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爸爸不親近,真不是因為爸爸忙!孩子的親密值應該這樣刷

2020-12-15 超級育兒師蘭海

美國哲學家艾瑞克•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母親代表大自然、大地與海洋,是我們的故鄉」,而「父親則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只有父母合力,才能養育出一個健康而健全的孩子。


有的爸爸會說:我很忙,經常出差或加班,所以孩子跟我不如跟媽媽親近。但是,忙碌真的不是孩子不親近你的理由,因為再「忙碌」的爸爸,也有方法不缺席孩子的教育。


我相信爸爸們是非常想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我也知道很多的媽媽,一直希望爸爸們能更多的參與,那到底爸爸該怎麼做呢?



首先第一點,我要說的是,爸爸的加入,需要每位媽媽的積極配合。你們需要能夠去放手和放心,這是一個大的前提。


一、給媽媽的建議


1. 合理的分工

什麼叫做合理的分工?

我們可以想一下,爸爸和媽媽各自的特點,都擅長做什麼事情?


相對來說,媽媽更加細緻,更加適合在生活方面去照顧孩子、幫助孩子,而爸爸男性的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喜歡做重複的事情,不喜歡做沒有趣味的事情。


所以一些比較新鮮內容、比較豐富活潑的活動可以教給爸爸和孩子進行互動。


2. 媽媽請走開


第二個建議就是,當爸爸和孩子互動的時候,建議媽媽要走開,不要在旁邊守候。


因為我相信很多媽媽可能會無法控制的去看爸爸是怎麼帶孩子的,也可能會無法控制的去批評爸爸:


你這個方式不對,你看你險些把他摔到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建議媽媽們走開,看不見自然會能夠防止過多幹預了。



3. 不要事後指責


還有一點就是不要事後指責,如果爸爸陪伴孩子自己玩的時候,真的出現了安全問題,比如說磕傷碰傷,媽媽要作為一個支持者去跟爸爸站在一起,去安撫爸爸,去支持和鼓勵爸爸。


只有這樣爸爸才會更加願意、有勇氣、繼續參與到孩子的親子互動裡面。


我在跟媽媽跟溝通的過程中,也確實是得到了很多這樣反饋的。


比如說媽媽會說:


「我嘗試過,我真的是給他機會讓他和孩子一起玩,但是他真的是需要我去告訴他怎麼樣做,他也真的會帶孩子帶的很不好。」


面對這種情況,如果媽媽們使用的方法就是收回爸爸和孩子互動的機會和權利,那麼我要告訴媽媽們:你們永遠都不會得到更多的爸爸的支持。


因為你沒有給他足夠的這樣的時間和空間去學習,如何更好的跟孩子互動和玩耍。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給到爸爸們支持和幫助,可以跟爸爸討論,告訴他你的建議和想法,但不是用指責批評或者指手劃腳的方式去要求他。


4.媽媽要堅持


最後一點需要媽媽做的就是堅持了,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漫長,也會經常出現媽媽們認為的失敗的陪伴,所以這個時候特別需要媽媽有堅強的內心,能夠去堅持鼓勵爸爸參與和孩子的互動。


二、給爸爸的建議


下面我要給到爸爸們一點具體的小建議。


1. 對生活做一個重新排序


首先我想對爸爸們的狀況做一下區分,我們經常會說爸爸很忙,下面我請大家思考一下,我們是不是真的很忙呢?


在中國現在有一個特別全民化的趨勢——每個人都是低頭族。在這裡,我也特別想建議每位爸爸和媽媽,這個不是只針對爸爸的,是針對所有人的,能夠每天放下你的手機去看一下周圍的藍天綠草和我們身邊可愛的孩子。


然後對工作、學習、陪伴孩子、陪伴家人做一個重新的排序。


70後、80後的爸爸媽媽們,在從小受教育的過程和環境裡面,我們通常被灌輸了一種思維方式,就是我們要投入工作,要將我們的身心都放進去,但是這種觀念其實會導致我們忽略家庭和家人的需要。


所以是時候做一個改變,做一個生活中事件的重新排序了。


那爸爸們可能會疑惑了,或者這也是許久以來的疑問,就是我跟孩子在一起,究竟做什麼呢?


就像我們在分析原因的時候,有的時候爸爸不參與或者參與的少,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和孩子在一起,應該怎麼做,應該做什麼。


我不想建議大家去利用遊戲設施或機構,我想給到大家更多的建議是,我們在生活中,俯拾即是機會。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對於比較忙的爸爸們,其實我們可以在家裡面做事情的時候,就創造出跟孩子互動的機會:


例如做家務修理東西,你可以把孩子叫上,尤其是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請他來配合您,比如說給您遞一些工具。



然後在修東西的過程中,可以一邊去教孩子去做,或者一邊去聊一些孩子生活中發生的事情,那這個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示範,既利用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又能夠和孩子一起去互動的時間。


2. 帶孩子看自己工作


在可能的情況下,帶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狀態,或者帶孩子去自己的工作場所,讓孩子通過這樣的機會看到爸爸不一樣的形象,同時也能讓孩子對職業有一個基本的概念。


3. 培養一項和孩子共同的愛好


還有一個建議是特別要提給大家的就是,爸爸們可以去培養一項跟孩子的共同愛好,特別建議的是能夠培養一項共同的體育愛好。


這項體育愛好可以是爸爸帶著孩子一起去做,比如說跑步、踢球、打籃球,在不能夠一起做的情況下,也可以一起去看相關的比賽。


在這一項建議裡,我有一點特別想跟大家分享的是:


很多父母可能會有一種誤解,就是認為有一些體育項目是不適合女孩子看的,尤其是一些女孩的爸爸們,可能會苦惱說,我跟女兒有什麼可以一起看的體育項目呢?


這其實是一個誤解。


作為一個並不是足球愛好者的人來說,我對於足球有著非常溫馨的回憶。


記得在我青春期的時候,有一個階段我非常希望能夠和爸爸在一起,因為有這樣的願望,所以我給自己創造了機會,就是去跟爸爸去聊足球。


那段時間,我會跟爸爸一起看球賽,有的時候在半夜兩三點鐘凌晨起床去看球賽。長大之後,我發現,這段回憶成了我和爸爸之間一段非常溫馨的回憶。


所以我特別想說給爸爸媽媽聽的是:


也許這個共同興趣愛好的建立,其實不只是現在您對孩子的陪伴,我相信在未來,可能也會變成孩子對您的陪伴。


三、爸爸可以和孩子玩的遊戲


爸爸們可能會覺得不知道怎麼和小孩子一起玩,所以我給大家推薦一些小遊戲,這些小遊戲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強的正向作用。


第一種類型:提升體能和反應力的遊戲

1. 枕頭大戰

爸爸拿一個枕頭放在肚子上,然後寶寶拿一個枕頭,向爸爸衝過來,然後看看能不能把爸爸衝倒,還可以發起第二次第三次的進攻。如果爸爸感覺差不多了,可以故意倒下一次,給孩子成就感。

這個遊戲對孩子的體能提高和成就感的獲得以及精力的宣洩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2. 拇指打架

「拇指打架」,就是爸爸和孩子分別伸出自己的大拇指,然後把兩手另外的四個手指相互的叩起來,這樣試圖用自己的大拇指去壓住對方的大拇指,如果誰最先壓住了對方,就贏了,贏的一方可以打一下對方的手背。


這個遊戲可以鍛鍊孩子手指頭細小肌肉的發展和他的反應速度。


3. 比賽投籃


這個遊戲其實並不需要在籃球場上,我們可以用身邊上任何的球狀物體或者是紙、襪子都可以捲起來當成球來做投擲,看看誰能投中,這個對於孩子手的協調能力是一個非常好的訓練。


4.大嘴咬手


這個嘴並不是真的嘴,可以用兩隻手並在一起,模擬成張開的嘴,爸爸假裝用這張大嘴去咬孩子的手或者是胳膊,那孩子要做的就是快速的躲避,它同樣也是訓練孩子的反應能力的。


5. 鬥腳力


爸爸和孩子各自伸出一隻腳,貼在一起,然後相互的用力,看看最後誰能鬥的過誰。


第二種類型:刺激孩子的感知覺和認知發展的遊戲


1. 考拉爬樹

可以讓孩子像一個小考拉一樣,抱住爸爸的腿,這個時候需要爸爸的體能了,爸爸可以這樣帶著孩子在房間裡面走來走去。


對於這個遊戲來說,最重要是親密的身體接觸,對於六歲以下,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嬰幼兒來說,它是一個建立安全感的非常好的遊戲。


2. 大眼瞪小眼


爸爸和孩子可以互相對視,然後看誰最先憋不住笑,或者誰先挪開眼神。


在互視的過程中,會有相互的情感交流。


3. 擺棋子


如果爸爸是一個圍棋愛好者,可以把棋子拿出來,用這些棋子和孩子一起想像各種事物,然後擺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比如說擺成小兔子,擺成小狗或者是房子。


在遊戲過程中,提升孩子對事物的認知。



4. 手影遊戲

這個遊戲也非常簡單,我們平時在家裡面隨時都可以玩,在家裡面把頂燈關掉,留一盞小檯燈,然後藉助這個檯燈來進行手影的投射,對於小一點的孩子,我們可以通過手影去認知不同的事物,告訴孩子,這個影子像不像兔子?這個影子是不是一隻小狗?對於稍微大一點的孩子,我們可以藉助手影來進行想像遊戲,就是用你的手影和他的手影去編成一個小故事進行表演。


在表演的過程中,通過這個遊戲去激發和提高孩子的思考和表達的能力。


第三種類型:提高語言和思考能力的遊戲


1. 回憶

我們可以在晚上帶孩子一起去回憶,這一天孩子在生活中都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


爸爸可以問孩子:今天下午你和媽媽去哪玩了?玩了什麼遊戲?


在這樣的回憶過程中,一方面爸爸跟孩子之間的情感會相互流動,另外一方面,孩子在回憶的過程中,也會提升他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


2. 傳話

「傳話」這個遊戲是可以把媽媽也拉進來的,爸爸可以告訴孩子一句話,然後讓孩子把這句話原話轉述給媽媽,然後三個人可以一起由這句話去做個互動和遊戲。


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同樣能夠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將媽媽拉進我們的互動裡面。


四、不能陪玩,爸爸能做什麼?


剛才的這些建議是指爸爸忙,但能抽出時間和孩子互動的情況,其實我們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我們審視之後,發現有的爸爸真的是很忙很忙,那像這種情況,我們怎麼辦?


有很多爸爸長期在外地工作,或者經常出差,還有的爸爸因為工作時間的關係,會早上出去的時候孩子還沒有醒,而晚上回來的時候,孩子已經睡了。


大家不要擔心,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也有其他的方法。


1. 提升陪伴質量

首先,我們在能夠陪孩子的時候,去提升我們的陪伴質量。



例如在寒暑假或者是小長假這樣的假期,爸爸和孩子提前規劃互動和活動的內容。可以一起去做旅行計劃,查找旅行攻略,一起準備出行的行李,確認旅行中共同的目標,可以是吃遍美食,也可以是在旅行過程中,共同照顧好媽媽。


2. 隔空互動


如果確實不能夠在一起呢?我們要感謝現在非常發達的科技手段,可以實現隔空互動。


我們可以使用視頻和語音的方式和孩子進行非面對面的互動,可以跟孩子用視頻或者語音進行平時的聊天,或者給孩子講一個幾分鐘的小故事。


對於大孩子來說,我們可以去跟孩子在視頻中聊一些孩子想說的事情。


3. 錄視頻


如果不能夠進行實時的視頻和聊天,我們也可以通過錄視頻的方式,錄一個一兩分鐘的小視頻,把你想說的話說給孩子聽,然後將這段視頻發給孩子看。


除了視頻和語音的方式,我們還可以用一些相對傳統但是同樣非常溫馨能夠傳遞情感的方式,那就是用書面的方式。


4. 秘密信箱


首先我們可以寫一封簡訊或者是一個小紙條,在家裡面備一個小郵箱,將你寫的信投在裡面,可以跟孩子有一個約定,就是爸爸確實最近非常忙,可能我們見不到面,但是爸爸會把想說的話,寫在紙上,放在郵箱裡,你也可以把你的回信放到郵箱裡,那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親子互動。


對於年齡還小,不太識字不能寫字的孩子呢?我們可以採取畫畫的方式,比如填色遊戲,爸爸塗一部分,然後留言告訴孩子,爸爸已經塗上一部分顏色了,你能跟爸爸一起合作,把其他部分完成嗎?


5. 留言板


我們還可以在家裡設置一塊留言板,這塊留言板可以用於家人之間的互動,可以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在這個留言板上,實現相互的交流。


所以我們看,當我們很忙的時候,其實還是可以發揮我們的智慧去找到跟孩子相互陪伴和互動的方式方法。


這樣就實現了爸爸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不缺席了。


五、陪伴孩子的原則


最後,我還想給大家一些建議,就是關於父母陪伴孩子的一些原則。


從孩子的成長規律來說,6歲以下的孩子,他們需要更多的是身體的接觸,幫助孩子去建立安全感、還有情感上的交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被關注的,最後是時間上的投入。


對於6歲以上的孩子,尤其是十歲以上的孩子,情感交流會更加重要。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思想上的溝通會佔據越來越大的比重。


其實我相信每一位爸爸媽媽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當孩子來到我們身邊之後,其實他們的成長會非常迅速,你甚至會覺得孩子每一天都在發生著變化。


實際上,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他們對於父母的需求會呈現一個很明顯下降的趨勢。


所以,我也希望爸爸媽媽們,能夠珍惜孩子在我們身邊這十幾年真正的特別需要爸爸媽媽陪伴的時光。


在這個世界上,也許唯一不能夠完全複製的就是時間了。


所以忙碌的爸爸們,希望大家能夠創造出適合自己現有條件的方法,去更多陪伴孩子的成長。

相關焦點

  • 婆婆不讓孩子和媽媽太親近,說應該讓爸爸教寶寶學說話
    女子阿芳的婆婆搬來長住,一家人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現了不小的分歧。 婆婆充分發揚了「隔輩親」的大無畏精神,事事插手,最近,發現孩子和媽媽最親近,孩子開口萌話第一個先叫的「媽媽」,婆婆吃醋,擔心父子感情受到影響,於是和媳婦商量,讓媳婦閒著的時候,打一打孩子,讓孩子不要老黏著媽媽,多和爸爸親近。
  • 孩子不親近自己,對自己熟視無睹,身為爸爸不妨這麼做試試看
    所以也導致許多爸爸在外一直打拼自己的事業,為了家庭的生計固然是好的,但是這樣也經常會忽略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幀的美好瞬間。長期以往,孩子對於爸爸的角色也會越發的陌生,也就逐漸對爸爸不再親情。可孩子是沒錯的,對於&34;的家庭成員,孩子不過是本能的拒絕過分的親近。家長再懊惱也是無濟於事。但話又說回來,爸爸想要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那一定要有良好的互動才可以。
  • 爸爸和孩子親不親,媽媽的做法是有關係的哦
    首先說第一點,媽媽總覺得爸爸帶孩子帶不好,根本不給爸爸帶孩子的機會。生活中有很多的媽媽抱怨自己就是那種喪偶式的育兒方式,孩子爸爸從來都不參與育兒,不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孩子都是自己一個人帶的等等,其實造成這種喪偶式的育兒結果,很多情況下都是媽媽一手造成的,因為自己不放心,不給爸爸機會,我就認識這樣一個寶媽,他是不管他到哪,他都要把自己的孩子帶在身邊。
  • 遇到問題只找媽媽、不找爸爸的孩子,真的只是爸爸太懶嗎?
    ,但是從孩子的成長教育裡來說,父愛的存愛價值完全不會低於媽媽,如果你的孩子遇到問題只找媽媽,可能媽媽會抱怨「爸爸太懶」,現在連孩子都不願意與其親近了,實際上孩子遇到問題只找媽媽,主要的原因還真不是爸爸太懶了,爸爸的參與感不多並不代表父愛不在,而是爸爸不像媽媽那樣可以說抱子就抱起來親一下。
  • 爸爸再忙,這3個對於孩子來說的「重大時刻」,希望爸爸不要錯過
    不知道要幹什麼,在那漫長的12小時裡。因為從小到大,她跟父親都沒有那麼長時間的相處。顏如晶說:「我爸很忙,忙應酬,忙陪老闆,忙陪客戶,我沒有他年輕的概念,直到後來參加微博的活動,要找爸爸年輕的照片,那時候我才看過爸爸年輕的樣子。」缺少陪伴的親子關係前,是一道深深的鴻溝,彼此沉默地遙望,卻始終無法親近。
  • 孩子被舅舅送錯幼兒園,誰知爸爸更不靠譜,網友:男人的心可真大
    大多數的孩子在出生之後都是比較粘媽媽的,相比之下和媽媽的關係也更好。這是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誰在他們身邊陪伴的時間長,誰就更容易和他們變得親近,因此他們才會對一直陪在自己身邊的媽媽如此依賴。如果有父母工作比較忙,從小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大的情況,就會發現孩子相比之下和爺爺奶奶更為親近。
  • 孩子從小不跟爸爸親,多半和媽媽有關係,如果有就儘量改
    文|好孕姐很多媽媽反映,自己家的孩子不喜歡和爸爸親近,還整天把「我討厭爸爸」掛在嘴邊。媽媽們遇到這樣的情況,也只能主動把原因歸於,是孩子爸爸平時工作太忙,陪孩子的時間太少。要不然就是,孩子爸爸太兇,孩子嚇得不敢和他親近。
  • 為什麼孩子只愛媽媽,不喜歡爸爸?這三點值得爸爸反思
    那麼問題來了:孩子為什麼喜歡親媽媽而疏遠爸爸呢?真如爸爸們說的,媽媽都特別香嗎?據我的觀察和了解,孩子親媽媽遠爸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1.爸爸極少參與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我的朋友是個嚴母,對孩子的管教比較嚴厲,她的老公則是個對孩子比較寬容的爸爸,可她家的兩個孩子都喜歡圍著媽媽轉,而不喜歡親近爸爸。朋友說,兩個孩子從出生到現在,她老公都極少參與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他每天下班回到家,不是玩手機,就是跑去跟別人打牌。
  • 再忙也要做個好爸爸:下列幾種「沒本事」的爸爸,難養出優秀孩子
    不了解他的人,都說他整日遊手好閒,不知道幹正經事兒,而了解的人卻說,他並不是一個好吃懶做之人,反而脾氣還很好。之所以沒有一份正經的工作,和其父親有逃脫不了的干係。這本書為忙爸爸提供了輕鬆教育孩子的9個關鍵詞和媽媽無法替代爸爸做的71件事,讓父親在百忙之中,忙裡「抽閒」,忙裡「偷懶」,做一個短時間高效率的好爸爸。美國耶魯大學研究表明:有三種「沒本事」的爸爸會對孩子產生消極的負面影響,甚至會毀掉孩子的未來發展之路。
  • 這樣的爸爸,每個孩子都喜歡
    當爸爸來到孩子的面前,爸爸就變成了孩子最好的玩具。放下手機,放下父親的威嚴,把自己也變成一個小孩,完全融入孩子的世界。媽媽忙碌了一整天,爸爸一回來媽媽就可以下班了。輪到爸爸帶娃,由剛開始不知道怎麼帶娃,到現在是孩子不可或缺的玩伴。每天陪伴時間雖然不多,但卻是孩子和父親之間最可貴最快樂的親子時光。這個爸爸每天都做了什麼呢?
  • 當孩子說「我不喜歡爸爸」時,聰明的媽媽往往會這樣回答
    1爸爸永遠都在忙忙著上班、忙著 應酬、忙著打遊戲……每當孩子圍上來主動找爸爸的時候,這類爸爸永遠只會說:「爸爸現在很忙,你去找媽媽」又或者是「爸爸下次陪你玩,你自己去玩」等等這類理由,甚至還有一些爸爸會斥責孩子,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害怕爸爸。
  • 爸爸在家忙工作,嫌孩子吵,想打孩子,這也怪孩子嗎?
    爸爸明確地說:「明天上午,送你去幼兒園後我就走!」聽完後,貝貝沒有表現出不開心,可因為他對「明天」的概念不了解,在孩子眼裡,「明天」是以後的事,只要現在能跟爸爸在一起就行。然而,到了晚上,貝貝再也「淡定」不下去了,21:30的睡覺時間一到,媽媽提醒他「該上床了」。
  • 「你不是我爸爸,你是手機的爸爸!」孩子一句話,戳痛天下多少家長!
    這話,真的一點也不假!你還在看著手機,無視孩子嗎?平時,大麥走在大街上時,總是會看到很多家長一手牽著孩子,一手握著手機,目不轉睛。他們不是在小心翼翼地關注著孩子,而是低著頭,專心致志地盯著自己的手機屏幕。
  • 爸爸帶孩子只會玩手機?高情商爸爸是這樣帶孩子的
    家長也不只是一種稱呼、一種權利,其實更是我們的職業。那寶寶的成長只有一次,別以為拿著手機坐在寶寶身邊就叫陪寶寶了,這哪是陪寶寶呀,這不是玩手機嘛。但孩子長大了,就會有他自己的空間,他們就不願天天粘著你,讓你陪著他,也不會一頭扎進我們懷裡,跟我們撒嬌,更不需要你哄睡。所以呢,別覺得他們現在的行為很煩人,隨著他慢慢長大,你想要這樣的時光,也再回不來了。
  • 「媽媽,爸爸去哪兒了?」缺席的爸爸,是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
    孩子與爸爸的關係並不親近,孩子的性格幾乎單一的受到媽媽的影響。而媽媽一般給孩子呈現的都是溫柔,平和的女性特質。 爸爸和寶寶遊戲時,大多喜歡和孩子一起玩運動性和智能型較強的遊戲,會進場鼓勵孩子嘗試新鮮遊戲,鼓勵寶寶用於探索,獨立克服困難,這樣就會更好地促進孩子身體,智能和性格的發展。 爸爸參與更多的是身體的,扭打的活動。而媽媽則參與傳統的遊戲,比如躲貓貓。孩子接觸到的來自父母的活動類型和互動方式明顯不同。
  • 「因為一塊餅乾,我再也不是孩子的爸爸了。」
    他曾說:「如果不是看在孩子的份上,我真想跟著他一起去了。她走了,我的心也跟著死了。」表嫂去世後,我表舅媽就承擔起了帶孩子的責任,表哥的生活才沒有垮掉。可表舅媽原本身體也不太好,由於平時照顧他們父女的生活,積勞成疾,去年病倒了,住院半個月才把命撿了回來。
  • 家有這4種爸爸,養不出優秀的孩子!爸爸們請自查
    ,實際上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表現自我和發表自我看法的機會,這樣長大的孩子要麼膽小懦弱,萬事都需要依賴父母,要麼和父親關係淡漠。這類爸爸和孩子的關係一般都不怎麼親近,因為親子之間的基本交流完全被一臺手機阻礙了,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為爸爸不愛自己,不願意和自己交流
  • 爸爸為孩子造遊泳池上熱搜,實力寵娃的爸爸是孩子心中的英雄
    能夠抽時間陪孩子的爸爸,和孩子的關係肯定很好,孩子對著爸爸撒嬌,會和爸爸一起玩耍,更會和爸爸分享自己的小秘密。最近大火的《三十而已》裡有一個印象很深刻的畫面:許環山因為脂肪高需要控制飲食,於是顧佳便不讓許幻山吃晚飯了。可是一個大男人不吃晚飯怎麼受得了呢?
  • 孩子不跟爸爸親是因為爸爸帶得少?答案跟你想的不一樣
    文|慢媽你家孩子跟爸爸關係怎麼樣?親近嗎?樂樂因為基本上頭三年都在老家由我帶,爸爸只是每周回去兩天,所以父子倆顯得不太親近。本來我以為是爸爸帶得少的緣故。結果去我弟弟家,看到兩歲的小侄本來正在媽媽懷裡撒嬌,一看到他爸爸過來就往外推爸爸,他可是從小就跟爸爸在一起,爸爸也不少帶的呀。原來,孩子不跟爸爸親可不並一定是因為爸爸帶得少,多半還是孩子的心理髮育特點造成的。所以媽媽們可別總讓爸爸背這個「鍋」了。
  • 孩子不喜歡爸爸怎麼辦?大都是媽媽做錯了,聰明的媽媽這樣做
    孩子慢慢的接納了爸爸,也漸漸意識到了爸爸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責任,由於丈夫加入了孩子的管理中,小張覺得自己更輕鬆也更幸福了。但長期這樣下去會讓家庭的關係比重失調,父親在家庭裡除了是&34;就再沒其他的用途,不利於家庭的和諧,對孩子的成長也有不良影響。發現孩子疏遠父親時,聰明的媽媽應該怎樣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