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腸息肉,可能很多人會表示不太了解。息肉,從字面意思來說,就是多餘的、比較小的肉,腸息肉,簡單說來就是異常生長出的肉疙瘩。不要小看這「肉疙瘩」,它是很常見的腸道疾病。數據顯示,在中國,大約30%左右的中年人腸道會長息肉,且息肉切除後仍有再次復發的可能。
當息肉直徑超過1公分時,惡變率將達到50%以上!腸息肉的發病原因與後天的情緒、飲食、炎症、感染、免疫能力下降等有著密切關係,一旦長了息肉,如果長期不醫治,會越來越嚴重,可能還會惡變形成腫瘤。
一、前期腸息肉有哪些症狀呢?
1. 腹痛:腸子裡長了息肉,可能會經常感到腹痛。這是因為腸道表面長出的息肉組織在腸道當中持續性的長大,有可能會出現堵塞腸道的現象,這個時候人不僅在排便的時候會對息肉組織進行擠壓,使人出現腹痛的現象,平時生活當中,也有可能會經常感覺到腹部有疼痛。一般情況下,我們只有在拉肚子的時候才會出現腹痛的現象,如果平時生活當中沒有拉肚子的現象,依然腹痛比較嚴重的話,也要及時的去醫院當中檢查自己的腸道健康。
2. 便血:相信,大家這時會說,痔瘡也會便血,但兩者是不同的,痔瘡的便血是滴血狀的,不會與大便相融合,但腸息肉的便血,不是滴血狀的,一般是持續性的,也可能是間歇性的。這個需要根據個人的身體情況而定了,不會有疼痛感,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能會發生血量增多與便秘的情況,嚴重時也會出現腸梗阻問題。
3. 腹瀉:腸道部位的息肉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腹瀉症狀,主要是腸道息肉發展過程中對腸道功能造成影響。此時腸道功能紊亂,人們就會出現腹瀉症狀。如果有反覆性的腹瀉,甚至有粘液便出現,最好及時檢查腸道功能,防止腸道息肉的出現危害身體健康。
4.大便帶有「凹槽」:大便是在結腸內形成,並被緩慢運送至肛門排出體外。若腸道內長有息肉,則糞便會在運送過程中與息肉發生擠壓,導致排出的大便帶有「凹槽」,表面看著條條溝溝,形狀還會變細,同時多附有黏液,排便次數也從一天一次變成兩三天一次,或者一天兩三次。
二、早發現早治療可避免手術,並能預防息肉息肉在消除後復發:
腸息肉在中醫學裡屬於櫻桃痔、垂珠痔的範疇,而之所以出現腸息肉,和飲食有很大關係的,如恣食肥甘,過食辛辣生食之物,從而損傷脾胃,導致正氣不足,風邪、寒氣、溼熱、熱毒等積於腸道而引起。
患者在查出腸息肉後,需注意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用息福欣,控制息肉發展,消除不適症狀、抑制息肉,逐漸萎縮、使其消弭、再強肌體,最後避免復發。當然對於體積已經超過1.5cm、症狀嚴重、或有其他疑似癌變或癌變跡象的腸息肉,應及時手術切除,避免其發生癌變,危及患者生命。
注意:手術切除並非一勞永逸,因為雖然切除息肉的蒂,但難以切除蒂的根部,更不能清除引發息肉的病灶,因此息肉被摘除了,過段時間息肉又會長出。患者在手術後,仍需用上述中醫療法,消除未切乾淨的息肉及息肉的病灶,調理整個的胃腸功能和生降氣機,來避免息肉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