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提醒:有三種腸息肉,癌變風險高,建議手術切除,降低風險

2020-12-20 心內科於昆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癌症都不是一天形成的,通常都是正常細胞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發生突變產生的,早期癌症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徵兆,但是大腸癌跟其他腫瘤有所不同的是,早期症狀一般就是腸息肉,起初息肉比較小,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的發展,息肉會慢慢長大,腸道癌變的風險也慢慢增加。那麼哪些腸息肉會出現高概率的癌變尼發現這些腸息肉我們該怎麼辦腸息肉出現身體會有什麼變化?對於腸息肉有預防方式嗎?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醫生提醒:身體檢查出這三種腸息肉,癌變風險高,要引起重視

第一、腫瘤性息肉。腸息肉也有兩種,一種是腫瘤性息肉,另一種是非腫瘤性息肉,如果檢查出腫瘤性息肉,一定要及時處理,因為臨床近九成的腸癌是由腫瘤性息肉發展而成的,這種息肉對人體危害是很大的。

第二、直徑超過2釐米的大息肉。一般體檢發現的息肉,如果只是一兩個的,癌變機率不會很高。但是如果數量比較多,那麼惡變的機會也會變大。而且息肉的大小跟癌變機率也有關係。通常情況下,直徑小於1釐米的息肉癌變機率在1%——3%之間直徑在2釐米以上的腸息肉,會有50%的機率發展成大腸癌,而直徑在1釐米到2釐米之間的腸息肉,癌變機率在20%所以如果檢查出的腸息肉直徑比較大,癌變風險就會比較高,需要引起重視。

第三、有家族腸癌病史的患者。如果身體出現了腸息肉,家族中有人患上過腸癌,這時候也要及時找醫生做治療,因為腸癌會有遺傳傾向

發現以上三種腸息肉,最好儘快找醫生做手術切除,避免癌變,減少身體損傷。

那麼平時生活中身體出現哪些變化預示腸息肉的到來?

腸息肉在一開始出現的時候體積比較小,對腸道產生不了過大的影響,所以患者一般不會有什麼特別的症狀,但是發展到一定程度會產生三個變化:

第一、排便習慣出現明顯變化。絕大多數人習慣每天排一兩次大便,如果受涼拉肚子的,排便次數會比較多,而便秘的人可能兩三天排一次,這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在一段時間出現持續性腹瀉,或者一會兒腹瀉一會兒便秘,可能是腸息肉出現,最好及時做檢查。

第二、大便帶血。如果之前大便正常,但是最近大便出血,血液呈現鮮紅色出血量不多病症反覆,這時候也最好去檢查一下腸道健康,極有可能是腸道息肉。

以上就是腸道息肉兩個顯著表現,如果發現最好及時就醫,檢查腸道,找出原因。

預防腸息肉,我們能做什麼

首先要補鈣。有研究表明,身體鈣量充足的人,患上結腸癌的風險會降低20%,因此平時可以喝點高鈣牛奶,吃點雞蛋。其次飲食生活習慣要調整好,不要吃過於辛辣的食物,減少腸道的刺激。平時戒菸戒酒,能降低腸癌的發病率。最後想要身體好,腸道健康,情緒穩定也很重要,天天好心情,疾病自然會減少。

相關焦點

  • 腸息肉會癌變嗎 腸息肉竟是這樣形成的
    腸息肉,好多人都不知道這個是什麼意思。顧名思義,腸息肉就是腸道上長了一些肉疙瘩。那麼好好的腸道為什麼就長了肉疙瘩呢?腸息肉會癌變麼?長了腸道息肉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什麼是腸道息肉腸道息肉通俗上說,就是腸道黏膜所隆起性的病變,簡單的說就是腸道上長了肉疙瘩。這其中包括腫瘤性的和非腫瘤性的病變。
  • 子宮息肉需要手術切除嗎?
    息肉大部分是很乖的,友好的,但是也有癌變的風險,不要掉以輕心!通常根據息肉的類型、大小、個數來判斷。胃息肉:大部分是良性的,但是腺瘤樣息肉,直徑大於2釐米,要特別注意了,癌變風險比較高。腸息肉:大於1cm的,腺瘤,長在左半結腸位置的,還有長得胖的(真的沒有歧視胖子)、有脂肪肝的、代謝症候群的人,癌變風險比較高。
  • 腸息肉也分「好壞」,要不要一刀切,醫生給了答案
    我們的腸道由很多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在不斷的生長和死亡,在這個更替的過程中,如果因為外界因素而發生一些異常情況時,例如代謝紊亂,或者細胞組織異常增長,就會導致腸息肉的出現。而常見誘因有很多,比如上述患者則是與高動物蛋白高脂肪的飲食和嗜菸酒等習慣有很大關係。
  • 腸息肉切除後還會復發嗎?手術並非一勞永逸,不要掉以輕心
    腸息肉切除後還會復發嗎?手術並非一勞永逸,不要掉以輕心 腸癌現在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腸癌的出現,並不是突然之間的,而是日積月累才形成的,據了解,95%的腸癌在最開始都是以息肉的形式存在,這讓人們不得不重視起來。什麼樣的腸息肉會癌變?腸息肉切除後還會復發嗎?
  • 腸道息肉明明切除了,為什麼還是患了腸癌?可能是這3點沒做到位
    王先生五年前就一直拉肚子,每天睡到半夜總要因為拉肚子去上幾次廁所,在家人的催促下做了一次腸鏡檢查,發現有腸道息肉,在醫生的建議下做了息肉切除手術。但是最近王先生發現每天大便都有出血的現象,而且還伴隨腹痛,因為之前做過息肉切除的手術,這次他立即就去醫院進行檢查。結果又發現了腸道裡有幾個息肉,因為有大便出血的現象,醫生建議再進行 一次病理切片檢查,結果活檢結果確診為腸癌。
  • 體檢查出腸息肉怎麼辦?這三種要及時切除,拖久了容易惡變
    有統計數據顯示腸息肉有20%的遺傳機率,尤其多發性腺瘤性息肉通常有家族聚集傾向。 長期吸菸、酗酒、高鹽飲食、高脂飲食、吃太多紅肉、久坐少動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提高腸息肉發病的風險。
  • 95%的結腸癌從息肉演變過來,如何預防癌變?
    某些遺傳病也會增加結腸息肉和結腸癌的風險,例如: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這類患者在青少年時期就長有成百上千的息肉。 魏納-加德娜症候群(Gardner's syndrome) ,又稱遺傳性腸息肉症候群。
  • 體內有腸息肉,開始癌變時,大便或會出現這3個表現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大便出現異常也是非常危險的,有一部分人群在出現腸息肉時,可能身體不會出現症狀,腸息肉能和腸道和平共處,其實這只是一種假象。在身體裡有一種腸息肉也被稱為腺瘤性息肉,癌變的風險很高,隨著時間的推移,腸息肉一旦出現癌變,身體就會出現一系列的不適感。
  • 不少人患腸息肉;切除後必須複查。究竟多久複查一次
    大小超過了一定的值,就去做手術切除。但是,莫以為切除了,就萬事大吉了,還必須得定期複查。問題是:「定期」是多長時間?醫生有話要說。為什麼要定期複查腸鏡?1.約20~30%中年人腸子上會長息肉,專家一致意見是,人活到50歲後都要查一次腸鏡。
  • 腸鏡查出息肉,要不要立刻切除?這三種息肉最好別拖,有病變風險
    有科學研究表明,腸鏡篩查大腸癌的準確率,能達到99%以上。而且,從健康腸道發展至癌變,有多個因素影響,比如腸道內的息肉發展,就是癌變因素之一!腸道息肉本身有多個種類,這包括了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腺瘤性息肉等。
  • 胃腸息肉,切除了就萬事大吉了嗎?
    到醫院檢查發現是乙狀結腸息肉,經切除活檢為腺瘤樣息肉。術後,醫生千叮萬囑他要定期複查,但術後他再沒有出現過便血,就把醫生的囑咐放在腦後。前幾天,由於再次便血,才來檢查,發現息肉復發且癌變。目前的研究顯示,許多息肉就像「披著羊皮的狼」,暗中觀察人體這塊「肥肉」,剛開始時對人體沒有什麼傷害,但隨著病情進展,「狼」終於露出本性,即發生癌變,其中結直腸息肉是導致結直腸癌變的主要因素。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癌變,但它的確是致癌的一個主要因素。息肉可根據病理類型大致可分為炎症性、腺瘤性、增生性三類。
  • 查出了腸息肉怎麼辦?坦白講:這3種息肉,越早切除可能就越好
    很多人發現腸息肉卻沒有採取任何應對措施,殊不知息肉可能已經威脅著身體健康,如果耽誤治療,局部的息肉繼續生長,可能還會有癌變的風險。因此,體檢出現的腸息肉要進一步檢查確定是否對健康不利,如果是有健康隱患的腸息肉,最好通過手術的方式將息肉切除,才能永絕後患。哪些息肉要及時切除?
  • 腹痛、便血、便秘多是腸息肉的早期症狀,及時檢查治療,小心息肉癌變!
    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腸息肉由於病理性質的類型不同,而臨床表現或有差異。腹痛、便血、便秘多是腸息肉的早期症狀,及時檢查治療,小心息肉癌變!
  • 腸息肉怎樣解決?中醫:不手術就能消除,還能防復發!
    腸息肉手術除了要承擔手術風險,在手術後也會復發,而如果不能及時消除,息肉也會有癌變的風險。因此如何消除息肉,如何讓「它」不復發,成為了關鍵。那麼,腸息肉究竟該怎樣解決?中醫:不手術就能消除息肉,還能防復發!
  • 患上腸息肉,最怕亂吃什麼?醫生:這4種食物別再拼命吃了
    在臨床之中,腸息肉並不是什麼可怕的疾病,一般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恰當且合理的處理,基本上不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困擾。但是,如果我們從來就是抱著不管不顧的態度,搞不好腸息肉就會發生癌變,那就得不償失了。其實在任何疾病面前,雖說早日治療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調整自己的生活、飲食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當然,腸息肉也不例外。
  • 隱匿的死神——腫瘤性腸息肉
    屬於典型的癌前病變,再拖下去,幾乎100%會癌變。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腸息肉90%以上沒有任何症狀,李先生是因為息肉太大才會出血,千萬不要把大便帶血作為判斷有無息肉的依據。這也是本文之所以說它是「隱匿的死神」的原因。這兩例患者都是腺瘤性息肉,與腸癌幾乎是擦肩而過,由於切除的時機都不算太晚,所以阻止了兩個悲劇的發生。
  • 膽囊有息肉會自己消失麼?不手術會不會癌變?
    膽囊病變主要有結石性和非結石性病變,膽囊息肉就是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狀生長的所有非結石性病變總稱。那麼,膽囊有息肉會自己消失麼?不手術會不會發生癌變?
  • 息肉到底會不會癌變?看完這篇,了解息肉的全部
    這類息肉通常癌變機率不大,因此不必有太大心理負擔;對已發生出血、疑有或已有癌變的息肉以及直徑大於2釐米的息肉,則不論息肉多少、類型、有蒂無蒂,一定要切除。此類息肉通常可在胃鏡下切除,但對已有癌變的息肉,如腫瘤可疑突破到黏膜下層,胃鏡切除有困難或不易切乾淨時,腹腔鏡手術做胃部分切除可達到更徹底的效果。什麼人要篩查?
  • 腸息肉、胃息肉、膽息肉、鼻息肉……切還是不切?
    腸息肉:越早切除越好 案例: 李先生48歲,前不久因時而腹瀉,時而便秘,就到醫院做了個腸鏡檢查,結果顯示有一個7毫米的息肉,醫生建議可在內鏡下切除。這讓李先生很糾結,息肉一定要手術切除嗎?不切會癌變嗎?
  • 膽囊息肉會不會癌變?主要看一個指標,超過了就應該儘早手術
    體檢的時候,發現膽囊息肉,應該怎麼辦?不做手術會不會癌變呢?膽囊息肉是很常見的疾病,很多朋友沒有任何不舒服,體檢做一個彩超檢查,就發現自己長了膽囊息肉,膽囊息肉應該怎麼辦呢?今天曾醫生來聊一聊這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