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癌症都不是一天形成的,通常都是正常細胞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發生突變產生的,早期癌症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徵兆,但是大腸癌跟其他腫瘤有所不同的是,早期症狀一般就是腸息肉,起初息肉比較小,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的發展,息肉會慢慢長大,腸道癌變的風險也慢慢增加。那麼哪些腸息肉會出現高概率的癌變尼?發現這些腸息肉我們該怎麼辦?腸息肉出現身體會有什麼變化?對於腸息肉有預防方式嗎?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醫生提醒:身體檢查出這三種腸息肉,癌變風險高,要引起重視
第一、腫瘤性息肉。腸息肉也有兩種,一種是腫瘤性息肉,另一種是非腫瘤性息肉,如果檢查出腫瘤性息肉,一定要及時處理,因為臨床近九成的腸癌是由腫瘤性息肉發展而成的,這種息肉對人體危害是很大的。
第二、直徑超過2釐米的大息肉。一般體檢發現的息肉,如果只是一兩個的,癌變機率不會很高。但是如果數量比較多,那麼惡變的機會也會變大。而且息肉的大小跟癌變機率也有關係。通常情況下,直徑小於1釐米的息肉癌變機率在1%——3%之間,直徑在2釐米以上的腸息肉,會有50%的機率發展成大腸癌,而直徑在1釐米到2釐米之間的腸息肉,癌變機率在20%。所以如果檢查出的腸息肉直徑比較大,癌變風險就會比較高,需要引起重視。
第三、有家族腸癌病史的患者。如果身體出現了腸息肉,家族中有人患上過腸癌,這時候也要及時找醫生做治療,因為腸癌會有遺傳傾向。
發現以上三種腸息肉,最好儘快找醫生做手術切除,避免癌變,減少身體損傷。
那麼平時生活中身體出現哪些變化預示腸息肉的到來?
腸息肉在一開始出現的時候體積比較小,對腸道產生不了過大的影響,所以患者一般不會有什麼特別的症狀,但是發展到一定程度會產生三個變化:
第一、排便習慣出現明顯變化。絕大多數人習慣每天排一兩次大便,如果受涼拉肚子的,排便次數會比較多,而便秘的人可能兩三天排一次,這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在一段時間出現持續性腹瀉,或者一會兒腹瀉一會兒便秘,可能是腸息肉出現,最好及時做檢查。
第二、大便帶血。如果之前大便正常,但是最近大便出血,血液呈現鮮紅色,出血量不多病症反覆,這時候也最好去檢查一下腸道健康,極有可能是腸道息肉。
以上就是腸道息肉兩個顯著表現,如果發現最好及時就醫,檢查腸道,找出原因。
預防腸息肉,我們能做什麼?
首先要補鈣。有研究表明,身體鈣量充足的人,患上結腸癌的風險會降低20%,因此平時可以喝點高鈣牛奶,吃點雞蛋。其次飲食生活習慣要調整好,不要吃過於辛辣的食物,減少腸道的刺激。平時戒菸戒酒,能降低腸癌的發病率。最後想要身體好,腸道健康,情緒穩定也很重要,天天好心情,疾病自然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