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痔瘡 還需警惕腸癌腸道息肉需及時隨訪檢查

2020-12-22 華龍網

俗話說「十人九痔」,似乎痔瘡是個十分常見的疾病。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徐匯醫院(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馮珍表示,不少患者出現便血的現象就認為是痔瘡,這往往會讓部分腸癌患者錯過治療時機。便血不僅僅可能是痔瘡,也可能是腸癌的表現。此外,隨著人們體檢意識的增強,腸息肉的檢出率大大提升。專家指出,腸息肉並不代表腸癌,但大多數腸癌是由腸息肉轉化而來。因此,腸息肉患者應及時處理,並定期隨訪。

警惕腸癌在「痔瘡」掩護下生長

58歲的李老伯半年前開始出現便血的現象,他一直認為自己得了痔瘡。到藥店自行買了藥服用後,卻一直不見好轉,反而症狀漸漸加重起來。於是近日李先生去醫院做了腸鏡檢查,發現距肛門3-4cm處有一不規則腫塊,表面潰爛,壞死組織較多,經進一步病理檢查後確診為直腸癌。「這樣的患者其實並不少見,」馮珍說道,「許多患者發現便血的第一反應就是痔瘡,然而便血卻還可能是腸癌的表現症狀。」便血是人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多見於大便乾結、上火、飲酒後。其實,很多肛門疾病如肛裂、肛瘻、直腸息肉、肛腸腫瘤,甚至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腎衰竭等都可引起便血。有些卻因為沒有重視,沒到正規醫院進行科學檢查,導致疾病失去最佳治療時機。

那麼,痔瘡與腸癌所引起的便血到底有什麼不同?馮珍介紹,首先,便血的特點不同。痔瘡患者的大便有血,一般都是「被動」出血,是大便表面帶血、便後手紙帶血,便血的顏色多為鮮紅色。但直腸癌的出血是「主動」出血,由於直腸癌位置常常高於內痔,因此當大便在直腸儲存時,會與直腸癌出血混合,造成大便內混雜有血液,而往往血液顏色多呈暗紅或果醬色,甚至黑色,有時大便本身還會帶有黏液和膿液。

其次,伴隨症狀不同。痔瘡是曲張的靜脈團,所以便血多表現為無痛性、間歇性,有時還會有腫塊(靜脈團)從肛門脫出。對於脫出的痔,手指按壓後很軟,和身體其他部位的靜脈一樣,可以被壓扁,或者推回肛門內。如果內痔長期脫出,會出現疼痛和硬結感。直腸癌作為實體腫瘤,位置固定,質地較硬,會導致直腸壁僵硬、受壓,從而出現大便次數增多、肛門墜脹,排便後不久又出現便意,但無糞便排出或僅排出少量糞便。如進一步生長,還會造成直腸管腔狹窄、甚至部分堵塞直腸,從而導致大便困難、大便變細等,少數患者還會因直腸梗阻出現腹痛、腹脹等。因此,馮珍建議,如果有持續的便血或大便潛血試驗陽性者,應及時進行結腸鏡檢查,以排除大腸腫瘤。

腸道息肉會變成腸癌嗎?

如今,西方化的飲食習慣,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和低纖維素飲食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大腸息肉,乃至腸癌的高發。不少人在體檢後也被告知了大腸息肉的存在,那麼,息肉會不會變成腸癌?馮珍認為,息肉繼續生長可變為腺瘤,而腺瘤繼續發展可能就會變成癌。研究表明95%的腸癌都是從腸息肉一步步「進化」過來的,一般這個過程可能需要5-10年不等。雖然大多數腸道息肉是良性的,但一小部分腺瘤是會發生癌變的,惡變率和息肉的大小密切有關,直徑小於1cm、1-2cm和大於2cm的惡變率分別為1%、10%和35%。直徑小於2cm的絨毛狀腺瘤,其惡變率為10%,大於2cm的惡變率則高達53%,尤其需要引起警惕。

馮珍指出,腸鏡檢查是發現早期腸癌的最有效手段。腸鏡檢查不僅可清晰地檢查整個大腸,並且在發現病變時可直接鉗夾取材進行病理學檢查,有利於早期及微小結直腸癌的發現與確診。但是很少有人主動做腸鏡檢查,主要是因為大家普遍對腸癌缺乏認識,而且對腸鏡這種侵入性檢查方法感到恐懼,這樣恰恰耽誤了病情。因此,腸道息肉患者要及時檢查,即使息肉切除後也應根據醫生指導進行隨訪。

哪些人群應警惕腸癌?

大部分結直腸癌患者在發現時已是中晚期,對此,馮珍解釋,腸癌早期無明顯的症狀,病情進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臨床症狀。腸癌早期篩查方法主要是:1.血液檢查CEA,CA199等腸癌相關抗原;2.肛門指檢對於直腸癌的發現尤為重要;3.大便隱血檢查;4.最重要最直接的早期篩查方法就是腸鏡檢查。

如今,我國腸癌患者已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即使20多歲患腸癌也不再稀奇。馮珍提醒,凡有以下表現:近期出現持續腹部不適、隱痛、脹氣;大便習慣改變、出現便秘或腹瀉、或兩者交替;大便形狀改變,出現凹槽,或大便變細;便血,尤其暗紅色或伴有血塊;原因不明的貧血或體重減輕;腹部腫塊等,應考慮腸癌的可能性,建議到醫院進行相關的檢查,以明確或排除診斷。另外,個人有腺瘤、結腸癌,炎性腸病(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史,家族直系親屬有腸癌或息肉的重要家族史,遺傳性症候群如家族性多發性結腸息肉病、Peutz-Jeghers症候群等,這些人群都需格外警惕腸癌。對於45歲以上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應進行腸鏡檢查。

相關焦點

  • 腸息肉「拖」出來的腸癌,很致命!便便的4種變化,警惕腸息肉
    很多粉絲在問「體檢查出腸道息肉怎麼辦?會癌變嗎?」其實出現腸道息肉還是挺嚴重的,當腸道裡的良性息肉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就會在腸道裡越長越大,同時可能使整個息肉發生癌變,致使癌細胞擴散到腸壁,繼而將演變為腸癌。因此,為了降低腸癌發生的機率,提早對腸道裡的息肉進行幹預非常關鍵。
  • 便血是痔瘡還是腸癌?3個區別方法要注意,別傻傻將腸癌當痔瘡
    俗話說,十人九痔,因為痔瘡會導致便血的情況出現,所以很多人都會認為出現便血是痔瘡所導致的,從不會去考慮腸癌所導致的情況出現。但是腸癌在我國的發病率也是不低的,而且近年來一直有升高的趨勢,加上死亡率比較高,所以還是要注意腸癌的可能。
  • 便血三個月 誤以為痔瘡 腸鏡一查已是腸癌中晚期(圖)
    「便血未必是痔瘡,有可能是腸癌,一定要引起警惕。」青島醫博肛腸醫院朱江華主任提醒,出現便血要引起重視,特別是有腸癌家族史的人,無論你多年輕,平時身體有多好,都應及時去醫院,諮詢一下專科醫生。    便血三個月,誤以為痔瘡 腸鏡一查已是腸癌中晚期    張女士,四十出頭,中等身材,從事辦公室文員工作,愛吃肉,很少吃蔬菜水果;不大運動,常常一坐就是三四個小時。  三個多月前,張女士出現便血。「不是一大攤一大攤的那種,每次就是廁紙上擦擦有血。」
  • 我偶爾便血,以為是痔瘡,怎麼變成腸癌了?
    對於小張來說,事業正處在上升期,為了工作,常常加班熬夜,吃飯也不是很講究,常常外賣夜宵對付,開始時候就是腹部脹痛,偶爾便血,以為就是痔瘡,卻沒想到是得了腸癌這個惡病。 【腸癌】這個疾病對於他來說猶如晴天霹靂,頓時拖垮了年輕人對生活的美好幻想。
  • 出現便血,是腸癌還是痔瘡?3方面能判斷,其實很簡單
    便血,顧名思義是指糞便中帶有血液,在臨床上導致便血的最常見疾病是腸癌和痔瘡。由於這兩種疾病在發生時,便血難以分辨,容易導致疾病忽略,在出現時會讓患者焦慮萬分。其實腸癌和痔瘡除了出現便血,還有一些其他不同症狀,正確辨別就能判斷。
  • 便血不一定是痔瘡,更不一定是腸癌,崔醫生告訴你便血的4點原因
    經常會遇到患者或者是粉絲朋友這樣問,確實有便血的人是很常見的,但是你不要直接就想到是腸癌,畢竟這不是常見的原因,你起碼應該先往痔瘡方面考慮還有情可原,下面我給大家講一講便血的4點原因。
  • 25歲姑娘被診腸癌:我只是偶爾便血,應該是痔瘡,咋就成了腸癌呢
    「我平時身體一直不錯,心想可能是長期坐辦公室得了痔瘡,就沒太當回事。」小張完全沒有想到,這些都是腸癌的信號。 「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後期主要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便血、腹痛腹脹、腸梗阻等消化道症狀,以及貧血、乏力、疲勞、發熱等全身表現。」
  • 便血=痔瘡?直腸指診一下就知道
    文/珠江商報記者甘柳瑩 通訊員梁佩瑩  「便血不是什麼大問題,不就是痔瘡嘛!」「得了痔瘡只需要調整一下生活習慣,平時注意點,上廁所時速戰速決也就沒啥了……」日常生活中,不少市民對便血的症狀存在著一些「誤解」。
  • 大便出現這些症狀,需警惕腸癌的到來!
    腸癌屬於腸道的惡性腫瘤,會影響健康,但是早期腸癌往往沒有特殊症狀,很多人說腸癌不易發現,一旦發現,就已經晚了,但其實大家顯然忽略了一個攜帶腸癌信號的使者——大便。因此一旦在排便過程中發現糞便有特殊改變,並且屬於腸癌信號,就應及時治療,遏制腸癌的繼續發展,防止病情加重,健康嚴重受損。那麼,排便有哪些特殊表現需要警惕腸癌呢?排便有哪些特殊表現需要警惕腸癌?
  • 出現便血,是痔瘡還是腸癌?4點教你分辨
    網上一查,符合痔瘡的症狀,於是買藥吃了半年多,病情反而更嚴重了。 小李這才感覺大事不妙,到醫院檢查就診。結果被診斷為中晚期腸癌。如今他悔恨交加:不該憑自我診斷,硬是把腸癌拖成了晚期!
  • 被痔瘡耽誤的腸癌!不起眼的大便異常,竟是大腸癌導致的!
    被痔瘡耽誤的腸癌女性患者,65歲,長期便血,一直認為是痔瘡,半年前加重,一個月前開始出現腹痛。一直自用痔瘡栓治療,及時便血加重半年也未重視,腹痛一個月,實在難以忍受才來就醫!病理結果未出,如圖,看到腸腔裡那菜花一樣的照片,99%是癌了。
  • 一次腸鏡可保17年平安,這22類人儘快去做檢查!
    結腸鏡檢查是早期發現結直腸癌最重要的方法一次腸鏡的獲益往往出乎你的意料95%的腸癌是由結腸息肉演變而來,腸道息肉從良性發展到惡性,一般需要15-20年時間。結腸鏡檢查還有一個巨大的優點是,一旦發現腸道有息肉,或者小腫瘤,要麼可以立即切除,要麼可以順便取活檢。大量的研究表明,結腸鏡的篩查敏感性高達90%以上。柳葉刀:一次腸鏡檢查可使17年內腸癌風險降低30% !
  • 錯把腸癌當成痔瘡,才38歲!便血是痔、是癌如何區分?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和我聊起了他的 「痔瘡」: 由於體型比較胖,他不愛動,還愛吃肥肉。 我們社區旁邊有一家有幾十年歷史的「趙家豬頭肉」,是他的最愛。 大約在半年前,朱警官開始有便血出現,一直當痔瘡治療,甚至還做了痔瘡手術。
  • 放屁多、臭就是腸癌的表現?若有這3個症狀,需警惕起來
    也正因如此,讓不少朋友都對大腸癌提高了警惕,而關於腸癌的科普類文章也越來越多。很多中老年人都開始用網絡搜索症狀,並開始了「恐腸癌」之旅!有的所謂科普文章,其實並沒有科學根據,不過是一個敢說,一個敢信而已!特別是說放屁多、放屁臭,就是腸癌表現,這完全就站不穩腳跟!
  • 早期腸癌症狀不明顯?若出現這6種信號,需提高警惕,早做檢查
    如果能夠早期發現大腸癌,早治療,可以大大地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有的腸癌患者在綜合治療後甚至有治癒的可能。因此,早發現顯得特別重要。早期腸癌不痛不癢,沒有明顯症狀,發現就是中晚期?一旦身體出現這6種症狀,要儘早去醫院,越早檢查越好。 1.排便習慣發生改變
  • 痔瘡是否有癌變傾向?痔瘡不會癌變,但要警惕會合併腸癌
    接二連三的出現便血,有部分人就開始擔心了,是不是痔瘡發生惡變了。痔瘡是否有癌變傾向?痔瘡不會癌變,但要警惕會合併腸癌痔瘡是一種良性疾病,是不會發生癌變,這點大家可以放心。痔瘡就是肛管或者直腸的下端靜脈發生充血或者淤血以及腫大,有痔瘡的人就很容易出現便血,肛門瘙癢,排便疼痛等。
  • 便血就是痔瘡?別大意,不能忽視大腸癌,教你3個方法區分
    一提到便血,人們勢必會想到痔瘡,然而也有可能是直腸癌。單單從症狀上來看,直腸癌和痔瘡的相似度可達到80%。但若把直腸癌當做痔瘡來治療,會延誤最佳的治療時間,進而威脅生命。 如何區分直腸癌和痔瘡?
  • 54歲大叔暴瘦20斤,查出腸癌,醫生提醒:腸癌常有4個信號
    有位54歲大叔暴瘦20斤,自己沒當回事,但他的妻子覺得這是不好的預感,拉著他去檢查,結果查出腸癌。醫生告訴大叔,其實除了暴瘦,身體還給出過其他信號,但都被他忽視了,腸癌有4個信號,下面跟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哪怕只佔了一個,也要警惕,早點篩查。腸癌有哪4個信號?
  • 又見便血?醫生提醒:短期內出血沒事,若長期需注意3情況
    殊不知,便血可能是疾病發出的信號,特別是以下三個問題不容忽視:痔瘡或肛裂如果在大便的時候有明顯痛感,且拉出的是新鮮血液,血液與大便未混合在一起,浮與大便之上,又或者是在大便後有滴血、手紙上有血。結直腸息肉除了鮮血浮在大便上以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大便一側帶有血痕,該症狀多見於腸道息肉,特別是直腸息肉容易出現,因為直腸本身就是儲存糞便的空間。
  • 便血和痔瘡有關係嗎?
    經常說「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痔瘡在我們現代生活中已經是很常見的一種病症了,不過出現便血到底是不是痔瘡,還得分析分析。由於痔瘡的普遍性,很多人遇上便血,第一反應就感覺是痔瘡。 實際上,便血原因較多,除了痔瘡,還可能是其他疾病,如肛裂、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腸惡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