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和普通話的差異

2021-03-01 生本教育

前陣子在廣州一個飯局認識了一個川音畢業的湖北妹。閒聊間,我問她:妳來廣州都5年了,怎麼一句廣東話都不會說?

她:身邊沒朋友說粵語,而且粵語也沒什麼好學的。

我問:此話怎說?

她說:大家都講普通話就好了,像粵語這種比較沒文化的方言,都快被邊緣化了,學它幹啥呀?學來有啥用呀!……

作為一個講了幾十年粵語又叫讀過下書的香港人,我對他說的當然是不以為然。我問:言下之意,你是覺得說普通話比粵語有文化有內涵?

她說:可以這麼說!

我笑著說:很好很好,作為湖北人,又是中原地區的中國人,你熱愛中國的文化麼?

她:當然熱愛了!

我:那你認為琴棋書畫、四書五經、唐詩宋詞…這些能代表中國的優秀文化麼?她:可以。

我:你剛說你熱愛中國文化,那你了解唐詩宋詞麼?

她:一點點。

我:那你能隨便諗幾首唐詩宋詞出來聽聽麼?

她:其實我也不太了解,但我是有聽說過唐詩宋詞,我大概知道是什麼回事。

我笑說:好吧,我知你應該是跟絕大多數人一樣不了解的,不然你又怎會不知道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的唐詩宋詞;其實大多數是用現今的所謂粵語寫成,用粵語才能讀得通順的呢?

她:嚇?不是吧!唐詩宋詞那些不是用普通話來諗的麼?

我笑說:1300年的唐代根本就還未出現現在所謂普通話,普通話是大概500年前北方蒙滿胡語雜交變種流傳至今的語言,不管詞彙、用詞、都比歷史久遠的廣東話單薄粗疏多了。如果你說熱愛中國的文化不是對人吹水唬弄的話,你就應該學好廣東話,不然你看很多古籍和諗唐詩宋詞就會看不懂讀不通。明白了麼?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的【食】字和【肥】字,正是廣東話。日常例子如~食餸、食嘢、好好食、肥仔、肥佬、肥騰騰。普通話唔系用「食」,系用「吃」,唔系用「肥」,系用「胖」。

李白:「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樽】字,正是廣東話。日常例子如~買一樽豉油返屋企、飮番樽啤酒先、呢個玻璃樽入面系乜嘢來咖?普通話唔系用「樽」,系用「瓶」,一瓶、瓶子。

詩経:「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的【行】字,正是廣東話。行行重行行的意思是;行下,停下,再行下,又再停下,非常之依依不捨……廣東話日常例子如~行路、行街睇戲、行出去、行花市、行咗幾遠呀?普通話系用「走」或「逛」,走路、逛街。

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凍死】,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好凍、凍冰冰。普通話唔系用「凍」系用「冷」。

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望】字,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望住前面、唔好四圍望、望乜嘢?普通話唔系用「望」系用「看」。

杜甫:「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的【隔籬】,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我就住喺你隔籬、隔籬鄰舍、搬過隔籬屋。普通話唔系用「隔籬」系用「隔壁」或「鄰居」。

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幾多】,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幾多錢?幾多個?普通話唔系用「幾多」系用「多少」。

還有太多太例子,不多說了,有興趣自己去查找答案吧!

粵語,有著千幾年深厚歷史文化基礎,系傳承中華古代文明的載體,推普冇問題,但倡議廢粵、貶粵、打壓粵語;絕對是破壞中華文化傳承的文盲行為。還有,敬告各位,唐詩真系要用粵語來讀先至啱,如果自己不懂粵語;冇文化就算了,千萬別隨便亂說別人講粵語是冇文化,真系會失禮死人。

各位同意否?同意的請廣傳出去。....


敬請關注生本教育微信公眾號:「生本教育」

相關焦點

  • 試比較粵語與普通話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
    2、粵語為什麼聽起來這麼「硬」?因為粵方言內部差異遠小於閩方言等,為簡便起見,本文將基於廣州音(它雖然在粵方言區享有相當高的權威,幾乎帶有標準音的意味,但絕對不意味著其他口音的粵語就是不標準的),適當兼顧其他地區粵方言存在的特殊現象。
  • 粵語對比普通話:古語更多 詞性更活
    香港《文匯報》近日刊登文章比較粵語和普通話的詞彙,文章說,有不少字詞,粵語的含義比普通話更廣,詞性更活。   粵語雖是一種方言,但大部分詞彙與普通話一樣,且受到普通話影響,不斷吸收其詞彙和表達方法。不過,由於歷史背景、地理條件、生活環境、風俗等因素的不同,粵普詞彙仍有相當差異。
  • 粵語倒裝,天下無雙?據說這是粵語和普通話最明顯的區別
    「XX先」——這是粵語句式最經典的。普通話說「你先吃」,粵語說「你食先」,普通話說「找不到你」,粵語說「搵你唔到」,普通話說「對不起你」,粵語說「對你唔住」。普通話說「給你一塊錢」,粵語說「俾一蚊過你」,普通話說「我給你送禮物」,粵語說「我送禮物俾你」,雙賓語的句式,粵語語序正好同普通話顛倒。那,廣東人學英語是不是特別容易些?
  • 聆聽香港聲音:普通話和粵語「雙行線」
    年的時間,從「聽不懂」到「學會說」,本就密不可分的普通話和粵語在當下的香港更是水乳交融,從昔日平行發展,走向日漸交匯的「雙行線」。此外,約1.4%的人以普通話為最常用語言,也高於2001年的0.9%。普通話的普及程度首次超越英語,成為香港的第二大語言。  範陽是第三代港人,畢業於香港大學,現在在一家中資企業。他笑稱,在香港工作,他掌握了三門「絕技」:英語、粵語和普通話。  「我現在說粵語時,會有人跟我說,為什麼你的粵語說得這麼好?」
  • 中文沉浸式學習是粵語還是普通話 在美家長需分清
    當時所有學生說的都是粵語,舊金山教委會主席胡慧中(Rachel Norton)率領所有教委熱烈鼓掌喝採,並在個人網頁上表示,聽到英語母語學生說著流利的「普通話」,她感動萬分。  事後胡慧中被告知學生所表演的不是中國官方語言的普通話、而是粵語。胡慧中稱,不會說粵語或者普通話的父母,當送孩子到中文沉浸式教學學校時 ,不會了解學生學的究竟是普通話或是粵語,因為學校都標榜是中文沉浸式教學。
  • 粵語普通話發音驚人對應規律,必看!
    然而經過本人發現,這九聲當中,有三個入聲調值和六個舒聲中的三個是完全一致的;而香港有些學者也認為,粵語只有八聲,因為陽上既可以等於陰上,也可以等於陽去。因此,九個聲調實際上只有五個調值,而這五個調值我們可以和普通話的五個聲調建立對應關係,關係如下:粵語 陰平 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陰入 中入 陽入普語 一聲 二聲 輕聲 三聲 輕聲或二聲 輕聲 四聲 輕聲 三聲例子 分詩 粉史 訓是 墳時 憤市 份事 忽色 法錫
  • 廣州小學禁說粵語 校長稱在校園內必須講普通話
    近日,關於冼村小學的師生被禁止在校園裡講粵語的消息,在網上流傳開來。據發帖人稱,原因是校長認為「講粵語的都是低素質的」。對此,該校校長鄭惠回應,校園確實要求師生說普通話,但並非針對粵語,而是禁止所有方言;同時,鄭惠表示絕對沒有說過類似「低素質」的言論。
  • 粵語究竟算不算一門「外語」? 跟普通話差別確實很大
    由此可以判定漢語和日語是不同的兩種語言。那粵語和普通話的相互理解度如何呢?在廣東生活過的北方人對此肯定深有體會。如果身邊的廣東朋友突然由普通話切換為廣東話模式,那他們很可能在說你壞話。不特意學習的話,有人在廣東生活好幾年,廣東話水平還停留在「雷好」的水平。
  • 澳門大學粵語普通話翻譯系統上線
    )澳門大學機器翻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究團隊在粵語和普通話的機器翻譯領域實現技術創新「粵語普通話翻譯系統」由澳門大學自然語言處理與中葡機器翻譯實驗室(NLP2CT)研發。該實驗室還在開發粵語與葡語之間的口語翻譯和同傳系統,力爭為澳門發揮三文四語優勢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 那些普通話不常見的粵語|城事·粵語
    關於粵語和普通話之爭,在網上一直硝煙彌久。甚至之前某APP宣布不能用方言(如粵語)。不過這種紛爭之意義,假如純粹陷入所謂的地域優勢下,那就毫無意義。假如研讀一種語言,或者說文字,抑或說方言,假如不去了解其精粹,那實在敗興。
  • 訊飛輸入法粵語識別率達95% 支持粵語語音翻譯普通話
    不得不說,在移動網際網路和信息大爆炸時代,無論是從語言角度還是文化角度,我們都不再離群索居,接觸多語種和方言的機會比以往都多。然而「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站在你面前,卻聽不懂你說什麼。」譬如很多普通話語系的人很難聽懂粵語的表達。  資料顯示,粵語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源於古代中原雅言,具有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了古漢語特徵,同時也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語言。由於粵語包含普通話沒有的語調和表達方式,所以剛接觸粵語的人,就仿佛聽到外語一樣很難明白。事實上,當前粵語不僅是大灣區通用的主流語言還走向海外,積極傳播粵語豐富歷史及優秀的地域文化。
  • 粵語是唐宋話?普通話是胡話?沒那麼簡單
    沒那麼簡單) 最近,香港藝人陳小春發布了一條微博,回憶了他在廣州和一位湖北妹子關於粵語的談話,由於對方直言「粵語是沒文化的方言」,所以陳小春作為一名粵語使用人士,提出了反駁,他說「
  • 香港特首回應了普通話和粵語之爭,但人們依然看法不一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周四的香港立法會上,回應了最近的普通話和粵語爭議。一段來自香港電臺的視頻顯示,當天,一位立法委員邵家臻在立法會提問林鄭月娥教學語言的問題。林鄭月娥回答說:「我留意到近日教育界又無風起浪。這份文件是 2013 年的,文件裡的兩三句,把它放大了來講。究竟教學語言用廣東話還是用普通話,這個我們尊重校本的管理。
  • 粵語直接翻譯為普通話?訊飛輸入法新體驗
    [PConline應用]「雞同鴨講眼碌碌」這是廣東人較為熟悉的電視劇主題曲裡的一句歌詞,外地人聽不懂粵語,而一些講粵語的人們來講普通話那也是「麻麻地」,如果有粵語跟普通話的翻譯軟體就好了,這不訊飛手機輸入法新版就有了這麼一個功能,一起來體驗一下吧。
  • 粵語普通話發音驚人對應規律,初學者必看!
    去年的時候,本人為了方便北方人學習粵語,決定編寫一本《普通話粵語發音對照表》。書沒有編寫完成,但本人在編著的過程中卻驚人地發現相當多的奇妙對應規律,並且得出「作為遠古時期南方地區普通話的粵語,乃是今天普通話之母」的結論。當然,普通話在發展過程也出現過一些分化,但我們通過粵語發音卻可以找到某些字在普通話中的原音,像「癌」字的本音就是「巖」等等。
  • 微信粵語轉文字 網友:訊飛輸入法粵語打字還能轉普通話
    日前騰訊微信團隊發微博稱,廣東地區微信用戶獨有粵語語音轉文字功能。然而非廣東地區用戶也很需要這個功能怎麼辦?網友們表示:用訊飛輸入法語音輸入粵語直接轉文字,甚至還可以轉為普通話,不限地區,人人都能使用,更贊!一般手忙腳亂或者不方便打字的時候會選擇發微信語音,但接收語音信息卻非常麻煩。
  • 訊飛輸入法硬核升級:粵語識別率達95% 粵語翻譯普通話
    2012年訊飛輸入法在行業首家推出「粵語語音輸入」,用戶表示「咁都識得出真系好勁」。目前,訊飛輸入法的粵語識別準確率已經超過95%,粵語跟普通話一樣亦能1分鐘輸入400字。在提高粵語用戶輸入效率的同時,面對九成以上粵語用戶與非粵語用戶溝通的強烈需求,訊飛輸入法首創「輸入法方言翻譯」功能,支持粵語語音輸入翻譯成普通話文字,方便與不懂粵語或不認識粵語正字的人進行溝通。訊飛輸入法業務副總經理程坤解釋道,實現方言翻譯需要克服特殊詞彙多和數據量少兩個技術難題。
  • 如何看待粵語普通話之爭
    先來回答「歷朝歷代漢族人都是講粵語的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問,當代漢族人都講普通話嗎?答案:不是。對於今天全國14億人來說,日常說普通話的是也是少數人,主要是老師學生、外來人口以及大城市的部分人。「粵方言的主體形成於唐宋之際」確實是現代語言學的通行說法,不但粵語如此,其他南方各地方言如吳語、閩語、客家話等通常也被認為形成於這一時期。意思是什麼呢?今天的粵語、吳語、閩語等等在唐宋時基本形成了,都變化不大,也即唐宋時粵語和今天的粵語基本一樣,唐宋時的吳語和今天的吳語基本一樣,唐宋時的閩語和今天的閩語基本一樣,這也是這些方言自稱古漢語「活化石」之說的由來。
  • 學校「封殺」粵語 孫女大講普通話祖母發脾氣
    因為在執信南路小學上學的女兒粵語說得不好,廣州市民曾先生家最近爆發了一場家庭紛爭。原來,執信南路小學「要求」學生不管是上課還是課餘時間,都要講普通話,時間一長,曾先生的女兒粵語荒廢,以致在家也講普通話,這令得不怎麼聽得懂普通話的祖母大發脾氣。
  • 廣東電視臺新聞播報 粵語變普通話引爭議
    廣東「撐粵語」風波平息近四年後,廣東的普通話與粵語之爭再起波瀾。有廣東網民發現,廣東電視臺新聞頻道近日的《正點報導》欄目從粵語變成普通話播出,有傳言稱廣東電視臺新聞頻道的所有節目從9月起均會轉為普通話播出,懷疑這是當局再次嘗試邊緣化粵語的舉措,但遭廣東電視臺官方人士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