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第二官方語言之爭:英語,還是粵語?

2020-12-25 騰訊網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經過40年的發展,已經從昔日一座小漁村成長為準國際化大都市。伴隨著深圳的發展,如今在第二官方語言上起了爭議,究竟是採用英語,還是使用粵語?

根據《南方都市報》報導,在今年11月初的「深圳企業家座談會」上,有企業家建議將英語列為深圳的第二官方語言:

建議對標深圳和香港的差距,把英語列為深圳、至少是窗口單位的第二官方語言。除此以外,還配備中英文對照的申請書、辦事程序、文件,通過語言上提高要求讓民眾和國際接軌,從而進一步在體制上接軌,也能吸引更多的外國人來深生活。

深圳第一語言無疑是漢語普通話,那麼第二語言該不該採用英語,廣東的粵語又該如何在深圳定位?

01

所謂「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與其他國家大不相同的是,中國具有獨特的方言文化,深圳所在廣東的粵語極為古老,在中國方言文化中佔據著獨特的地位。

春秋戰國以來,中原頻繁戰亂,嶺南一帶反而相對平靜,吸引了大量中原族群南遷。尤其秦統一嶺南以後,從中原遷來50萬人,移民帶來的雅言成為粵語最早的源頭。由於相對平靜的環境,使得粵語中保留了較多的中古漢語成分,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漢語普遍存在的「入聲」。

清代學者陳澧在《廣州音說》中論述指出,廣州方言(粵語)的特點及其源流,音調合於隋唐韻書切語,因為「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州,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

現代學者研究發現,如今的粵語,其聲母、韻母、聲調與古漢語標準韻書《切韻》、《大宋重修廣韻》高度吻合。

簡而言之,一千多年前的中原人,其語言很可能與粵語相近。

02

談到這裡,想必大家心有疑問:既然粵語如此重要,淵源如此流長,深圳根本不該考慮英語,而應該將粵語列為第二語言才對。

別急,與國內絕大多數城市不同的是,深圳非常特別,在第二語言選擇上很難用非此即彼、非英語即粵語的簡單思維下結論。

1,深圳位於廣東,處於粵語區,但原住民主要使用客家語。

2,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如今1300多萬人來自五湖四海,多數不懂粵語或客家語。

根據《寶安縣誌》記載,1979年深圳剛建市之時,約有31.41萬的原住民,其中客家人佔了總人口的56%,意味著原居民當中有近六成都是客家人,因此深圳起初主流語言是客家語。清朝初年,曾下令「禁海」、「遷界」,讓寶安變成了荒涼之地,原住民在遷徙過程中傷亡無數,回遷人口寥寥,消滅臺灣鄭氏勢力後,就從惠州、河源、興梅地區遷移了大量客家人到寶安。

所謂「客家」,含有客居異鄉之意,客家語與粵語形成原因差不多,都是中原民眾南遷之後形成的,區別主要在於南遷的歷史時期不同,而形成了兩種方言。

因此,深圳選擇粵語作為第二語言,好像不妥,選擇客家語作為第二語言,似乎也不妥。

03

既然粵語與客家語似乎都不妥,那麼英語能否成為第二語言?

我們都知道,英語如今是公認的世界性語言,深圳對標國際性大都市,需要吸引大量國際性人才,將作為溝通的橋梁,作為築巢引鳳的舉措之一,以助推實現深圳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鑑於此,如果將英語列為第二語言,筆者認為未必不可。

時移世易,沒有萬世之法,如今需要,可將英語列為第二語言,等將來不需要了,自然可以取消。

不過,第二語言的確定,涉及方面太多,參考粵語在海外地位的形成,或許有所助益。十九世紀,隨著中國國門被打開,粵語區遠離北京,天高皇帝遠,大量百姓遠赴海外,以至粵語在海外非常流行。百餘年之後,如今粵語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的第四大語言,美國和加拿大的第三大語言,紐西蘭的第二大語言。

以粵語在海外的經歷來看,無論是被官方認定,還是民間約定俗成的第幾語言,都是因為存在粵語的群眾基礎。換言之,說的人多了才有粵語的如今地位,說的人少了自然不會有地位。

言而總之,對深圳而言,粵語、客家語、英語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究竟選擇哪一個作為第二語言,還真是一件讓人頭疼的話題。

相關焦點

  • 深圳的第二官方語言之爭,是英語,還是粵語呢?
    時至今日,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發展迅速的城市不斷湧現,但四大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發展,在我國仍是數一數二的存在,其中深圳的發展最為引人注目,短短幾十年,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不得不說,深圳是一座實力極其雄厚的城市。
  • 英語作為深圳第二官方語言?網友:粵語和客家語呢?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經過40年的發展,已經從昔日一座小漁村成長為準國際化大都市。伴隨著深圳的發展,如今在第二官方語言上起了爭議,究竟是採用英語,還是使用粵語?
  • 英語作為深圳第二官方語言?「憑什麼,粵語呢?」
    在一個高規格的深圳企業家座談會上,有企業家建議將英語列為深圳的第二官方語言,發言的原文如下: 「建議對標深圳和香港的差距,把英語列為深圳、至少是窗口單位的第二官方語言。
  • 英語為臺灣第二官方語言?庸人自擾
    如:處理不當黨產,追殺國民黨、推行「一例一休」法案,臺灣的大小企業和廣大勞工都怨聲載道、不承認「九二共識」,不鼓勵與大陸交流,大陸遊客來臺的人數銳減、堅持廢除核能發電,臺灣的供電能力發出警訊、重新制定高中課綱,將中國歷史納入東亞歷史的一部份、最近又來了個要將「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    「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究竟是什麼意思?
  • 粵語探源二,粵語極有可能是古代周朝官方語言
    七國有七國的語言文字,如果要交流和經商,一定先學會名存實亡的周朝官方語言,它等於現在的英語。我們想想有哪一個國家像英語一樣,多國使用,答案是周朝官方語言。因為它們的先源是從周朝的諸侯到諸侯國,最後才到國家。
  • 普通話與粵語之爭,其實並不是官話的爭奪,而是白話與文言文之爭
    大多數開國元老都是南方的,然後定了北方的語言為通用官方語言,所以這事情根本就沒法地域黑,從上到下的全國統一。河南話是完全沒有可能成為普通話的,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影響力,河南最多排在全國省份的中遊。粵語地區的經濟實力實在太強,革命的火種也是從廣州起義開始,普通話只有這兩個競爭對手。現行的普通話,它與歷代官話一脈相承,是白話標準音。
  • 粵語普通話之爭:折射社會變遷下的多元文化衝突
    由廣州引發的關於粵語普通話的爭議目前正在升級,激辯之風甚至波及港澳乃至海外的一些華人社區。專家指出,粵普之爭反映了社會急速發展中人們對傳統文化如何傳承的擔憂,同時折射出社會變遷下多元文化衝突與交融的矛盾。
  • 粵語究竟算是一門「語言」還是一種「方言」
    粵語究竟算是一門「語言」還是一種「方言」?雖然很多的人身處一個國家,但是他們的語言因為各自的地域特色而有不同的語調和含義,可能在不同的區域,同一個詞,有不同的意思。北京有特色的北京話,重慶有著名的重慶方言,上海也有軟糯的語氣調調。語言之間沒有高低之分,只是當地人民一種文化風俗。有一種我們常常聽到的語言——粵語。而且有很多粵語老歌,我們普通話都唱不出那種味道。
  • 中國古代的官方語言是什麼,是河南話、四川話,還是粵語?
    現在我們國家的通用語言是普通話,那麼中國古代的官方語言是什麼,是河南話,四川話還是粵語。我們都知道同一個省份的人會有不同的語言,那不同地方的人的方言更是千差萬別,我國著名的方言有粵語、四川話、北京話等等。
  • 粵語,到底是一門方言還是一門語言|普通話|廣東話|日語|馬來語|...
    當2010年,廣州電視臺的廣播有了「普粵之爭」時,這條消息開始越傳越廣。支持用粵語的人稱,粵語是一門獨立的語言,不算方言,所以當然不能讓位給普通話。但很多人也表示不服。既然和普通話一樣使用漢字,粵語當然只能算方言。像英語、法語、漢語才叫語言,而河南話、東北話、四川話自然只是方言、地方話。
  • 粵語究竟是「語言」還是「方言」?有什麼太特殊意義麼?
    當然,隋唐以前包括安南在內,便已是當時政權掌控範圍,語言是施政行政的一種特定條件,在施政範圍以內的事,語言能跑出「國外」去嗎?吃喝拉撒睡乃至前途幸福甚至造反,都被整個政權以文化方式串聯起來了,「語言」如何獨善其身???
  • 如何看待粵語普通話之爭
    知乎上有關於粵語是語言還是方言之問,其中有網友通過判斷題列出了粵語與漢語以及普通話的關係,在我看來,這些判斷每一個都是正確的,供參考:百度百科的「粵語」詞條上也這麼寫道:「唐朝滅亡到南宋滅亡,燕雲十六州淪陷達四百年之久,這段時期數量龐大的中原漢人源源不斷地南下珠江三角洲,拉近了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差別。至此,粵語無論在發音還是在文法上已與中原漢語十分接近。」「元朝,蒙古人遷都至位於燕雲十六州內的大都(前稱燕京,後改稱北京),並以當地話作為官方語言。當時的中原漢語與中古漢語和粵語的差別在此後不停變大。
  • 《語言戰略研究》 | 侍建國:港式粵語及其身份認同功能
    港式粵語屬於第二種結果,由於它長期跟英語接觸而形成了一些鮮明特點,以至能跟廣州的粵語區別開來。已有學者對港式中文的書面語特點進行了研究,如石定栩和朱志瑜(1999)提出,港式中文書面語裡的英語詞彙的借用、某些句法結構的改變和一些詞類的轉用等特點是廣州話所沒有的;邵敬敏(2008)則從粵語口語、文言文、英語3個不同渠道分析它們對港式中文書面語的影響。
  • 華語成為加拿大第二大移民語言 多倫多粵語最普遍
    華語成為加拿大第二大移民語言 多倫多粵語最普遍 Chinese second-largest foreign language in Canada
  • 千萬不要和一個深圳人說粵語,對新深圳人而言普通話就是本土語言
    然而就算在深圳生活兩年,你可能都聽不到幾句完整的粵語。來源:上流熱心觀眾part.1深圳人不說粵語準確的說,是大部分深圳人都不說粵語。不管是老深圳人,還是新深圳人。1988年深圳展開了推普工作——深圳電臺頻道採用全普通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除專門的粵語時段均為全普通話廣播,同時也不再為電視廣告單獨加上粵語配音。除地鐵外,所有公交車粵語報站取消。來源:微博對於90年代之後的新深圳人而言,普通話就是最本土的語言。
  • 香港特首回應了普通話和粵語之爭,但人們依然看法不一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周四的香港立法會上,回應了最近的普通話和粵語爭議。一段來自香港電臺的視頻顯示,當天,一位立法委員邵家臻在立法會提問林鄭月娥教學語言的問題。林鄭月娥回答說:「我留意到近日教育界又無風起浪。這份文件是 2013 年的,文件裡的兩三句,把它放大了來講。究竟教學語言用廣東話還是用普通話,這個我們尊重校本的管理。
  • 英語列第二官方語言?臺學者批忘記第一官方語言 本末倒置!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綠委」呼籲把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行政院長」賴清德昨天答詢度時表示,會先成立委員會,先做調查跟規劃,最後擬出計劃來參考。對此,世新大學教授遊梓翔在臉書表示,吵第二語言,卻忘了第一語言更重要,「你還有第二可以分給英語嗎?」據臺「聯合新聞網」14日報導,遊梓翔表示,臺灣英語程度很糟嗎?最新證據是臺灣的託業成績平均輸給大陸和韓國,但贏過日本與香港,其實差強人意。如果真能把英語學好點,真列為「第二」官方語言,他也很贊成。雖說英語不能與競爭力「劃上等號」,但肯定可以「添個加號」。
  • 你來深圳學的第一句粵語是什麼?
    明先生來深圳十年了,剛畢業就來了,白話已經成為他日常的語言。明先生老婆是廣東人,他也在一家香港公司上班,公司主要交流語言是粵語,明先生每天坐地鐵,穿越全城,到處跑,談生意、談合作、導致他坐穿了也坐慣了深圳地鐵的每一條線。
  • 英語水平還不如越南?臺灣擬推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
    原標題:臺灣推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 專家:臺英語水平還不如越南核心提示:臺南市「二官辦」外籍總顧問康軒睿表示:「我們對英語能力指數EPI的觀察結果是:日本、印尼、越南都已超過我們臺灣,泰國也將超過臺灣。為提高對臺灣英語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30年的努力結果失敗了。我並不認為,將英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就是最好辦法。」
  • 千萬不要和深圳人說粵語
    不管是老深圳人,還是新深圳人。這種差別在廣州和深圳兩個城市的對比之下異常明顯。在廣州,你每天大概能聽到至少七八句「唔該」。只要在廣州待超過3個小時,至少都能像模像樣地在地鐵上偽裝成一個「老廣州」了。三分之一的人表示,聽過最多的粵語可能是房東收租時叫的那句「靚仔」,但基本都被「普通話化」了,在深圳,粵語的很多用詞都是通過普通話的發音來表達的,不怎麼像粵語,更像是流行的網絡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