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探源二,粵語極有可能是古代周朝官方語言

2020-12-12 自由如風安然寧靜

粵語就是人們常說的白話,人們都知道白話起源在今天的廣信,只是說漢朝建立廣信郡從而把它定為白話發源起。

自然人們想到一個問題,漢朝以前呢?

個人認為這與秦始皇發動百越的一場戰爭有很大關係,歷史叫「秦甌戰爭」,從而找到一點蜘絲馬跡。

說粵語(白話)區域的多數人

我們只能從《淮南子.人間訓》中找到一些記錄,留下30萬秦朝軍隊於當地。

根據《中國各朝人口》記錄,秦末農民戰爭,楚漢戰爭期間,此時的兩廣幾乎已經獨立出秦皇朝。

記錄人口只有40萬,減去留下軍隊30萬,餘下中有10萬人口。

由於軍隊留下,他們的家人,老人、妻子、兒女也在這裡,最減去這一部分,大概只有幾萬人口是當時的百越人。

秦朝設下三郡象郡、桂林、南海三郡,象郡現在沒有定論在何方,只是從漢朝記錄下,在崇左。

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從桂林郡到南海郡再到大海邊,珠江兩岸多數人說白話。

給我的一個信息是當時留下的秦軍駐守的地方,說的一種話。這就是今天的粵語(白話)。

從海邊說起,珠江北邊有潮汕、惠、梅州少說白話。廣西桂林、柳州也很少說白話。

珠江面邊,範圍寬些,只因多小平原,估計是當時的中原50萬人口遷來的主要居住區。

給我們的感覺是軍隊駐守的區域和中原遷來人口的部分區域說粵語(白話)。

戰後,秦將趙佗任龍川縣令後,上書朝廷要求從中原遷來50萬人。

公元2年,當時的廣東人口37.52萬。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任囂死後,趙佗於公元前(204-112)年建國。

為何白話是周朝的官方語言?可以找出幾點依據。

一、通用的一種語言。

1、邊疆打仗所用的軍人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平定了六國,有大量六國的士兵進來加入秦軍。

現在世界上的人說我國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政治家。

秦始皇發到邊疆打仗必定是用大量六國進來的士兵,少用他秦國的士兵,所以形成大量六國的人為士兵到這裡,所說的語言必定雜,多種語言。

2、遷來的會是何種人

中原遷來的50萬人裡,也不難得出,多數是六國的人。

免得這些人在中原與他作對,少去麻煩。而記錄是遷來50萬人中,有一些商人、一些被貶職的官員在其中,也形成了有多種語言的群體。

這兩個群體,有必要專用一種語言來統一指揮,生活也方便。

至於何一種語言?

3、流傳下白話

今天的世界上,我們都懂得,學會英語就可以融入到世界,英語多國使用。

春秋戰國中,有七個國家是比較強大,而周朝還沒有滅亡,當時名存實亡的周朝。

七國有七國的語言文字,如果要交流和經商,一定先學會名存實亡的周朝官方語言,它等於現在的英語。我們想想有哪一個國家像英語一樣,多國使用,答案是周朝官方語言。

因為它們的先源是從周朝的諸侯到諸侯國,最後才到國家。

所以,來到百越地的軍隊和後來遷進來的50萬人口,不能說全部,也有大多數會一種語言,周朝官方語言。

而這種語言流傳下來,極有可能是今天的白話就是周朝的官方語言。

二、語言的難學

我們都知道,結了婚的很多人難學會一種生疏的語言,這是人們的共識。

而當時的生活,百越地區瘴癘多,工作時間長,更難學會。

我們假設當時的軍隊和遷來的50萬人口,連說也不會說當地的話,會用他們的語言嗎?

肯定用他們帶來通用的一種語言,那就是用白話,流傳到今天的粵語(白話)。

我們再假設用秦語的官方語言,他們遷來的時間這麼短,歲數這麼大,能學會秦朝的官方語言嗎?

三、趙佗建立南越武王所用語言

趙佗出生在翼中,今天的北京地區的南邊左右,在春秋戰國是燕國。

客家話裡,他們很多人傳說是戰國時期的趙、燕國的國語。

趙、燕國被秦始皇滅國後,有十萬人逃到北邊大草原蒙古一帶,後歸順秦朝。

秦始皇派他們來嶺南一帶,即遷來50萬人當中的一部份。

而趙佗的出生在燕國。

客家話也是他土生土長的語言,按理說趙佗建南越王,用他所說的客家話才對,

為何用現在的粵語(白話)?

1、粵語(白話)必定是當時通用的語言,方便人們生活、工作、交流、經商。

2、粵語(白話)可以說一定是周朝的官方語言,從趙佗的國號南越「武王」的武王。

周朝經歷800多年,他用「武王」兩個字,就表明他的心意,希望他的子孫如周朝一樣。

長久統治,別說周朝800年這麼久,也希望三、五百年也會想,也會希望。

3、客家語方是趙燕國的國語,還有其它語言又是什麼、什麼的,就如我們的幾兄弟爭議用誰的、用誰的,沒一個結果,只能搬出上一輩,才能服眾,誰也沒話可說。

從這點估算粵語(白話)是周朝官方語言,因商朝太久遠。

有這幾方面因素使他選用粵語(白話)。

現在,說出來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只因有很多原因。

古代嶺南他們說是瘴癘之地,雨水多潮溼,當時用的是竹簡寫字。

竹簡保存不到兩年就壞了,更不能長久。

這裡偏於一隅,音質有變化,這裡的人多數是唇厚舌厚,發生偏差。

現在粵語(白話)所對應文字是另一種語言所翻譯來對應,偏差加偏差,就出現更大的偏差。

相關焦點

  • 粵語的起源,它是白話,古代周朝官方言語之一,是古漢語之一
    廣西省會地方經常改動,語言也多變。而廣東省後來在廣州成為省會,官方語言是白話。白字在封建時代有喪事之意,即人們常說的白事,不吉利。廣東人就把它改為粵語、廣州話、廣府話。由於白話被定為官方語言的主要語言,與它相近度有70%—80%的客家話定為客,從而形成今天的客家話。有人說白話的白有代表百越的百,古代百越之意思,用白話來說白和百兩個不同音的字,代表不了。從嶺南地區的人家族譜上查,很少很少是古代的百越人。
  • 粵語不是粵人古語 而是中原夏朝官方語言
    到了今天,黃河流域已經不再流行這種語言了,已經成為失傳的語言。反而廣東保留了這種古老的語言,廣東話成為中國漢語的活化石。   漢語是漢人的語言,粵語卻不是粵人的語言。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荒唐,然而事實如此。   粵語,俗稱廣東話,英文叫Cantonese,當地人稱白話,正名該稱「粵方言」,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較為複雜、保留古音特點和古詞語較多、內部分歧較小的一個方言。
  • 中國古代的官方語言是什麼,是河南話、四川話,還是粵語?
    現在我們國家的通用語言是普通話,那麼中國古代的官方語言是什麼,是河南話,四川話還是粵語。我們都知道同一個省份的人會有不同的語言,那不同地方的人的方言更是千差萬別,我國著名的方言有粵語、四川話、北京話等等。
  • 英語作為深圳第二官方語言?「憑什麼,粵語呢?」
    在一個高規格的深圳企業家座談會上,有企業家建議將英語列為深圳的第二官方語言,發言的原文如下: 「建議對標深圳和香港的差距,把英語列為深圳、至少是窗口單位的第二官方語言。
  • 歷史專家公布研究新成果 粵語原來是古代普通話
    會上歷史專家公布了經近十年考察研究得出的新成果:粵語源自於中國古「雅言」,並進一步確認廣信(封開)是粵語的發祥地,粵語是我國古代普通話的活化石,對我國古代文化和語言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粵語保存古「雅言」因素最多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助理巡視員、廣東省著名語言學家羅康寧經近十年考察研究得出成果:廣東粵語源自於中國古「雅言」,並進一步確認廣信封開是粵語的發祥地,是我國古代普通話的活化石  我國古代有一種民族共同語,先秦到兩漢時期稱為「雅言」,宋朝以後稱為「官話」。
  • 深圳第二官方語言之爭:英語,還是粵語?
    伴隨著深圳的發展,如今在第二官方語言上起了爭議,究竟是採用英語,還是使用粵語? 根據《南方都市報》報導,在今年11月初的「深圳企業家座談會」上,有企業家建議將英語列為深圳的第二官方語言: 建議對標深圳和香港的差距,把英語列為深圳
  • 粵語到底是唐朝官話還是秦朝官話?現在告訴你,網友:總算知道了
    粵語到底是唐朝官話還是秦朝官話?現在告訴你,網友:總算知道了!在封建迷信社會,異族融合只發生在戰爭,古代戰爭是殘酷無情的,必須殺戳打服異族的男性只留下老弱婦孺。不願意臣服的都會攜帶家眷逃離去遠方或找大山偏僻地方隱居。遠赴戰場戰勝的一方士兵才找異族女子。
  • 粵語是一個有趣豐富的語言,那麼它和古文詩詞之間有直接關係呢?
    如今版的《詩經》,《離騷》,雖然是楚國人創作的,但其語言結構,音韻變化仍具中原特色。中原官話後演變為古雅言,到明朝滅亡才嘎然而止。據唐代馬總《通曆》載:「周曆王8年,楚子熊伐揚越,自是南海事楚。有楚庭。」楚國統治嶺南後,在今廣西梧州與廣東封開設置「蒼梧郡」及儋海溥羅等七縣。蒼梧郡作為嶺南最高權力機構,被當時的越人認可,並在民族融合中完整保留了楚人的中原官話。
  • 深圳的第二官方語言之爭,是英語,還是粵語呢?
    眾所周知,深圳在廣東省內,而廣東方言以粵語為主,那麼深圳的第二官方語言是英語還是粵語?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在發展之初就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才,為深圳的建設提供了後盾,現在深圳已經發展成我國數一數二的大城市,但現在仍然吸引著一大批年輕人來這裡工作和生活,因為深圳很年輕,也很優秀,是許多年輕人夢寐以求的城市,可以說它聚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外地人,這裡的人以普通話為主。
  • 粵語才是古代的「普通話」?
    那麼,古代的讀音究竟是怎樣的?如何確定哪些是古音?換作粵語就可以和古人無縫銜接了?【變化的語音】解釋這些問題,要先從漢語的獨特性質說起。與拼音文字不同,漢字很大程度上獨立於語音——也就是說,語音的改變並不反映在文字上。
  • 英語作為深圳第二官方語言?網友:粵語和客家語呢?
    伴隨著深圳的發展,如今在第二官方語言上起了爭議,究竟是採用英語,還是使用粵語?    根據《南方都市報》報導,在今年11月初的「深圳企業家座談會」上,有企業家建議將英語列為深圳的第二官方語言:  建議對標深圳和香港的差距,把英語列為深圳、至少是窗口單位的第二官方語言
  • 粵語起源就是唐朝宋朝 並不是地方語言
    而香港演員陳小春在2月6日發了一篇長微博也用上了傳統詩詞的例子,稱「今已有1300年歷史的唐詩宋詞,其實大多數是用現今的所謂粵語寫成」。 就此,記者採訪了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梁銀峰,他明確表示「古代文學作品都不可能用方言寫」,但粵語的確是一門古老的方言,在唐代以前就基本定型了,「說現在的粵語保存了一些古漢語成分是對的。」
  • 粵語屋官方下載
    超好玩app粵語屋官方下載強勢來襲,帶給你前所未有的軟體體驗。粵語屋官方下載特色系統:粵語屋官方下載的玩法豐富,絕對適合喜歡軟體的你。
  • 陳小春髮長文: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 粵語是古漢語嗎?
    陳小春列舉了蘇軾、李白、杜甫等人的詩句,例證粵語是傳承中華古代文明的載體,說粵語沒文化實在是丟人。  陳小春這條長微博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其實,關於粵語到底是不是古漢語,一直以來爭議就很大。  很多港人都認為唐代語言是粵語。2012年,香港演員吳鎮宇參加綜藝《天天向上》時也這麼說,還現場用粵語念了一首李白的《將進酒》。
  • 為什麼說粵語跟廣西有關係,粵語的發源地來自哪裡,粵語祖宗是誰啊?
    對於不懂粵語的人來說,粵語如同唱歌,音調太多很難懂。但其實,粵語的起源很高大上,來自於上古「雅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古代朝堂之上,官員們來自各個地方,大家講起話來有沒有語言障礙?答案很明確,很有障礙。不過古人也不傻,既然大家雞同鴨講,規定一種官方語言不就行了嗎?
  • 越來越流行的粵語,起源何處?細說粵語的古今狀況
    粵語是漢藏語系漢語族的一種聲調語言,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等地區,源於古代中原地區的雅言 ,於秦漢時期傳播至兩廣地區與當地南越族相融合產生的一種語言。粵語又被稱作白話、唐話。受五代十國大量中原人南下的影響,粵語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用詞。
  • 粵語沒文化?陳小春深夜叫屈: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的
    陳小春說,有1300年歷史的唐詩宋詞就是用粵語寫的,所以用粵語才讀的通順。而普通話,是500年前北方蒙滿胡語雜交變種出來的,比粵語單薄粗疏多了。陳小春列舉了蘇軾、李白、杜甫等人的詩句,例證粵語是傳承中華古代文明的載體,說粵語沒文化實在是丟人。陳小春這條繁體字寫作的長微博,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 粵語不是古漢語,古代也有『普通話』
    我平時也喜歡看資訊,近一段時間看好多作者認為『粵語就是古漢語』,我認為是錯誤的。粵語,又被稱作廣東話,標準音是廣府片區中廣東話的西關口音。(事實上,廣東省還流行『潮汕話』、『客家話』)古漢語又是什麼呢?
  • 要不是差一票,估計粵語就成為普通話了,我們都用粵語交流了
    語言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標誌,豐富複雜的語言表達,是人類區別於其他生物的重要標準之一,語言再配合文字,標誌著人類文明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但語言因為地域和風土的不同,在同一族群內部,又可分為很多方言,方言和方言之間,發音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有時到了完全聽不懂的地步。
  • 叫屈丨粵語沒文化?陳小春深夜發文: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
    但用粵語念唐詩比較順就能說唐代語言是粵語了?據南方網報導,粵語並非早期廣東香港本地的語言,其實是古代的陝西、山西、河北地區的漢語,該地區的古代漢族人大量移民到廣東,把這種語言帶到了廣東地區。古代的廣東並無漢族人,大量的北方漢族人移民到廣東,成為廣東地區的統治者。偏於一隅的廣東一直極少戰亂,基本沒受到北方遊牧少數民族的影響,所以一直保留著漢唐時期的語言、文化。北宋初年時,中原地區的漢語仍能基本保持漢唐語言,當時出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權威發音韻律書《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裡面標註的文字發音與現今的粵語高度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