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回應了普通話和粵語之爭,但人們依然看法不一

2020-12-14 好奇心日報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周四的香港立法會上,回應了最近的普通話和粵語爭議。

一段來自香港電臺的視頻顯示,當天,一位立法委員邵家臻在立法會提問林鄭月娥教學語言的問題。林鄭月娥回答說:

「我留意到近日教育界又無風起浪。這份文件是 2013 年的,文件裡的兩三句,把它放大了來講。究竟教學語言用廣東話還是用普通話,這個我們尊重校本的管理。我們現在都在講廣東話。所以這不是個問題。」

林鄭月娥提到的這份教育局文件在 2013 年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編寫,名為「普通話學與教經驗分享」。這份文件提及:「粵語屬於漢語……明確地說,一種語言中的方言不能視為『母語』。」這份文件在上個月被重新發布到網絡論壇上,引發關於香港母語的爭議。

當立法會議員追問:「特首你的母語是什麼?」林鄭月娥說:「對不起,我不答這個無聊的問題。」

另一位議員葉建源說,教育界擔心文件會不會反映政策有變。他說,面對擔心,最好的辦法是正面清晰的回應。

林鄭月娥回答說,清晰的回應就是一個字「無」。「沒有你之前說的政府計劃、政府考慮。但當然世事會變的嘛,你要我一生一世承諾這些事,我做不到。」

香港特區政府此前較少在普通話問題上直接發聲,雖然此次的回應仍留有解釋空間。

在 1997 年後,香港特區政府實行的語言政策為「兩文三語」,即中文、英文書寫,粵語、英語和普通話口語。通常認為,香港人的第一語言是粵語、或族群母語,第二語言是英語和普通話。

備受爭議的 2013 年教育局文件同時也顯示了香港政府在 2011 年的統計:94.9% 的香港人慣用語言為漢語,其中廣東話為 89.5%,普通話為 1.4%。

由於香港和內地的往來不斷增多,普通話在香港越來越流行。一些中產家長將普通話視為和壘球、馬術一樣的加分項,他們認為孩子如果希望有一個遠大前程,應該學習普通話。除了香港本地人,在香港的普通話培訓機構,外企的外籍高管是重要的客戶來源,公司通常會為他們購買課程。

因為錄取了大量內地學生,應這些學生的要求,在香港高校擔任中文相關課程的一些教授也不得不改口用普通話教學。這對他們來說是相當大的挑戰。

但普通話在香港依然爭議不斷。爭議的焦點主要在於,是否應該動用政府權力硬性推行普通話。比如,公立學校是否應該作為推廣普通話的主要渠道。

香港政府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香港教育局對此設定過「遠程目標」:所有中小學採用普通話作為中國語文科的教學語言,即「普教中」。但同時,又有迴旋餘地:「容許學校因應校情,自行決定是否推行普教中、及其推行步伐。」在過去的五年裡,香港政府用於協助中小學推行「普教中」計劃的開支大約在 1400 萬元港幣。

香港語常會在 2015-2016 學年進行的香港中、小學「普教中」概況調查顯示了階段性的成果。全面「普教中」的小學佔比 16.4%,在中學裡,全面「普教中」佔比 2.5%。(全面「普教中」的定義是:有關學校所有班別的中文科課堂上有超過 50%是以普通話為授課語言。)

大部分學校還是全面「廣教中」,其中小學佔比 28.3%。中學佔比 63.1%。剩下則為「部分普教中/廣教中」。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今年 2 月的一份書面聲明中還稱,無論「普教中」或「廣教中」均能提升學生的中文閱讀能力。「我們認為他們在這方面的表現與學校是否採用普通話作為中國語文科的教學語言並無明顯關連。」

不過立法會議員依舊擔心,政府過度幹預教學語言,濫用財政收入,不顧及受教育者的權利和實際的教育效果。

與普通的方言保存不同,人們擔心粵語在官方語境中的式微、擔心普通話完全接替粵語的地位,隱含了對「一國兩制」制度的擔憂——香港是否能保持它的特殊性,比方說,在語言上?因此,在香港,普通話問題常常和另一個更具爭議性的「國民教育」同時出現。

不過爭論雙方很少會直接觸及這一點,他們在談及粵語和普通話的優勢時,會選擇另外的角度。

包括陶傑在內的粵語支持者會強調粵語本身的美感,他們會援引學術上公認的說法:粵語更接近漢語的中古音,因為在誦讀古詩文時,粵語顯然是更合適的語言。

一些普通話推廣者會提及一段歷史,來證明,這件事沒什麼特殊。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曾經颳起的一股國語熱潮——那時候沒有「普通話」的說法,而稱之為「國語」。金庸在《明報》上連載的飽含家國情結的武俠小說被認為是這股熱潮的一部分。

主流的支持聲音則帶有實用主義色彩。「也許你渴望為 Google、蘋果、Facebook 或亞馬遜工作。但是,如果你能瞄準阿里巴巴、百度或騰訊,為什麼要賣空自己呢?」

類似觀點的支持者認為,語言只是一種工具。而高校畢業生顯然最需要這種工具。不過,他們也表現為最不買帳的一群人。

浸會大學從 2010 年開始要求所有本地學生通過普通話課程的考核才能畢業。這在 2016 年曾經引發「廢除公投」。今年 1 月,香港浸會大學發生了又一起普通話抗議事件。30 名學生在浸會大學的語言中心抗議學校強制性的普通話要求。之後兩位學生因「辱罵語言中心工作人員」被停課,後又恢復。在內地的網站上,一些網民警告他們不要來內地實習和工作。

除浸會大學外,香港科技大學和嶺南大學也有普通話課程或考核的要求。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則沒有相關規定。

其中一位被停課的浸會大學前學生會主席劉子欣在接受 BBC 採訪時解釋他的立場說:「我們一直強調的是取消畢業要求,要是有同學想去學普通話,他們當然可以去學,仍然有普通話的課程可以修……我們所有的浸大同學是否必須懂得講普通話,才值得被稱呼為浸大畢業生?」劉子欣會說一口較流利的普通話。

題圖來自 Wikimedia

相關焦點

  • 粵語普通話之爭:折射社會變遷下的多元文化衝突
    由廣州引發的關於粵語普通話的爭議目前正在升級,激辯之風甚至波及港澳乃至海外的一些華人社區。專家指出,粵普之爭反映了社會急速發展中人們對傳統文化如何傳承的擔憂,同時折射出社會變遷下多元文化衝突與交融的矛盾。
  • 董建華給自己當翻譯 發布會要用普通話粵語英語說三遍
    董建華給自己當翻譯 發布會要用普通話粵語英語說三遍2001年10月22日11:26 南方網-南方都市報  中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的新聞發布會是本次APEC會議安排的最後一個發布會。中外記者將小小的發布室擠了一個水洩不通,大家都想知道董特首對於本次會議的看法,並且希望從他那裡獲取香港未來幾年如何發展的信息。  特首還沒來的時候,幾位上海記者便閒聊道:「要是特首說粵語,咱們怎麼辦?橫豎一個聽不懂啊。」正說的時候,特首來了,站在臺前,開始介紹情況。一上來,他先用普通話說了一遍,隨後又應香港記者的要求,用粵語重複了一遍。
  • 普通話與粵語之爭,其實並不是官話的爭奪,而是白話與文言文之爭
    國家選定普通話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投票。現代的漢語普通話起源於北京,以河北長城關外的灤平縣的口音為標準音,這個地方自古就是漢地十八省的核心區,是歷代王朝的邊境之地或者主戰場,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都被漢族人政權的實際控制。
  • 香港反對派稱普通話不是母語 特首林鄭月娥回嗆:你很無聊
    林鄭月娥出席問答大會(港媒)據香港《文匯網》消息,5月3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出席立法會行政長官答問大會,回應特區醫院關切。早前,特區政府教育局網站刊文中認為,「香港漢族人的母語是漢語」,粵語只屬「地域變體」,故普通話才是「正規的語言教育」,該篇文章引起了香港社會熱議。在當天的答問會上,香港社福界邵家臻就此事向林鄭月娥提問,「粵語是不是香港人的母語」。
  • 如何看待粵語普通話之爭
    這還是用明朝的古蘭陵山東棗莊方言寫成的,與現在的普通話都相差無幾。棗莊方言屬於中原官話。為何說「北方古白話是古漢語的主體」呢?這和前面提到的當代多數人說方言是一個問題,古代說文言的更是極少數人。母語母語,語言主要學自母親,古代幾乎所有女人都是不識字的。而且除了極少數人,絕大多數人的空間生活半徑不超過10公裡,因而人們說的都是母語鄉音。
  • 聆聽香港聲音:普通話和粵語「雙行線」
    年的時間,從「聽不懂」到「學會說」,本就密不可分的普通話和粵語在當下的香港更是水乳交融,從昔日平行發展,走向日漸交匯的「雙行線」。此外,約1.4%的人以普通話為最常用語言,也高於2001年的0.9%。普通話的普及程度首次超越英語,成為香港的第二大語言。  範陽是第三代港人,畢業於香港大學,現在在一家中資企業。他笑稱,在香港工作,他掌握了三門「絕技」:英語、粵語和普通話。  「我現在說粵語時,會有人跟我說,為什麼你的粵語說得這麼好?」
  • 廣州粵語與香港粵語,哪個才是正宗的廣東話?
    所以從「八王之亂」開始,出現了史上第一次的中原漢人為逃避戰亂而長時間的大規模南遷,當時是整個家族、整條村莊在族長、村長(稱之為「太公」)帶領下的扶老攜幼式的長途南下,因此把當時的中原漢語、文化、習俗全都帶到了廣東。幾乎所有傳統廣東人的家族都有「族譜」記錄自他們是來自中原何方,何時遷到廣東的。例如前香港特首「曾蔭權」,其始祖就是山東的「曾子」,其族譜就記載了什麼時候由山東南遷到廣東的南海縣。
  • 英語>粵語>普通話,香港本土派心中的「語言階級」
    我好奇地詢問相熟的香港妹子:「我記得他們的普通話很不錯,為什麼堅持用粵語?或者他們用英文也好啊。」這位立場溫和的妹子有點無奈:「也許他們是不滿普通話『霸佔』了香港大學的課堂吧。」這不是我第一次直面「香港本土派」的傲慢。由於不會說粵語,我到香港中文大學的第一天就被「鄙視」過。
  • 香港推廣粵語力度過猛?留學生憂慮:不會粵語不能來港嗎
    近年來香港普通話教育推廣有力,不會粵語也能在香港正常生活。然而近期,學界開始推廣粵語發音測試,重申粵語的重要地位,甚至有人說「不會粵語就不要來香港」?學長剛聽到這消息也是瑟瑟發抖:究竟現在香港對普通話的態度和推廣力度如何?
  • 粵語和普通話的差異
    她:身邊沒朋友說粵語,而且粵語也沒什麼好學的。我問:此話怎說?她說:大家都講普通話就好了,像粵語這種比較沒文化的方言,都快被邊緣化了,學它幹啥呀?學來有啥用呀!……作為一個講了幾十年粵語又叫讀過下書的香港人,我對他說的當然是不以為然。我問:言下之意,你是覺得說普通話比粵語有文化有內涵?她說:可以這麼說!
  • 身為香港特首,究竟該講中文還是英文?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們進行溝通的主要表達方式。對於普通人來說,只要意思到了,就可以了,管你什麼語言怎麼表達,甚至是肢體語言,只要能清楚表達,也沒問題。 比如小編有個朋友,去年上日本遊玩,在不懂英文不懂日文的情況下,楞是憑藉豐富的手語(比劃)表達和面部表情,成功的在餐館叫到了一碗鰻魚飯(就是下圖這種)。
  • 香港特首林鄭發帖改用書面語,網友點讚「書同文」
    據文匯網報導,記者發現自11月下旬起,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布社交媒體時改用書面語。此前,林鄭月娥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內容多是用粵語口語發言,比如11月19日的發帖內容:「我喺今早見傳媒時話留喺理大校園有唔少係十八歲以下嘅未成年人士,警方已作特別安排,只會登記身份,然後佢地就可以返屋企,唔會即時被拘捕,我知道到今晚八點,已經有大約三百名十八歲以下嘅人士安全咁離開,我呼籲其他喺校園內嘅未成年人士立即以呢個安排離開,你地嘅屋企人都等緊你地。」
  • 廣州話VS香港話,哪種才是真正的粵語?
    所以從「八王之亂」開始,出現了史上第一次的中原漢人為逃避戰亂而長時間的大規模南遷,當時是整個家族、整條村莊在族長、村長(稱之為「太公」)帶領下的扶老攜幼式的長途南下,因此把當時的中原漢語、文化、習俗全都帶到了廣東。幾乎所有傳統廣東人的家族都有「族譜」記錄自他們是來自中原何方,何時遷到廣東的。例如前香港特首「曾蔭權」,其始祖就是山東的「曾子」,其族譜就記載了什麼時候由山東南遷到廣東的南海縣。
  • 粵語是唐宋話?普通話是胡話?沒那麼簡單
    沒那麼簡單) 最近,香港藝人陳小春發布了一條微博,回憶了他在廣州和一位湖北妹子關於粵語的談話,由於對方直言「粵語是沒文化的方言」,所以陳小春作為一名粵語使用人士,提出了反駁,他說「
  • 普通話怎麼產生的?粵語和四川話爭了半天,最終河北一縣城勝出
    我們讀書的時候多半在校園裡看到過這樣的宣傳語:「請講普通話,歡迎講英語。」普通話的特點是音節結構簡單、發音響亮富有節律感、說起來抑揚頓挫、感染力強,但大家一定聽過這樣的段子:當初有好幾種方言都參與了普通話的競爭。
  • 「香港鍾南山」在公開場合講普通話,為什麼會有人感到不舒服?
    在港採訪期間,筆者用普通話與政府公務員打交道,雖然對方講的有好有壞,可能有時要加幾個英文單詞,但總體交流起來不成問題。現今香港在對公職人員的入職要求中,已經明確寫出「(要)操流利英語、粵語及普通話」。 這種語言的要求也體現在新聞發布會現場。之前在香港警察總部參加過新聞發布會,警隊提供的同傳耳機就有粵語、普通話及英文三個頻道,供記者按需使用。
  • 廣州小學禁說粵語 校長稱在校園內必須講普通話
    近日,關於冼村小學的師生被禁止在校園裡講粵語的消息,在網上流傳開來。據發帖人稱,原因是校長認為「講粵語的都是低素質的」。對此,該校校長鄭惠回應,校園確實要求師生說普通話,但並非針對粵語,而是禁止所有方言;同時,鄭惠表示絕對沒有說過類似「低素質」的言論。
  • 廣州小孩不會說粵語是因為基礎教育只用普通話
    羊城晚報關於粵語的報導引起強烈反響。遠在北京的文化學者裴鈺,也主動致信羊城晚報表示關注。羊城晚報記者昨夜今晨通過微博採訪了裴鈺。  廣州話和普通話  在香港和諧並行  羊城晚報:推廣普通話和保留方言可以同時實現嗎?是否零和遊戲?  裴鈺:方言是我們的母語,普通話是交流語言;方言是文化語言,是地域文化的傳承載體之一。
  • 粵語的發展及廣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粵語有獨特的表達體系與其他方言最大的不同是,粵語有獨特的書面表達體系,粵語口語可以完全用漢字和粵語中特有的「粵語字」以書面語形式表達,不論是純粹的方言口語或是摻雜著文言成分和書面語的混合文體,都可以書寫成文。這使得粵語在推廣普通話的大環境下生命力依然頑強。
  • 那些普通話不常見的粵語|城事·粵語
    關於粵語和普通話之爭,在網上一直硝煙彌久。甚至之前某APP宣布不能用方言(如粵語)。不過這種紛爭之意義,假如純粹陷入所謂的地域優勢下,那就毫無意義。假如研讀一種語言,或者說文字,抑或說方言,假如不去了解其精粹,那實在敗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