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就是人們常說的白話,人們都知道白話起源在今天的廣信,只是說漢朝建立廣信郡從而把它定為白話發源起。
自然人們想到一個問題,漢朝以前呢?
個人認為這與秦始皇發動百越的一場戰爭有很大關係,歷史叫「秦甌戰爭」,從而找到一點蜘絲馬跡。
說粵語(白話)區域的多數人
我們只能從《淮南子.人間訓》中找到一些記錄,留下30萬秦朝軍隊於當地。
根據《中國各朝人口》記錄,秦末農民戰爭,楚漢戰爭期間,此時的兩廣幾乎已經獨立出秦皇朝。
記錄人口只有40萬,減去留下軍隊30萬,餘下中有10萬人口。
由於軍隊留下,他們的家人,老人、妻子、兒女也在這裡,最減去這一部分,大概只有幾萬人口是當時的百越人。
秦朝設下三郡象郡、桂林、南海三郡,象郡現在沒有定論在何方,只是從漢朝記錄下,在崇左。
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從桂林郡到南海郡再到大海邊,珠江兩岸多數人說白話。
給我的一個信息是當時留下的秦軍駐守的地方,說的一種話。這就是今天的粵語(白話)。
從海邊說起,珠江北邊有潮汕、惠、梅州少說白話。廣西桂林、柳州也很少說白話。
珠江面邊,範圍寬些,只因多小平原,估計是當時的中原50萬人口遷來的主要居住區。
給我們的感覺是軍隊駐守的區域和中原遷來人口的部分區域說粵語(白話)。
戰後,秦將趙佗任龍川縣令後,上書朝廷要求從中原遷來50萬人。
公元2年,當時的廣東人口37.52萬。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任囂死後,趙佗於公元前(204-112)年建國。
為何白話是周朝的官方語言?可以找出幾點依據。
一、通用的一種語言。
1、邊疆打仗所用的軍人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平定了六國,有大量六國的士兵進來加入秦軍。
現在世界上的人說我國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政治家。
秦始皇發到邊疆打仗必定是用大量六國進來的士兵,少用他秦國的士兵,所以形成大量六國的人為士兵到這裡,所說的語言必定雜,多種語言。
2、遷來的會是何種人
中原遷來的50萬人裡,也不難得出,多數是六國的人。
免得這些人在中原與他作對,少去麻煩。而記錄是遷來50萬人中,有一些商人、一些被貶職的官員在其中,也形成了有多種語言的群體。
這兩個群體,有必要專用一種語言來統一指揮,生活也方便。
至於何一種語言?
3、流傳下白話
今天的世界上,我們都懂得,學會英語就可以融入到世界,英語多國使用。
春秋戰國中,有七個國家是比較強大,而周朝還沒有滅亡,當時名存實亡的周朝。
七國有七國的語言文字,如果要交流和經商,一定先學會名存實亡的周朝官方語言,它等於現在的英語。我們想想有哪一個國家像英語一樣,多國使用,答案是周朝官方語言。
因為它們的先源是從周朝的諸侯到諸侯國,最後才到國家。
所以,來到百越地的軍隊和後來遷進來的50萬人口,不能說全部,也有大多數會一種語言,周朝官方語言。
而這種語言流傳下來,極有可能是今天的白話就是周朝的官方語言。
二、語言的難學
我們都知道,結了婚的很多人難學會一種生疏的語言,這是人們的共識。
而當時的生活,百越地區瘴癘多,工作時間長,更難學會。
我們假設當時的軍隊和遷來的50萬人口,連說也不會說當地的話,會用他們的語言嗎?
肯定用他們帶來通用的一種語言,那就是用白話,流傳到今天的粵語(白話)。
我們再假設用秦語的官方語言,他們遷來的時間這麼短,歲數這麼大,能學會秦朝的官方語言嗎?
三、趙佗建立南越武王所用語言
趙佗出生在翼中,今天的北京地區的南邊左右,在春秋戰國是燕國。
客家話裡,他們很多人傳說是戰國時期的趙、燕國的國語。
趙、燕國被秦始皇滅國後,有十萬人逃到北邊大草原蒙古一帶,後歸順秦朝。
秦始皇派他們來嶺南一帶,即遷來50萬人當中的一部份。
而趙佗的出生在燕國。
客家話也是他土生土長的語言,按理說趙佗建南越王,用他所說的客家話才對,
為何用現在的粵語(白話)?
1、粵語(白話)必定是當時通用的語言,方便人們生活、工作、交流、經商。
2、粵語(白話)可以說一定是周朝的官方語言,從趙佗的國號南越「武王」的武王。
周朝經歷800多年,他用「武王」兩個字,就表明他的心意,希望他的子孫如周朝一樣。
長久統治,別說周朝800年這麼久,也希望三、五百年也會想,也會希望。
3、客家語方是趙燕國的國語,還有其它語言又是什麼、什麼的,就如我們的幾兄弟爭議用誰的、用誰的,沒一個結果,只能搬出上一輩,才能服眾,誰也沒話可說。
從這點估算粵語(白話)是周朝官方語言,因商朝太久遠。
有這幾方面因素使他選用粵語(白話)。
現在,說出來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只因有很多原因。
古代嶺南他們說是瘴癘之地,雨水多潮溼,當時用的是竹簡寫字。
竹簡保存不到兩年就壞了,更不能長久。
這裡偏於一隅,音質有變化,這裡的人多數是唇厚舌厚,發生偏差。
現在粵語(白話)所對應文字是另一種語言所翻譯來對應,偏差加偏差,就出現更大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