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學出勤奮,勤奮出天才。——郭沫若
大大的眼睛,深深的渴望。她愛學,她勤奮,但她不是天才。走出大山,走出鄉村,拿上書本,舉起鉛筆對她來說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當無數兒童背著書包回到家裡,將書本隨意一扔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時,蘇明娟卻在油燈下,為在天徹底黑前多學一點知識而努力奮鬥,梅花香自苦寒來,幾十年過去,她實現了自己的大學夢。
「我要讀書」
1991年,信息傳播還不方便的時代,一張照片就通過報紙傳播,震驚了許多國人。引起了無數教育工作者、無數家長及學生們的深刻思考。黑白照片上是一個小女孩,名叫蘇明娟,女孩僅僅八歲,來自安徽的一個小山村。
照片裡,女孩是乖巧的學生頭,齊齊的劉海隨意地耷拉在小姑娘額頭上,女孩的右手抓著一支鉛筆正在寫字。她眼睛大大的,似乎透露著一絲原本在奮筆疾書,突然被人打斷看向鏡頭的迷茫,又似乎是一絲「我一定要讀書學習」的堅定與狠勁兒。
看女孩的著裝,是一件花花棉襖,非常的簡單樸素,現在看來甚至還透露著一些土氣。似乎是個嚴寒的冬天,女孩的手都被凍得有些僵了,臉上和手上都有些髒,可能是剛剛幫家裡幹農活留下的些許痕跡。雖然整張照片都沒有多餘的色彩,但女孩那雙眼睛讓整個照片都鮮活起來。
這個女孩就是蘇明娟。1991年5月,攝影師拍下了這張照片,並命名為「我要上學」。也正是因為這張照片,使這位八歲安徽女孩求學若渴的大眼睛被中國人記住。
這張照片鼓舞了千萬有條件讀書的學子,也給許多浪費學習資源、不學無術的同胞們以致命一擊,帶來了深刻反思。當你在學海無涯裡隨意漂泊,乃至逆行時,有人卻要付出一生的努力才能碰到知識的邊緣。仔細想想,倘若不是上一輩的辛苦打拼,哪有我們輕易拿起筆,攤開書的日子。
多人援助,國家培養
一張照片,讓無數中國人記住了這雙大眼睛,波光粼粼,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求和對學習的渴望。也因為這雙眼睛,透露著無暇與純淨,許多人都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蘇明娟的照片被各大媒體平臺接連刊載,而她本人也成為了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
在蘇明娟十四歲時,她就踏上了北京的人民大會堂,成了年紀最小的人大代表,會議結束後,她被選為「團中央候補委員」。有村裡的大爺大媽調侃蘇明娟,問她一個月有多少工資,蘇明娟知道這是國家給予自己的榮譽,是國家對自己的培養,雖然沒有工資,但一定要記得回報國家。
蘇明娟的家鄉非常貧困,許多孩子都處於失學習狀態,蘇明娟無疑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明娟的父母都是農民,每天起早貪黑,砍柴養蠶,收入卻十分微薄。而明娟每學期的學費將近一百,卻成為了家裡最大的支出項目,已經讓這個岌岌可危的家庭面臨崩塌。
就在這時,李萬的出現與資助給這個即將崩塌的家庭帶來了希望。父母連日愁眉不展的眉頭得以短暫伸展,被命運扼緊的喉嚨也得以有一絲喘息。隨著資助金的到來,還有一封溫暖的信,對小小的明娟來說,照亮她心靈的不是那些錢,而是這封處處透著愛與關懷的文字。
蘇明娟將李萬的信珍藏在盒子裡,每當學習疲憊或是遇到挫折難以堅持下去時,就拿出來翻看閱讀,每次看信都能給小小的明娟帶來不一樣的體會與精神力量。出生在這樣一個小山村,蘇明娟是幸運也是不幸的。
雖然她的原生條件不佳,生活環境艱苦,但是她得到了無數人的祝福與關愛,得到了萬千陌生人的關注與支持,因而她也是幸運的。在得到李萬的資助後,有一對退休的老夫婦知道了明娟的故事,他們非常憐惜和心疼這個小女孩,兩個老人商量之後,決定將所有的退休金都捐贈出來給蘇明娟上學。
蘇明娟的爸爸了解到老人的情況後,與蘇明娟語重心長地說「這錢我們不能要」,在父親的教導下,明娟將錢還給了退休的老人,然而老人堅持不收,在協商之後,明娟替他們將錢捐給了希望工程,幫助有更多需要的人。從這裡也能看出蘇明娟良好的教養與值得幫助的品行,這些都離不開她老實敦厚的父親,與充滿愛和溫暖的家庭環境。
回報社會
2003年,在沒有了經濟壓力之後,蘇明娟憑藉自己的實力,考出了小山村,實現了自己的大學夢。她以不錯的成績考入了安徽大學的金融管理專業,學費由國家資助,而她的生活費可以通過勤工儉學來賺取。
來到大學後,蘇明娟依舊錶現優異,認真學習,還積極參與學校的社團活動。蘇明娟成為了學校學生會的組織部部長,憑藉優異的成績還曾獲得國家獎學金,可以說國家的培養對蘇明娟幫助巨大,沒有國家的全力培養,就沒有蘇明娟後來的成功。
進入大學之後,蘇明娟就曾寫信給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讓基金會將每學期資助她的錢補貼給其他有困難的學生,她可以自力更生,勤工儉學。
在大學期間,她還曾組織過幾個同學,帶著他們一同去貧困村支教,儘自己所學幫助那些失學的孩子們。當時班上有個孩子,家裡真的是只剩幾面牆壁,連口鍋也沒有,蘇明娟他們幾個湊錢給小孩家買了個鍋,臨走時還給小孩家留下了一千塊錢。
而畢業之後,蘇明娟順利進入了一家銀行工作,幾年的時光轉瞬即逝,她的身上再也看不到當初那個困苦無助的小女孩的影子,但是烏鴉反哺。自從開始工作後,蘇明娟每年都會拿出一部分工資資助困難學生,從未有所間斷,也許是親身經歷過,蘇明娟更懂這種無助。
每到過年,蘇明娟一家都會用自家的心意來報答那些曾經向他們伸以援手的人,有時是臘肉,有時是自家納的鞋底。生命真正的美好,不在於美好本身,而是美好的傳遞與感恩。蘇明娟用親身經歷,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勵志又美好的形象。
如今,蘇明娟已經37歲了,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還用3萬元創辦了「蘇明娟助學基金」,來幫助那些像她自己一樣的貧困孩子。
免責聲明:
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