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胃口」有多大?——「舌尖經濟」興起改變你我生活

2020-12-18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北京2月5日電 題:我們的「胃口」有多大?——「舌尖經濟」興起改變你我生活

新華社記者 張辛欣、楊牧

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逛商場不再僅僅為了購物而是衝著美食而去?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閒暇時會追追網紅餐廳,刷刷外賣APP?隨著網際網路發展和消費升級,「吃」,已從一日三餐演變為經濟現象:新的商業模式興起,新行當炙手可熱,新職業讓人趨之若鶩,與「吃」有關的創業創新層出不窮。

我們的「胃口」有多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僅餐飲業收入就接近4萬億元。「舌尖經濟」怎樣改變你我生活?新華社記者近日進行調查。

「吃」出零售新業態

剛到下午5點,北京合生匯購物中心的多家餐廳外,已有慕名而來的食客等待。「這家是米其林餐廳,早就想來嘗嘗。聽說邊上那家也不錯,我的目標是先把這兒吃遍!」家住附近的北京小夥兒肖嶽一邊等位,一邊刷著大眾點評美食榜。這家8層的商場裡,有4層主要被餐飲佔據,從川魯粵到融合菜,從老字號到網紅餐廳,家家食客盈門。

電商把我們轉到線上,餐飲和娛樂將我們帶回實體。從「拼商品品類」到「得餐飲者得人氣」,商場格局悄然變化。

「能否招到好的餐飲品牌幾乎決定了商場的競爭力。」北京王府井集團有關負責人說,餐飲在購物中心比重從過去10%增加到40%以上,「+特色餐飲」已經成為實體商業爭取消費者的調整共識。

在很多大型商場,不少一層或二層的「黃金鋪位」留給網紅餐飲品牌。北京楓藍國際購物中心運營部副總經理陳彤說,有消費者排隊個把小時只為購買一杯風味奶茶。一些餐飲鋪位給商場帶來的租金收益接近千元每平方米/月,超過珠寶和化妝品。

不僅是商場,便利店可以烹製簡餐,超市生鮮也做起了「大廚」生意。私人訂製菜品、開放式體驗廚房、更有意境的裝潢……餐廳也在「轉型」。

「線上的社交模式降低了見面的頻率,人們希望聚在一起,有更多體驗。『舌尖經濟』就是體驗經濟的新模式。」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說。

「吃」出經濟新行當

「舌尖經濟」帶火很多新職業,關於「吃」的創業創新層出不窮。

把辦公室當廚房,工作的內容就是嘗遍頂級食材。在天貓生鮮,就有這樣一群「美食獵人」。從泰國榴槤到汶萊的藍蝦,一年下來,試吃團隊幾乎要嘗試140個國家和地區的美食,出具搭配和加工方法。

隨著人們對食物品質要求增高,試吃員成為產品品控的重要一環。阿里巴巴試吃員陳龍瀚開玩笑說,來生鮮部門半年就胖了30斤,「這是『甜蜜的煩惱』。」

點評師、美食博主等逐漸興起。入駐大眾點評的美食類公眾號就有數萬個。私人廚師、營養配餐師等也變得炙手可熱。

「吃」出的新行當不僅在餐飲本身,智能點餐系統、智能POS等提高餐飲物流效率的科技產業也迅速崛起。有關「吃」的創業創新層出不窮。

「85後」李恆把包好餃子作為目標,試吃9000多家水餃,研發水餃標準化製作、大數據運營,其創辦的小恆水餃短短3年開店過百家,獲得了四輪融資並實現盈利。

「決定投小恆水餃時大部分人反對,認為不靠譜。但實踐證明,餐飲可以是前沿科技、文化、商業結合,是資本未來方向之一。」天使投資人徐小平說。

「這是認知觀念和價值的轉變。」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高延敏說,「吃」引發很多新品類、新業態和新機遇,成為創業創新和資本追逐的新焦點。

「吃」出生活新風尚

商業業態由「吃」而變,人們生活也「吃」出不少新風尚,「吃」的方式、外延、渠道等都在擴展。

外賣讓「吃」的方式更加多樣。以美團為例,2017年美團外賣總交易額達到1710億元,業務幾乎覆蓋全國所有人口10萬以上的縣。「從不知道吃啥到足不出戶吃全球,外賣讓『吃』跨越地理、年代、文化等多重限制,喚醒更多味蕾。」美團點評集團高級副總裁王莆中說。

電商的「加盟」讓「吃」的渠道更順暢。日本醬油、四川花椒……越來越多的食材「不遠萬裡」來到我們家中。年貨節、吃貨節等電商節日興起,更是加速食交易和食文化的傳播。

來自阿里巴巴集團數據顯示,2017年天貓全球尖端品質生鮮商品數量已超13萬個,涵蓋了150多個國家和地區。「18度蘋果」、貢米等特色農產品銷量也飛速增長。

除了把「吃」做精做細,網際網路還讓更多的人愛吃、愛琢磨吃。美團點評美食大V圖九哥5年寫了近700篇測評文章。《深夜食堂》等網劇更是成為文創IP,不少人像追劇一樣追美食攻略。

「舌尖經濟」興起的背後是我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子越過越紅火,我們不僅要吃好,更要吃得有文化,吃得有品位。抓住消費者的「胃口」,瞄準市場的需求,改變供給質量和方式,根植於傳統的「舌尖經濟」自然會成為創新「主戰場」,撬動經濟轉型的新方向。

網上流傳一句話:「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網際網路加速「舌尖經濟」興起的同時,也不斷拓展「吃」的外延,將對生活的熱愛迅速傳播。

相關焦點

  • 有哪些像電子支付一樣的東西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前些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這些年,有哪些像電子支付一樣的東西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當時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只是一個問題,並沒有像往常一樣給我推送問題下的答案。當我點進去的時候還沒有多少人回答,零星的幾個回答也還只有不多的贊同。我把這個問題放入收藏夾,打算攢肥了看。
  • 洪晃:疫情將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我們的生活認知?
    她的文章裡有鄉土中國的味道,也有對全球化的思考,她給我們講了一個古老的北京市郊村落裡發生的新事情,以及醞釀其中的新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她發出了提問:「疫情以後,全球是否應該靜下來,想一下我們需要國家意識還是需要一個全人類意識?」我住在離北京市中心50公裡的一個村莊裡。我晚上很少去城裡吃飯,來回100公裡太遠了。
  • 原始創新改變你我的生活
    光明微博話題:【#原始創新改變你我的生活#】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顛覆性改寫了人類生產生活面貌。近年來,從量子衛星到5G網絡,從「嫦娥」奔月到「蛟龍」入海,我國科技領域正在原始創新上持續發力。你最期待哪個領域的原始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改變你的未來生活?
  • 一年對一個普通女生能有多大改變,看過這個公眾號就知道了!
    一年,你可以做出哪些改變?職位的升遷?收入的倍增?還是思維的升級?生活的改變?
  • 這隻螞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所以,他後來找到我們借款,網店發展得非常快。我記得去年「雙11」,好像一天就賣了80多萬隻鴨蛋,他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他在那封信裡寫道,一是感謝我們對他的幫助;二是覺得網上銀行的創新,我們的技術幫了很多人。「像我這樣的人,改變了一輩子的命運,感謝你們。我也知道你們很難,可是再難也要堅持住,因為有我們這群人。
  • 新基建:最近的熱頻詞,到底與我們的生活有多大關係
    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最近頻繁出現一個詞:新基建。其實新基建早在2018年12月就被提了出來,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麼新基建到底是什麼呢?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從這一張圖就可看出,90後佔了四成以上,新型年輕的高端人才正在改變著中國,他們當中本科以上學歷更是佔了絕大多數。
  • 旅行對我們生活有什麼意義和改變?
    關於旅行對我們生活有什麼改變,不乏自己去體驗一番,畢竟別人口中的和自己去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旅行中許多東西對我們生活也是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能讓一個喜歡平時待在家裡面的人告別懶惰,愛上運動;也能讓一個從來不會規劃生活學會提前規劃旅遊計劃等等。所以旅行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寶貴實踐。
  • 情商低對你的生活有多大的影響?
    經常能看到情商高對生活有多大的影響,今天舉個反例,我在很長時間內情商都很低
  • 自我鼓勵的作用有多大?心理學:它可以改變你的一生
    自我鼓勵的作用有多可怕?心理學:它可以改變你的一生!「我是最棒的。」「我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有沒有經常這樣鼓勵自己?據說,偉大的喜劇演員卓別林在每天早上都會對著鏡子裡的自己說:「你很棒,你一定行的!」
  • 懿蘭堂減肥案列,告訴你減肥對外貌改變有多大!
    (原標題:懿蘭堂減肥案列,告訴你減肥對外貌改變有多大!)先放下你手中的好吃的,來看看別人減肥成功了,對外貌的改變有多大。這是我6月5號在公號上發的使用懿蘭堂瘦身產品減肥案例徵集,收到幾千封郵件啊,挑花眼了啊。天啊,減肥絕壁是大變活人啊!!燃爆了!好多同學的減肥經驗都寫得好走心!!!胖子們還不趕緊看!!!!我決定特麼每天看十遍!!!!!
  • 武漢疫情過後,將會給我們的經濟和生活帶來哪些啟示?
    很多人都會擔心,說這次疫情將會給經濟帶來重大影響。而我認為不管怎麼樣,不管疫情還會持續多長時間,都不會給我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和動蕩,只會帶來局部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催促。中國目前經濟本來就處於轉型和調整階段,這次疫情只會加速調整的步伐,並且給局部企業加快調整節奏。當疫情結束,經濟就會轉換成快進的加速模式。那麼疫情過後,經濟和生活將會帶來哪些啟示呢?
  • 改變自己,你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
    我沒有孩子的時候,完全是一個孩子的心態,不管做什麼,很少想到家人,即使工作到凌晨也無所顧忌。但是在有了孩子之後,我的生活重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改變,更多地考慮孩子,其他的事情都要為孩子讓步。為人母,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家庭責任感,不管發生什麼,我都是孩子的頂梁柱,我不再是以前那個無憂無慮的少女。
  • 通向未來美好生活的語言——巴基斯坦興起漢語熱
    新華社伊斯蘭瑪巴德3月4日電  通訊:通向未來美好生活的語言——巴基斯坦興起漢語熱  新華社記者劉天  「現在會中文在巴基斯坦很好找工作,尤其可以進中國企業。」大三學生阿巴斯在回答記者為什麼學習中文的提問時說。
  • 生活有太多無奈,我們沒法改變,更糟的是失去了改變的想法……
    如果這樣說,我們也都願意,可是又為什麼,我們都在為了一個傷害過自己的人在慢慢的改變自己。2.相信人生不會虧待你,你吃的苦,你受的累,你掉進的坑,你走錯的路,都會練就獨一無二成熟堅強感恩的你。3.我們的夢是不染塵埃的,就算不小心跌到地上,也要地將灰土拍去,還原一個夢最初的樣子缺成我最孤單的想念。
  • 100個改變我們工作生活的人、事與觀點
    在這背後的所有人,他們的創意或者觀點也許會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下面是你需要了解的關於我們未來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100個人、事、觀點。1、100歲-壽命如今,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有可能活過一個世紀,這究竟是一種幸運還是不幸就要取決於我們是否做好準備了。
  • 教育改變階層的概率到底有多大?或許我們還有第三種選擇
    那麼,與中國相比,通過教育在美國改變階層的作用是更大還是更小?下文作者生活在矽谷的倆娃媽,向我們介紹了美國的階層和教育。當然,階級固化並不是不努力的理由,教育改變的不是階層,而是思想。很多人問我,改變階層的話,教育在美國的作用是更大還是更小?與中國相比,美國的階層是不是更難突破?對於有夢想的人來說,在美國能更好地追夢麼?
  • 於海青:三年對一個人的改變能有多大?
    三年對一個人整體的影響變化那太大了,特別是在當今這個時代,一年變化都很大,那麼三年可能從根本上會改變一個人,也可以讓一個人在三年之內快速的高高在上,也可能在三年之內讓他徹底倒下去,也可能在三年之內默默無聞,碌碌無為,而和同齡人拉開距離,過去講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而現在的節奏都太快,我覺得應該是三年河東三年河西
  • 在多大程度上,高考改變了我們的命運?
    「你幹嗎打我,你沒看見我在改題啊。」他沒想到我反應這麼強烈,有點意外。然後,丟臉的一幕來了。我哭著控訴他:「你打我幹嗎啊,你咋這麼煩人啊,你不知道我這次考的有多差嗎?」「你這不是發燒了嘛,有啥的,高考沒問題。」「發燒,你還提發燒,我都要氣死了,為啥別人都壯得跟牛似的,我這小風一吹就感冒,一不喝水就發燒,我是不是有什麼病啊。」
  • 學佛很長時間,生活和習性都沒多大改變,怎麼辦?
    我們修行,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那就是修行很長時間,生活呀,心態呀,還是沒有多大改變,甚至有時候還會變得更差,這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好鬱悶。有些人遇到這種情況乾脆就不再修了,省得人家說咱們只會講理論,卻不會實際應用。悲哉,悲哉,可憐,可憐!
  • 歐洲有文藝復興,中國也有人文主義的四次興起,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西方的人文主義興起,歸因於舊有既得利益階層被蕩滌(火藥炸毀騎士階層)、新媒介傳播了新理念(紙張推廣科學文化)和平民階層開始甦醒(地中海的商品經濟崛起)。由於這些經濟基礎的改變,以義大利為中心興起的人文思潮開始擴散到西歐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