遞出來的關於「尋求科學育兒渠道」的信號,聯合有養共同打造了奶粉行業第一自製IP飛鶴《新鮮育兒觀》,通過對0-6歲媽媽群體的現況調研,總結中國父母常見的育兒困惑,並針對不同類型的育兒問題,邀請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做出科學解答,以解決中國父母們的育兒焦慮。
  • 顛覆認知的育兒觀,為人父母一定要看!不吼叫不等於放縱
    第二點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強迫選擇,你直接讓他去睡覺,他多半會拒絕我們,可以說你今天想讓小豬陪你一起睡覺,還是想讓小兔子陪你一起睡覺呢?那麼他糾結的問題就不是睡與不睡的問題,而是選擇哪個玩偶陪他睡的問題。
  • 常識普及:了解人類行為的經典心理學實驗
    你現在應該可以明白為什麼網上有人頂著個假名,什麼都敢說、什麼都敢幹了吧。以上內容來自我們今天要分享的書籍《了解人類行為的50個心理學實驗:從巴甫洛夫的狗到羅夏墨跡測驗》。在這本書中,你會看到所有你聽過的經典實驗。
  • 《實驗心理學實驗指導手冊》
    本手冊較為系統地介紹了心理學領域的基本實驗和最新經典實驗。全書包括三個部分:基本實驗技術、基本認知過程實驗以及最新經典實驗。
  • 心理學經典實驗:你難道覺得你的反應和狗是不一樣的嗎?
    當有人在你身旁對氣球吹氣時,你是不是會眯起眼睛變得緊張起來呢?這些都是典型的經典條件反射現象。簡單來說,經典條件反射就是當一些不會引起你反應的刺激(中性刺激)與會引起你自動反應的刺激(無條件刺激)一起反覆出現後,僅僅出現中性刺激也會引起你的反應。
  • 殘忍的「代母實驗」,揭露了最真實的母子關係
    在心理學發展史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他做了一系列殘忍的實驗,證明愛的存在。而這個實驗對於當時社會乃至後來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可以說改變了整個人類的育兒觀。這個人就是哈利哈洛,而他做的這系列實驗就是美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包括了心理學上著名的母愛剝奪實驗、絕望之井實驗等。
  • 心理學考研備考乾貨來襲!實驗心理學的複習方法你get了嗎?
    而且在以後的研究生活裡,實驗也是你經常要打交道的對象,做實驗設計,還有實驗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及解決方法,這些都是需要用到實驗心理學的知識,即便在已經上岸的同學,現在也已經又開始了學習實驗心理學的一些更高階的知識及和統計測量這些科目項聯繫的知識。所以實驗心理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研究生活吧。
  • 李玫瑾「育兒觀」有用嗎?看看她女兒的選擇就明白了,教養不簡單
    作為兒童犯罪心理學的專家,李玫瑾教授是如何從「育兒圈」火起來的呢。在大家標榜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時,也有很多育兒專家在反駁其觀點。「不怪你,都是你爸數學不好」。,作為一名出色的兒童犯罪心理學導師,她的預防孩子成長犯罪,父母還是可以研究一下的。
  • 哲思 | 5大經典心理學實驗,改變你的認知
    上世紀60年代後期,斯坦福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測試學齡前兒童對即時誘惑的忍耐力。通過實驗,人們獲得了對於意志力和自律力的強大洞見。實驗中,一群四歲的孩子被分別帶進一個房間。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個棉花糖,並被告知:「你可以現在把糖吃了,也可以等15分鐘後再吃,但那時候你會得到兩個棉花糖。」雖然大部分孩子都答應要等待,但他們通常無法抵禦誘惑,在實驗員返回之前就將棉花糖吃掉。
  • 哲思| 5大經典心理學實驗,改變你的認知
    來看看這5大經典心理學實驗,也許能改變你的自我認知。實驗中,一群四歲的孩子被分別帶進一個房間。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個棉花糖,並被告知:「你可以現在把糖吃了,也可以等15分鐘後再吃,但那時候你會得到兩個棉花糖。」
  • 從恆河猴實驗看育兒觀
    恆河猴實驗,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個著名實驗,是將剛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媽媽及同類隔離開,觀察其行為的實驗。可想而知,這樣的實驗對大眾來說必然是充滿爭議的,事實也確實如此。我想探討的不是實驗本身的科學性或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又或對人類行為的參考意義,而是這樣的實驗意義何在,我又如何看待。該實驗為人所詬病的也並非其結論,而是實驗手段進而外延為實驗本身的殘忍和不道德。
  • 心理學史上最牛的6個實驗
    ·  01  · 傷痕實驗美國科研人員進行過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名曰「傷痕實驗」。他們向參與其中的志願者宣稱,該實驗旨在觀察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應,尤其是面部有傷痕的人。這真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實驗。原來,一個人內心怎樣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同時,這個實驗也從一個側面驗證了一句西方格言:「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不是嗎?
  • 改寫你的童年 15個被顛覆的經典童話角色
    時光網特稿 當我們說起「童話」時,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聯想起「從此公主與王子過上了幸福生活」的美好結局,想起在海底輕聲吟唱愛情輓歌的小美人魚,抑或是飛向永無島的永遠長不大的男孩彼得·潘……然而,隨著一向善於生產童話的好萊塢迷上顛覆惡搞與暗黑童話
  • 崩壞心理學實驗:你對人性其實一無所知
    如今,我們對人類大腦的大部分認知都來源於上個世紀的心理學實驗。從阿施的從眾心理實驗到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以下25個經過精密設計的心理學實驗為我們開闢了一條了解人類混沌思考與行為模式的道路,供大家一探究竟。25 選擇性注意測試 你認為自己有洞察力嗎?這兒有個方法來檢驗。點擊下面的視頻連結。先觀察一下,視頻裡穿白襯衫的人傳了多少次球?
  • 上個世紀的心理學-人和狗一樣進行條件反射實驗?
    眾多蘇聯心理學家從巴普洛夫的實驗中學會了兩點:一、經典條件反射可以被用來研究學習和記憶的機制;二、用狗,多多益善。於是,便有了各種對「經典條件反射」和「狗」的使用方式進行排列組合的實驗。管1、2將K(一個馬雷氣鼓,用來測量各種力)連接到狗的呼吸道和後爪上,管3到管6分別負責控制直腸、胃部和回盲腸前、後部的壓力。你可能會問:那麼這個蘇聯心理學家要如何控制這些部位的壓力呢?——氣球,氣球無處不在。用氣球的好處很多,其中一個就是氣球可以被塞進狗的不同部位,之後只要充氣/水,就能準確控制這些部位的壓力。
  • 操縱你的恐懼——1歲孩子作為被試的實驗卻成為了心理學中的經典
    你可能聽說過這樣的一個實驗:小阿爾波特實驗,實驗中的小阿爾波特就像很多小孩子一樣喜歡毛茸茸的小動物,害怕巨大的響聲。看到毛茸茸的東西便想觸摸,聽到舉到的響聲便會害怕、大哭。約翰·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在當時主流的心理流派都在人的意識領域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他指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主張研究行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必須拋棄內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學常用的實驗法和觀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