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腸息肉由於病理性質的類型不同,而臨床表現或有差異。腹痛、便血、便秘多是腸息肉的早期症狀,及時檢查治療,小心息肉癌變!
一、腸息肉的常見症狀:
1、腹痛: 腹痛是腸息肉早期症狀最明顯的,其腹痛程度均不一樣,疼痛部位在中腹部或臍周,疼痛性質為隱痛、絞痛、脹痛以及鈍痛,很多都呈間歇性疼痛,疼痛發生時會影響患者的進食,在進食之後可逐漸自行緩解或減輕。初次發病時,腹痛症狀不重,但其會隨病情的加重而加重,且伴有腸鳴。
2、便血:腸息肉會引起便血,但無痛,患者在排便時要注意避免擠壓,以免息肉脫落;患者在引起起居不注意,常常沒有規律,更加會使得病情加重,常發生大便秘結或常有大便帶血,患者出現便血只是帶血,很少有滴血的情況。如果便血症狀常反覆,那麼就要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
3、便秘:如果大便正常的人,突然開始出現便秘,大便變細、有凹槽、黏液等,逐漸由一天一次變為兩天一次,之後三天一次,出現這種症狀就要引起重視了。
腸息肉不及時治療的話,對患者的健康以及生活都帶來一定的影響,腸息肉很易造成腸套疊,有時較大腸息肉還可以引起腸套疊,以至造成腸梗阻而出現腹痛;息肉較大或數量較多時,由於重力的關係牽拉腸黏膜,如排便,使其逐漸與肌層分離而向下脫垂;腸息肉很容易發生癌變,在早期不重視,就易加大其癌變的機率。
二、腸息肉及時治療可不手術消除:
腸息肉在中醫學裡屬於櫻桃痔、垂珠痔的範疇,而之所以出現腸息肉,和飲食有很大關係的,如恣食肥甘,過食辛辣生食之物,從而損傷脾胃,導致正氣不足,風邪、寒氣、溼熱、熱毒等積於腸道而引起。
中醫治療腸息肉通過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理氣化瘀、行氣化溼等方法治療,改變息肉產生的溫床,從源頭上治療腸息肉。對於體積小於1.5cm,症狀輕或無明顯症狀的腸息肉,建議患者在查出後,注意飲食,用息福欣,控制息肉發展,消除不適症狀、抑制息肉,逐漸萎縮、使其消弭、再強肌體,最後避免復發。
二、對於癌變率高的息肉需及時手術切除,並用上述方法消除病灶,預防息肉復發:
對於體積已經超過1.5cm、症狀嚴重、或有其他疑似癌變或癌變跡象的腸息肉,應及時手術切除,避免其發生癌變,危及患者生命。當然息肉可不是一切就完事兒了,息肉在手術切除後再檢出率高達96%,因為雖然切除息肉的蒂,但難以切除蒂的根部,更不能清除引發息肉的病灶,因此息肉被摘除了,過段時間息肉又會長出。患者在手術後,仍需用上述中醫療法,消除未切乾淨的息肉及息肉的病灶,調理整個的胃腸功能和生降氣機,來避免息肉再長。
最後提醒息肉患者: 腸息肉病人多身體虛弱、抵抗力差,尤其腸道易並發感染,因而更應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堅硬及變質的食物,禁酒及辛辣刺激性強的調味品。飲食宜清淡,少吃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易消化和刺激的食物,多吃新鮮水果與蔬菜。一般以柔軟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切記不要酗酒抽菸,堅持適當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