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大眼睛女孩」嗎?現已是兩個孩子媽媽,出3萬元設助學基金

2020-12-23 騰訊網

愛學出勤奮,勤奮出天才。——郭沫若

大大的眼睛,深深的渴望。她愛學,她勤奮,但她不是天才。走出大山,走出鄉村,拿上書本,舉起鉛筆對她來說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當無數兒童背著書包回到家裡,將書本隨意一扔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時,蘇明娟卻在油燈下,為在天徹底黑前多學一點知識而努力奮鬥,梅花香自苦寒來,幾十年過去,她實現了自己的大學夢。

「我要讀書」

1991年,信息傳播還不方便的時代,一張照片就通過報紙傳播,震驚了許多國人。引起了無數教育工作者、無數家長及學生們的深刻思考。黑白照片上是一個小女孩,名叫蘇明娟,女孩僅僅八歲,來自安徽的一個小山村。

照片裡,女孩是乖巧的學生頭,齊齊的劉海隨意地耷拉在小姑娘額頭上,女孩的右手抓著一支鉛筆正在寫字。她眼睛大大的,似乎透露著一絲原本在奮筆疾書,突然被人打斷看向鏡頭的迷茫,又似乎是一絲「我一定要讀書學習」的堅定與狠勁兒。

看女孩的著裝,是一件花花棉襖,非常的簡單樸素,現在看來甚至還透露著一些土氣。似乎是個嚴寒的冬天,女孩的手都被凍得有些僵了,臉上和手上都有些髒,可能是剛剛幫家裡幹農活留下的些許痕跡。雖然整張照片都沒有多餘的色彩,但女孩那雙眼睛讓整個照片都鮮活起來。

這個女孩就是蘇明娟。1991年5月,攝影師拍下了這張照片,並命名為「我要上學」。也正是因為這張照片,使這位八歲安徽女孩求學若渴的大眼睛被中國人記住。

這張照片鼓舞了千萬有條件讀書的學子,也給許多浪費學習資源、不學無術的同胞們以致命一擊,帶來了深刻反思。當你在學海無涯裡隨意漂泊,乃至逆行時,有人卻要付出一生的努力才能碰到知識的邊緣。仔細想想,倘若不是上一輩的辛苦打拼,哪有我們輕易拿起筆,攤開書的日子。

多人援助,國家培養

一張照片,讓無數中國人記住了這雙大眼睛,波光粼粼,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求和對學習的渴望。也因為這雙眼睛,透露著無暇與純淨,許多人都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蘇明娟的照片被各大媒體平臺接連刊載,而她本人也成為了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

在蘇明娟十四歲時,她就踏上了北京的人民大會堂,成了年紀最小的人大代表,會議結束後,她被選為「團中央候補委員」。有村裡的大爺大媽調侃蘇明娟,問她一個月有多少工資,蘇明娟知道這是國家給予自己的榮譽,是國家對自己的培養,雖然沒有工資,但一定要記得回報國家

蘇明娟的家鄉非常貧困,許多孩子都處於失學習狀態,蘇明娟無疑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明娟的父母都是農民,每天起早貪黑,砍柴養蠶,收入卻十分微薄。而明娟每學期的學費將近一百,卻成為了家裡最大的支出項目,已經讓這個岌岌可危的家庭面臨崩塌

就在這時,李萬的出現與資助給這個即將崩塌的家庭帶來了希望。父母連日愁眉不展的眉頭得以短暫伸展,被命運扼緊的喉嚨也得以有一絲喘息。隨著資助金的到來,還有一封溫暖的信,對小小的明娟來說,照亮她心靈的不是那些錢,而是這封處處透著愛與關懷的文字

蘇明娟將李萬的信珍藏在盒子裡,每當學習疲憊或是遇到挫折難以堅持下去時,就拿出來翻看閱讀,每次看信都能給小小的明娟帶來不一樣的體會與精神力量。出生在這樣一個小山村,蘇明娟是幸運也是不幸的

雖然她的原生條件不佳,生活環境艱苦,但是她得到了無數人的祝福與關愛,得到了萬千陌生人的關注與支持,因而她也是幸運的。在得到李萬的資助後,有一對退休的老夫婦知道了明娟的故事,他們非常憐惜和心疼這個小女孩,兩個老人商量之後,決定將所有的退休金都捐贈出來給蘇明娟上學

蘇明娟的爸爸了解到老人的情況後,與蘇明娟語重心長地說「這錢我們不能要」,在父親的教導下,明娟將錢還給了退休的老人,然而老人堅持不收,在協商之後,明娟替他們將錢捐給了希望工程,幫助有更多需要的人。從這裡也能看出蘇明娟良好的教養與值得幫助的品行,這些都離不開她老實敦厚的父親,與充滿愛和溫暖的家庭環境。

回報社會

2003年,在沒有了經濟壓力之後,蘇明娟憑藉自己的實力,考出了小山村,實現了自己的大學夢。她以不錯的成績考入了安徽大學的金融管理專業,學費由國家資助,而她的生活費可以通過勤工儉學來賺取。

來到大學後,蘇明娟依舊錶現優異,認真學習,還積極參與學校的社團活動。蘇明娟成為了學校學生會的組織部部長,憑藉優異的成績還曾獲得國家獎學金,可以說國家的培養對蘇明娟幫助巨大,沒有國家的全力培養,就沒有蘇明娟後來的成功。

進入大學之後,蘇明娟就曾寫信給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讓基金會將每學期資助她的錢補貼給其他有困難的學生,她可以自力更生,勤工儉學。

在大學期間,她還曾組織過幾個同學,帶著他們一同去貧困村支教,儘自己所學幫助那些失學的孩子們。當時班上有個孩子,家裡真的是只剩幾面牆壁,連口鍋也沒有,蘇明娟他們幾個湊錢給小孩家買了個鍋,臨走時還給小孩家留下了一千塊錢。

畢業之後,蘇明娟順利進入了一家銀行工作,幾年的時光轉瞬即逝,她的身上再也看不到當初那個困苦無助的小女孩的影子,但是烏鴉反哺。自從開始工作後,蘇明娟每年都會拿出一部分工資資助困難學生,從未有所間斷,也許是親身經歷過,蘇明娟更懂這種無助。

每到過年,蘇明娟一家都會用自家的心意來報答那些曾經向他們伸以援手的人,有時是臘肉,有時是自家納的鞋底。生命真正的美好,不在於美好本身,而是美好的傳遞與感恩。蘇明娟用親身經歷,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勵志又美好的形象。

如今,蘇明娟已經37歲了,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還用3萬元創辦了「蘇明娟助學基金」,來幫助那些像她自己一樣的貧困孩子。

免責聲明:

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大眼睛女孩」長大了:曾是希望工程標誌,今拿3萬設助學基金
    2018年2月13日晚,蘇明娟亮相安徽衛視春晚,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為了更好地支持慈善事業,為貧困學子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蘇明娟還設立了一個助學基金,基金成立初期以大學貧困生為主要捐助對象。也正是這張照片讓蘇明娟這個普通的農村女孩成為全國人民心中的「大眼睛」。上世紀80年代末,希望工程由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建立,成為我國第一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的基金。30年來,全國希望工程已累計接受捐款150多億元,援建小學2萬餘所,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0多萬名——這項以「希望」命名、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重返校園為使命的社會公益事業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 還記得這張圖裡的「大眼睛女孩」嗎?她現在是倆孩子的媽?
    這張照片,至今還牽動著無數人的心。這位女孩名叫蘇明娟,照片是由中國青年報的攝影師解海龍在1991年拍攝的,當時她年僅8歲。「大眼睛姑娘」。2018年的6月,她還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愛心助學基金,在命名當天就收到了首筆善款,基金成立初期一直以大學貧困生為主要捐助對象。
  • 希望工程蘇明娟:如今已是2個孩子的母親,設立助學基金回饋社會
    「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也因為對知識的渴望,對知識的熱愛,讓她從一個貧困的鄉村女孩變成才識淵博的學子。她不僅憑藉自己的努力,認真學習,走出大山,改變自己的命運。還用自己的力量設立助學基金,幫助和自己一樣的貧寒學子,讓他們能上學,繼續用知識為自己的未來築夢。「我要讀書」照片走紅,改變命運1991年,一張「我要讀書」的照片走紅,「大眼睛女孩」進入公眾的視野。
  • 好久不見:還記得這張圖裡的大眼睛女孩嗎?她現在是倆孩子的媽?
    這張照片,至今還牽動著無數人的心。這位女孩名叫蘇明娟,照片是由中國青年報的攝影師解海龍在1991年拍攝的,當時她年僅8歲。>這張照片被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一眼看中,蘇明娟也隨之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還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大眼睛姑娘」。
  • 六安成立扶貧助學基金會 已募集社會基金212萬元
    據安徽日報報導,近日,六安市舉行「脫貧攻堅,關工助力」——愛心扶貧助學基金會啟動儀式。該基金會聚焦精準教育扶貧,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將對該市愛心扶貧助學行動和教育扶貧事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 夜讀|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當團省委副書記了 | 銀行多給錢,女子不...
    【時間看得見】還記得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女孩嗎?她當團省委副書記了封面新聞消息,12月15日,共青團安徽省第14次代表大會圓滿閉幕,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團省常委和書記班子,其中孔濤當選新一屆團省委書記,蘇明娟(兼職)當選副書記。蘇明娟這個名字,聽起來似乎有些陌生,若說起希望工程的「大眼睛」照片,相信很多人都印象深刻。
  • 婚禮上捐出5萬元禮金 靖江新婚夫婦成立愛心助學基金
    2月14日,靖江小夥鄭盛譯和妻子丁蘇雯在步入婚姻殿堂的幸福時刻,捐出結婚禮金中的5萬元成立愛心基金助學。當天婚禮現場,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鄭盛譯丁蘇雯」愛心基金正式成立,靖江市慈善總會為該基金舉行了授牌儀式。這對新人的大愛善舉贏得現場來賓點讚。「沒有想太多,只是儘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次捐助也讓我們的婚禮更有意義。」
  • 洪戰輝助學基金設立
    本報湖南懷化12月17日電(記者潘志賢洪克非)今天上午,洪戰輝就讀的湖南懷化學院向社會公布了「洪戰輝助學基金」帳號,開始接受社會各界捐助。該學院有關負責人表示,該校是應洪戰輝個人請求而設立這一基金的,並注入首筆資金10萬元,用以資助全國特別貧困的品學兼優的大學生。
  • 瓦藍棧成立助學基金
    南都訊 記者田玲玲 近日,東莞市瓦藍棧公益服務中心成立了內部首個助學基金:「菲·玉」愛心助學專項基金,該助學基金由王女士及其丈夫出資10萬元成立。「瓦藍棧」負責人稱,成立專項基金便於專款專用、財務公開和管理。    東莞市瓦藍棧公益服務中心負責人孫岐坤介紹稱,王女士約有40歲,經常在國內和國外兩地奔波。
  • 「大眼睛」蘇明娟的自述,為何希望人們記住的不是她?
    還記得那個「大眼睛姑娘」蘇明娟嗎?她曾受助於希望工程,如今,她拿出自己的家庭儲蓄設立助學基金,為更多貧困學子傳遞「希望」。1993年,縣裡熱賣「愛心券」彩票,為當地募集教育經費,彩票上印著的正是「大眼睛姑娘」的照片。村裡有人買回來,覺得「大眼睛姑娘」像我,爸爸看了也覺得像。相似的事兒接下來一再發生:我到鄉衛生所看病,醫生從抽屜裡拿出一份報紙,指著上面的照片問,「這不就是你嗎?」
  • 陝西華山勵志助學基金首批20萬元在華山中學盛大啟動
    2017年7月10日,陝西華山勵志助學基金啟動揭牌儀式在華山高中隆重舉行,首批募集資金20萬元盛大啟動,儀式由華陰市教育局黨委副書記譚紅亞同志主持
  • 29年前,那個渴望讀書的「大眼睛女孩」,如今的人生早已逆襲
    29年前,那個渴望讀書的「大眼睛女孩當時正值「希望工程」不斷開展的階段,他為女孩兒拍下了一張「大眼睛」照片,在這張照片中,女孩兒眼裡滿滿都是對知識的渴望。正是因為這張照片,才讓更多人加入到貧困地區的教育扶貧工作當中。
  • 大別山麓,「大眼睛」們圓夢想
    1991年,希望工程一張題為「我要讀書」的照片,傳遍大江南北,7歲金寨女孩蘇明娟那雙飽含求知渴望的大眼睛,深深打動了無數人。金寨,這個大別山腹地的「將軍縣」,隨著那雙求知的大眼睛再次走進千萬人的視線。如今,快30年過去,蘇明娟早已走出大山,憑藉自身努力和眾人幫助,成為一名銀行職員,家庭、事業幸福美滿。
  • 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一張照片讓她走出大山,如今是副廳級幹部
    很多人都見過她那張經典照片——《大眼睛》,一個在課桌上抬著頭的女孩,面容還帶著灰塵,頭髮有些雜亂,但那雙眼睛純粹澄澈的讓人心疼,她說,「我想讀書」。她就是蘇明娟,一個大眼睛女孩。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在黃土地裡生長,生性淳樸善良,他們深知餓肚子事小,但孩子每年的學費事大。彼時還未完全普及義務教育,每年一百多的學費成了家裡最大的難題。也許對於城市孩子,100多塊錢只是外出一頓飯錢,或者買一個玩具的錢,但對於蘇明娟來說,這是父親每日起早貪黑去打漁、養豬、上山砍柴才能換來的。
  • 希望小學今「而立」:改變「大眼睛」們命運的希望工程從這裡「萌發」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暢、吳慧珺、陳諾、劉方強你可能還記得,那雙飽含「我想讀書」渴求的「大眼睛」。但你可能不知道,距離「大眼睛」蘇明娟家鄉20多公裡,就是我國第一所希望小學的所在地。改變「大眼睛」們命運的希望工程,正是從這裡「萌發」。19日,全國首個希望小學——安徽省金寨縣希望小學迎來了30歲生日。
  • 還記得「老師媽媽」嗎?
    8月12日,再次見到「老師媽媽」李源源,她一身清爽白衣,烏黑長髮垂肩,眼笑得彎彎的,「從收到『大寶』的錄取通知,我激動3天了。」她口中的「大寶」吳春雪就站在身邊,18歲的女孩臉上笑容淡定自信,開口喊33歲的李源源「媽媽」時,已很自然。這對相差只有15歲、從普通師生變成命運相連的「母女」間的故事,曾感動過許多人。
  • 還記得變形記「巨嬰」女孩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媽媽:富養女
    這樣養出的孩子,長大能經得起誘惑,不會被小恩小惠所迷惑,日後出門在外,也更有自信和底氣,不會被人看不起。殊不知,父母這樣的育兒觀念,無形中養「壞」了多少孩子。還記得變形記中的「巨嬰」女孩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媽媽:女孩要富養《變形記》節目中有一位這樣的女孩,她叫劉思琪。父母平時忙於生意,大多時候都是保姆照顧,長期的嬌慣之下,養出了劉思琪一身的「公主病」。
  • 平陰「瑪鋼助學基金」可以申請啦!速看
    二、符合以上2條的考生,可以按照《「瑪鋼助學基金」管理章程》規定的各項條件,享受資助。1、對當年高考被(1)北京大學(2)清華大學(3)中國科學院大學錄取的考生,每人資助10萬元;其班主任老師獲得「瑪鋼助學基金特殊貢獻獎」10萬元。
  • 還記得安徽的「大眼睛女孩」嗎?後由國家大力培養,如今怎樣?
    ——王符話說「 少年強則國強」,孩子不僅是家庭的希望,往往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而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教育又是最為重要的一環,只有學知識明道理才能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三大面積的國家,地廣人多,在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太多,也有很多地方偏遠且貧窮,教育也是十分不到位,這也導致孩子們在成長路上有著許多的問題,地方的差異也是無法完全,因此在1989年成立了希望工程,幫扶那些地處偏遠,無法正常接受教育的失學兒童,而在這群兒童之中就有一位安徽的「大眼睛女孩」,後由國家大力培養,如今怎樣?
  • 希諾陽光助學|連續六年助學,他捐出「南京一套房」
    昨天,陽光助學行動的老朋友項國興向記者確認,今年繼續捐款40萬元。至此,今年希諾陽光助學捐款總額已達178.8萬元,可資助357名貧困學子。「如今人們的生活都越來越好了,但還有些學生家中因為突發事件或者病痛變得困難,我有一點能力,很願意幫這些孩子。」項國興是南京大學出版社第四編輯部主任、江蘇長林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連續六年參與助學。