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人九痔」,似乎痔瘡是個十分常見的疾病。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徐匯醫院(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馮珍表示,不少患者出現便血的現象就認為是痔瘡,這往往會讓部分腸癌患者錯過治療時機。便血不僅僅可能是痔瘡,也可能是腸癌的表現。此外,隨著人們體檢意識的增強,腸息肉的檢出率大大提升。專家指出,腸息肉並不代表腸癌,但大多數腸癌是由腸息肉轉化而來。因此,腸息肉患者應及時處理,並定期隨訪。
警惕腸癌在「痔瘡」掩護下生長
58歲的李老伯半年前開始出現便血的現象,他一直認為自己得了痔瘡。到藥店自行買了藥服用後,卻一直不見好轉,反而症狀漸漸加重起來。於是近日李先生去醫院做了腸鏡檢查,發現距肛門3-4cm處有一不規則腫塊,表面潰爛,壞死組織較多,經進一步病理檢查後確診為直腸癌。「這樣的患者其實並不少見,」馮珍說道,「許多患者發現便血的第一反應就是痔瘡,然而便血卻還可能是腸癌的表現症狀。」便血是人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多見於大便乾結、上火、飲酒後。其實,很多肛門疾病如肛裂、肛瘻、直腸息肉、肛腸腫瘤,甚至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腎衰竭等都可引起便血。有些卻因為沒有重視,沒到正規醫院進行科學檢查,導致疾病失去最佳治療時機。
那麼,痔瘡與腸癌所引起的便血到底有什麼不同?馮珍介紹,首先,便血的特點不同。痔瘡患者的大便有血,一般都是「被動」出血,是大便表面帶血、便後手紙帶血,便血的顏色多為鮮紅色。但直腸癌的出血是「主動」出血,由於直腸癌位置常常高於內痔,因此當大便在直腸儲存時,會與直腸癌出血混合,造成大便內混雜有血液,而往往血液顏色多呈暗紅或果醬色,甚至黑色,有時大便本身還會帶有黏液和膿液。
其次,伴隨症狀不同。痔瘡是曲張的靜脈團,所以便血多表現為無痛性、間歇性,有時還會有腫塊(靜脈團)從肛門脫出。對於脫出的痔,手指按壓後很軟,和身體其他部位的靜脈一樣,可以被壓扁,或者推回肛門內。如果內痔長期脫出,會出現疼痛和硬結感。直腸癌作為實體腫瘤,位置固定,質地較硬,會導致直腸壁僵硬、受壓,從而出現大便次數增多、肛門墜脹,排便後不久又出現便意,但無糞便排出或僅排出少量糞便。如進一步生長,還會造成直腸管腔狹窄、甚至部分堵塞直腸,從而導致大便困難、大便變細等,少數患者還會因直腸梗阻出現腹痛、腹脹等。因此,馮珍建議,如果有持續的便血或大便潛血試驗陽性者,應及時進行結腸鏡檢查,以排除大腸腫瘤。
腸道息肉會變成腸癌嗎?
如今,西方化的飲食習慣,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和低纖維素飲食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大腸息肉,乃至腸癌的高發。不少人在體檢後也被告知了大腸息肉的存在,那麼,息肉會不會變成腸癌?馮珍認為,息肉繼續生長可變為腺瘤,而腺瘤繼續發展可能就會變成癌。研究表明95%的腸癌都是從腸息肉一步步「進化」過來的,一般這個過程可能需要5-10年不等。雖然大多數腸道息肉是良性的,但一小部分腺瘤是會發生癌變的,惡變率和息肉的大小密切有關,直徑小於1cm、1-2cm和大於2cm的惡變率分別為1%、10%和35%。直徑小於2cm的絨毛狀腺瘤,其惡變率為10%,大於2cm的惡變率則高達53%,尤其需要引起警惕。
馮珍指出,腸鏡檢查是發現早期腸癌的最有效手段。腸鏡檢查不僅可清晰地檢查整個大腸,並且在發現病變時可直接鉗夾取材進行病理學檢查,有利於早期及微小結直腸癌的發現與確診。但是很少有人主動做腸鏡檢查,主要是因為大家普遍對腸癌缺乏認識,而且對腸鏡這種侵入性檢查方法感到恐懼,這樣恰恰耽誤了病情。因此,腸道息肉患者要及時檢查,即使息肉切除後也應根據醫生指導進行隨訪。
哪些人群應警惕腸癌?
大部分結直腸癌患者在發現時已是中晚期,對此,馮珍解釋,腸癌早期無明顯的症狀,病情進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臨床症狀。腸癌早期篩查方法主要是:1.血液檢查CEA,CA199等腸癌相關抗原;2.肛門指檢對於直腸癌的發現尤為重要;3.大便隱血檢查;4.最重要最直接的早期篩查方法就是腸鏡檢查。
如今,我國腸癌患者已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即使20多歲患腸癌也不再稀奇。馮珍提醒,凡有以下表現:近期出現持續腹部不適、隱痛、脹氣;大便習慣改變、出現便秘或腹瀉、或兩者交替;大便形狀改變,出現凹槽,或大便變細;便血,尤其暗紅色或伴有血塊;原因不明的貧血或體重減輕;腹部腫塊等,應考慮腸癌的可能性,建議到醫院進行相關的檢查,以明確或排除診斷。另外,個人有腺瘤、結腸癌,炎性腸病(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史,家族直系親屬有腸癌或息肉的重要家族史,遺傳性症候群如家族性多發性結腸息肉病、Peutz-Jeghers症候群等,這些人群都需格外警惕腸癌。對於45歲以上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應進行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