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職業理想有兩個:教師和記者,立志通過稿費謀生。
1921年1月初,他已經是中國共產黨長沙早期組織的負責人,在新民學會的新年大會上,還明確表示:「我可願做的工作,一教書,一新聞記者,將來多半要賴這兩項工作的月薪來生活。」
這年秋天,在參加中共一大後,毛澤東補填《少年中國學會會員終生志業調查表》,在「終身欲研究之學術」欄中,鄭重填寫「教育學」,在「終身欲從事之事業」欄中,填寫的是「教育事業」,在「將來終身維持生活之方法」欄中,填寫的依然是「『教育事業之月薪酬報』及『文字稿費』」。
儘管後來經人勸說毛澤東打消了從湖南一師退學的念頭,儘管歷史沒有讓毛澤東去當一名教師或記者,但終其一生,對閱讀的痴迷、對作文的熱愛,始終未改。
毛澤東是政治領袖,不是一般的文人或專業作家。依其公務之身和領袖之責,文章內容總脫不了談工作、談政治,但是毛澤東骨子裡有文人的一面,有追求文章審美的情懷。
毛澤東的文章源於他的政治生活。一般來講,政治家的文章天生的高屋建瓴,有雄霸之氣;另一方面又理多情少,易生枯燥之感。但毛澤東巧妙地揚長避短,他假文學之手來行政治之責,在工作之時不自覺地創作政治美文。
政治美文要能寫出美感,能將政治理念表達為美好的可欣賞的東西,這是一門學問,是一門跨界的綜合藝術。純文人或單純的政治家都幹不了。
一篇文章美不美有三個標準:描述的美、抒情的美和哲理的美。在一般專業文人的作品中大都止於前兩個層次的美;而一般政治家的文章大都沒有前兩個層次的美,哲理倒是有一點但常常表達笨拙、枯燥,也不甚美。我們在毛澤東的文章中除了可以讀到深刻的思想,經常能同時欣賞到描述的、抒情的和哲理的美。
這是毛澤東文章的一大特點,是毛澤東的過人之處。毛澤東從政治跨入了文學,古典文學、民間文學、詩詞賦等抒情文學、小說筆記等敘事文學,無所不通。
歷史上能為政治美文的大家不多。毛澤東曾說:「在中國歷史上,不乏建功立業的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響後世的人,前者如諸葛亮、範仲淹,後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辦事兼傳教』之人,歷史上只有兩位,即宋代的範仲淹和清代的曾國藩。」
這也可以看出毛澤東心中的文章觀和偉人觀。造就這種人大概有三個條件:一是有非凡的政治閱歷和政治眼光;二是有嚴格的文章訓練,特別是要有童子功的基礎;三是能將政治轉化文學,有藝術的天賦。可見一個政治領袖的美文是時代鑄就,天生其才。
毛澤東由於正當新舊時代之交,既有舊學的功底,又有新學的思想。他一生處於戰爭和政治漩渦中,形格勢逼,以文章打天下,不得不搜盡平生所學,拿出十八般武藝,來應酬這複雜的局面。但正是這種實踐造就了他文章的多樣性。
從大會的報告、講話到新聞稿的消息、評論,及署名文章、電報、命令、公告、書信,直到祝詞、祭文等等,無所不用。這在古今作家、政治家中是絕無僅有的。檢點中國政治文庫,貴為皇帝,只用詔書、批奏;權臣重相也只有些諫、表、書、奏之類;八大家文人也不過是些記、賦、辭、說。就是近現代的中外政治家也不過再加上演講、報告。而毛澤東幾乎用盡了中國古今文庫中的所有文體,隨手拈來,指東打西,揮灑自如。
亦文亦政,亦古亦新,古今領袖唯此一人。
覺得好看,感謝轉發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