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周四的香港立法會上,回應了最近的普通話和粵語爭議。
一段來自香港電臺的視頻顯示,當天,一位立法委員邵家臻在立法會提問林鄭月娥教學語言的問題。林鄭月娥回答說:
「我留意到近日教育界又無風起浪。這份文件是 2013 年的,文件裡的兩三句,把它放大了來講。究竟教學語言用廣東話還是用普通話,這個我們尊重校本的管理。我們現在都在講廣東話。所以這不是個問題。」
林鄭月娥提到的這份教育局文件在 2013 年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編寫,名為「普通話學與教經驗分享」。這份文件提及:「粵語屬於漢語……明確地說,一種語言中的方言不能視為『母語』。」這份文件在上個月被重新發布到網絡論壇上,引發關於香港母語的爭議。
當立法會議員追問:「特首你的母語是什麼?」林鄭月娥說:「對不起,我不答這個無聊的問題。」
另一位議員葉建源說,教育界擔心文件會不會反映政策有變。他說,面對擔心,最好的辦法是正面清晰的回應。
林鄭月娥回答說,清晰的回應就是一個字「無」。「沒有你之前說的政府計劃、政府考慮。但當然世事會變的嘛,你要我一生一世承諾這些事,我做不到。」
香港特區政府此前較少在普通話問題上直接發聲,雖然此次的回應仍留有解釋空間。
在 1997 年後,香港特區政府實行的語言政策為「兩文三語」,即中文、英文書寫,粵語、英語和普通話口語。通常認為,香港人的第一語言是粵語、或族群母語,第二語言是英語和普通話。
備受爭議的 2013 年教育局文件同時也顯示了香港政府在 2011 年的統計:94.9% 的香港人慣用語言為漢語,其中廣東話為 89.5%,普通話為 1.4%。
由於香港和內地的往來不斷增多,普通話在香港越來越流行。一些中產家長將普通話視為和壘球、馬術一樣的加分項,他們認為孩子如果希望有一個遠大前程,應該學習普通話。除了香港本地人,在香港的普通話培訓機構,外企的外籍高管是重要的客戶來源,公司通常會為他們購買課程。
因為錄取了大量內地學生,應這些學生的要求,在香港高校擔任中文相關課程的一些教授也不得不改口用普通話教學。這對他們來說是相當大的挑戰。
但普通話在香港依然爭議不斷。爭議的焦點主要在於,是否應該動用政府權力硬性推行普通話。比如,公立學校是否應該作為推廣普通話的主要渠道。
香港政府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香港教育局對此設定過「遠程目標」:所有中小學採用普通話作為中國語文科的教學語言,即「普教中」。但同時,又有迴旋餘地:「容許學校因應校情,自行決定是否推行普教中、及其推行步伐。」在過去的五年裡,香港政府用於協助中小學推行「普教中」計劃的開支大約在 1400 萬元港幣。
香港語常會在 2015-2016 學年進行的香港中、小學「普教中」概況調查顯示了階段性的成果。全面「普教中」的小學佔比 16.4%,在中學裡,全面「普教中」佔比 2.5%。(全面「普教中」的定義是:有關學校所有班別的中文科課堂上有超過 50%是以普通話為授課語言。)
大部分學校還是全面「廣教中」,其中小學佔比 28.3%。中學佔比 63.1%。剩下則為「部分普教中/廣教中」。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今年 2 月的一份書面聲明中還稱,無論「普教中」或「廣教中」均能提升學生的中文閱讀能力。「我們認為他們在這方面的表現與學校是否採用普通話作為中國語文科的教學語言並無明顯關連。」
不過立法會議員依舊擔心,政府過度幹預教學語言,濫用財政收入,不顧及受教育者的權利和實際的教育效果。
與普通的方言保存不同,人們擔心粵語在官方語境中的式微、擔心普通話完全接替粵語的地位,隱含了對「一國兩制」制度的擔憂——香港是否能保持它的特殊性,比方說,在語言上?因此,在香港,普通話問題常常和另一個更具爭議性的「國民教育」同時出現。
不過爭論雙方很少會直接觸及這一點,他們在談及粵語和普通話的優勢時,會選擇另外的角度。
包括陶傑在內的粵語支持者會強調粵語本身的美感,他們會援引學術上公認的說法:粵語更接近漢語的中古音,因為在誦讀古詩文時,粵語顯然是更合適的語言。
一些普通話推廣者會提及一段歷史,來證明,這件事沒什麼特殊。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曾經颳起的一股國語熱潮——那時候沒有「普通話」的說法,而稱之為「國語」。金庸在《明報》上連載的飽含家國情結的武俠小說被認為是這股熱潮的一部分。
主流的支持聲音則帶有實用主義色彩。「也許你渴望為 Google、蘋果、Facebook 或亞馬遜工作。但是,如果你能瞄準阿里巴巴、百度或騰訊,為什麼要賣空自己呢?」
類似觀點的支持者認為,語言只是一種工具。而高校畢業生顯然最需要這種工具。不過,他們也表現為最不買帳的一群人。
浸會大學從 2010 年開始要求所有本地學生通過普通話課程的考核才能畢業。這在 2016 年曾經引發「廢除公投」。今年 1 月,香港浸會大學發生了又一起普通話抗議事件。30 名學生在浸會大學的語言中心抗議學校強制性的普通話要求。之後兩位學生因「辱罵語言中心工作人員」被停課,後又恢復。在內地的網站上,一些網民警告他們不要來內地實習和工作。
除浸會大學外,香港科技大學和嶺南大學也有普通話課程或考核的要求。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則沒有相關規定。
其中一位被停課的浸會大學前學生會主席劉子欣在接受 BBC 採訪時解釋他的立場說:「我們一直強調的是取消畢業要求,要是有同學想去學普通話,他們當然可以去學,仍然有普通話的課程可以修……我們所有的浸大同學是否必須懂得講普通話,才值得被稱呼為浸大畢業生?」劉子欣會說一口較流利的普通話。
題圖來自 Wiki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