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腺瘤息肉到腸癌需要多久?息肉多大會癌變?一次性為您詳細回答

2020-12-20 尋醫問藥

從腺瘤息肉到腸癌需要多久?息肉多大會癌變?一次性為您詳細回答

結腸息肉為消化道常見病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西式化,其發病率逐年提高。結腸息肉按組織學特徵可分為炎性、腺瘤性、錯構瘤性和增生性息肉四類。其中腺瘤性息肉屬癌前病變,癌變率10%~20%,且結腸息肉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且生長相對緩慢,易被忽視。

腺瘤息肉多大會癌變?

腺瘤息肉多大會癌變目前並沒有準確的說法。但有報導大腸腺瘤癌變與腺瘤大小有關,腺瘤越大,癌變概率越大。一般認為直徑>50px的結腸息肉的癌變率達10%。另有研究顯示,在640例結直腸息肉患者中,直徑<25px的腺瘤息肉沒有發現癌變,而直徑≥50px者癌變發生率為7.95%,表明腺瘤息肉癌變率與息肉大小呈正相關。

腺瘤息肉癌變好發部位

多數研究表明,直腸和左半乙狀結腸是腺瘤息肉癌變的好發部位。直腸的腺瘤息肉癌變率高於左半結腸,這可能與腸內容物在直腸、左半結腸滯留時間過長,大量致癌物質長時間刺激上皮細胞有關。因此,老年人群需定期進行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發現腺瘤息肉應儘早切除。

腺瘤息肉與飲酒、吸菸的關係

有報導,乙醇的攝入增加了結腸腺瘤癌變風險,主要是由於乙醇脫氫酶在此過程中發揮了多態性調節功能。另有研究顯示,吸菸所致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與結直腸癌變潛在相關,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大腸管狀腺瘤癌變危險性高於非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腺瘤息肉與時間的關係

腺瘤息肉是從「大腸腺瘤→癌」的序貫演化這一變化過程已得到分子水平結果的證實,大致經過增生性腺瘤→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早期癌→浸潤癌的過程,此腺瘤→癌的演變過程有報導約需7~12年。但如果有腸息肉家族史,年齡大於50歲,出現消化道症狀如腹瀉、便血、黑便時,仍應及時行腸鏡檢查。

除此以外,腺瘤性息肉的癌變傾向還與其病理類型、遺傳因素有關,並存在性別、年齡和部位的差異。結直腸鏡檢查以及對息肉病變活檢能夠及時發現早期癌變,因此廣泛開展全結直腸鏡篩查並積極治療腸腺瘤息肉是控制、減少結直腸癌發病的重要措施。

值得提醒的是,早期腸癌臨床症狀往往不明顯或不典型,較難發現,常與痔瘡、腸炎等相混淆。也有很多人對大便性狀和習慣的改變不予重視,以為和飲食有關不去就診,或怕做腸鏡檢查而耽誤病情,因此若有大便習慣改變、消瘦、腹痛等症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行腸鏡檢查。這些警戒並非危言聳聽,現實生活中確實很多腸癌患者一開始以為是痔瘡等小問題,但後期病情越來越嚴重,一檢查發現確實是腸癌,希望大家能轉發這一科普知識,幫助身邊更多的朋友。

相關焦點

  • 從腺瘤息肉到腸癌需要多久?息肉多大會癌變?一次性為你詳細回答
    從腺瘤息肉到腸癌需要多久?息肉多大會癌變?一次性為你詳細回答 腺瘤息肉雖然是一種良性腫瘤,對*的危害也不是很大,但是有可能會發展成為腸癌,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視,如果患有這種疾病最好還是定期到醫院做相關檢查,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吧,從腺瘤息肉到腸癌要多久?
  • 腸息肉會癌變嗎 腸息肉竟是這樣形成的
    腸息肉,好多人都不知道這個是什麼意思。顧名思義,腸息肉就是腸道上長了一些肉疙瘩。那麼好好的腸道為什麼就長了肉疙瘩呢?腸息肉會癌變麼?長了腸道息肉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什麼是腸道息肉腸道息肉通俗上說,就是腸道黏膜所隆起性的病變,簡單的說就是腸道上長了肉疙瘩。這其中包括腫瘤性的和非腫瘤性的病變。
  • 腸癌形成有3種途徑,主要是由腺瘤而變,要多久才可能變呢?
    同學老爸乙狀結腸有一個息肉,內鏡下切除後病理檢查為「絨毛管狀腺瘤並局灶性高級別內瘤變」,也是挺懸的,就像是一隻腳已經踏空、眼看就要掉下懸崖被拉了回來,太及時了。病人之所以有這種「機會」是因為腸癌發生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需要時間,那麼,結腸癌形成要多久呢?
  • ...絨毛狀腺瘤|腺瘤性息肉|結直腸癌|癌變率|大腸癌|預防|腸鏡|...
    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隱窩灶)、傳統腺瘤(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型腺瘤)、鋸齒狀腺瘤(傳統鋸齒狀腺瘤、廣基鋸齒狀腫瘤息肉、混合增生性息肉/鋸齒狀腺瘤)和杵狀-微腺管腺瘤,臨床上管狀腺瘤患者較多。比起有蒂腺瘤,無蒂腺瘤的癌變率較高,並且如果腺瘤越大,癌變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絨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變。
  • 腸息肉到腸癌,只需要4步!鄭重提醒:這些大便「異常」別忽視
    若是發現腸子裡有息肉,請割掉它,腸癌基本就是從那一小塊可愛的息肉開始發展的。醫生說,腸癌一般發展下來要5年、10年,原來,我的媽媽在很早之前,就已經一點一點離開我。 年輕的你我,不要仗著自己年輕就忽視自己的健康狀況。
  • 腸道息肉明明切除了,為什麼還是患了腸癌?可能是這3點沒做到位
    在最近十年時間裡,我國腸癌的發病率是直線上升,而且腸癌的發病率已經位居前三名了。根據研究表明,有大約80%--95%的大腸癌是由腸息肉慢慢發展而來。所以腸道息肉是大腸癌發生的一個主要因素,但是並不是說發現腸息肉就會癌變,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十幾年的時間,根據個體的差異也會有所有不同,所以醫生建議發現腸道息肉,應該儘快切除。
  • 隱匿的死神——腫瘤性腸息肉
    屬於典型的癌前病變,再拖下去,幾乎100%會癌變。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腸息肉90%以上沒有任何症狀,李先生是因為息肉太大才會出血,千萬不要把大便帶血作為判斷有無息肉的依據。這也是本文之所以說它是「隱匿的死神」的原因。這兩例患者都是腺瘤性息肉,與腸癌幾乎是擦肩而過,由於切除的時機都不算太晚,所以阻止了兩個悲劇的發生。
  • 「大腸息肉」讓患者產生恐懼!醫生:明白4個問題,或能繞過腸癌
    所謂的腸癌就是出現在腸道內的癌變,大腸癌又包括了結腸和直腸的癌變。一般情況下,炎性、增生性息肉的惡變率微乎其微,但腺瘤性息肉的癌變率卻相對較高。 特別是家族遺傳性腺瘤性息肉,患者在20歲左右就可能會病發,後期癌變率近乎100%。
  • 排便時出現4種變化,或是腸息肉在作祟,其中有1種息肉可能會癌變
    大多數息肉都是無害的,但是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就要重點關注,它是癌變的一種反應,大部分大腸癌的發生都與之有關。即使是良性息肉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息肉在發展過程中會越長越大,如有不良刺激很可能會出現癌變,導致嚴重的腸癌。
  • 腸息肉和腸癌在症狀上有什麼區別?
    ,泛指腸腔內突出和隆起性病變,任何結腸黏膜上的隆起病變皆可稱為腸息肉,但病理類型卻有很多種,可以是腺瘤、炎性增生、局部黏膜肥厚、癌腫等。肉眼看是息肉,實際上卻是不同疾病,預後和治療也不一樣。從我做過的腸鏡經驗上看,除非長在比較靠近肛門口的直腸和乙狀結腸且比較大的息肉會有肛門異物感,便血之外,剩下幾乎所有的息肉幾乎都沒有症狀,除非長到巨大把腸腔給堵了才會有梗阻的症狀。
  • 腸息肉是什麼?省醫藥院附院胃腸主任帶你認識|腺瘤性息肉|腸道息肉...
    臨床上,有一種腸道疾病常見於中老年人—腸息肉。在河南省醫藥院附屬醫院胃腸科門診,常有因腹痛、便血等症狀患者來做胃腸鏡檢查發現腸道息肉的案例。目前多數患者對腸息肉還不了解,今天我們請省醫藥院附院胃腸科的閆主任為大家講解腸息肉以及它的治療。腸息肉是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主要見於大腸(結腸和直腸),小腸比較少見。
  • 體檢時,發現體內長出息肉,需要切除嗎?不切除會不會惡變?
    因此不少人會定期體檢,但是很多人在體檢的時候會發現身體中長了息肉。有的人說,息肉要及時切除,不然會癌變。有的人卻說,息肉不是什麼大事,不要過分在意。那麼發現息肉,需要切除嗎?不切的話,會惡變嗎?今天就給大家理一理。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息肉?
  • 息肉到底會不會癌變?看完這篇,了解息肉的全部
    尤其是直徑大於2釐米的息肉,應將其當作惡性來看待;組織學屬於腺瘤型的息肉易癌變,屬炎症型的則惡變較少;體積較小、帶蒂的息肉,多屬於良性,且不易癌變,不必緊張害怕。但寬基廣蒂的息肉常難平安,容易癌變。某些有遺傳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結腸息肉等容易癌變;多發性息肉癌變的機率增加,如一個息肉的癌變率為1%,那麼生長了100個息肉,癌變可能就接近100%。
  • 息肉離腸癌有多遠?
    絕大多數的大腸癌是從大腸息肉逐步轉變過來的,一般認為這個過程大概需要5-10年。大腸息肉是腸黏膜上隆起性病變,由於少有症狀,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不易被發現。多數患者是在體檢或檢查其他疾病時被發現,切除結腸息肉可阻斷大腸癌的發生。
  • 便血≠痔瘡 還需警惕腸癌腸道息肉需及時隨訪檢查
    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徐匯醫院(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馮珍表示,不少患者出現便血的現象就認為是痔瘡,這往往會讓部分腸癌患者錯過治療時機。便血不僅僅可能是痔瘡,也可能是腸癌的表現。此外,隨著人們體檢意識的增強,腸息肉的檢出率大大提升。專家指出,腸息肉並不代表腸癌,但大多數腸癌是由腸息肉轉化而來。因此,腸息肉患者應及時處理,並定期隨訪。
  • 腸息肉、胃息肉、膽息肉、鼻息肉……切還是不切?
    身體各部位大大小小的息肉,要不要治,會不會癌變? 總有一些人拿到體檢報告後,被報告顯示身體某個部位的小息肉弄得十分焦慮。有些息肉,可能就是腫瘤的前期徵兆,也有些可能是良性的,不用過多在意。那麼哪些需要提高警惕?該如何治療呢?
  • 為什麼會長腸息肉?預防腸息肉措施有哪些?
    腸息肉的腸鏡檢出率為10%~20%,其中腺瘤性息肉發病率約佔 70%,腺瘤性息肉是一種癌前病變,與腸癌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那麼腸道為什麼會發生息肉,預防措施有哪些?1、遺傳因素:某些息肉病的發生與遺傳有關,一般認為,腸息肉的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關係,最常見的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經典的患者從十幾歲就開始長息肉,腸子裡面有成千上百的息肉,如果不治療,這些息肉百分之百會癌變。家族成員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時,其他成員發生結直腸息肉的可能性明顯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
  • 腸息肉與腸癌,僅僅只差這5步?若能在第4步「止損」,或許還有救
    之所以這種分類法較為流行,是因為它最大的優點就是將大腸腫瘤性息肉統稱為「腺瘤」,而其他非腫瘤性息肉則統稱為息肉。腺瘤性息肉在臨床上也有不同的病理類型,分別是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型腺瘤等,這三種腺瘤都可能持續發展為癌變,不過其中以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而管狀腺瘤的癌變率則為最低,僅僅是5%左右!從腺瘤性息肉到癌變,並不是跳躍性的,畢竟細胞受損、基因變異都需要一定時間和過程。
  • 95%的結腸癌從息肉演變過來,如何預防癌變?
    這種息肉很特殊,是長在結腸上段的鋸齒狀腺瘤性息肉,這種息肉也可能發生癌變。 如果您屬於上述高危人群,建議定期進行結腸癌篩查,以便早期發現疾病。 二、結腸息肉有哪些類型? 結腸息肉主要分為兩種類型: 增生性息肉。
  • 腸鏡查出息肉,要不要立刻切除?這三種息肉最好別拖,有病變風險
    即便是有輕微不適,在聽到需要腸鏡檢查時,部分人還會產生退縮心理!殊不知,腸鏡就是篩查大腸癌的最佳方式,它能直接觀測腸道環境,並及時發現微小病灶。有科學研究表明,腸鏡篩查大腸癌的準確率,能達到99%以上。而且,從健康腸道發展至癌變,有多個因素影響,比如腸道內的息肉發展,就是癌變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