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5日電 題:我們的「胃口」有多大?——「舌尖經濟」興起改變你我生活
新華社記者 張辛欣、楊牧
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逛商場不再僅僅為了購物而是衝著美食而去?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閒暇時會追追網紅餐廳,刷刷外賣APP?隨著網際網路發展和消費升級,「吃」,已從一日三餐演變為經濟現象:新的商業模式興起,新行當炙手可熱,新職業讓人趨之若鶩,與「吃」有關的創業創新層出不窮。
我們的「胃口」有多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僅餐飲業收入就接近4萬億元。「舌尖經濟」怎樣改變你我生活?新華社記者近日進行調查。
「吃」出零售新業態
剛到下午5點,北京合生匯購物中心的多家餐廳外,已有慕名而來的食客等待。「這家是米其林餐廳,早就想來嘗嘗。聽說邊上那家也不錯,我的目標是先把這兒吃遍!」家住附近的北京小夥兒肖嶽一邊等位,一邊刷著大眾點評美食榜。這家8層的商場裡,有4層主要被餐飲佔據,從川魯粵到融合菜,從老字號到網紅餐廳,家家食客盈門。
電商把我們轉到線上,餐飲和娛樂將我們帶回實體。從「拼商品品類」到「得餐飲者得人氣」,商場格局悄然變化。
「能否招到好的餐飲品牌幾乎決定了商場的競爭力。」北京王府井集團有關負責人說,餐飲在購物中心比重從過去10%增加到40%以上,「+特色餐飲」已經成為實體商業爭取消費者的調整共識。
在很多大型商場,不少一層或二層的「黃金鋪位」留給網紅餐飲品牌。北京楓藍國際購物中心運營部副總經理陳彤說,有消費者排隊個把小時只為購買一杯風味奶茶。一些餐飲鋪位給商場帶來的租金收益接近千元每平方米/月,超過珠寶和化妝品。
不僅是商場,便利店可以烹製簡餐,超市生鮮也做起了「大廚」生意。私人訂製菜品、開放式體驗廚房、更有意境的裝潢……餐廳也在「轉型」。
「線上的社交模式降低了見面的頻率,人們希望聚在一起,有更多體驗。『舌尖經濟』就是體驗經濟的新模式。」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說。
「吃」出經濟新行當
「舌尖經濟」帶火很多新職業,關於「吃」的創業創新層出不窮。
把辦公室當廚房,工作的內容就是嘗遍頂級食材。在天貓生鮮,就有這樣一群「美食獵人」。從泰國榴槤到汶萊的藍蝦,一年下來,試吃團隊幾乎要嘗試140個國家和地區的美食,出具搭配和加工方法。
隨著人們對食物品質要求增高,試吃員成為產品品控的重要一環。阿里巴巴試吃員陳龍瀚開玩笑說,來生鮮部門半年就胖了30斤,「這是『甜蜜的煩惱』。」
點評師、美食博主等逐漸興起。入駐大眾點評的美食類公眾號就有數萬個。私人廚師、營養配餐師等也變得炙手可熱。
「吃」出的新行當不僅在餐飲本身,智能點餐系統、智能POS等提高餐飲物流效率的科技產業也迅速崛起。有關「吃」的創業創新層出不窮。
「85後」李恆把包好餃子作為目標,試吃9000多家水餃,研發水餃標準化製作、大數據運營,其創辦的小恆水餃短短3年開店過百家,獲得了四輪融資並實現盈利。
「決定投小恆水餃時大部分人反對,認為不靠譜。但實踐證明,餐飲可以是前沿科技、文化、商業結合,是資本未來方向之一。」天使投資人徐小平說。
「這是認知觀念和價值的轉變。」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高延敏說,「吃」引發很多新品類、新業態和新機遇,成為創業創新和資本追逐的新焦點。
「吃」出生活新風尚
商業業態由「吃」而變,人們生活也「吃」出不少新風尚,「吃」的方式、外延、渠道等都在擴展。
外賣讓「吃」的方式更加多樣。以美團為例,2017年美團外賣總交易額達到1710億元,業務幾乎覆蓋全國所有人口10萬以上的縣。「從不知道吃啥到足不出戶吃全球,外賣讓『吃』跨越地理、年代、文化等多重限制,喚醒更多味蕾。」美團點評集團高級副總裁王莆中說。
電商的「加盟」讓「吃」的渠道更順暢。日本醬油、四川花椒……越來越多的食材「不遠萬裡」來到我們家中。年貨節、吃貨節等電商節日興起,更是加速食交易和食文化的傳播。
來自阿里巴巴集團數據顯示,2017年天貓全球尖端品質生鮮商品數量已超13萬個,涵蓋了150多個國家和地區。「18度蘋果」、貢米等特色農產品銷量也飛速增長。
除了把「吃」做精做細,網際網路還讓更多的人愛吃、愛琢磨吃。美團點評美食大V圖九哥5年寫了近700篇測評文章。《深夜食堂》等網劇更是成為文創IP,不少人像追劇一樣追美食攻略。
「舌尖經濟」興起的背後是我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子越過越紅火,我們不僅要吃好,更要吃得有文化,吃得有品位。抓住消費者的「胃口」,瞄準市場的需求,改變供給質量和方式,根植於傳統的「舌尖經濟」自然會成為創新「主戰場」,撬動經濟轉型的新方向。
網上流傳一句話:「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網際網路加速「舌尖經濟」興起的同時,也不斷拓展「吃」的外延,將對生活的熱愛迅速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